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對話: 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 | 誠品線上

冰山對話: 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

作者 李崇義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冰山對話: 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李崇義曾任職科技業高階主管多年,在本書中將自身擅長的團隊管理與人際溝通技巧,融合20世紀最偉大心理師之一薩提爾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李崇義曾任職科技業高階主管多年,在本書中將自身擅長的團隊管理與人際溝通技巧,融合20世紀最偉大心理師之一薩提爾提出的「冰山理論」,整合出一套可以依循的對話路徑,幫助讀者改變自身的溝通慣性,免除與人溝通時不必要的衝突與困難,讓對話成為獲取和諧關係、達成雙贏的有力工具。 很多時候,當我們糾結於溝通問題上,其實是卡在自己的內在狀態上。 這是一條由內向外的道路,先釐清了自己,才能在面對別人時,也能貼近他人的內在,給予支持的力量,優化對話的面貌。 ──李崇義 ■ 溝通3步驟,確立有效的對話模式 1. 連結自我,以SAGE安定內在 • 「See It」看見情緒,替情緒命名,讓身體與情緒開始靠近 • 「Acknowledge It」承認情緒,大腦才會開始運作,對身體發出警報 • 「Grant It」允許情緒,排除我執,任由內在的所有發生 • 「Embrace It」接納情緒,擁抱所有感覺,這也是愛自己的方法 • 改變自身慣性,不要急著回應外在 • 感受真實內在情緒,從自己開始對話路徑 • 深呼吸覺知當下,替身體感受命名 2. 修正應對姿態,截長補短,打造無敵「西遊記團隊」 • 軟化唐三藏:不要一直講道理,要貼近內在,少點規則 • 點醒孫悟空:少點指責,真心關懷,才能與他人維持良好連結 • 改良豬八戒:做事要專注當下,熟悉內在,不要一直分心打岔 • 敲打沙悟淨:要挺直腰桿,不用委屈討好或一味犧牲奉獻 • 不被情緒主宰身體,利用對話找出對方優點 3. 一致性的應對,「在、表、關」讓彼此更靠近 • 在乎情境,產生意念,確立對話目標 • 表達自我,說出內在的感受、觀點與期待 • 關照他人,留意、同理對方感受 • 誠實接納內在感受,達成內外在一致的溝通 ■ 對話2訣竅,創造有力量的談話 1. 從感受開門 • 積極傾聽,帶來療癒效果 • 核對與回映,同理對方感受 • 好奇提問,開啟內在覺知 • 善用回溯工具,探索思維走向 2. 以渴望關門 • 設立界線,討論最佳解決方案 • 給予自由,讓生命能量自在運行 • 發掘正向資源,導引自我負責並下決定 • 連結渴望,觸及生命價值與意義 好評讚譽(依來稿順序排列) 《冰山對話》一書,將職場生涯的狀況,以及生活裡常見的衝突,歸納整理並詳加彙整,從應對的姿態、互動要素、表達自己、留白的美,正向聚焦的示範,崇義細膩的基礎解說,將薩提爾模式變簡單了。 我一邊閱讀一邊讚嘆,崇義將對話的精髓詳細闡述,寫得相當精采且精準,這是一本好看又實用的書。 ──李崇建(薩提爾模式推手) 崇義賦予了對話清楚的方向,以他獨有的溫柔引領著讀者。 薩提爾女士說:「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崇義的對話方式,在兄長崇建的對話基礎上,走出了不同以往的框架,更有別於我在家庭教養中實行的對話模式,這是崇義透過生命的歷程自己領略出來的──第三度對話模式。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跟崇義的對話,讓我深深臣服於對話的力量。 幾句對話就能讓當下的我啟動少用的右腦,而有不一樣的看見與發現。 ──溫絮如(巨大機械幕僚長) 真正的陪伴一個人,並不是拿來掛在嘴上,也不是拿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陪伴,就只是陪伴而已。 崇義老師就是這樣,一個真實的「人」。不是講台上的神。 ──朱芳儀(長耳兔心靈維度經理) 崇義老師穩定的接住我的情緒,像船長般的掌舵著,讓我能在波濤洶湧的心海中航行,看見自己、承認自己、了解自己和接納自己。 ──林文修(流行音樂產業工作者) 崇義老師帶我走入薩提爾的領域,讓我更靠近覺察自己。這是我在這條路上,即便走得跌跌撞撞還是能繼續下去,很重要的力量。 ──陳韋蓁(長耳兔心靈維度志工/學員) 崇義就像是「心靈捕手」,溫柔的接住學員。 我從崇義溫暖寧定與清晰分明、精萃出拔的對話指引中,啟動生命的翻轉,學習敞開覺察、連結自己、貼近他人。 ──羅琪(退休教師/長耳兔心靈維度學員) 本書特色 1. 李崇義曾任職科技業高階主管多年、擅長團隊管理與人際溝通的,將其浸潤薩提爾模式多年,並廣泛涉獵心理學的背景,融合大量個案晤談經驗,歸納出實用且貼近日常情境的冰山對話框架。 2. 以三個步驟和兩個訣竅,確立有效的溝通對話模式,免除與人溝通時不必要的衝突與困難,創造高效率又有力量的談話。 3. 以獨特的生命歷練與目光,重新詮釋薩提爾模式的精神,架構了在 、表、關「在乎情境、表達自我、關照他人」的對話脈絡,輔以SAGE「看見情緒、承認情緒、允許情緒、接納情緒」的情緒引導訣竅,讓溝通對話有了全新的生命。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崇義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公司副總裁、矽谷資訊軟體公司總裁。在資訊產業服務二十餘年,從基層職員到高階主管,工作地點從臺北、北京、加拿大溫哥華到美國矽谷。人生多處轉折,中年斜槓轉職。 曾參與高階主管領袖培訓,擅長團隊管理與人際溝通。回臺後浸潤薩提爾模式多年,並廣泛涉獵心理學。以獨特、幽默的授課風格引導來自各個領域的學員,廣受好評。在授課期間累積大量個案晤談經驗,歸納出實用的冰山對話框架。除帶領長耳兔心靈維度師資培訓課程外,亦曾受邀至中研院、臺經院、法官學院、高雄榮總、長庚醫院、法務部矯正署、內政部警政署、敏捷式開發社群、臺灣Google等企業團體以及各級機關學校進行演講與工作坊。現為長耳兔心靈維度創辦人兼講師,以心理學為支點,以對話為槓桿,提升職場、家庭、自我等關係;亦為「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美好的薩提爾時光/李崇建(薩提爾模式推手) 推薦序 第三度的對話模式/李儀婷(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作者序 從想要到不想要,發生了什麼事? 前 言 我可以做得不好嗎? 1 看見一個人的內在:善用提問,挖掘真實歷程 事件 感受 感受的感受 觀點 期待 渴望 自我 2 溝通第一步,連結自我:回到當下,脫離我執 內在感受的「三十一種味道」 情緒清單 SAGE,允許自己內在的所有發生 看見「接納」過程裡的抗拒 引導他人靠近內在 3 溝通第二步,修正應對姿態:多點覺察,善用優勢 討好 指責 超理智 打岔 西遊記團隊 4 溝通第三步,一致性的應對:站在同樣的場域,彼此理解 一致性 在乎情境 表達自我 關照他人 「在、表、關」讓彼此更靠近 5 對話,從開門到關門:說出想要的目標,創造有力量的談話 溝通始於傾聽 積極傾聽 核對與回映 好奇的提問 對話的開門 回溯的力量 對話的關門 6 從自我到團隊共好的溝通:誠信為本,勾勒共同藍圖 放過自己 積極面對「人」,而非「問題」 走入對話的細節 多點觀察,少點評論 聚焦正向,看見歷程 以成長型思維取代固定型思維 刺激與回應間留白 對團隊傳遞訊息 7 連結渴望,跨越藩籬:同理思考,尊重他人自由 設立界線並搬好臺階 撇開觀點,找到正向資源才能連結渴望 時刻回應與檢測內在,跳脫既有慣性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 附錄 夥伴的回饋 崇義老師是個「人」/朱芳儀(長耳兔心靈維度經理) 對話,讓我們有更多的看見/溫絮如(巨大機械幕僚長) 我允許自己愛自己/林文修(流行音樂產業工作者) 陪伴我自己/陳韋蓁(長耳兔心靈維度志工/學員) 連結自己,貼近他人/羅琪(退休教師/長耳兔心靈維度學員)

商品規格

書名 / 冰山對話: 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
作者 / 李崇義
簡介 / 冰山對話: 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李崇義曾任職科技業高階主管多年,在本書中將自身擅長的團隊管理與人際溝通技巧,融合20世紀最偉大心理師之一薩提爾提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257477
ISBN10 / 9865257475
EAN / 9789865257477
誠品26碼 / 2682261181001
頁數 / 30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從想要到不想要,發生了什麼事?

我回臺灣創業這些年來,遇到不少機構來邀約演講與工作坊,主題多圍繞在如何運用對話來改變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及職場溝通,參與者多數是為了解決遇到的困難。

記得有一家知名的科技業龍頭公司邀請我去演講,主題是「職場的溝通之鑰」。主辦的幾位工作人員為求慎重,請我在講座之前先與他們聊聊演講的重點,好讓他們預做準備,也可以給老闆一個交代。

由於是短短三小時的演講,我將重點放在「多覺察自我狀態,以連結他人內在為目標,先不要解決問題」,因為我們若是像過去一樣,執著於「解決問題」,通常不但解決不了,反而造成職場同事間彼此對立,如此一來更解決不了問題。

工作人員很認可這樣的主題,也相信演講內容可以給同仁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只不過,工作人員很快的又問我:「老師,那在覺察之後呢?能不能講一些解決問題的溝通步驟,讓大家有所依循?」

聽到這個問題,我頓時覺得很有趣。我以為之前我們已經討論出一個結論,跳脫「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重新塑造新的對話方向,但怎麼會還是想要圍繞著「解決問題」來打轉呢?

我猜想,是不是有很多人與這群夥伴有著一樣的思維,雖然頭腦已經同意「不要解決問題」,但思考過程仍然無法繞過這個慣性,仍不免俗的還是要回到「解決問題」的方向上。

試想,如果連對方的內在我們都靠近不了,形同兩列平行火車,永遠不會有交集的一天,怎麼還有辦法期待透過語言的交集,讓對方能解決問題呢?

我想著該怎麼解釋如何轉換腦袋裡的慣性思維,讓我們真正變換目標,不會下意識的在語言上不斷踩雷。

我腦袋中突然迸出一個例子,恰好可以解釋這個狀態。

在我還沒上小學以前,老家後方有一條小溪,哥哥們經常帶我去溪裡玩耍。有次我不小心掉入溪中坑洞,幸好哥哥機警,緊急把我「打撈上岸」,我才免於滅頂的厄運。只不過在那之後,我對於戲水活動總是多抱持一份謹慎。

雖然是這麼說,但每到夏天看到很多人泡進游泳池裡,我這個旱鴨子也不由得羨慕。上了小學後,我常拜託哥哥們帶我去游泳,教我怎麼游,但那個教導的過程讓我感受不好,也因此後來我對學游泳也興致缺缺。

在我印象中,學游泳時總是被罵。

「怎麼這麼笨,腳要踢水啊!」

「你要放鬆啊,不要緊張。」

「已經教過幾次了,怎麼都不會,到現在還不會游?你自己要大膽練習呀!」

聽到這些話語,我漸漸沒有了學游泳的興趣。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我「想」與「不想」學游泳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怎麼會有這樣的轉變?這是否也是我們很多人共同的經驗?

「腳要踢水」、「不要緊張」、「大膽練習」都是教「方法」,目的是為了解決「不會游泳」這個問題,但傳統教方法的指導,很少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只關注成敗或結果,忽略真正要達到這個結果的當事人的「感受」。

仔細想想,你說我不想學游泳嗎?倒也不是,而是我不想在學游泳時還被人斥罵、威脅,在嘗試的過程裡被粗暴、羞辱式的對待。

在這樣的對待方式下,原本從別人觀點而來的責備語言,無形中也會轉化成我們對自己的觀點,然後告訴自己:「算了吧!別學了。」

所以,達到目標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如果我們把解決問題、達到目標當成是腦袋裡的思考過程,我們就會不斷陷入以前的習慣裡,忘記關心其中的當事人。

放掉「解決問題」的思維,改以「靠近人的內在」為目標,我們會發現,當事人在得到理解與接納之後,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不需要旁人的引導。

後來我三十幾歲時與朋友出遊,他們只告訴我:「一起玩水吧,不會游泳無妨。」我才拾起了學習的興趣,慢慢熟悉了水性,也學會了游泳。

因為過往的學習經驗都告訴我們要目標導向,不要理會情緒帶來的干擾,但事與願違的是,我們從來逃離不了內在感受帶來的影響。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重新釐清內在感受,打造一條新的對話路徑呢?

我在本書第一章談到父親生前與我通電話時大罵我小氣的故事,當時的我感覺被誤解,受了很多委屈,也因此好幾天沒打電話回家。如果當年我能學到如何探索一個人的內在,明白父親也是為了對後媽有所交代才不得不斥責我,我就能坦然對父親的舉動釋懷,並且會更關注他的心理狀態,也不至於跟他生氣好幾天。畢竟,我並非不想與他溝通,只是在行動之前心裡有了窒礙。

所以,在想與不想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

有的時候不是我不想,而是心裡有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我期待在這本書裡,能透過幾個切身的例子,讓大家一窺新的對話風貌。

試閱文字

內文 : SAGE,允許自己內在的所有發生

有一回岳父要去醫院做個小手術,我開車載他和岳母到醫院住院做準備。在前往醫院的路上,岳母不斷叮嚀岳父:「這只是個小手術,不需要緊張,要靜下心來,好好聽從醫生指示。」

岳父看不出來是否緊張,不過他一如往常看著窗外。岳母自顧自的在岳父身邊不斷說:「不要緊張,要冷靜喔!這是個小手術,別害怕,不要緊張。」

岳父沒有答腔,也不知他是真的緊張而不說話,還是聽了岳母的話「不要緊張」,所以外在盡量不顯現任何緊張樣貌。

啟程沒多久,岳父舉手指著前面一塊空地說:「你們看,這裡已經搭起圍籬,看起來也要有新建案了。」

岳父才剛開口,岳母就打斷說:「你管那麼多幹嘛,這時候你要靜下心來,準備手術,不要分心去看別的地方,要冷靜!」岳母的表情嚴肅,似乎岳父一點點動作就能引得她內在焦慮。

我從後照鏡看著後座的岳父、岳母,覺得二老的對話頗為有趣,我只是默默開著車,並沒有答腔。

沒多久,岳父又指著一個店面說:「這裡也開了一家餐廳,之前怎麼不知道。」

岳母聽到岳父又開口說話,馬上提高音量,夾帶著手勢拍打坐在旁邊的岳父:「就跟你說了,不要緊張!不要再說話了,靜下心來。專心準備手術,不要緊張,知道嗎?一定要冷靜!」

我在駕駛座聽了兩人的對話不禁莞爾。岳母的聲音高亢且急促,我可以感受到她內在的焦慮正在影響她。我忍不住笑著問岳母:「媽,你會緊張嗎?」

岳母立刻就回應:「又不是我開刀,我幹嘛緊張。」

我知道她不習慣覺察自己的情緒,也沒有繼續多問,不過倒是岳母說完後就靜下來沒有多說話了。過了約莫兩分鐘,岳母開口了:「也是會緊張啦!」

這樣的場景,我相信很多人不陌生。

我們對於自己內在的感受有多麼陌生啊!當這些感受盤據在我們身體裡,以無頭蒼蠅之姿四處亂竄,我們卻絲毫不去理會,就想要在外在有所回應,可以想見這些回應多半是不健康的,無益於溝通。

我後來在演講時發展了一個更簡短的口訣(SAGE,看見、承認、允許、接納),希望用這個訣竅幫自己回到當下。

● See It(看見情緒)
● Acknowledge It(承認情緒)
● Grant It(允許情緒)
● Embrace It(接納、擁抱情緒)

這四個英文詞組的首字母正好是「SAGE」這個字,英文字SAGE 是鼠尾草,同時也是聖人的意思。利用這四個詞組口訣,讓我們在情緒升起的同時,透過大腦的引導讓身體能與情緒連結,這也是一種「有意識」的引導做法。我們習慣於腦袋的邏輯思考運作,那麼就讓腦袋幫助自己,透過腦海中唸出這四個步驟,讓我們可以與情緒貼近,活化前額葉的運行。

在事件發生時,最重要的就是覺察的功夫。如果可以時時刻刻覺察自己,那麼在情緒升起的同時,可以很快就知道內在的感受開始運作了。這個口訣可以幫助大家首先看見自己的情緒,並且給這些情緒命名。一旦能辨識這些情緒是什麼,基本上身體與情緒就會開始靠近。

情緒命名後,可以用語言告訴自己,我承認我的這些情緒,讓辨識情緒的工作更到位,這也是確認身體已經接收到大腦杏仁核發出的警報,前額葉也同時開始運作。

再來就是允許自己內在的所有發生。這個動作很多時候會因為過去的經驗卡關,大腦開始升起「我執」,批判自己的行為,或是開始進入另一個小劇場,不斷互相打架,一邊告訴你要接納自己,而另外一邊開始貶低自己,怎麼連這樣都做不到等。我們可以深呼吸,細細觀看這些內在感受的起起落落,盡量不要批判,但若有任何不適的感覺,看著它、允許它就好。

最後一個動作是接納。一旦看見、承認、允許之後,最後我們藉由這個口訣告訴自己,我完全的擁抱與接納自己內在的所有發生。不管內在的情緒是生氣、委屈、難過、孤單或悲傷,我都毫無條件的接受,不驅趕、不打壓,這也是一種愛自己的方法。

以前文我岳母為例,如果可以先回應自己內在的緊張、焦慮、不安、擔憂、害怕等諸多情緒,透過SAGE 四個步驟來操作,最後就可以安穩承接住內在的種種感受,讓副交感神經帶動身體緩和,在應對上就會變得更安定。她的話語可能就會變成:「你看到外面有新建案呀!你忙著叫我們看,你會因為手術而緊張嗎?」

如果可以,搭配手勢,你可以更實體化的靠近自己。

在情緒(例如生氣)升起時,伸出左手握拳,看著左手的拳頭告訴自己:「我看見我的生氣了。」

接著看著拳頭說:「我承認我有生氣。」

第三句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是生氣的。」

最後,用右手抱住左手拳頭往胸口內縮,代表我要接納並擁抱這個生氣的情緒。

我曾經帶領學員操作,有位學員說她做不到抱拳回收的動作,光要右手做包覆左手拳頭的動作都猶豫很久。我跟她核對之後,才知道她從小就被教導「不能生氣」,因此她內心的小劇場不斷上演著抗拒的戲碼。如果你在這裡也卡關了,我請你先接納這個卡關的狀態,允許自己做不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對話溝通資深講師李崇義首部力作,打開薩提爾冰山新視野
薩提爾模式推手李崇建╳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李儀婷 真誠撰序推薦

有效的溝通,目標不在解決問題
真正的對話,以靠近自己為起點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