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活愈自在: 後40歲的樂活人生計畫 | 誠品線上

坂の上の坂: 55歳までにやっておきたい55のこと

作者 藤原和博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愈活愈自在: 後40歲的樂活人生計畫:★日本2012年度暢銷書!★14萬日本人的下半人生啟蒙書!★夫婦一起賞味人生的樂活提案!幸福是「選擇想要的,而不是最好的」我們的中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本2012年度暢銷書!14萬日本人的下半人生啟蒙書!夫婦一起賞味人生的樂活提案!幸福是「選擇想要的,而不是最好的」我們的中年路都將變長、變陡,在即將邁入另一個山坡前,重新整理你的人生行囊,丟掉別人的期待,留下真正想要的,才能自在上路!自由,需要勇氣和承擔,只有懂得取捨,事先為自由的生活織安全的網,才能真正的自在。今日不應只是昨日的複製,每個人至少從中年開始,都要真正為自己而活,讓每一天都有濃淡不同的滋味。40歲之前,你為了在升遷的跑道上狂奔,總是延後想去的旅行、放棄最愛的運動、犧牲陪孩子的時間、忘了關懷另一半、沒有選擇真正喜歡的工作……,「事業有成了以後再說」,讓你不斷延後真正想過的人生?一年是一天的延長,人生是日常的累積,要等不忙,才過想過的人生、做想做的事,將會在退休時發現家人、朋友、興趣和健康都已離你遠去。40歲,是人生的中場,是決定未來40年人生走向的關鍵時刻;也是有足夠的智慧和基礎,做出最好選擇、重訂人生優先順序的黃金年華。作者藤原和博即在四十歲時,毅然放棄平步青雲的上班族生活,選擇一條更自在、更有滋味的人生路。他捨棄主管高薪,改當自由的專業人士;他減少應酬,開始運動;他結束鬧區生活,體會在地之美;他解掉多年的保險,重新理財;他與人交心,不再交際;他不被世界傾銷,設計自己想要東西…..,他發現他得到更多,找回了自己的人生,原來,幸福是「選擇想要的,而不是最好的」。本書是他以其遊歷歐洲的所見和自身的經驗,從生活、工作、人際、夫妻關係、金錢消費等面向,提出55個快樂生活提案,幫助即將迎接中年的男女遠離焦慮,更自在快意地迎向下一個人生坡道。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徐重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劉黎兒—知名專欄作家 李偉文—知名作家 「這本書是後半段人生的啟蒙書,讀過跟沒讀過的人會有很大不同,讓人能客觀從人生能量曲線跟報酬數字矩陣來思考自己處境與方向,不被組織無聊的行為或單一價值規範繼續謀殺自己的人生。」-知名專欄作家 劉黎兒「作者提供了很多他自己的經驗與具體的建議,讓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上班族生涯與日常生活中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知名作家 李偉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藤原和博1978年東京大學經濟系畢業,隨即進入Recruit Group,1996年成為該公司合夥人。2003年受邀擔任東京杉並區立和田中學校校長,為日本第一位義務教育民間人士校長,任期中曾邀請日本各界知名人士擔任講師,包括詩人谷川俊太郎、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小柴昌俊、小說家林真理子等人,2008年擔任橋下大阪府知事的特別顧問,為日本知名教育改革家,著有《人生的教科書》、《這個世界的規則》《35歲的教科書》、《身為人父》,現活耀於日本媒體與文化界。王蘊潔 在翻譯領域打滾十幾年,曾經譯介山崎豐子、小川洋子、白石一文等多位文壇重量級作家的著作,用心對待經手的每一部作品。譯有《不毛地帶》、《博士熱愛的算式》、《洗錢》等,翻譯的文學作品數量已超越體重。臉書交流頁:綿羊的譯心譯意www.facebook.com sheepheart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下半人生的啟蒙書 劉黎兒推薦序二 下半輩子的事 李偉文自序 從「坡上的雲」到「坡上的坡」 前言 畫出你的人生幸福能量曲線第一章 相信這個世界1.中年以後大膽去冒險:愈冒險,愈得眾人支持 2.不搭擁擠的電車:為自由的生活織安全的網 3.別被SSK淹沒了:找回自己的時間和想做的事4.不走升遷的階梯也很好:儘早了解公司的本質5.五年嘗試一種新工作:創造危機讓自己成長第二章 幸福在自己心中6.念頭來了就出發:偶爾試著逃避7.加一塊桌布,讓菜餚更美味:定義自己的「富有」8.吃飯時享受談話的樂趣:把電視趕出客廳9.不依賴手機和名牌:找到療癒孤獨的方式10.上教堂安頓身心:不沉溺感覺良好的事物11.試試假日上班,平日休假:發現讓自己不開心的事第三章 不再當「好孩子」12.慢慢做、開心做、做自己:了解自己曾是「好孩子」13.照顧內在的需求:卸下「努力學」的包袱14.小公司、小工作的意外收穫:不當「好孩子」獲得更多15.不需「拚命」工作:健康亮紅燈就該換條路走16.找滿意的而不是最好的:了解這個時代沒有正確答案17.行動不用等「天晴」:用修正方式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第四章 善用公司的一切18.對工作做出取捨:被公司盤點前,先自我盤點19.不一定要升遷,但爭取三點下班:訂出人生的優先順序20.公司是最好的教室:把自己當成品牌來經營21.試著與陌生人聊天:找出自己與公司的交集22.老了還是挑戰:避險和冒險並不衝突23.空出時間思考:存在感不是來自工作,而是家族記憶24.丟掉頭銜看自己:寫一份外國人也看得懂的履歷25.做出值得記錄的工作:磨練寫書和演講的能力26.懂得老東西的好:外國名牌不如有文化內在第五章 有意義的消費27.和勇於嘗試的人做朋友:不被「業界常識」牽著走28.設計自己的品味:不被世界傾銷29.買東西也要做功課:用投資家的眼光購屋30.訂做的比現成的有味道:投入「心意」而不是錢31.擴大錢的功用:用心的投資才能創造價值32.有些工作不領錢也要做:用助人心態做事就會碰到好事第六章 擴大社交圈33.練習不當孤獨老人:趁早尋找公司以外的社群34.交心不交際:從不遞名片練習起35.多多閒聊:讓對方和自己產生交集36.幽默自己療癒別人:自曝其短拉近距離37.走出公司進入社區:選擇可以發揮專長的社群38.延長人生的賞味期限:支援學校工作,找回年輕第七章 與另一半相知39.攜伴參加是好習慣:從年輕就培養「兩人世界」40.參與對方的日常:了解自己並不了解另一半41.微笑、掌聲力量大:有女人支持,男人更堅強42.結束鬧區生活:兩人一起享受在地好餐廳43.興趣可以不相同:一起完成充滿挑戰夢想第八章 思考死亡和金錢的意義44.不留遺憾地告別:認真思考死亡這件事45.沒什麼「好可惜」:停掉基於惰性繳納的壽險46.不怕厚臉皮:善用不需利息的借款47.破車走千里:放棄對車子的不實幻想48.整理每筆開銷:寫下你的焦慮清單第九章 有備無患49.打造新故鄉:準備人生的「避難所」50.體驗不同生活:第二故鄉也要扎根土地51.出錢不如出力:有貢獻就能生存52.最好的靈感來源:尋找網路上的容身之所53.工具無法建立人脈:當活推特和活臉書54.勤於活動手腳:運動是累積身體資本結語55 樂在無人的小路上:教育下一代是「坡上的坡」世代的重責

商品規格

書名 / 愈活愈自在: 後40歲的樂活人生計畫
作者 / 藤原和博
簡介 / 愈活愈自在: 後40歲的樂活人生計畫:★日本2012年度暢銷書!★14萬日本人的下半人生啟蒙書!★夫婦一起賞味人生的樂活提案!幸福是「選擇想要的,而不是最好的」我們的中年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202127
ISBN10 / 9863202126
EAN / 9789863202127
誠品26碼 / 2680787013004
頁數 / 26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2 不搭擁擠的電車:為自由的生活織安全的網

一九九六年,我四十歲那年,辭去工作了十八年的Recruit公司,以合夥人的身分和公司重新合作。合夥人是在辭去公司的職務後,以個人身分和公司之間簽立對等合約,共同推動公司的事業,也可以稱為﹁客座員工﹂,屬於一種個人事業,雖然沒有權力和保障,卻擺脫了時間上的束縛。
當時,我的大兒子六歲,次子兩歲,大女兒才剛出生。那時,恐怕很少有一個家有幼兒的上班族敢捨棄部長的職務,自己單槍匹馬自立門戶。所以,在接受NHK和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採訪時,幾乎每個記者都問我:

「隨著小孩長大,你的經濟壓力會愈來愈沉重,為什麼想要冒這樣的險?」
「你太太沒有反對嗎?」
「你對未來有什麼打算?人生規劃是什麼?」

記者的問題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像是在質問我的不是。當然,做這樣的決定,不是沒有任何不安,但我的不安並不是經濟上的擔憂,而是以後不需要在尖峰時間擠電車的那種自由,我感覺隱藏在這種自由的背後是一種無名的恐懼。
不必在尖峰時間擠電車,是離開公司後自由的象徵,但同時也失去了規範自己的強制力,自己可以完完全全自由支配時間,所有的事都必須自己負責,都取決於自己,對我來說,這是一種不曾有過的恐懼。

如果你有想離開組織的念頭,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忍受離開公司的自由。如果想要脫離上班族,就必須了解這個現實,事先準備如何克服這種自由帶來的恐懼。
我事先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預料到經濟上可能會出現的不安和恐懼,正因為這種不安和恐懼,所以我事先做了一些安排。我在離開Recruit之前,就要求公司建立合夥人制度,那是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制度。我和公司談妥在離開公司後,可以個人的身分,為公司推動新事業,但仍向公司領取月薪。因此,記者根本沒有問到重點。
事實上,我在辭職之前,完全沒有和太太商量。
在做對自己極為重要的人生決定時,我向來不和別人商量。如果自己按照對方的意見做出決定,會有怎樣的結果?到時,很可能會在內心找藉口,說是因為對方的說服,才做出這樣的決定,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我認為這種人生太失禮,太不負責任了。事後太太對我的決定也沒有任何意見,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是喔!」也許夫妻之間就是這麼一回事。

7 加一塊桌布,讓菜餚更美味:定義自己的「富有」

我在倫敦住了一年又一個月,在巴黎住了一年又三個月。帶著家人同行的歐
洲之行,前後總共兩年半的時間。
我在那裡親眼見識到「成熟社會」的本質。
那裡不像高度成長期的日本,是一個「大家都一樣」的社會。被稱為一億總中產階級(譯注:「一億總中產階級﹂是日本六○年代出現的一種國民意識,在終身僱用制度下,所有日本國民都自認屬於中產階級)的世代應該是「每個人都不同」的獨立個體,而且無論上下、左右、前後、橫向、縱向、斜向都不一樣。在歐洲,我看到了無數充分享受生活,追求豐富人生的真摯身影。
比方說,巴黎人曾經教會我「Art de vivre」。
這是法國人的生活哲學,比起國家,比起產業社會,他們更重視自己的人生和人際關係。
在法文中,「Art」代表「術」,「de」相當於英語中的「of」,「vivre」則是
生活的意思,直譯就是生活術,但實際在當地生活之後,我認為連結人與人之間的生活藝術或許更加貼切。
而且,每個法國人對於Art de vivre的詮釋也不同,每個人都自由發揮、選擇、體會這種生活藝術,有時甚至連夫妻的見解也不一樣。我認為這正是成熟社會的生活態度。
如果介紹我們當時訪問法國年輕人對﹁Art de vivre﹂的看法,大家就更能夠理解法國人的生活信條:

「Art de vivre是充分享受生命,擺脫日常平凡的智慧,包括讓路時,稱讚女性的服裝和髮型,或是選一塊漂亮的桌布,讓菜餚吃起來更美味,這都是Art de vivre。」
「這是利用機會享受生命的藝術,不再重複和昨天一樣的生活,享受在悠閒時
光中誕生的樂趣,更是對義務感的反叛。」
「每天從不急著趕這一班電車,悠然等待下一班電車開始。只要做事從容,不
趕時間,就可以盡情呼吸。」(摘自藤原和博《處生術》)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意見都是出自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這表示Art de vivre 早已在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完全滲透到每個人的內在,大家都理所當然地加以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微小的喜悅,彼此溝通,並樂在其中,是法國人對生命的謳歌。
他們重視飲食、重視彼此的交談,以及家人好友共享幸福的時間,認為幸福的本質存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中,這種生活姿態常常讓我在很多場合都感動莫名相較之下,日本人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住在巴黎期間,忍不住思考這個問題,最後只得到一個假設,那就是「適應社會、聰明處世」,說得極端一點,就是「不求精采但求無事」的人生觀。自己似乎不是人生的主角,比起自己的感 受更在意他人的眼光,認為能夠機靈地適應所有變化,從中獲利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曾經有評論家認為,日本人的宗教觀是極致的現世利益主義,在坡上的雲時代結束之後,日本近代史所呈現出的典型日本人生觀,正是充滿這種合理到有點悲哀的商業價值觀。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