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You're Really Meant to Do: A Road Map for Reaching Your Unique Potential
作者 | Robert Steven Kaplan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領導最好的自己: 成就自我理想與夢想的職涯旅圖:「真希望有人告訴我,我的天職究竟是什麼。」這或許是柯普朗教授最常聽到的感嘆。這些人都有個共通點:希望事情進展順利、 |
作者 | Robert Steven Kaplan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領導最好的自己: 成就自我理想與夢想的職涯旅圖:「真希望有人告訴我,我的天職究竟是什麼。」這或許是柯普朗教授最常聽到的感嘆。這些人都有個共通點:希望事情進展順利、 |
內容簡介 「真希望有人告訴我,我的天職究竟是什麼。」 這或許是柯普朗教授最常聽到的感嘆。這些人都有個共通點:希望事情進展順利、不想讓他人失望、不想留下悔恨。他們幾乎都提到一個神奇字:「成功」。但成功究竟是什麼?成功的滋味又當如何?為何朋友物質財富不及自己,卻因為忠於熱情比自己幸福許多?這聽來像你的處境嗎?還有沒有可能重整自己的生活與事業,再上高峰? 柯普朗在本書提醒我們,所謂成就,不該是「如何出人頭地」,應該自問「我是否充分發揮潛能」,並且切實做好實現自我理想的三大要務: ◎了解自己────如果你知道未來絕對會成功,現在會選擇什麼工作? ◎養成關鍵能力────以目前或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來看,你能否寫出三項最拿手、以及最不拿手的技能呢? ◎讓自己在夢想領域從優秀變卓越────向上溝通、不斷審視工作要求,以及管理好你自己。 職涯發展是自己的責任。成就最好的自己不只是空談理想,你要隨時警覺內在與環境變化、淬煉興趣,並且調整路線;你必須不時抵抗帶著善意、卻違背己願甚至敗事有餘的建議。柯普朗在上述三大架構下,提出關鍵問題,提供行動準則,引導無數學子與上班族拿回職涯掌控權、再次創造自我成長與實現理想。你是否也蓄積好毅力與熱情去實現呢? 愛因斯坦曾說:「不是每件算得出來的事都有意義;也不是每件有意義的事都算得出來。」這本書,獻給所有不甘於白日夢的人:別怕事情無法成功,要緊的是,你能否發揮出最好的自己!
各界推薦 有趣的是,愈是優秀的人才,愈可能(不知不覺)被社會或家庭所設定的成功基準所限制,「暫時放棄」了對自我興趣、潛能發展的追求。柯普朗教授認為,領導力就是將自己的天賦能力做最佳的發揮。領導力的發展,真的不必捨近求遠,就從傾聽自己內心的渴望開始吧! ──李吉仁,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職場上常見到像周瑜一般年紀輕輕就頗有成就的人,但也常見到如姜子牙般大器晚成者,只要有心,付諸行動,永遠不嫌晚,永遠有機會,祝福你因此有個美好的未來! ──劉鏡清,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副董事長 「這本書不僅睿智、深入個人,而且相當實用。每個想要為自己下成功定義的人,必讀。」 ──羅莎貝絲.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哈佛商學院教授、《信心》作者 「這本書如實呈現柯普朗在海地與哈佛授課的情形,宛如一張厲害又條理清晰的處方。一切歸功於他備受讚譽的領導力領域與成果。柯普朗將曾經受訓與諮商的個案寫成一篇篇可看性十足的指引,給每一位追求職涯成就的人」 ──保羅.法默(Paul Farmer)哈佛醫學院教授、「健康夥伴」(Partner in Health)共同創辦人 「柯普朗指導與訓練高階主管與專業人士已數十年之久,無人能出其右。本書可說是人們了解自己並發揮獨特潛能的寶典。」 ──亨利.包爾森(Henry M. Paulson, JR.),74屆美國財政部部長、高盛集團前董事長與執行長 「柯普朗這本精采書籍激勵我們以領導者角度看待個人的發展,為自己負起責任,才能充分發揮潛能。當你遵行書中富見地、條理分明的步驟,將會更滿意自己的生活。書中豐富的實際案例,將協助你打造成就自己的道路。」 ──比爾.喬治(Bill Goerge),哈佛商學院教授《領導的真誠修練》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羅伯.柯普朗Robert Steven Kaplan目前任教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MBA與高階主管訓練計畫眾多領導力課程。並擔任Indaba資金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全球公益創投公司Draper Richards Kaplan Foundation共同主席、美國道富集團(State Street Corporation)董事,以及Google投資顧問委員會主席。柯普朗於2005年加入哈佛前,擔任高盛集團資深領導職長達22年,並擔任該集團副總裁,管理全球投資銀行及投資管理部門,也是該集團松街(Pine Street)領導計畫主席,負責培育潛力領袖。 普朗自小成長在民風純樸的美國堪薩斯市Prairie Village,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畢業後,取得哈佛大學企管碩士學位,並榮獲貝克學者(Baker Scholar)的殊榮。著作包括數篇哈佛商學院之領導個案、深受好評的《哈佛商業評論》文章:〈What to Ask the Person in the Mirror〉與〈Reaching Your Potential〉,並出版《百大CEO都上過的哈佛領導課,你怎麼能不學?》(What to Ask the Person in the Mirror)一書。胡琦君大學畢業後,先後當過空姐、祕書、國小英文老師。閒暇之餘,兼做口筆譯、以及自行車賽事主持人。取得師大翻譯所碩士前,曾赴美國阿拉斯加農場工作,並在中國時報擔任實習編譯。譯有《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樂活工作的一年》、《讓創意自由》(合譯)、《千紙鶴的眼淚》、《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及《魅力學》(皆為天下文化出版)。申文怡曾任職於金融業及出版產業,並兼職翻譯
產品目錄 序一 領導力,從傾聽自己內心的渴望開始 李吉仁序二 做自己的導演,成就自己的未來 劉鏡清前言 發揮潛能之旅每個人在處理各種情況時,都各憑自己獨特的技能與本事,畢竟我們有著形形色色的人生經歷、長處、短處、熱情、擔憂與習性。這麼說來,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也理當會不一樣,不是嗎?chapter1 找出你的天職: 五大行路規則大部分來找我談話的人幾乎都提到一個神奇字:「成功」,但成功究竟是什麼?成功的滋味又當如何?他們看到朋友儘管物質財富不及自己,卻因為忠於熱情而幸福許多。這聽來像你的處境嗎?有沒有可能重整生活與事業,讓自己再上高峰呢?chapter2 認清你的強弱項:培養好能力的方法與步驟了解個人能力是自己的責任,絕大多數的公司或老闆不會替你做這件事。以目前或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來看,你能否寫出三項最拿手、以及最不拿手的技能呢?chapter3 尋找熱情,勇敢追夢如果你知道未來絕對會成功,現在會選擇什麼工作?你想讓兒孫知道自己做了哪些豐功偉業?多一點腦力激盪、清楚自己的追求,你會發現周遭竟有那麼多未曾注意的機會。chapter4 了解自己:表述的力量你的故事不只有一種敘述方式,你經歷的每件事又將成為你故事的一部分。如果現在做的事讓你不快樂、沒有成就感、或者後悔不已,從你的人生經驗、故事或敘事裡,是否能夠找到癥結?chapter5 綻放最好的自己:工作表現與職涯管理專心做好眼前工作。如果這份工作符合你的熱情和能力,恭喜你;然而要有出色的表現還必須做更多事──向上溝通、更新工作要求,以及管理好自己。你準備好長期抗戰了嗎?chapter6 從優秀到卓越:品格與領導力傑出的運動員、音樂家、企業或政府領袖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人才,但他們懂得為工作添上無形特質,好結合自己的技能與熱情、表現更上一層樓。chapter7 不可忽視的人際關係:你不可能單打獨鬥我們都會根據時間、場合和環境而有各式各樣的關係需求,而且每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你是否擁有非常在意你、願意提出逆耳忠言的一小群支持團體?隨著職涯改變,你的人際關係是否也在演進?chapter8 走出自己的路你對成功的定義受到你人生各方面的影響,但它們無法從評量或與同儕比較得來。我不知道當你走出自己的路能夠賺多少錢、取得什麼地位,但如果你真心認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則,我知道你將感受一股非凡的成就。這將讓一切大不相同。參考資料
書名 / | 領導最好的自己: 成就自我理想與夢想的職涯旅圖 |
---|---|
作者 / | Robert Steven Kaplan |
簡介 / | 領導最好的自己: 成就自我理想與夢想的職涯旅圖:「真希望有人告訴我,我的天職究竟是什麼。」這或許是柯普朗教授最常聽到的感嘆。這些人都有個共通點:希望事情進展順利、 |
出版社 /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204008 |
ISBN10 / | 9863204005 |
EAN / | 9789863204008 |
誠品26碼 / | 2680850491005 |
頁數 / | 25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摘錄自第五章】
許多人不太樂意向上層溝通,因為覺得這像是在玩政治手腕。當他們認為同事在拉攏老闆、企圖跟高階主管攀關係時,總是氣得咬牙切齒。一位年輕人跟我說:「我討厭權謀,我告訴自己,絕不要靠巴結老闆來乞求升官,我要憑真本事往上爬,只需埋頭苦幹做好份內的事!」
我表示:「可是,向人溝通你做了什麼、你又是怎麼樣的人,也是你份內的工作。」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了解部屬做的事和他們的想法相當重要。但是高階主管不會知道自己忽略了什麼,除非別人告訴他們。我以前總會鼓勵部屬多告訴我一些他們希望我知道的事,這樣我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雖然我盡可能定期跟他們會面、問問題,但也很清楚,勢必有些問題是我沒有想到的。
如果你還認為第一要務就是避免引發騷動、認為大家自然會看到你的工作表現,那麼我強烈建議你重新思索這個認知。心存此想法,代表你還不清楚更廣義的工作範疇。你可能因為還不習慣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把這種心態當成擋箭牌。沒錯,你必須能判斷向上溝通到什麼程度就要適可而止,也必須認知到,適量的溝通是必要的。你不必跟老闆出去喝酒,但需要安排時間(或是利用老闆跟你約談的時間)告知自己目前在做的事、你是怎樣的一個人,以及你想做的事。你必須把這件事當作自己的責任!
認真看待工作的三大關鍵任務
第二章提到,不少才華洋溢的人沒能完全掌握目前工作的要求,導致他們即便工作能力傑出、充滿熱情,也無法充分發揮潛能。他們或許選對合適的工作,卻沒有做足功課,讓自己掌握絕大多數的機會。於是這些人從一個工作跳到另一個,卻始終無法充分施展潛能,而他們也不明白為何會這樣。
你能否寫出做好目前工作的三大必備任務?大多數的人回答我這個問題時,都非常迅速且籠統,看得出來,他們並沒有充分思索這個問題。許多人不認為這是必要的,就連換工作的關鍵時刻也把它拋到一旁。同樣道理,當你升遷到新職位時,也應認真做這項分析。
超級業務員為何變成活化石?
他是某科技公司的頂尖業務員,手上負責許多重要的大客戶。這間公司以銷售單一創新產品起家,多年下來,推出多款周邊商品繼續穩健成長。
經過一段榮景與高營收後,主要競爭對手推出了一款創新產品,威脅到公司在此領域的龍頭地位。此外,近幾年來因為產品日新月異,加上網路、行動運算與平台技術愈來愈先進的關係,顧客使用這類科技產品的習慣也不斷在變化。
在這樣的環境下,這名業務員的主管告訴他,公司決定把他手上的一些大客戶改由另一位業務員負責。
他不懂為什麼,這一點也說不過去,他明明和客戶關係良好。
據他老闆的解釋,這是為了因應工作需求的改變。他現在必須要更能夠解決客戶的問題,並與公司技術人員合作,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諷刺的是,這名業務員本來就具備因應這些變化的條件。他是唸工程出身,對產品與系統瞭若指掌,而職務之所以遭到裁減,是因為他沒有主動因應產業、技術以及消費者的改變。於是老闆根據觀察到的表現判斷,這名業務員的能力與成長潛力不足。
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殘酷的現實是,他安於自己長久以來的處事方式,從不主動學習、也沒有定期審視自身職位必備的最新關鍵要求。他認為若真有不足,公司自然會督促他改進,不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結果,他沒能花該有的時間在精進自我的關鍵任務上。
我得再次提醒,他並非沒辦法做職能分析。在他剛接下這份工作時,的確深入分析,了解工作要求,並據此調整自己的行為與技能發展。遺憾的是,世界不斷在改變,他卻停止定期分析自己,無意參加公司的培訓課程。
他回憶道:「原本都很順利,客戶喜歡我,公司也喜歡我。我還滿自豪自己的特立獨行,就好像是一匹孤傲的狼,不需要那些培訓課程。就算參加了,我也沒有用心,不會針對學到的東西再深入探討。我可是超級業務員呢!哪裡需要這些課程?」
如今,他面臨了一項重大抉擇:究竟是該繼續板著一張臉,氣自己流失一半的客戶?還是再次探討自身職務的要求,分配更多的時間在調整技能發展上?
他的事業前景依舊一片光明,而且他喜歡這間公司與這份工作,覺得仍然相當符合自己的技能。他希望能繼續留在這個職位上,於是決定找出攸關最佳工作表現的前三大任務。接著,他開始善用公司舉辦的頂尖培訓課程,努力提升自身整體的技能。他發現自己還滿喜歡學習、精進各項技能的。他也嚴格控管日常工作的時間分配,確保自己把時間用在最關鍵的任務上。
一年後,他告訴我他又贏回流失的客戶。顯然,老闆相當滿意他因應警訊的方式。他懊悔自己為何等到出現挫折,才懂得該定期分析最新的工作要求,調整自己的作為。他發誓,絕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所幸他現在重回事業的軌道上,持續向前、發揮自己的潛能。
養成書寫習慣
假設你做的是適合自己的工作,下面幾個步驟可以幫助你隨時因應,做好這份工作的關鍵任務:
• 用「書寫練習」幫自己釐清目前的工作。假如你剛接下這份工作,想想看,表現亮眼該具備哪三大關鍵任務?你也可以與同事和客戶討論。
• 審視你現有的技能是否符合工作要求。你需要訓練或者精進哪些技能?花點心思擬出一套提升自己技能的計畫。
• 確保時間確定分配在上述關鍵任務上。花兩個星期,睜大眼睛檢視自己把時間用在哪些地方,找出為何能(或不能)辦到的背後原因。擬定計畫,將七成以上的時間集中在關鍵任務上。為此,你必須多將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人負責,或者學習更常說「不」。把你的三大關鍵任務貼在牆上,做任何事情前先抬頭看看它們,確保時間花在刀口上。
這些步驟簡單,但大多數人(包括我)卻常偷懶不做。記得要定期進行上述分析。
只有你才能改變自己的航道
職涯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賽。發展技能、追隨熱情、把努力用在對的地方,這些都很棒,但它們能引領你的距離有限。倘若你能抱持健康心態,清楚挫折是難免的,事業將能更進一步發展。你能從挫折中站起,弄清楚原委,繼續邁步向前。
無論你是為人工作,還是經營自己的公司,持續不懈地精進個人技能,盡全力做好工作,都需要耗費大量的心力與體力。因為就算工作再怎麼理想,你還是會碰到一些惱人的事情,讓你備感挫折與沮喪。
煩心事多得不勝枚舉,比方老闆是個混蛋;該你升遷卻沒輪到;薪水比預期要低;今年凡事都不如你的意;不喜歡某位同事、部屬或是客戶。你覺得身心俱疲,家裡出了事,孩子病了。公司文化改變,公司賺錢的方式改變,規章衝擊到業務營運,嚴重的經濟不景氣等等。
這些狀況都可能發生,一旦發生,勢必會耗損你的心力和體力。更糟的是,它們可能扼殺你原來的工作樂趣。你該怎麼辦?
想表現最好的自己,就必須學會保持平衡、反省並找到重振自己的辦法,好讓自己繼續向前。運氣不好、不公平、或者他人的行為都可能讓你跌得滿頭包。想安然度過這些挫折和挑戰,你必須明白,能改變你航道的只有你自己。你是這趟航程的船長,你應該花時間思索如何發展出一套哲學去處理困擾、挫折以及逆境。唯有事前思慮周全,你才能淡然面對問題。
作者序
這本書不見得適合你
寫給新手小說家的書,圖書館架子上有幾十本,大多數都對寫作者有些幫助,其中幾本還特別傑出,比方說埃格里(Lajos Egri)的《戲劇寫作的藝術》(The Art of Dramatic Writing)、畢克漢(Jack M. Bickham)的《寫出能賣的小說》(Writing Novels That Sell)、諾特(Raymond C. Knott)的《小說工藝》(The Craft of Fiction)、芝英‧歐文(Jean Z. Owen)的《專業小說寫作》(Professional Fiction Writing),以及佛斯特哈里斯(William Foster-Harris)短小有力的傑作《小說的基本公式》(The Basic Formulas of Fiction)。
當然囉,架子上的還有我自己的《超棒小說這樣寫》。為了表示謙虛起見,我不便推薦,只能這樣告訴你:《超棒小說這樣寫》已經加印N次,非常多的美國小說寫作班都拿這本書當教材,在英國以及歐洲也都出版了,還有《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也推薦,雖然這本書根本不是由他們出版的。還有……
要謙虛,所以不提了。
我要說的是,已經有一些書討論了小說寫作的基本概念,解釋了諸如怎樣創造活力充沛的人物,衝突的性質與目的,人物如何發展,如何找出前提,怎麼使用前提,衝突如何上升至高潮並且達成解決,如何選擇觀點,運用活靈活現的精采語言,寫出巧妙俐落的對白等等。
但《超棒小說再進化》跟以上,都不一樣。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假設讀者已經熟悉基本原則,渴望知道更多。本書談的是進階技巧,例如怎樣讓人物不僅活靈活現,而且難以忘懷;怎樣加強讀者對書中人物的同情心與認同;怎樣增添懸疑,讓讀者不能放下;怎樣與讀者達成默契並且遵守;怎樣避免小說作者的七大致命錯誤;以及,可能最重要的是,怎樣以熱情的心寫作。
還有一點,是本書不同於其他寫給初學者的書:本書不會立下行不通、沒道理的規範,稱是天條。大部分談論小說技巧的書是教導創作的老師寫的,他們發現初學者對觀點的掌握不太好,於是自訂規範,告訴學生說:「同一場景之內不可更換觀點。」或是他們的學生常常在作品中站出來說教,於是做老師的又立下規矩說:「作者必須隱身幕後。」初學作者採用的敘述聲調可能不適合其題材,因此老師們又教導說:「第一人稱敘述比第三人稱限制多,但是感覺比較親密,所以想要與讀者維持親密感的話,還是用第一人稱敘述的好。」
這些訓誡與規定完全是空話,聽他們的,就好比想當奧運游泳選手,卻在腳上綁了錨。
其實,創作老師們純粹只為了讓自己日子好過些,才拿這些偽規教導新手,因為偽規讓新手作家「好像是」掌握了寫作材料。我曾受教於美國一些頂尖的創作老師,學到一大堆偽規,虔誠信仰敬謹遵從,多年以後又曾拿這些偽規傳授給我的學生。如今我知道了,偽規與可行的原則有一點不同:偽規是棺材,可行的原則是大砲,你的才華一如彈藥,裝進砲裡就能一飛衝天,填進棺材……就只能搞出個更重的棺材而已。
在《超棒小說再進化》裡,你會看到許多偽規不堪一擊。比方說,我會解釋給你聽,為什麼在一個場景之內,觀點可以轉換;而作者也可以隨意入場表示意見,只要不違反作者與讀者達成的默契就行;此外,並非第一人稱才能維持親密感,不管你用哪種觀點,你都可以做到完全貼近讀者內心。
本書也會進一步討論前提的正確使用與錯用,如何讓讀者進入你虛構的時空,如何創造出更加複雜而難忘的人物,以及如何寫類型小說。
在你往下翻之前,請瞭解:這本書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看,即使你已經不是新手,也不見得適合。
跟《超棒小說這樣寫》一樣,本書討論的小說寫作原則只適用於戲劇性強的小說。如果你想要寫的是別種小說──實驗性、現代派、後現代、極簡派、意象派、哲學性、回憶錄以及後設小說,所有不屬於戲劇形式的其他類別──這本書都不適合你。
但是如果你想寫的是扣人心弦、張力十足、劇情跌宕的小說──而且你已經瞭解小說寫作的基本原則──那麼請進,來參加這場盛宴吧。
推薦序/馮勃翰
寫故事的魔術手法書
在二十六歲那年,我有過一次非常震撼的觀賞小劇場經驗。
那是一齣獨角戲,一個演員,在舞臺上飾演三十七個角色。布景頗樸素,純靠演技與劇本張力支撐。我還清楚記得,臺上演員跨了兩步,將帽子從頭頂翻落到手中,口音迅速從呼嚕嚕的義大利腔英文,轉換成口角俐落的紐約口吻,而底下觀眾也在那兩步之內,從一個黑幫老大的豪華客廳,被帶進紐約市警局。
這部戲就是《教父》,無論是電影抑或小劇場,都由馬里奧‧普佐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
《教父》太紅了,所以在當年,我只把這部小說當成特例處理。但經過近十年的產業觀察,我逐漸發覺,事情並非如此。有些小說生命力特別頑強,即便在書市的熱度退燒之後,還能夠以電影、電視、舞台劇,甚至於音樂劇的形式,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重現光芒。
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跨領域?
在看完《超棒小說這樣寫》之後,我隱約有了些猜測,但直到讀完《超棒小說再進化》,腦中圖像才一躍從矇矓轉為清晰。
這本書依舊只談小說寫作,並沒有特別要教人為影視而寫,更不是一本關於文學分析的書。然而,傅瑞為了深入解釋超棒小說的寫作原理,引用的例子包括了奧斯卡勝利組的《教父》,被拍了三次電影的《魔女嘉莉》,續集拍到沒完沒了的《大白鯊》,影集跟電影一樣紅的《傲慢與偏見》,與音樂劇美過電影的《化身博士》。
那麼多部受大銀幕歡迎的文字作品,貌似完全不同類型的故事,竟有著一模一樣的基因──這些小說都能創造一個困境,讓讀者深深認同主角的心情,都在第一時間就令讀者擔心,甚至於也都在最後一刻,才讓讀者舒一口氣、或嘆一口氣。
當然,小說要做到如此吸睛,說故事的能力不只是要好,根本是要能出神入化。對於創作者而言,這本《超棒小說再進化》的標準顯然高出不少,要求也更剽悍。不過對於單純的讀者如我,這本書卻比《超棒小說這樣寫》更有趣,因為終於有一天,我可以不必管基本功要怎麼練,只專注在解讀小說家如何花招百出,讓讀者一頁一頁翻不停。
舉個例吧。看過這本書之後,我馬上找了個傅瑞沒提到的傢伙,開始重讀他的作品,這位,便是《似曾相識》、《我是傳奇》跟《鋼鐵擂台》等著名電影的原著小說作者:理察‧麥特森(Richard Matheson)。
我喜歡理察‧麥特森,喜歡他所有故事裡那種充滿了人生在世間,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孤寂,我想,根本上,我喜歡孤寂。
寫孤寂感的作者很多,但被改編成影視的卻極少,於是我試著拿《超棒小說再進化》的原理去檢驗麥特森的小說,結果非常有趣。傅瑞提到的每一條原則,麥特森都推廣到極致,因此雖然故事本質永遠纏繞在孤寂,但展示上卻一如魔術般熱鬧,不停有玫瑰、絲巾與拐杖冒出來,在觀眾最眼花撩亂的時刻,碰地一聲,白鴿飛上天,作者鞠躬退場,讀者充滿眷戀闔上最後一頁,期待下一本,再伴他們度過漫漫長夜。
一場好看的魔術秀,絕對要有創意,最好也兼顧藝術性,以上兩者靠天分,但技巧、手法、道具,與這三者間天衣無縫的串聯,要靠學習與練習。在名為「小說」的這場舞台秀裡,麥特森串得好、史帝芬金串得強,珍‧奧斯汀串出宗師級境界。而《超棒小說再進化》,就是一本關於寫故事的魔術手法書,想要從事這行的,藉此熟練,也能從其中自創新法,而即使不寫只看熱鬧如我之輩,也可藉由這本書,一窺魔術師背後的奧妙。
馮勃翰,台大經濟系副教授,《超棒小說》系列選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