第二座山+成為更好的你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The Second Mountain: 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 The Road to Character

作者 David Brooks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第二座山+成為更好的你 (2冊合售):《第二座山》★《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成為更好的你》(原書名《品格》)、《社會性動物》大衛.布魯克斯,最貼近生命的人生進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第二座山》 ★《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 ★《成為更好的你》(原書名《品格》)、《社會性動物》大衛.布魯克斯,最貼近生命的人生進階課 ★《紐約時報》《舊金山紀事報》《今日美國》等主流媒體一致盛讚 《紐約時報》最具代表性專欄作家 大衛‧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 以理性與洞察 剖析社會的紛擾 以自省與謙卑 探究人生的價值 TED 演講超過352萬次點閱影片:https: reurl.cc pDeN5Z 一個人的承諾, 定義了他是什麼樣的人! 在征服世俗成就的第一座山之後,有一種人選擇攀上第二座山, 臣服於對家庭、志業、信仰、價值的承諾, 承諾,不會帶來疲憊,只會產生無窮的力量! 看見更深層的自己,追尋靈魂渴求的進階人生。 你知道,應該要為一個比自己更崇高的理念而活。不過,這世界早已為你設下一條攻上人生頂峰的路線:財富、權力、名聲,努力獲得幸福人生。 只是,有些人在嘗到成功滋味後,卻覺得有些悵然,「人生只有這樣嗎?」有些人因為事業、家庭或名聲的挫敗,從山上跌落下來;還有些人因為不在計畫中的人生悲劇,被迫走上另一條路。 這時,你意識到原來人生並不只要攀爬世界為你樹立的第一座山;還有第二座山,同樣值得你努力征服。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大衛.布魯克斯以敏銳且兼具智慧與哲理的文字,探討如何在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第二座山的人生由四個承諾所定義:家人、志業、人生觀、社會。而能否實踐第二座山的人生,取決於是否慎選與執行這些承諾。布魯克斯觀察許多擁有喜樂與堅定人生的人,他們充滿智慧的生命故事,指引我們如何選擇伴侶和志業、實踐人生信念、貢獻社會,全然將自己投身於這四個重要承諾之中,並在攀爬第二座山的路途上,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第二座山』在我的生命中始終不曾缺席。嚴格來說,兩座山並沒有先後之別,甚至可以合而為一。我常感到,人要獲得滿足,有兩種相反的途徑:一個是再多要一些,另一個是少要一點,這正好點出這兩座山的差異。第二座山便是追求人生深層的滿足,那是發自內心、滿溢著光的喜樂,而這個喜樂來自於對『大我』的獻身。而且第二座山的風景遠比第一座山更加迷人、新奇、神祕,這是待在第一座山根本無從想像的。」──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專文推薦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強力推薦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周俊吉│信義房屋創辦人 林大涵│貝殼放大創辦人 張明正、陳怡蓁│趨勢科技創辦人 詹益森、張簡珍│競衡集團創辦人 (依姓名筆畫序) 各界讚譽 .信義房屋是百分之百的服務業,「服務」對我們的最大意義,是在獲得適當報酬的同時,也能讓社區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更好、更幸福。這個理念,與大衛.布魯克斯在《第二座山》所說「服務社群」的熱情不謀而合。 我們於二○○四年投入「社區一家」計畫,以最小的鄰里為單位,凝聚人心、深化信任、產生微妙變化,成為台灣社會昇華的柔性力量。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或企業營運過程中,「與利害關係人共生共榮」,才是「第二座山」的真諦,值得所有人細細思量品味。 ──周俊吉│信義房屋創辦人 .天下文化高希均教授多年前曾對企業家說:「你們要攀登二座大山:前者是『利潤』之山;後者是『責任』之山。成功的登山者,在選擇上有先後,但最後的目標是要在後山山巔,向大家大聲宣布:我到達了責任之峰。」看了大衛.布魯克斯的《第二座山》後更是深有所感,不要只滿足於第一座山,還要攀爬第二座山,進入更寬廣、更令人滿足的人生階段。看完本書,等於上了一堂人生進階課。 ──詹益森、張簡珍│競衡集團創辦人 .《第二座山》值得我們深深品嘗,並且每當進入人生不同階段時,都應該再次重讀。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我們的價值觀往往被世界所定義的成功所吸引,然而誠如作者所提,真正能散發出喜樂光彩的人,往往是那些更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人生意義的人。 很多人問我為何放下醫生的職涯,而投入教育的志業。這樣的題目,確實很難在「第一座山」的脈絡下解釋。但是當我們知道投入一件事情,可以分成工作(Job)、事業(Career)跟召喚(Calling)三個層次時,也就是前兩者更在乎的是自己,而後者是在乎環境、他人與上帝給出的召喚時,就會逐漸明白,能回應呼召是遠比選擇事業更有拿不走的喜樂。 同樣的,婚姻的選擇僅是「愛慾」(Eros)還是「友誼」(Philia),甚至可以提升到「聖愛」(Agape)的層次,也大大影響我們在婚姻裡的喜樂感。對於一個結婚兩年的新手來說,這一塊我也不斷在學習,而這本書也給我許多深度的提醒。 最後一提,去年我剛好開始到加拿大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修課,進而發現人生的追求從「目標被人設定下方法的優化/How」,到「找到自己的目標/What」,到「找到目標後面的意義/Why」,到「找到意義後的自己與他人/Who」,到「找到自己意義的源頭與歸屬/Whose」,剛好也與書中所提到的內容相互呼應。 市面上有很多我能學習如何成功的方法論的書,會使我變聰明。但這是一本讓我與最深的自己連結,使我能變得有智慧的書。盼望我們都能攀登第二座山。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依來稿順序排列) 國際媒體好評 .一讀就欲罷不能……布魯克斯的重要成就在於,他把深藏於內心的個人經驗,提升為精采且具有挑戰性的對話,與我們所有人有關的深層對話。 ──《舊金山紀事報》 .大衛.布魯克斯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優美的文字,將深具分量的社會研究濃縮成淺顯易懂的內容,令人印象深刻。 ──《紐約時報》書評 .大衛.布魯克斯從眾多對世界有貢獻的人當中,萃取出他們思想的精華,織就這本好書。──《今日美國》 《成為更好的你》 (原書名 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 你的一生是為了履歷表的成就,還是為了追悼文中的讚美而活? 追求成功之際,你要如何回應內心抉擇,無愧人生? 終其一生,我們都被要求同時具備兩種自我, 學會在這兩種對抗中自處、修練高尚品格,是每個人的生命必修課題。 ★比爾.蓋茲推薦人生必讀之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經濟學人》首選好書 ★Amazon年度百大暢銷書 ★TED演講超過2,686,000次點擊 ★《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華盛頓郵報》《出版者週刊》《英國時代雜誌》《衛報》《英國觀點雜誌》等主流媒體一致盛讚 TED演說影片:https: reurl.cc YlNpka 你應該為哪個奮鬥——履歷表與追悼文? 成為更好的你,就從展開自我對抗的那一刻起。 我們多半都知道如何追求職場成就,卻不十分明瞭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而這個世界也多半鼓勵人發展較有企圖心、外顯在履歷表的那一面,忽略了內心深處追求平靜、貢獻世界的渴望。 而人的一生,就在這兩種矛盾中互相拉扯;如何在兩種相互對抗的張力中雍容自處,成為人生的必修課題。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以犀利新穎的論述和TED高人氣演講撼動全世界。他在TED著名演說「你應該為哪個奮鬥——履歷表與追悼文?」讓我們重新思索,那個渴望成功、亟欲征服世界的自我,以及另一個以愛為先、以包容和寬恕為主軸的自我,該如何達到平衡?傾盡全力想征服世界的同時,如何回應內心深處良善的召喚? 馬歇爾將軍戰功彪炳、舉世聞名,仍能保持虛懷若谷;戰勝自我弱點的艾森豪總統、服膺召喚的作家喬治.艾略特,以及走過蔭谷找回救贖、將生命全然投入服務眾人的社會運動家,他們都以謙卑的內在力量找回更好的自己,並逐步影響了世界。 在這個以我為先、注重個人利益的時代,我們不該只為了享樂而活。每個人都要努力戰勝自我,找到人生的真義,成為更好的人。 專文推薦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人不只是追求享樂,還要追求使命。人生有二本帳:私人小帳與社會大帳。人不能只有私人帳上財富累積,社會帳上卻出現赤字。這就是小我與大我的平衡。──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當面對自己時,我們無所遁形;一旦面對社會責任時,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必須要「自視甚渺」。──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各界讚詞 值得你離開臉書、靜下心來好好閱讀的首選佳作。──《經濟學人》 本書告訴我們如何腳踏實地,逐步建立一個充滿意義的人生。──《華盛頓人》雜誌 擲地有聲,潛移默化、讓人再三回味。──《衛報》 布魯克斯剴切力陳謙遜與德行的重要,又不時穿插字字珠璣的幽默見解,帶給讀者一場暢快淋漓的閱讀饗宴。──《出版者週刊》 本書選錄許多發揮道德韌性、走過人生低谷的精采故事,告誡我們人生的意義不只是追求幸福而已,須認清人性的光輝才是最終的救贖。──《書單》 在這個盛行自拍、以自我為中心的年代,布魯克斯勸誡我們重拾克制欲念、放下我執並隨時自我警惕的古典情懷。──艾爾(Pico Iyer),《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傳遞出平靜、中庸之道與人性光輝,字裡行間透露作者在道德與精神層面的平衡論點,難能可貴。──格爾森(Michael Gerson),《華盛頓郵報》 對道德的渴求,並帶著哲學氣息的優雅,交織成這本刻劃深入,深具說服力的作品。──所羅門(Andrew Solomon),心理學者、《背離親緣》作者 以優雅易懂的文字、發自人性的深層呼喚,試圖喚醒人生當中最值得珍藏的寶藏。──波波娃(Maria Popova),蒐奇網Brain Pickings創辦人嚴長壽:我在做事業的同時,也讓我看到生命的另一種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大衛.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知名評論家,固定在公共電視網節目「新聞時刻」(NewsHour)和「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擔任來賓。曾任教於耶魯大學。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成為更好的你》(原書名《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第二座山: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社會性動物:愛、性格與成就的來源》、《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與《天堂路:我們是如何以未來式在當下過活》(On Paradise Drive)等。廖建容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外商公司,也曾於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近年譯作有《第二座山》、《孩子的簡單正念》、《為自己發聲》、《欲罷不能》、《5個選擇》、《成功哪有那麼難》、《召喚勇氣》等書。郭貞伶畢業於政治大學心理系與哲學研究所,曾任職出版社多年,喜歡閱讀、文字、故事與探索真理,著有《回家》,譯有《駭客迷宮》、《誰說人是理性的!》、《生命的自主權》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二座山》 推薦序 我心目中的「第二座山」 嚴長壽 各界讚譽 前言 你的第二座山 第一部 兩座山 01 道德生態 02 IG人生 03 充滿不安全感的人生勝利組 04 山谷 05 曠野 06 心與靈 07 做出承諾的人生 08 第二座山 四個承諾 第二部 志業 09 志業的樣貌 10 揭曉時刻 11 導師的工作 12 吸血鬼問題 13 專精 第三部 婚姻 14 美滿的婚姻 15 親密關係的各個階段Ⅰ 16 親密關係的各個階段Ⅱ 17 結婚的決定 18 婚姻:你們一起打造的學校 第四部 人生觀與信仰 19 智性的承諾 20 信仰的承諾 21 意料之外的轉折 22 坡道與牆壁 第五部 社群 23 社群營造的各個階段Ⅰ 24 社群營造的各個階段Ⅱ 25 結論:關係主義者宣言 謝辭 《成為更好的你》 出版者的話 品格:永不貶值的資產/高希均 推薦序 沒有完美之人,我們都要自視甚渺/嚴長壽 前 言 亞當二號 亞當一號代表職涯導向,人類本質具有企圖心的那一面。亞當二號則是內在的亞當,追求內心平靜的境界,對於是非對錯有不用多加說明的堅定信念。 第1章 轉變 在追尋品格的道路上,經常需要面對道德危機、自我衝突後再療癒的轉折過程,也就是在面對嚴酷考驗時,更能頓悟明心見性的道理。 第2章 服膺使命 我們可以在擁抱志業的人身上看到致力於工作的特質,和他們全神貫注的神情,只要其所作所為符合自己所追求的價值觀,便足以讓他們感到雀躍。 第3章 戰勝自我 自持節度的人希望紀律能幫他們整合出一副完整的靈魂,既要有熾烈的熱情,也要有冷靜的判斷力──抱持熱情追求目標,同時謹慎判斷什麼才是實現目標的適當手段。 第4章 行經蔭谷 她的熱情很容易從內心中引爆,熱切追求一個沒有止境、不會懷憂喪志的目標,因為超越生命局限的快感足以克服所有讓人感到絕望的時刻。 第5章 精益求精 我們身處的社會大力強調個人幸福的重要,認為個人幸福就是實現自己想要的事物,沒有受到外界阻礙。但道德傳統不會消逝。它們穿越數個世紀,在新的情況鼓舞了新的人。 第6章 尊嚴 我們從不像自己所想的那麼有德性,我們的動機也不會如自以為的那麼純粹。即使我們認知到自己的脆弱與腐敗,還是有必要採取積極的行動,對抗邪惡與不公正。 第7章 愛 愛是歸順,而非決定。愛要你不計成本,帶著詩意,臣服於一股無法解釋的力量。愛要求你放棄有條件的思考,全心全意去愛,而非斤斤計較。 第8章 有序之愛 我的靈魂被一種無邊無際的光照亮,那裡有一種超越時空的聲音,有一種和風吹不散的香氣,有一種再多麼滿足也拆不散的情感。當我愛我的神,我愛上的就是這些。 第9章 自我檢視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幾乎沒有人真正享受自己的成就,因人的欲望總是望向前方,眼巴巴的看著那些還沒得到的好東西,並因此深受折磨。 第10章 以我為先 唯有當你變得比過去的自己更好,你才會變得更成熟。唯有當你在面臨考驗時,成為值得倚賴的人,在面對誘惑時展現正直的人格,你才會變得更成熟。 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第二座山+成為更好的你 (2冊合售)
作者 / David Brooks
簡介 / 第二座山+成為更好的你 (2冊合售):《第二座山》★《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成為更好的你》(原書名《品格》)、《社會性動物》大衛.布魯克斯,最貼近生命的人生進階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351094688X
EAN / 4713510946886
誠品26碼 / 2681851258000
頁數 / 81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紐約時報》最具代表性專欄作家
大衛‧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
以理性與洞察 剖析社會的紛擾
以自省與謙卑 探究人生的價值

試閱文字

導讀 : 《第二座山》導讀
文/陳怡琳(天下文化副主編)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於四年前寫下《成為更好的你》(原書名《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讓我們深刻思考,應該要為履歷表的輝煌成就,或追悼文的美德而奮鬥?

歷經生命轉折,四年後,布魯克斯又為我們獻上《第二座山》。他說,「我寫本書,有部分原因是為了提醒自己,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他描繪了一種由兩座山定義的人生。爬第一座山時,我們努力達成社會為我們設定的目標──功成名就、成為贏家、受人敬重,以及擁有幸福的人生。

布魯克斯的第一座山爬得不可思議的順利。他的事業成就遠超出自己的預期,但那些成就同時讓他成為冷漠、沉默寡言的人,至少在私領域是如此。例如,他有兩位好友,對他非常寬容和體諒;但當他們需要他時,他總是太忙、太亂、離太遠。他一再把自己的時間看得比別人更重要,把生產力看得比人際關係更重要,因此沒有將心力用在陪伴自己所愛的人身上。這樣的缺失不斷累積,終於釀成悲劇,將他打入谷底。過去定義他人生的世俗成就在瞬間瓦解,二十七年的婚姻劃下了句點。

他在書中說到,很多人獲得輝煌的事業、以為自己登上了幸福的第一座山,卻覺得有些悵然,「人生只有這樣嗎?」有些人則因為事業、家庭或名聲的挫敗,從山上跌落下來;還有些人因為不在計畫中的人生悲劇,被迫走上另一條路。有人能從這些轉折中意識到,原來人生並不只要攀爬世界為你樹立的第一座山;還有第二座山,同樣值得你努力征服。

他觀察到,攀爬第二座山的人總是和善、平靜、因小確幸而開心,對盛大的喜樂心存感恩。他們並不完美,也有筋疲力竭和倍感壓力的時候,他們也會做錯決定。但這些人是為了他人而活,而非為了自己。他們毅然決然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家庭、理念、社群或信仰,布魯克斯將之稱為四個承諾。而能否實踐第二座山的人生,取決於是否慎選與執行這些承諾。

他描繪許多擁有喜樂與堅定人生的人,他們充滿智慧的生命故事,指引我們如何選擇伴侶和志業、實踐人生信念、貢獻社會,全然將自己投身於這四個重要承諾之中,並在攀爬第二座山的路途上,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你的第二座山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遇見一個洋溢著喜樂的人。這些人似乎因為內在的光而顯得容光煥發。他們和善、平靜、因小確幸而開心,對盛大的喜樂心存感恩。這些人並不完美,他們有筋疲力竭和倍感壓力的時候,他們也會做錯決定。但他們是為了他人而活,而非為了自己。他們毅然決然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家庭、理念、社群或信仰。他們知道自己此生的目的是什麼,並且因為盡了天職而心滿意足。他們的日子並非事事順利。他們肩上承載著他人的擔子,但他們甘之如飴,意志堅定。他們對你感興趣,讓你覺得被珍惜、被了解,並為你的幸福感到高興。

當你遇見這樣的人,你會明白喜樂不只是一種感覺,它可以是一種態度。我們贏得勝利時,會喜不自勝,但那種興奮是一時的。有種人不以自己為中心,他們決定奉獻自己的生命,這種人心中有一種恆久的喜樂,驅使他們不斷向前。

我經常發現他們的生命起伏彷彿兩座山的形狀。他們從學校畢業後,成家立業,找到自己想要征服的高山:我要當警察、醫生、企業家,諸如此類。爬第一座山時,我們要達成某些人生的任務:建立身分認同、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培養技能、建立有安全感的自我,以及試著在這個世界留下印記。正在爬第一座山的人會花很多時間,思考要如何管理自己的名聲。他們總是在計分。我爬多高了?我排名第幾?正如心理學家賀里斯(James Hollis)所言,人在這個階段往往認為世界認定我是誰,我就是誰。

第一座山的目標,是社會文化設定的目標:功成名就、獲得敬重、被納入合適的社交圈,以及擁有幸福人生。大家要的都差不多:漂亮的房子、美滿的家庭、美好的假期、美食、好友等。

然後,人生出現了轉折。

有些人來到第一座山的峰頂,嘗到成功的滋味,卻發現……不太滿足。「就只有這樣嗎?」他們感到狐疑。他們覺得,人生中應該還有更有深度的旅程。

有些人遭遇挫敗,從山上跌下來。可能是他們的事業、家庭或名聲出了問題。突然間,人生似乎不再是步步高升;它展現另一個樣貌,一個令人失望的面貌。

還有些人因為意料之外的事,被迫走上另一條路:痛失愛子、被診斷出癌症、為癮頭所苦,不在計畫中的人生悲劇。不論原因為何,這些人已從山上跌落至充滿混亂或痛苦的谷底。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不論八歲還是八十五歲。跌落谷底這件事,沒有所謂的太早或太晚。

唯有在受苦時期,才會看見自己最深、最內在的部分,那些痛苦提醒我們,我們並不是自以為的那種人。跌落谷底的人審視了自己的內在,明白自己不只是外人看見的那些部分,他們還有更深層的部分,一直被忽略。那裡藏著黑暗的傷口,以及強烈的渴望。

有些人在面對這種痛苦時束手無策。他們似乎變得愈來愈害怕和怨恨。他們不敢碰觸內心深處的世界,人生變得愈來愈狹隘孤獨。我們身邊多少都有這種一輩子心懷怨恨的老人,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尊敬。許多年前有人曾經對不起他們,他們就一輩子緊抱著這些怨恨不放。

但對其他人來說,谷底造就了新的自己。受苦時期打斷日常生活表面上的平順。他們看見更深層的自己,並意識到在內心的最底層,有一種溫柔,蘊藏著關懷他人的根本能力,渴望超越自我並照顧他人。當他們碰觸到這種渴望,他們便準備好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他們用新的眼光去看過去熟悉的事物。他們終於能夠愛鄰人如同愛自己,這不再只是口號,而是事實。他們在最艱困的逆境中所做的反應,定義了他們的人生。

因為受苦而擴大生命意涵的人,有足夠的勇氣將過去的自己賜死。身處於山谷,他們的人生動機已有所改變。他們從「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他人為中心」。

來到這個生命階段的人意識到,哦,原來第一座山並不是我想征服的山。世上還有另一座更高的山,那才是我想征服的山。第二座山並不會和第一座山相斥。攀爬第二座山不代表要放棄第一座山。這比較像是人生旅程,爬第二座山時,我們進入了更寬廣、更令人滿足的人生階段。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二座山》
04 山谷

托爾斯泰是人類史上攀登第一座山卓有成就的人。他年紀輕輕從軍,過著放蕩的生活,冒險、風流韻事、與人決鬥一樣也不少。然後,他試著以知識分子的身分闖出名號。他找了一群同好,一起創辦觀念激進的雜誌,他們勤寫文章,試圖教化大眾。托爾斯泰後來成為小說家,獲得眾人完全意想不到的驚人成就,創作包括《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

托爾斯泰在道德層面也沒有懈怠。為了提升自己,他總是放棄一些東西:菸草、打獵、烈酒、葷食。他為自己訂下了許多規定,要求自己給別人更多的愛,平等對待他人,諸如此類。

不過,命運給了他一記很大的打擊。他的哥哥尼可拉斯在三十七歲去世。尼可拉斯是個認真的好人,他從來不明白自己為了什麼而活,也不明白自己為何會死。托爾斯泰想破了頭,也找不出任何理論可以解釋哥哥的死。

接下來,托爾斯泰經歷了一件事,使他相信世上有一種善,遠比自己的名望和完美更崇高。那是一個絕對的真理,不是人類的理性思考出來的,而是不證自明的真理。托爾斯泰在巴黎街頭目睹了一場斬首行刑。

「當我看見首級和身體分開,並聽見屍塊砰的一聲掉進箱子裡時,我明白了(不是透過理智,而是我的身心靈),不存在任何合理性的理論或人類進展的理論可以支持這種行為的正當性;我意識到,即使打從開天闢地以來的所有人類,根據某些理論認為這是有必要的,我知道這不必要,而且是錯誤的。因此,我的判斷必須根據是非對錯和必要性,而不是別人怎麼說和怎麼做。」

在那之前,托爾斯泰一直把人生投注在推廣啟蒙,他相信理性、進步、知識分子,以及大眾認可。現在他對那些信念已經失去信心。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他開始覺得人生很荒謬,而且沒有價值。他把房間裡所有的繩子丟掉,防止自己上吊輕生。他把獵槍收起來,以免把獵槍用在自己身上。他開始將自己過去以知識分子身分寫作的人生,視為某種瘋狂的表徵。有沒有人在報章雜誌上寫書評讚美他的作品,有誰真正在乎呢?這個世界似乎沒有因為他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變得更好,他寫的東西只為他自己帶來名利而已。托爾斯泰對人生感到厭倦,而且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他跌落到了谷底。

假如這種迷失方向的感覺可以發生在托爾斯泰身上,那麼它就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即使是我們這些平凡人,也時常會覺得自己活得不夠淋漓盡致。托爾斯泰已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他也有這種感覺。財富、名聲和成就無法讓任何人豁免跌落山谷的命運。

我們這些凡人

有些人的一生非常平順,從來不曾跌落谷底,我希望他們能保持好運。但多數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要受點苦,促使我們在這些期間自問一些人生的根本問題。

受苦有很多種形式。有些人忙於工作,但是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意義感到茫然。有些人經歷的是心碎的痛苦。有些人失去摯愛,覺得未來一片黑暗。還有些人是被心臟病、癌症或是中風打倒。另一些人則經歷失敗或醜聞;他們把自己的身分認同建立在外在成果之上,然而那些東西早已不復存在了。

然而對其他人來說,受苦的感覺並不是像人生的危機那般戲劇性,而是一種逐漸蔓延的莫名不安,對自己所做的事漸漸失去熱忱。

榮格派分析師賀里斯的一位患者如此說明這種感覺:「我一直想在每場競賽中獲勝,但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原來是人生競賽在擺布著我。」有些人拚盡全力想贏得勝利,想超越別人,但某天突然發現,所有一切都非常空虛、毫無意義。「無法珍惜,無法享受。」托爾斯泰筆下的某個人物如此說。

作家卡胡恩(Ada Calhoun)曾在歐普拉的官網(Oprah.com)寫過一篇文章,提到許多三、四十歲的女性覺得自己的人生漫無目標,彷彿人生的方向出了差錯。一位四十一歲的女性友人告訴她,「有時候我的腦袋會突然清醒過來,通常是在開冗長的電話會議時,」她說,「我的腦袋裡突然有個聲音對我大吼:你到底在幹嘛?這一點意義也沒有,而且無聊透頂。你為什麼不去做你喜歡的事情?」

德雷西維茲在《優秀的綿羊》中,描述了自己年輕時所經歷的事如何使他變得意志消沉。他的家人全都是工程師和科學家,因此他也認定,科學是他此生的志向。大學尚未開學前,他已經決定要雙主修生物學和心理學,完全不允許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不確定的時刻。在踏進校園之前,他已經鎖定了四分之三的選修科目。

當他發現自己應該選擇英文系做為主修時,為時已晚,於是他以雙主修畢業,但他完全沒有意願踏入那兩個領域的職場。

由於欠缺明確的人生目標,他決定讓自己的人生選項保持開放。他申請了法學院,但發現自己對法律沒興趣。然後又到新聞學院就讀,結果他對新聞系同樣不感興趣。最後他到某個非營利組織工作。

「大學畢業幾年之後,我非常怨恨自己錯失了好好接受教育的機會。我從事一份對我沒有任何意義的工作,我的事業前途茫茫,我的自信徹底瓦解。我完全不知道我想做什麼,或是我該往哪裡去。」

一般人通常要先經歷類似的過程,才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有多大。一開始,他們會否認自己的人生出了問題。然後,他們加強力道,更加努力執行原有的失敗計畫。接下來,他們試著用新的刺激犒賞自己:外遇、酗酒,或是開始使用毒品。直到這一切都無效之後,他們才願意承認,他們需要改變對人生的看法。


《成為更好的你》
戰勝自我

艾森豪在一九三三年達成戰爭學院史上最年輕畢業軍官的成就,旋即被派任為麥克阿瑟將軍的特別助理,隨後幾年都一直跟著麥克阿瑟將軍。

艾森豪在工作上認真盡責,會以上司的想法為念,設身處地替他們著想,並且在期限內有效率地達成任務,因此所有上司──包括麥克阿瑟在內──到了最後都讓艾森豪順利晉升。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艾森豪一生當中最大的挑戰,他壓抑自我情緒的能力讓他充分發揮專長,他從來不用英雄的浪漫情懷看待戰爭,而是把戰爭看成一項艱困卻必須承擔的責任。多年來的學習過程,讓艾森豪較不在意成為戰爭英雄的刺激感與魔幻魅力,反而更注重平凡無奇卻能確保戰爭勝果的關鍵事務,例如和不易共處的人維繫聯盟關係、打造充分的登陸艦艇實現兩棲搶灘的可能、確立後勤物流的體系運作順暢。

他會把戰勝的功勞歸給下屬,而在史上最受人矚目卻沒機會發表的演說中,也可以看出艾森豪早就準備好要將失敗的責任一肩扛起──艾森豪預計在諾曼第登陸作戰計畫失敗後發表的聲明稿上寫著:「我們發動的登陸作戰……失敗了。我必須把投入的軍力撤離戰場。會在此時此地發動攻擊,是我根據所有可取得的最充分資訊而做出的判斷,我方將士,包括空軍和海軍在內,都已經英勇地投入這場戰役,如果有任何關於登陸作戰的責難或是失誤之處,全都是我一個人該負起的責任。」

有時候,生命本身就是一間完美的課堂。艾森豪從來就不是個機靈的人,但我們可以從兩個特質看出他成熟的一面,其一是他創造另一個自我的能力。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傾向呼應真實的自我,我們比較相信一個「真實的自我」才是最自然、最純正的自我,而且我們應該用誠實的態度呈現這個自我,而不是屈從外在壓力,替自己戴上面具。

艾森豪抱持不一樣的處世哲學,反倒認為改造精進才符合人的天性。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原始狀態出發,有些人性善,有些人性惡,這些本性都應該被修飾、被約束、被整建、被抑制、被塑造並經常被局限,而不是大剌剌地暴露在公眾面前。換句話說,個性是教養後的成果,真正的自我必須建立在本性之上,而不是每個人最初開始的原始狀態。

在公開場合,艾森豪總是展現出和藹可親、樂觀向上,甚至來自農村純樸男孩的樣貌。擔任總統時,只要有需要,他毫不介意用笨拙的演出讓外界低估他的智商,如果有利於推動心目中的計畫,他也會樂於展現拙於言辭的那一面。

艾森豪的簡樸是一種策略。

自持節度是建立在衝突無可避免的意識上。一方面帶有堅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卻又帶有最深層的懷疑,可以同時是亞當一號和亞當二號。

艾森豪天生就懂得這個道理,他說:「或許我真的就像風雨飄搖中的一艘船,但起碼還能夠在不停變換航道和大轉彎中穩住舵而不擱淺,並大致上依照原本設定的路線緩步向前,儘管中間過程既耗時又費力。」

自持節度的人知道自己沒辦法面面俱到。不同信念之間總會有相互對抗的張力,我們必須接受人生沒有單純又完美的事實,只能信奉某一種真理或價值。自持節度的人知道在公領域可達成的理想有限,不同情境下相互衝突的矛盾會讓我們無法擁有一個清澈透明的終極解決方案。

紀律能幫他們整合出一個完整的靈魂,既有熾烈的熱情,也要有冷靜的判斷力。他們對狂熱的行為採取懷疑的態度,一如他們知道不能放縱自己;他們不相信有勇無謀的直率,因為他們知道在政治的場域裡,失敗的損失往往比成功的效益來得嚴重,領導人做錯事的代價往往高於他們做對事帶來的效益,戒慎恐懼,知道無法全知才是智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