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義: 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 | 誠品線上

誠義: 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

作者 劉德明/ 監修; 傅瑋瓊/ 撰稿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誠義: 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抓住時代脈動,掌握產業趨勢一位目光遠大的企業家──侯貞雄一九四六年,侯金堆創立東和行,經過七十年時間,從五金行到鋼鐵公司,從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抓住時代脈動,掌握產業趨勢一位目光遠大的企業家--侯貞雄一九四六年,侯金堆創立東和行,經過七十年時間,從五金行到鋼鐵公司,從父親侯金堆到兒子侯貞雄,從拆船鉅子到鋼鐵大王,寫下台灣鋼鐵業重要的歷史篇章。五、六○年代,侯金堆在拆船業厚植的實力,為日後的東和鋼鐵奠下扎實根基;而他的獨子侯貞雄,秉持父親的創業精神,加上自己的智慧、遠見與勇氣,率先捨棄當時正值火熱的拆船業務,投入鋼鐵產業,迎上台灣鋼鐵產業升級的浪潮,帶領東和鋼鐵成功轉型,並持續精進技術,斥資百億元興建華人圈第一座H型鋼廠,積極推動台灣政府明訂耐震建築鋼材政策……七○年代,侯貞雄便有環保節能概念,一手催生台灣第一座沒有加熱爐的煉鋼廠;更在他的堅持下,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全台百年大震之後,推動台灣政府明訂耐震建築鋼材政策……一九七九年,美國與台灣斷交,侯貞雄等「六壯士」積極奔走,為《台灣關係法》的誕生傾盡一己之力,而他自己也在蔣彥士、辜濂松等人力薦下,一九八○年獲得艾森豪獎金,成為台灣獲得該項獎金的民間第二個人。九○年代前後,侯貞雄斥資百億元,打造華人圈首座H型鋼廠──依據鋼鐵公會的資料,到一九九三年,台灣H型進口量已達九十五萬多公噸,和一九八九年的二十三萬多公噸比較,四年之間大幅成長三倍多。這項過人的遠見,讓台灣營建業大為改觀……心繫台灣的他,在一九九一年創設「侯金堆傑出榮譽獎」,至今已有一百四十餘位得獎人--中研院院士李鎮源、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台大醫學院前院長陳定信、交通大學前校長張俊彥、環保署前署長蔡勳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黃聲遠……,多位學術界名人一一在列,累計捐獻的資金近億元。九○年代,台灣經濟快速起飛,正是「台灣錢淹腳目」的大好年代,政府也選在時投入航太領域,在侯貞雄的堅持下,避免了一波重大財務風險損失。二○○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台灣高鐵首次通車,但高鐵在興建之初曾是困難重重,侯貞雄甘願在風口浪尖上居中協調;二○○七年二月一日,高鐵正式通車營運,這個台灣交通史上劃時代的一刻,也有他一份辛勞。東和鋼鐵創立時,資本額不過四百五十萬元;到侯貞雄卸任時,資本額接近一百億元,營收近四百億元,資本、營收以及獲利,都是台灣電爐鋼鐵的龍頭,並名列台灣製造業一百大,是台灣中小企業成功壯大的典範之一。這一切,其中有多少故事?用心閱讀本書,讀者將不難明瞭體會。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劉德/監修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專任教授、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經濟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投資學、衍生性金融商品與財務工程、公司財務管理、投資組合之風險衡量與控管等。傅瑋瓊/撰稿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著有《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跨世紀的產業推手:20個與台灣共同成長的故事》(合著)等十餘本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以一當十的傑出人才/李遠哲俠士、詩人和企業家/孫震擁有無私之心的鋼鐵才子/陳維昭真情豪氣的不凡企業家/陳力俊我和一個特別的人結婚/侯王淑昭楔子翻轉命運的輪盤第一部 奠基:從五金行到拆船王國第一章 從雜貨店頭家到五金行老闆第二章 東和行的靈魂人物第三章 轉業拆船賺得第二桶金第四章 東和鋼鐵的誕生第五章 侯金堆的管理哲學第二部 茁莊:從少年時代到生意啟蒙第一章 英雄出少年第二章 在經濟學中體悟人生第三章 一世情緣第四章 初生之犢展現生意天分第三部 轉型:與台灣經濟共同成長第一章 第一次大轉型第二章 掌握關鍵技術第三章 進軍電爐煉鋼第四部 滄桑:拆船王國的全盛與沒落第一章 打造拆船王國第二章 邁向輝煌第三章 見微知著再造新生第五部 視野:《台灣關係法》的推手第一章 不能說的祕密第二章 六壯士折衝樽俎第三章 關鍵之日第六部 壯大:民間第一大鋼廠第一章 翻轉的起點第二章 百億元打造華人圈首座H型鋼廠第三章 只有夕陽公司,沒有夕陽工業第七部 使命:心繫台灣,放眼國際第一章 為產業開拓新領域第二章 催生台灣高鐵第三章 推動第二次產業革命第四章 迎向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大潮第八部 儒商:企業家典範第一章 服務是一輩子的事第二章 君子務本第三章 關於安心和安全的生意第四章 要做企業家,不當生意人第九部 回饋:實踐社會責任第一章 企業不論大小,都可以承擔社會責任第二章 家庭是最初的學校第三章 以一己之力彌補學術教育缺口第四章 投資無形價值第五章 最喜悅的「損失」第十部 傳承:永續創新基業長青第一章 交棒與傳承第二章 台灣第一座沒有加熱爐的鋼筋廠第三章 永遠要做有意義的事第十一部 鋼鐵人生:鐵漢柔情第一章 鐵漢柔情見真性第二章 洋溢熱情與毅力的企業家第三章 如鋼鐵般的生命鬥士

商品規格

書名 / 誠義: 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
作者 / 劉德明 監修; 傅瑋瓊 撰稿
簡介 / 誠義: 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抓住時代脈動,掌握產業趨勢一位目光遠大的企業家──侯貞雄一九四六年,侯金堆創立東和行,經過七十年時間,從五金行到鋼鐵公司,從父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793211
ISBN10 / 9864793217
EAN / 9789864793211
誠品26碼 / 2681521946008
頁數 / 39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楔子
翻轉命運的輪盤


一九三五年,在嘉義蒜頭車站,一列「五分仔車」即將啟動,一個年輕人急得滿頭大汗,努力要把貨物搬下車廂,一位十四、 五歲的少女見狀,隨手幫了他一把。
這位年輕人名叫侯金堆。一九一一年(日本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日出生於嘉義縣六腳鄉溪厝村,那是一個窮困的小農村。
當時台灣還在日據時代,侯金堆在蒜頭車站前經營一間名叫「明治屋」的雜貨店;一九四六年,又在嘉義市創辦了東和行,做五金批發買賣;爾後,進入拆船業,成為六○年代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拆船鉅子。
一步一腳印,侯金堆翻轉侯氏家族世代務農的命運。時至今日,東和行更早已搖身一變,成為台灣最大的上市民營鋼鐵公司──東和鋼鐵。
先民勇渡黑水溝
嘉義縣舊稱諸羅,是台灣本島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地方,跨海東渡的移民多在此登岸,安家落戶。
這個地區開發甚早,在三、 四百年前的明、清時期,就是先民拓墾發跡之地,侯姓族裔便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末葉,大約一七九○年左右,從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東渡台灣,來到溪墘厝岸腳庄(現今六腳鄉溪厝村)開墾。
侯樸,侯金堆的曾曾祖父,是侯家在台開基之祖,來台至今已超過兩百二十年。
位在嘉義縣西北方的六腳鄉,是嘉南平原上典型的農村聚落,南有牛稠溪(朴子溪舊稱,發源自阿里山山脈,部分上游仍稱牛稠溪)、北有北港溪,土壤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一直是稻米、甘蔗等作物的主要產地,鄉民十之八九以務農為生。
侯金堆的父親侯新加,出生於一八七○年(清同治九年),隨先人世居嘉義縣六腳鄉,與元配陳饁養育三子二女,侯金堆是家族中最小的孩子。
由於長兄侯知高早逝,侯新加義無反顧地照顧其孀妻和遺孤,十餘口人窩居在茅草蓋頂的泥磚屋裡,秉持先人勤墾精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躬耕農事,無奈食指浩繁,家族都過著窮困的生活。
宛若次等公民的台灣人
一八九四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中、日兩國發生「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自一八九五年之後的五十年,台灣進入日據時期,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
日據時期,台灣經濟就是典型的殖民地經濟模式,台灣的自然資源與人力以供給日本使用為優先考量,例如:一九○○年至一九二○年間,台灣經濟主軸是糖業;一九二○年到一九三○年,則是以蓬萊米為主要糧食外銷日本。
日本人統治台灣,將發展糖業做為台灣經濟要務。一九○二年,台灣總督府發布《糖業獎勵規則》,確立在台灣發展糖業的基本政策,砂糖成為日據時代台灣最重要的產業,還連帶發展出酒精、機械、造紙、肥料等重要周邊產業。
一九○六年十二月,日本人在台南州總爺(現為台南市麻豆區)設立明治製糖株式會社;一九○八年,設立第一座蕭壠糖廠(後改為佳里糖廠,在現今台南市佳里區);一九一○年,明治製糖興建第二座工廠──蒜頭糖廠,位居東石郡六腳庄行政中心區內的蒜頭六八七番地,就是現今嘉義縣六腳鄉工廠村一號。
然而,這時的台灣還是日本殖民地,在配合「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基調下,台灣農民辛苦耕種所收穫的蓬萊米,大多供給日本人消費,本地人則以甘藷果腹,吃地瓜籤或地瓜飯。
不僅如此,各製糖株式會社為了開拓植蔗農場,還會強徵民地建廠,甚至曾以高壓手段私自扣留地主,每天只給予一個米粽為食,逼農民出讓土地。
在貧困中成長
日據時期,台灣人有一句俗諺:「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就是描述蔗農不滿日本公司低價收購甘蔗,卻又無力反抗的心情。
侯金堆出生那年,一九一一年二月八日,嘉義阿里山鐵路通車,這是日據時期開發台灣森林資源的重要標記。中國歷史也在那一年翻了新頁,十月十日爆發武昌起義,掀起「辛亥革命」浪潮;隔年,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從小,侯金堆就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家中生計僅能餬口,想要吃一碗白米飯,可說是難如登天,如能在米飯上澆點滷肉汁,就是奢侈的享受。生活清苦的他,即使冬日嚴寒,也沒有多餘的禦寒衣物,只能穿一件內衣。
自食其力求上進
隨著新式製糖技術從日本引進台灣,在鄉間到處可見大片蔗田,台灣蔗糖成為出口至日本的重要經濟作物。因政策扶植,明治蒜頭糖廠因生產的砂糖品質特佳,當年曾是台灣產糖量第三大,素有「明治寶庫」之稱。
蒜頭糖廠的設立,提升了嘉義地區的經濟力量,尤其是六腳、朴子、太保等周邊地區,除了農地廣植甘蔗,舉凡採收甘蔗時的人力需求或是製糖所需的人手,都直接帶動了當地就業機會。
如此一來,台灣人除了務農之外,又多了幾種可以增加收入的職業選擇,挹注家庭經濟。像是侯金堆的二哥侯語和二堂哥侯金龍,都曾在糖廠當技師,也曾合夥在糖廠的市集擺攤賣羊肉。
由於家境貧苦,侯金堆很晚才上小學,就讀蒜頭公學校時,年紀比同年級的學生大出許多。不愛讀書的他,經常遭父親責打。改變的契機,是在他小學五年級時,遇到一位富有教育熱忱的老師,也是六腳鄉知名的抗日英雄、農運先鋒──劉啟光。
因為有了劉啟光的教導,侯金堆開始發奮讀書,成績也變得名列前茅,原本畢業後還可再考高等科,可惜由於家境窮困,能完成國校教育已屬不易,甚至連畢業旅行的費用都繳不出來,只能放棄繼續升學的想法。
蒜頭公學校畢業後,侯金堆不願跟父兄一樣留在家鄉溪厝村務農,打算自食其力,而他發現,只有找機會進入糖廠做事,未來才有發展的機會。
擺脫務農宿命
由於堂兄和二哥都在糖廠做事,若是糖廠欠缺人手,侯金堆就去做臨時工,有時還代替二哥去糖廠工作,或幫兄長跑腿送肉給客戶。
憑著認真勤奮的工作態度,侯金堆引起日本人的注意,有意重用這個努力的年輕人,而他也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在日本人的協助下,進入糖廠福利社擔任店員,在食堂當「跑堂」。
「第一次在食堂吃飯,添了一碗飯,還沒走到餐桌,碗裡的白米飯就吃得精光,」侯金堆曾對後輩敘述當年生活的困窘。
食堂的跑堂工作待遇雖然不高,但免費提供店員吃飯,還有白米飯,那是早年尋常百姓平時享受不到的珍饈。
做事勤快的侯金堆,除了做好跑堂的本分工作,還發奮要學好日語,結識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日本人普遍喜歡喝酒,下班後和三五同事或好友宴飲小酌,是稀鬆平常的事。侯金堆生性熱情好客、喜歡交朋友,酒量又很好,經常和日本人為伍,也用心「交陪」。果真如願結識許多日本好友;不僅如此,由於侯金堆頭腦靈活,又善於察顏觀色,敬業的精神和勤奮工作的態度,令常來食堂吃飯的日本主管印象深刻。
明治屋開啟商場生涯
努力換來了機會,終於得到日本人的許可,侯金堆在一九三四年於蒜頭糖廠外、蒜頭車站旁開設明治屋,以賣牛奶、食品以及一般家庭生活日用品等雜貨為主,不時要去嘉義市,甚至到台北補貨。
明治屋因開在車站前,占了地利之便,加上當時六腳鄉人口多達兩萬餘人,消費人口多,在侯金堆認真經營下,明治屋生意蒸蒸日上,家中經濟逐漸好轉。
隨著經驗累積,侯金堆做生意愈來愈幹練,培養出一身精打細算的經商本領,珠算和簿記能力也日益精熟。這個階段的工作磨練,成為他踏入商場的扎實起點。
「五分仔車」情緣
蒜頭糖廠在一九一一年開始營運後,由明治製糖會社興建,載運甘蔗、兼營客運的五分仔車鐵道朴子線,也在同年通車。這條從港墘到嘉義市區的鐵道,途中經過蒜頭糖廠,是當地居民要去朴子或嘉義市採購、辦事時,最便利的交通工具。
經營明治屋的侯金堆,經常搭車往來朴子或嘉義間採買補貨。有一天,侯金堆採購了一大批貨,在列車即將駛離前,一位妙齡少女適時伸出援手幫忙搬貨。對方的愛心和美貌,讓侯金堆一見傾心。
這位少女就是傅秀英,侯金堆未來的妻子。她是嘉義朴子人,出生於一九二○年,父親原是五分仔車車長,後來當過蒜頭車站、過溝站(位於蒜頭糖廠和嘉義市之間,為現今太保市過溝里)站長。
傅秀英的爸爸很會做生意,在上班之餘會批購海鮮到嘉義市去賣,賺了很多錢,於是在朴子買了很多間店面。而她位於朴子的家,是一間很大的日式房舍,有前庭、後院,花木扶疏,種了很多果樹。
因為家境不錯,傅秀英小學畢業後,又念了兩年「高等科」。在台灣早期,又是日據時代,女子就學機會少之又少,但由於她天資聰穎、好學,加上家世良好,才能繼續讀到高等科;甚至,高等科畢業後,她還在日本人經營的講習所,學習裁縫技藝。
為了求見佳人,侯金堆經常在車站苦等傅秀英。當年她才十四、 五歲,那時候社會風氣保守,沒有自由戀愛,她也不知道戀愛是什麼,聽說侯金堆喜歡她,傅秀英很不能接受,心裡想:「這個人怎麼這樣胡亂追人!」
侯金堆花了三年時間追求傅秀英,期間,前後提了三次婚事。只是「天下父母心」,她的父母得知侯金堆出身鄉下貧寒之家,擔心她會吃苦,便對侯金堆說:「我不會把女兒嫁給鄉下人!」一口拒絕侯金堆的求娶。
從不輕易退卻的侯金堆不死心,懇求了三次,才徵得她父母同意。
真誠打動伊人芳心
打動芳心的方式很多,侯金堆選擇以誠相待。
傅秀英的父親雙腳都罹患風濕病,經常請侯金堆去嘉義採買時順道幫他拿藥,而侯金堆也明白,若要追到傅秀英,就要先通過她父親那一關! 因此,每回拿藥時,都還會專程帶禮物送給他。
「找對象,人品資質最重要!」傅秀英的父親曾多次探問她:「那個人『做親戚』好嗎?」傅秀英總是回說:「我年紀還小!」遲遲不點頭。
「妳要惹我生氣嗎?」傅秀英的父親為了她的婚事,激動地拿手用力捶著患有風濕病的腳說。
孝順又心軟的傅秀英不敢惹父親生氣,看著上課通勤的班車就快到了,她只好隨口說:「隨在你!隨在你啦!」就匆匆出門去搭車。
沒想到,下午四點多,下課回到家時,媒人已到家裡提親,還準備要打戒指了!
超乎想像的情況,傅秀英一下子不能接受,放聲大哭,還是媒人一直安慰她說:「這個對象人很好,不要擔心。」
「這一切都是命運!」傅秀英當下心想,只好認命同意婚事。
一九三八年,侯金堆二十七歲、傅秀英十八歲,年齡相差九歲的兩人結為連理。不過,當時侯金堆其實說了個「善意的謊言」,他謊稱自己只有二十五歲,事後才坦承,原來他以為,如果照實說了自己的年齡,這場婚事就不可能談成了。
侯金堆凡事鍥而不捨,終於「抱得美人歸」;五分仔車結下的情緣,譜出美麗的詩篇,兩人共同養育一男四女。
轉向經營五金事業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勤奮的女人。這段姻緣,是改變侯金堆未來的重要決定,聰慧的傅秀英,正是他往後人生和事業最重要的支柱。
婚後,傅秀英打理明治屋的一切,專心顧店外,也會應客人要求,把沖泡好的牛奶直送到日本人家裡,侯金堆則負責補貨和對外交際應酬。夫妻守著明治屋,過著安穩的生活。
誰知好景不常,自從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等口號,原就紊亂的局勢,因日本政府對台灣進行軍事、社會動員以及物資統制(配給制),變得更形惡化。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英、法等國向德國宣戰,引爆史上最大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二戰爆發後兩個多月,侯金堆的長子侯貞雄出世,長女侯容華、次女侯惠育,各相隔兩年,也接連在二戰期間誕生。
戰亂時期,百業蕭條,百姓生活更加艱辛,侯貞雄的母親要照顧三個孩子,又要打理店面,五口之家的日子相當辛苦。
所幸,侯金堆遇到貴人指引方向,一位與侯金堆相熟的糖廠採購部日本技師,建議他改做五金鐵材買賣,還熱心開出一些糖廠要用的資材清單,請侯金堆代為採購。
建立人脈,如魚得水
從雜貨店起家的侯金堆,對五金鐵材買賣完全陌生,但交遊廣闊的他,透過台南朋友的協助,購妥清單上所有物品運回蒜頭糖廠。由於五金鐵材的利潤比賣日用品豐厚,腦筋靈活的他,決定將明治屋的經營重心逐漸轉向五金買賣。
糖廠有很多機械設備,如:農用生產機械、製糖設備,交通與倉儲設備、機電設備,以及保養與更換修繕的零件資材等,都需要有代理商代為採購,以節省糖廠作業時間。此外,戰爭多少造成工廠損壞,維修零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採購規模日漸擴增。
這個生意的轉折,讓侯金堆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也開啟他往後朝五金買賣及走向拆船和鋼鐵業發展的機緣。
二戰期間,日本為了集中力量延長戰線,採取嚴密的物資動員,以經濟統制手段,對工業原料、農產品,甚至貿易、交通、商業等部門實行管制,做為龐大的軍需補給之用;尤其,諸如鋼鐵原料和相關製品等戰略物資,更列為嚴格管制項目。
當時,日本總督府透過經濟警察,積極取締各種違反經濟統制的行為,結果卻造成黑市買賣風氣大盛,連明治屋也曾因涉及黑市買賣而遭到檢舉,面臨經濟警察取締。
有趣的是,明治屋不僅沒有受罰,侯金堆還和日籍經濟警察結為好友,過年時,那位警察甚至會帶著日本清酒到侯家,把酒暢飲。
因為和經濟警察交情匪淺,之後,只要村民違反經濟統制而被取締時,都會跑去找侯金堆,請求他出面關說,而經他說項的取締案件,多半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得到圓滿解決,更讓他在鄉里之間的名聲愈來愈響亮。
貴人相勸,創造新生
從一個「打工仔」,變成雜貨店老闆,侯金堆的成功,得力於他精湛的社交手腕,而他廣結善緣,布建綿密的人脈網絡,又為他創造了許多事業機會。
過去,汽油並不普及,為了供應戰事軍需之用,日本研發出用糖蜜做為原料發酵製成無水酒精,調配一定比例汽油做成酒精汽油,當作燃料用油。四○年代,台灣四大製糖公司──日糖興業、台灣製糖、明治製糖、鹽水港製糖,在全台灣共擁有十五座酒精工廠。
二戰期間,各地糖廠,尤其是酒精工廠,往往成為歐美盟軍轟炸的首要目標;到了二戰末期,台灣經常遭受空襲,明治屋也一度歇業,侯金堆帶著妻小疏散,回到溪厝村避難,老家的庭院及床下都堆滿了從明治屋搬運回來的資材。
戰後的台灣,民生凋敝,侯金堆看到,產業、家園等待重建,亟需機械零件等五金建材,到處都充滿商機,於是他又回到蒜頭糖廠,繼續做生意。可是,一位蒜頭糖廠的課長力勸他:「不要留在蒜頭,應該去嘉義市才有發展機會!」
一九四六年,三十六歲的侯金堆決定自行創業,開設東和行,舉家從蒜頭糖廠搬遷到嘉義市仁愛路,專門從事五金買賣。
父與子的傳承
台灣許多創立於日據時代、發跡甚早的集團企業,多承續自家族世代經商所累積的財富和資源,但侯金堆不同,他和在嘉義發跡、從米行打工小弟做起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一樣,靠著自己胼手胝足,白手起家。
做過雜貨店小弟、明治屋老闆,七十年前,侯金堆一手創立東和行,成為五金批發店老闆;隨著時代演變,再轉進拆船業而發跡,搖身一變成為拆船鉅子,他赤手空拳,創造自己的事業王國和豐厚財富。
「人生很像一場夢!」十八歲時認命走入婚姻的侯傅秀英,在數十年後,回顧一生陪著侯金堆經歷過的許多高潮、低潮時,心中無限感慨。
侯金堆自小就不願屈服於命運,一路追逐夢想並一一實現,他翻轉命運的輪盤,是見證台灣早期歷史和經濟發展的代表人物之一。
五、 六○年代,侯金堆在拆船業厚植的實力,為日後的東和鋼鐵奠下扎實的根基;而他的獨子侯貞雄,秉持父親的創業精神,持續在鋼鐵產業發展並發揚光大,成就了台灣第一大民營鋼鐵企業,成為叱吒商場的鋼鐵大王。
一個是拆船鉅子、一個是鋼鐵大王,侯金堆、侯貞雄創造了東和鋼鐵七十年的輝煌歲月,父子倆印證著台灣經濟發展和鋼鐵工業歷史的軌跡,一步一步成長茁壯,寫下台灣鋼鐵業重要的歷史篇章。



摘自《誠義──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楔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