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講座: 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 誠品線上

Individualpsychologie in der Schule

作者 Alfred Adler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個體心理學講座: 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正確理解問題兒童的生命風格,便能引導他們認識自己、成就自己★★★中文世界首次出現之經典★★★唯一德文直譯 /////////////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正確理解問題兒童的生命風格,便能引導他們認識自己、成就自己 ★★★中文世界首次出現之經典 ★★★唯一德文直譯 孩童的偏差行為,源自於對優越感的追求與對困難的逃避。 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在四、五歲時會逐漸定型,並依著發展出的生活方式與對於他人的情感進行。而完備的社群情懷與獨特的生命風格,是健全人生的基礎。 所以在面對校園中出現偏差行為的學生,必須探究他童年時期發展偏差的源頭,並且破除他迷失方向的錯誤觀點,還要教導、協助他認識生命的動力,才能使他融入社會、建立充實的人際關係。 因此阿德勒倡議成立校園諮商中心,他將個體心理學說導入校園,並引導精神科醫生、教師與家人互相合作,重新解讀問題兒童的行為、成因,並且學習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其自偏差之路導回正途。 本書是阿德勒為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為中學教師們講課的內容,一九二八年整理講座內容出版後,以淺顯的文字與生動的實例成為教師與家長們的實用指南。 專文推薦 吳毓瑩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 駱怡如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暨課程召集人、高雄市新光國小教師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此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情境實例,引導喜愛阿德勒心理學的讀者,重新解讀難管教孩子的困境以及如何使用早期記憶與夢等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一本適合隨身攜帶的小書。 ————吳淑禎 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副教授 百年前的阿德勒,字字雋永。透過百年前經典案例描述,我們讀到了現代孩子的困境,願將此書推薦給每位關心孩子,渴望陪伴孩子走出困境的每一位夥伴。 ————李家雯 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現今的孩童總是受到極度的關注與保護。也常看到這些被寵愛的孩子,總是只關注自己,認為沒有必要關心他人的利益,缺乏同理心,甚至成為難以管教、不符合社群規範的孩子。這本書是阿德勒的教導,能找出這類孩子的缺失並修正,以改善孩童、老師與家庭的問題。 ————林惠蓉 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全聯會理事、輔仁大學臨心系講師 個體早期家庭經驗會影響到個人目前生活的經驗。本書適合父母 老師回顧自己的家庭關係與童年生活,從而建立親子 師生的合作關係。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並不重要,重點是他從中如何蛻變。阿德勒舉出許多生活化的案例,生動寫實,引導讀者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擁有行動力創造力的自信,發展社會興趣與人際關係。 ————林蕙瑛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書如實呈現阿德勒當年演講內容,從個體心理學理論到學校輔導實務,帶領讀者跨越時空與大師相會…… ————張英熙 臺北巿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看見孩子的亮點作者本 儘管一百年過去了,阿德勒的許多思想,對於當代的教育、教養與自我成長議題,還是充滿啟發。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界三巨頭。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早期師從佛洛伊德,後來因為不認同佛洛伊德過於強調性本能的論點而與他決裂,並自創「個體心理學」此一心理學體系,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著有:《精神官能症的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心理補償的研究》(1917)、《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1919)、《認識人性》(1927)《自卑與超越》(1932)、《精神官能症問題》(1932)彭菲菲輔大大傳系廣電組畢業,之後前往德國埃森大學(Universität GH Essen)攻讀傳播學、心理學及行銷學,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職多家台灣上市公司駐歐洲 德國業務行銷協理及總經理。目前旅居德國並從事商業諮詢工作,協助中資 台資企業拓展歐洲市場。暇時從事自由翻譯工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生命的首要五年 第二章 難以管教的前因 第三章 孩童的生命風格 第四章 命運打擊 第五章 真實與虛假的童年記憶 第六章 童年回憶以及夢想 第七章 記憶、幻想與夢境的意義 第八章 夢的理論 第九章 社群情感概述 第十章 四個案例 附錄 1. 個體心理學概覽圖 2. 個人心理調查量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個體心理學講座: 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作者 / Alfred Adler
簡介 / 個體心理學講座: 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正確理解問題兒童的生命風格,便能引導他們認識自己、成就自己★★★中文世界首次出現之經典★★★唯一德文直譯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778546
ISBN10 / 9864778544
EAN / 9789864778546
誠品26碼 / 2681885212009
頁數 / 2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正確理解問題兒童的生命風格,便能引導他們認識自己、成就自己

★★★中文世界首次出現之經典 ★★★唯一德文直譯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專文推薦



〈拿來用的心理學(psychology of use)〉

吳毓瑩/本文作者為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TSAP, Taiwan Society of Adlerian Psychology)理事長 



  我坐在臺北教育大學至善樓裡,讀著阿德勒在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擔任講師時,傳授給教師們的個體心理學內容。從九十年前的師範學院到當代的教育大學,從維也納到臺北,我們堅持地在這條路上前行,阿德勒與我、與您一起。我們也許是父母,也許是老師,也許是爺奶姨媽,或是隔壁的叔叔阿姨,我們更是我們自己。懷抱著心中的小孩,他是你自己或是你身邊的孩子,請打開這本書,細細體會孩子經歷的童年時光,如何一點一滴型塑出主導人生走向的生命風格。

成書的那一年是一九二九。阿德勒五十九歲,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正悄悄開始潛入生活,散播困苦的種子。阿德勒與夥伴孜孜不倦,做該做的事,自一九一一成立個體心理學以來,到處奔走促請成立「教育諮詢中心」協助成長中的孩子。隔年阿德勒把個體心理學帶上美洲大陸。

  成書的那一年是昭和四年。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治理臺灣,翌年設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來改名為師範學校,招收十三歲以上的中學青年從事教育。血氣方剛的少年們,在昭和元年爆發臺籍與日籍學生衝突,引發學潮,是以校方特意分設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區隔臺籍學生。昭和四年,臺籍的第二師範學校邁入第三個年頭,一直走到現在,是我所工作執教的臺北教育大學。我今天剛完成申請輔系學生的審查,看到年輕人帶著熱情走入諮商與輔導,我知道一方面是興趣,另一方面是我國剛通過《學生輔導法》,各級學校不論大小至少需要一位專任輔導老師。我們社會裡從小學的輔導室、大學的學生諮商中心、跨校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到社區的心理健康諮詢服務,見證著阿德勒九十年前為「教育諮詢中心」的呼籲。

  在兒童成長的路上,從北教大的明德樓、親民樓與至善樓,到個體心理學的社群情懷,雖然我們用不同的語言,但懷抱的是同一個情懷。我今天在至善樓電梯裡聽見兩個年輕人在聊天。

  高個兒問:「你怎麼那麼高興?」

  小個兒說:「我把這個任務完成了。我們大學四年,就是在刷……」我心中默默幫他完成語句,嗯,在刷存在感。可是,我耳裡聽到:

  「就是在刷貢獻度!」

  我眼睛一亮,好興奮,電梯門開,他們踏步離去,我抬頭望著他們,感動得舉起大拇指在即將關閉的電梯門縫中大喊,「好讚!在刷貢獻度。」

  一九三○年,阿德勒總集他的演講稿出書《the science of living》,中文翻譯版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英文版的第一章由Phillipe Mairate撰寫,文中盛讚阿德勒是西方的孔子(Confucius of the West),可惜中文翻譯版省去這一章。兩個小小阿德勒年輕人恐怕覺得孔子日已遠,但沒關係,聽過阿德勒。

  阿德勒在書中清楚提醒我們,對於人的理解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以他的眼睛觀察世界,以他的耳朵聆聽世界,以他的心感受世界。他慈愛地說,一旦設身處地思考,你可能也會做出相同的行為並犯下相同的錯誤。生活中孩子被期待要完成好多任務,可是成長過程裡是否沒有人教他如何準備?以致他沒有準備好,而任務就來了,於是陷入困境,做不到社會的要求。

他是無辜的(第九章)。每一個辛苦成長的你與我,現在閱讀中的你,請好好愛小小的自己,那時候的我們,阿德勒懂,好無辜。

  當孩子捉弄搗蛋,把大人惹得很煩時,想想看,孩子是否企圖吸引注意,這是他連結的一種方法(connection)?

  當孩子大聲回嗆、權力抗爭、挑戰挑釁,把大人氣得七竅生煙時,孩子是否是在訴說他多麼渴望自己的能力被看到(capability)?

  當孩子自傷、傷人、打架鬧事,讓大人痛心得不解孩子為何這麼不懂事時,是否有想到孩子多麼渴望團體中的歸屬感,多麼希望自己有價值與貢獻(contribution)?

  當孩子自暴自棄、自毀前程、拒學疏離,而大人在旁束手無策深覺遺憾時,是否有想過孩子已經走過了多少努力與挫折,此刻最渴求的是勇氣(courage)?

  這是我感受到的「渴望4C」。孩子外在的行為也許有違社會規範,犯下或大或小的錯誤,但是內在的4C渴望,永遠是對的。如同你與我,我們在家中、在工作崗位上、在朋友群中、在親密關係裡,也渴求與他人連結、發揮能力、投入貢獻、與鼓起勇氣。當代阿德勒學者Betner & Lew(1990)從個體心理學中衍伸出關鍵4C(the crucial C’s),我修改了第三個C,本來是count,我改成contribution,稱為「渴望4C」。行為上我們可能會犯錯,而這渴求永遠值得追尋。「渴望4C」,寫給孩子,也是給你與我。

  個體心理學的終極目標是社群情懷。社群情懷是天生的嗎?如何發展呢?有無可能永遠達不到呢?阿德勒告訴我們,社群情懷是與生俱來的配備,如同語言能力一樣,大腦已經設定好了,但是需要機會學習與發展,需要被喚醒(第九章)。現代的腦科學也印證了個體心理學之理論,人類大腦基本上就是一個社會腦。那麼誰來喚醒孩子的社群情懷呢?九十年前的阿德勒看到母親的功能,母親是孩子降生於世第一個產生連結的人,母親首要目標是成為孩子值得信賴的夥伴,第二目標是把孩子對母親的關注,引導到孩子對他人發生興趣,第三目標協助孩子長出能力、為即將來到的三個生命任務——工作投入、夥伴情誼、與親密關係做好準備(第一章)。

  「渴望4C」永遠是對的,但採用錯誤方法的孩子,仍在社群情懷的路上顛簸著,要如何協助?阿德勒在第三章中說,引導孩子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生命風格。可從孩子的記憶片段中,看到已經自動化運作的生命風格,看懂他錯誤行為背後的渴望。我們可模擬孩子從母親身上找到的生存之道,與孩子建立連結、肯定孩子的能力、給與孩子歸屬感、製造機會讓他貢獻,理解孩子曾有過的努力、曾受過的挫折,方能一點一滴贏得孩子對我們的信賴。然後我們把孩子對我們的信賴與關懷,引導擴展到其他人、到更大的群體,漸漸地孩子的社群情懷便會被喚醒。阿德勒念茲在茲,我們要成為孩子「遲來的母親」,生命中的好夥伴。

關於自我生命風格的理解,阿德勒提出的方法是回探童年記憶與夢(第五、六、七、八章)。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之individual,中文將之翻譯為個體,感覺上像是強調個人主義,事實上individual字源是individuum,in表示不可,dividuum表示分割,意指「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當時翻譯成《整體心理學》會更貼切。而這個整體包括個人內在身心一體,以及個人與外界的群我社會一體。即使小小記憶片段也與生命風格是一體的,也與個人與社會相互關聯著,我們可從童年回憶中一窺個人的生命風格,了解他與社會的關係與生存方式。阿德勒描繪了一個自己在墓園中鍛鍊勇氣的回憶,奇妙的是同學們無人記得那兒有座墓園。記憶沒有真假之分,而是如何被拿來用在生活中。有個孩子記得兩歲時被爸爸拔走奶嘴,他大聲尖叫。阿德勒懂孩子的心情,「這世界很殘忍,我突然被剝奪原有的特權。」孩子帶著這樣的記憶,時時注意自我確保,覺得隨時有人搶走所有資源。

  夢與記憶具有同樣的功能,是我們自己把經歷的事件,記成我們所想要的樣子,成為生活的指引;是夜裡我們把擔憂與懷想形成夢境,作為白天的自己面對生活時之提醒。所要指引的、所要提醒的,是我們日日在人群中實踐的三項生命任務:工作付出、夥伴情誼、與親密關係。

  從幻象的記憶與夢,到真實的生命任務,個體心理學中「身心一體」與「群我一體」之整體性,今藉由商周出版社帶給您,阿德勒必然覺得有意思。商周出版對一般讀者而言,大體上來自商業週刊的印象,然而「商周」在我的想像中更是浪漫的商朝與理性的周朝之結合。商周除了聚焦在企管經營範圍外,也深耕社會人文領域,希望將不同類型的好作品多多推廣給大眾。二○一七年商周出版阿德勒的《認識人性》,二○二○年出版本書,都是直接從德文翻譯過來,讓我們少一層語言的仲介,多一層文化的思考。本書與眾多企管經營的書放在同個書架上,正好呼應了您在本書中常常看到的「有用」之概念:「開闢一條對自己有用,同時也顧及他人利益的道路。」(第二章)。

  阿德勒說,個體心理學是要拿來用的。有用,是王道。





〈用專業與友善的態度理解我們的孩子〉

駱怡如/本文作者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暨課程召集人、高雄市新光國小教師



  小一的孩子在教室裡,未經同意的拿走他人的物品。

  小六的孩子在群體中,常和人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向。

  國三的孩子宅在家裡,日夜沉迷於網路遊戲。

  高二的孩子在網路上,發表與散播不當言論。

  身為教育與輔導工作者,每當面對這些「難以管教」孩子時,總會想著:這些孩子是怎麼走入現在的困境?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錯誤的行為?我們有沒有具體有效的方法來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一書正是彙整了阿德勒在一九二八年以學校裡的問題兒童為主題,教育與訓練教師們關於改善孩子偏差發展的授課內容。很顯然的,九十多年的時空流轉沒有造成閱讀上的隔閡,我們至今依然可以從生活周遭的許多角落看見書中孩子的身影。透過閱讀,我們可以學習阿德勒面對與解決孩子問題行為的智慧,讓阿德勒穿越時空的帶領著我們一步一步的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聽、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他獨一無二的世界,既好奇又謹慎的去拆、既專業又敏銳的去猜,拆開影響個體整體生命風格的每個關鍵部分、猜測個體的行為樣態背後那整體生命軸線之所向。

  阿德勒說:「偏差只會發生在解決任務的當下」,這些身處於困境的孩子正使出渾身解數,一心一意的用無益生活的創造性能量為自己排解困難,種種的行為問題顯示的是孩子「尚未準備好」面對生活課題與生命任務的要求。阿德勒又說:「事實並不重要,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它們」,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詮釋將會引領著我們關閉或開啟改變的行動。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教育就有了著力點與方向:

  未經同意的拿走他人的物品,是不是還沒發展好自律?

  總是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向,是不是還沒學會溝通能力?

  日夜沉迷於網路遊戲,是不是沒預備好承擔真實的責任?

  發表與散播不當言論,是不是還沒具備合乎常識的判斷力?

  阿德勒說:「所謂的理解,即是認知事物間彼此的連結」,當我們願意用不同以往的方式來「理解」孩子的偏差行為時,我們和孩子之間開始產生了連結,我們就有機會更貼近孩子,找出孩子不正確的自我定位。但要如何找出孩子的自我定位與行動軸線呢?在書中,阿德勒將個體心理學理論透過個案討論,轉化為切合實務又淺顯易懂的常識,讓我們學習如何運用早期回憶、夢想、幻想與夢境,以及書末附錄的個人心理調查問卷作為參考架構,橫向與縱向的檢視「生活方式的碎片」,脈絡化的探尋孩子的生命風格。

  於是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孩子的錯誤行為是氣餒的結果、是錯誤訓練的結果。阿德勒說:「這些錯誤可以用平和、有耐心且不帶威脅的方式釐清」,阿德勒帶領我們以客觀的旁觀者角色,透過專業的猜測與求證歷程,來理解許多偏差行為的孩子以及孩子身邊的重要他人,是如何思考與行動、如何主觀的評價他的社會關係,藉此我們得以看見整體脈絡、也看見帶來改變的可能。

  個體心理學的軟性決定論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詮釋與重新導向:我們需要喚醒與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懷。因此大人要能感同身受的同理孩子困境,給孩子機會去探索與體驗,幫助孩子瞭解自我,看見自己的行為動向與生命風格,並透過鼓勵提升孩子的勇氣,幫助孩子修正補償自卑感的錯誤方式,做好面對生命任務的準備。同時,大人也要做好放手與放心的預備,要有成就孩子成為獨立個體的決心與行動。結論看來是常識,推測結論的過程與確立導正的方向卻是高深細膩的學問,值得仔細閱讀《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一探究竟。

  在本書中,除了可學習到個體心理學兼具深厚紮實的理論與脈絡清晰的案例分析,還能看到阿德勒所強調「不論斷、不責備」的原則與友善的態度在書中展露無遺。讓我們透過阿德勒的示範,學會在探尋問題的歷程中,無論是孩子或大人,沒有人因為犯錯而被批評、論斷或被責備,我們關注的是個體本身,我們要做的是研究如何幫助他們。阿德勒在書中正向的文字語言與友善的態度,讓我們透過靜默的閱讀,跨越時空的獲得正向的能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