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自得—生命的祝福 | 誠品線上

靜觀自得—生命的祝福

作者 林瑞芳
出版社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靜觀自得—生命的祝福:在英語世界,有不少靜觀的入門書籍。然而,在華語世界,這樣的書籍不多。想了解及學習靜觀,只能依賴英語原著或譯本。但這些原著或譯本未必切合華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英語世界,有不少靜觀的入門書籍。然而,在華語世界,這樣的書籍不多。想了解及學習靜觀,只能依賴英語原著或譯本。但這些原著或譯本未必切合華人社會的境況,也無法從中華文化中吸收傳統的靜觀養分。 有見及此,致力推動靜觀教育和研究的林瑞芳教授,執筆撰寫本書,深入淺出整合生活常識、研究結果、學術理論,為讀者提供一本貼近生活、又包含科學實證和中華文化承傳的靜觀入門讀本。 配合書中提及的學習靜觀手機程式,隨時隨地就能練習,感受身心轉化、成長的歷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馬淑華博士、蔡元雲醫生、關俊棠神父、釋衍空法師 一致推薦! 本書深入淺出,情理兼備,不只介紹靜觀的淵源、科學實證的效能,更苦口婆心地詳釋選擇合適的課程和導師的方法。靜觀課程日益普及,林教授的提醒如醍醐灌頂:靜觀課程不是萬應靈藥,要小心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有足夠訓練的導師。書中亦細述導師取錄學員時要留意的地方,以保障參加者的安全。這本書不但對希望學習靜觀的朋友有幫助,靜觀導師也可以受益。──馬淑華博士 我誠意向教育界的同工,還有關懷青少年的專業人士及家長推介這本有關學習靜觀的書:《靜觀自得:生命的祝福》。全書不但博覽重要文獻;難得的是十分整全和實用──從覺醒、體驗、生活、心念、困難、待人、平衡、到活出靜䚕人生。我有幸聽過林瑞芳教授的教導,讓我對靜觀有新的領悟。──蔡元雲醫生‧青年全球網絡榮譽及牧靈會長 很感動林瑞芳教授在本書序言中說這是一本報恩的書。能把自己所學所經驗所透悟的東西,無私地分享及以一種層次分明、情理兼備、學與教互動啓發這種風格而成就的這本好書,的確是對所有我們遇上的恩師一份最好之敬意和感謝。但願透過這書而學會如何覺醒地生活每一天的朋友,同樣以你們的覺醒人生,回報瑞芳教授。特別喜歡第五章至十二章尾段的「詩句分享」。──關俊棠神父‧心靈農夫 是時候有這樣的一本書,一本能客觀鳥瞰靜觀的書。能夠出自林瑞芳教授就更有說服力。近年西方學者對靜觀做了大量研究,而令靜觀在世界大行其道,可是這樣亦引致教授靜觀的人龍蛇混雜,社會上流行的靜觀方法五花八門,初學者難得其門而入。現在林教授能從根源和多角度去介紹靜觀,有古人的智慧,亦有現代科學的驗證,有入門的下手,亦有經典的介紹,好讓讀者對學習靜觀更有門路和把握。──釋衍空法師‧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高級院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瑞芳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獲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國際學校心理學會傑出國際學者獎、香港大學傑出教學獎及知識交流獎。現為香港大學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總監,致力推動靜觀的教育和研究,以提升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身心健康。

商品規格

書名 / 靜觀自得—生命的祝福
作者 / 林瑞芳
簡介 / 靜觀自得—生命的祝福:在英語世界,有不少靜觀的入門書籍。然而,在華語世界,這樣的書籍不多。想了解及學習靜觀,只能依賴英語原著或譯本。但這些原著或譯本未必切合華人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2166868
ISBN10 / 9882166865
EAN / 9789882166868
誠品26碼 / 2682055037002
頁數 / 34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近年來,靜觀修習備受關注,很多實證研究指出靜觀能助人減壓,提升身心健康,因此願意修讀八週靜觀課程的人與日俱增。

試閱文字

內文 : 靜觀是……
  近年來,靜觀備受公衆和學術界的關注。用谷歌(google)的搜尋器,輸入關鍵詞「靜觀」,不消0.4秒,便出現幾百萬條資訊。假如輸入的關鍵詞是英語 “mindfulness”,那就更厲害了,不消0.6秒,便出現過億條資訊!在學術界,靜觀受關注的情況也不遑多讓。在美國心理學會的文獻資料庫(PsycInfo),有關靜觀的學術期刊論文,在1980年才只有兩三份,但近幾年,每年都是過千的。這些年來,靜觀變得火紅,是有其道理的。很多研究人員透過嚴謹的科學探究,發現靜觀能有效提升身心健康、對抗壓力、治療焦慮和抑鬱等情緒疾病(Goldberg et al., 2018)。實證的研究成果促使普羅大衆對靜觀產生莫大的興趣。有關的課程、活動和團體,便如雨後春筍,蓬勃地發展起來。   究竟靜觀是什麼,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效用?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是率先把靜觀引入醫療界的先驅。他把靜觀定義為覺知(awareness),而這覺知「來自有意的、在當下的、不加批判的注意」(the awareness that arises by paying attention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Kabat-Zinn, 2013, p.xxxv)。這個定義裡的每一個字看來都明白,但加起來成為一個句子,就教人摸不著頭腦。

  什麼是覺知?只要不是睡著或昏倒,我們不就是有覺知了嗎?什麼是活在當下?只要我們還健在,我們不就是在當下活著了嗎?什麼是不加批判的注意?難道我們在注意事物時,不用腦袋思考和判斷的嗎?是的,這個定義不容易讓人明白。因為「道可道,非常道」。用語言說出來的概念,就不是恆常的道。靜觀正好就是不能用語言或概念來理解的。我這麼說,不是故弄玄虛,而是有明明白白的道理。世間上有許多事物,不一定能言傳,只能用體驗來理解。雖然是道可道,非常道,但還是「明」可「明」,非常「明」的!

  試想像以下的情況:有一個人從未嘗過蜜糖的滋味,於是向朋友請教那是怎樣的。朋友說:「那是甜的」。那人便追問:「像巧克力那麼甜嗎?」朋友回答;「沒有那麼苦。」那人再追問:「那麼像草莓那麼甜吧?」朋友回說:「又沒有那麼酸。」來來回回說了老半天,還是沒有說得準那是什麼味道。於是那一位朋友把心一橫,到互聯網去搜尋蜜糖的化學方程式:C6H12O6,展示給那個人看。你可以預計得到,儘管那一條方程式非常準確地描述了蜜糖的組成,但那個人仍然無法得知蜜糖的味道。

  「靜觀是覺知,而這覺知來自有意的、在當下的、不加批判的注意。」以上的靜觀定義就如同C6H12O6的蜜糖方程式,儘管準確無誤,但無法讓人明白蜜糖的味道。要領略蜜糖的滋味,無法通過語言和概念,只能親自嘗試才會得知。這個道理顯淺明白,絕對不玄妙。換上你是那一位朋友,你老早就不會用語言去解釋,而是找來蜜糖讓對方試試。要知道靜觀是什麼,同樣不能只靠言傳,一定要親自體驗才行。現在我就邀請你來體驗一個五分鐘的靜觀練習,感受一下什麼是靜觀。


體驗靜觀
你可以下載一個免費的手機程式:「樂天心澄」。這是香港大學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所設計的,裡面有很多靜觀練習的指導音頻。你可以到「淺嘗練習」區,收聽一個五分鐘的「靜觀呼吸練習」。假如你想自己引導自己去做這個靜觀練習,也可以閱讀以下的指引,然後默默地按著程序去練習。


五分鐘的靜觀呼吸練習

1. 首先,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在地上。可以的話,腰背離開椅子的靠背,讓腰背自然垂直。肩膀放鬆,雙手放在大腿上,讓自己坐得穩妥而自在。合適的話,可以溫柔地合上眼睛或者低垂視綫,看著前方的地板。 2. 慢慢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受一吸一呼的時候,腹部的感覺。可能留意到吸氣時,腹部微微脹起,呼氣時,腹部微微下沉。 3. 不需要改變呼吸的節奏或深淺,只是讓呼吸自然存在,靜靜地觀察。

4. 可能很快便留意到注意力遊走了,不再在呼吸上面,而是在想別的事情,例如計劃將來或回憶過去。分心是很自然的事,無需責怪自己。留意到分了心,只要意識到心跑到哪裡去,然後溫柔地將注意力帶回來呼吸那裡就可以了。

5. 心遊走了多少次也不要緊,只要很溫柔、很有耐性地把它一次又一次帶回來呼吸那裡,重新注意一吸一呼。每一次的吸氣,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每一次的呼氣,也是一次放下、放開。

6. 呼吸無時無刻也在,就好像船的錨,在風高浪急的時候,幫助把零散的心穩定下來,安住在當下,平靜而安穩。

7. 五分鐘後,就可以慢慢張開眼睛。溫柔的動動手腳、伸展一下,結束這個靜觀呼吸練習。


  這個靜觀練習做完了,感覺怎樣呢?有些人可能覺得平靜、有些人可能覺得無聊、有些人可能覺得不耐煩、有些人可能覺得挫敗,責怪自己老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注意力……有怎樣的感覺也是可以的,無所謂正確的感覺。

姑不論如何,你若能按照指引只是注意自己的呼吸,一口氣接一口氣的觀察著,沒有思前想後,那麼你就已經在覺知當下,因為你心無旁騖,注意力只是集中在當下的呼吸,沒有去想別的事情。又假如你在過程中有想別的事情,例如認為練習無聊或自己太沒紀律等,但你卻能提醒自己暫緩判斷,由得這些念頭升起和消散,只是按照指引,溫柔而耐心地把注意力引導回來呼吸上,那麼你就已經在不加批判的注意。

  原來「靜觀是覺知,而這覺知來自有意的、在當下的、不加批判的注意」就是這個意思!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的定義,透過親身的體驗,變得明晰了。然而,你也許會奇怪,只是注意當下的呼吸,這麼簡單的東西竟然能提升身心健康、對抗壓力,甚至能治療焦慮和抑鬱等情緒疾病?

  對於這個疑問,我有兩個回應。第一,不加批判的覺知當下看來簡單,但殊不容易。要活在當下,需要長時間的修習。第二,靜觀雖然看似簡單,但當中蘊含了強大的療癒力。


簡單的不容易
  在剛才很簡單的五分鐘練習裡,你能夠全時間觀察自己的呼吸嗎?你有沒有想別的事情呢?對很多人來說,注意力遊走或無法專心幾乎是常態。不少人一邊上課一邊做白日夢、一邊工作一邊上社交網站、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一邊走路一邊看手機……老是心不在焉。能專心致志,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就是了不起的能力。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James, 1890)有一句名言:「能自主地把到處遊蕩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帶回來就是判斷、品格和意志的根源。沒有這個能力的人無法自主。能提升注意力的教育就是優秀的教育。但這個理想說來容易,要找到實際可行的途徑則很難。」一百多年前,詹姆斯大概不知道有靜觀練習這回事。靜觀就是能提升注意力的優秀教育!

  培養注意力需要經常、重複和耐心的練習。靜觀有很多實際可循的具體練習。剛才的靜觀呼吸練習只是衆多練習的其中一個。靜觀練習可以是靜態的,例如靜觀呼吸、靜觀身體、靜觀念頭等;但也可以是動態的,例如靜觀伸展、靜觀步行等。這些練習短的可以是三、五分鐘;長的可以是幾十分鐘。雖然靜觀提供了許多具體可行的練習,但要求忙碌的現代都市人每天抽時間來做看似「簡單乏味」的練習,真的不容易。

  現代都市人即使有時間做練習,要做到不加批判地注意當下也是不容易的。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少人每當發現自己的注意力遊走了,就會氣餒,責怪自己不夠專注。這個情況在華人社會,尤為普遍。在強調努力進取、「一日三省吾身」的文化裡,很多人把自責就等同自我鞭策和激勵,視之為力求上進的動力。殊不知道,有些事情是強求不得的,注意力的訓練就是其一。

  假如在剛才五分鐘的靜觀呼吸練習裡,你每次發覺自己的注意力遊走了,便開始自責,你會更專心還是更分心呢?如果你不斷自我批判,你大概會把時間都花在懊惱失望中,再無法專注在呼吸上。反過來,如果你能依從練習指引,每當發覺自己的注意力遊走了,只是意識到這是人之常情,不加批判並很溫柔、很有耐性地把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帶回呼吸那裡,這個練習就會為你提供一次又一次培養注意力的機會,讓你越來越平靜、越來越集中。


強大的療癒力
注意當下而不加批判雖然不容易,但還是很簡單的活動。難道憑這麼簡單的練習就能提升身心健康、對抗壓力,甚至治療焦慮和抑鬱等情緒疾病?那未免太不可思議了吧?靜觀為什麼有效用,我會在第三章詳細地以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作分析。但在這一章,我希望先不列舉科學實證,而用普羅大衆都能明白的顯淺道理來闡述為什麼靜觀有療癒力。

  有兩個淺白的中文字很能說明靜觀的效用。第一個是「念」字。在中國內地和台灣,很多人把靜觀稱為「正念」。「念」這個中文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兩個部分加起來,就是心在此時此刻,換句話說,就是活在當下。焦慮和抑鬱的人都無法活在當下。他們不是憂慮將來的事情,就是悔恨過去的事情,因而讓自己惶惶不可終日,痛苦萬狀。做靜觀練習時,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哪怕只是觀察呼吸、身體或伸展的感覺。此一舉動立刻切斷了對過去和未來的胡思亂想,讓他們得到寧靜的喘息機會。

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裡有一個小片段,很能說明活在當下的療癒力。熊貓阿寶是戲裡的主角。他自小在養父開的小店幫忙賣麵條。一次機緣巧合,給武林高手胡桂長老相中了,認為他骨骼精奇,銳意要訓練他成為神龍俠。可是最初阿寶的學習很困難,他既肥胖又貪吃,怎樣也比不上同門師兄弟——蓋世五俠。對自己的懷疑、對前路的迷茫、對過去的不捨,阿寶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有壓力,他就縱情吃東西。正當他滿嘴食物,思前想後要不要放棄學武回家賣麵條之際,撞上了胡桂長老。胡桂長老知道他太執著過去和擔憂未來,便對他說了幾句寬慰的話。阿寶聽了就如同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這幾句話是這樣的:


胡桂長老的忠告

昨天已成歷史,
明天仍是個謎,
但今天是一份禮物,
所以說「現今」
就是「現金」。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And that'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活在當下」並非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放浪態度,而是認真活好今天的積極態度。今天活得充實,明天才有希望,昨天才會是美好的回憶。假如把今天浪費在悔恨過去和憂慮明天,那就錯過了今天這份珍貴的禮物。沒有好好活好今天,明天不會有希望,昨天也只是今非昔比的痛苦回憶。阿寶聽到這番忠告後,大徹大悟,立志要過好每一天,不再思前想後,改為認真練功。最終他真的成為了如假包換,響噹噹的神龍俠。

除了「念」以外,還有另一個中文字也能說明靜觀的療癒力。這個是「怒」字。中國人造字很有智慧,憤怒的「怒」字也由兩部分組成,上面是奴隸的「奴」,下面是心緒的「心」。當一個人大怒的時候,他其實已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他已被失控的情緒所劫持,因而做出日後遺憾的事情。以下這一宗電視台報道的真實個案很能說明這一點:


情緒的奴隸
杭州一個11歲女童因為抄功課遭爸爸打,女童最後傷重不治,親戚指涉案爸爸很疼女兒。被父親打至重傷的11歲女童,送院途中已失去意識。女童父親事後在醫院跪地,說後悔打女兒。女童搶救一晚後,最終傷重不治。

女童姓張,就讀杭州下城區一所小學四年級。2014年5月19日晚上因抄功課,被父親拖到車房,用草繩勒頸,再以繩打。事後女童被送往醫院。

報道指,女童父母分別做保安及清潔,平時很疼愛女兒,對女兒期望很高,從未試過重打她。父親哥哥對記者說:「我也知道他挺後悔,但後悔有什麼用!」事發後,女童父親被帶到派出所協助調查(黄兆軼、俞雯祺,2014)。


也許你會覺得那個爸爸是個「非常」爸爸,沒幾個人會像他那麼失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也曾在情緒牽動下,做過一些將來後悔的事情。你試過在盛怒下說過一些尖刻的話,傷害了自己親愛的人嗎?回想起來,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只不過後果沒有這個爸爸的嚴重而已。試想想,如果這個爸爸能在盛怒下停一停,做剛才的靜觀呼吸練習,哪怕不是五分鐘這麼長,而只是五秒,他也會有機會平靜下來,理性地處理女兒的違規行為,這宗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他的女兒也就不會枉死。

當一個人能靜靜觀察此時此刻,他就能退一步看清楚當時的經驗,不會意氣用事,做出慣性的自動反應(automatic reaction)。所謂慣性的自動反應就是我們恆常習慣的想法或行為。因為已經成為牢不可破的習慣,那些反應變得不假思索和自動化。例如看見女兒抄功課,就立刻撲上去打;聽見別人批評自己,就立刻自慚形穢;碰到了些微失敗,就立刻信心盡失。我們常常受自己的自動反應所控制,這些反應可以是暴跳如雷、可以是一蹶不振、可以是退縮絕望……要擺脫自動反應的支配,重拾自主,我們就需要以開放、接納的態度面對此時此刻。當安靜下來以後,我們才可以自主「回應」(response),而不是自動「反應」(reaction)。

靜觀透過靜靜觀察呼吸、身體、念頭等方法讓修習者留意當下。這些方法具體而容易掌握,只要上過有關的課程或跟從合資格的老師修習,不難讓修習者靜下來。然而,以開放、接納、不加批判的態度面對此時此刻並不容易,當中涉及不少爭辯、試練和修習。許多人會質疑不加批判的接納態度。難道看見孩子作奸犯科也可以無動於衷嗎?難道身受疼痛折磨也要欣然接受嗎?難道一敗塗地也可以心滿意足嗎?靜觀並非要求我們放棄道德判準和理性思考,而是邀請我們先靜下來,覺知當下的經驗(Awareness),與之同在(Being with),然後才能做出智慧的選擇(Choice)。Awareness, Being with, Choice 可以說是靜觀的ABC(Be Mindful Online, n.d.)。

要覺知當下的經驗就需要靜靜觀察,先不作任何批判和反應。如果立刻排斥發生了的事情,也就無法擺脫自動反應的羈絆。當我們能接受它,才能心境平和地觀察它,因而發現種種的可能性。心境清明如鏡,才能如實觀照發生在眼前的事實,然後作出智慧的選擇。這就是自主回應。就以孩子抄功課為例,那一個爸爸若能靜下來,仔細觀察發生在孩子和自己身上的當下經驗,避免作出即時的批判或反應,他可能會因此體會到孩子所面對的困難、苦衷、誘惑和限制,從而想到更好的辦法幫助孩子改正。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