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 多想一點, 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 | 誠品線上

30 Days to Better Thinking and Better Living Through Critical Thinking: A Guide for Improving Every Aspect of Your Life

作者 Linda Elder/ Richard Paul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 多想一點, 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如果《正義》讓你思辨怎麼讓社會更幸福,這本書讓你思辨怎麼讓自己更幸福!面對事情,情緒或直覺往往在第一時間左右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果《正義》讓你思辨怎麼讓社會更幸福,這本書讓你思辨怎麼讓自己更幸福!面對事情,情緒或直覺往往在第一時間左右你嗎?有沒有可能,這反而讓我們迷失了真相、做錯了抉擇?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會面臨什麼問題,但可以學會「理性地叛逆」,審慎思索別人告訴你的訊息,為眼前的處境,找到更完美的解決!當一切可能都不是真的你更需要一點「理性的叛逆」!面對令人心痛的新聞,除了憤怒,你是否曾質疑你看到聽到的一切?發生立場不同的爭執,除了捍衛自己,你是否懷疑對方也有可能是對的?發現旁人做出自私的舉動,除了指責,你是否也驚覺自己做過類似的事?許多生活中的誤解、衝突和負面情緒,都來自於「想得太少」──沒想到用了這個詞可能很傷人、沒想到這件事的真相並非如此。本書三十堂課的思辨練習,將帶領你告別衝動短淺的想法,運用更理性成熟的技巧,活出更圓融幸福的自己!尼采曾說:「對真理而言,信服比謊言更危險!」(Convictions are more dangerous enemies of truth than lies.)當你把某些事視為理所當然,那就會成為你一切想法的依據,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做出可能錯誤的選擇!無論你身在何處或面臨什麼問題,只要你能夠掌控自己的思考,再糟的情況都會有好一點的結果。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改變生活中任何需要改變的事物,甚至根本你沒想到要改變的部分。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掌控自己的未來,包括:‧對事情終於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只能說出膚淺的感想‧面對資訊品質漸趨低落的媒體,更有能力分辨是非‧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過去曾看不順眼的人事物,向負面情緒說再見‧降低自我中心,減少與他人起衝突,人際關係更圓融‧能夠反思各種規定和文化,做出更適合所有人的決定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總編輯李偉文-知名作家南方朔-知名文化評論家張碧娟-北一女中校長許毓仁-TEDxTaipei策展人、TED 亞洲大使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慎重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琳達.艾爾德(Linda Elder)教育心理學家暨傑出的思辨專家,現為批判性思考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的主席及批判性思考中心(Center for Critical Thinking)執行長,在大學教授心理學與批判性思考相關課程,也是「批判性思考國際年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Thinking)極受歡迎的主要講者之一,公認為批判性思考領域的權威。理察.保羅(Richard Paul)批判性思考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創辦人,也是全美批判性思考精進協會(National 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Critical Thinking)的主席。他是批判性思考的國際公認權威,出過九本相關著作與逾兩百篇文章,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讀者文摘》、《新聞周刊》等媒體。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以及加拿大、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地大學。兩人的著作已被譯成西班牙、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波蘭、中國、土耳其、希臘、泰國和韓國等多國語言。■譯者簡介林佳誼台灣大學中文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現為財經媒體專職國際新聞編譯。譯作包含《黑錢的真相》、《人性的弱點75周年最新增訂紀念版:改變一生的人際溝通關鍵法則》、《探究新聞倫理》、《文化理論:古典與當代》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未來最重要的能力──學習如何思辨 許毓仁推薦序 追求批判思考,改變失調人生 陳瑞麟前 言 透過思辨,才能達成任何你期待的改變第1課 發現自己的無知第2課 當心自身的雙重標準第3課 站在他人的立場第4課 專注於你的目標第5課 別當乖乖牌,學會理性的叛逆第6課 釐清自己真正的思想第7課 聚焦,不要失焦第8課 保持理性,不受情緒左右第9課 問有深度的問題第10課 認清事實、偏好和判斷之間的差異第11課 深思每件事的後果第12課 許多推論,都來自你的預設立場第13課 看穿文字背後的真相第14課 當你覺得自己學會思辨,那你還得再思考一下第15課 無私很難,但你可以試著公平一點第16課 掌握自己的情緒第17課 控制自己的欲望第18課 別要求他人照你的話去做第19課 不要對他人言聽計從第20課 成為媒體無法洗腦的人第21課 謹慎接收網路、電視、廣告、電影來的消息第22課 不要輕易被政客唬住第23課 怨懟,無法讓你成為更好的人第24課 給別人一點寬容第25課 縮短陷入憂慮的時間第26課 成為世界的一分子,而不是只關心自己國家第27課 微善行,也可以讓世界更好第28課 讓思辨能力逐漸進步第29課 教育自己,而不只是去學校上課第30課 知道自己想往哪裡走附 錄 思辨書單:回顧值得思考的經典附 錄 辭彙解釋:進一步定義每個值得思考的名詞

商品規格

書名 /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 多想一點, 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
作者 / Linda Elder Richard Paul
簡介 /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 多想一點, 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如果《正義》讓你思辨怎麼讓社會更幸福,這本書讓你思辨怎麼讓自己更幸福!面對事情,情緒或直覺往往在第一時間左右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2724118
ISBN10 / 9862724110
EAN / 9789862724118
誠品26碼 / 2680801035005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透過思辨,才能達成任何你期待的改變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會牽涉到思考。思考告訴我們該相信什麼、該拒絕什麼,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以及我們如何安排時間,從事什麼工作,居住在什麼地方,該與誰結婚,甚至該如何養兒育女……。任何一切我們所知道、相信、想要、恐懼與期盼的事物,都是思考的結果。

而且,我們的生活品質,主要也是取決於思考品質。思考的內容,意味著我們會怎麼去進行一切該做的事情。

你的工作品質取決於思考品質,因為你會推論或判斷工作上所面臨到的問題。你的人際關係品質,也取決於你在這些關係中所做的思考。目前你在閱讀這本書時所了解的每個意涵,也都來自於思考。你對於了解、吸收書中概念的能力,同樣取決於你閱讀時的思考品質。

由此可知,學習思辨能力相當重要,這是一種經過訓練的藝術,確保你能夠在各種情況下,用上自己最好的想法。透過發展思辨能力,你就可以開始掌控那些原本控制著你的思想。

無論你的處境或目標是什麼,無論你身在何處或面臨什麼問題,只要你能夠掌控自己的思考,情況至少都會稍有改善。不論身為父母、情人、朋友、公民、消費者或是專業人士,在人生中的每個領域及情境中,思辨能力都會帶來好處。相反地,思慮欠佳必然會造成問題、浪費時間精力,並引發挫折與痛苦。

要擁有思辨能力,你必須學習從人生的許多面向去觀察、監督、分析、評估與重建各種想法,你必須建立起重要的思維習慣。本書將說明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維,書中的每一個概念,都有助於你掌控自己的想法、情緒、欲望和行為。我們並不期盼你自此發生奇蹟性的轉變,只想替你未來的智慧及情感,打下一個成長的基礎。我們只是浮光掠影地掃過這些複雜深刻的問題,提供你一個起步點;但一旦你開始認真看待,就會發現這對生活裡的每個層面都有好處。

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須敲醒自己的腦袋。你必須開始了解自己思考上的問題,並設法捕捉到它;你還得找出多年來不知不覺中被動吸收,積存在腦袋裡的雜質。本書將告訴你該怎麼開始。



思考的素質,決定了你生活的品質

缺乏思辨能力會讓我們陷入麻煩,是因為我們常常:



 對某件事一知半解

 沒有想到背後的含義

 執著於枝微末節

 沒有注意到矛盾之處

 發問時語意模糊

 提出假設性或不相關的問題

 混淆不同類型的問題

 回答問題時模糊不清,或根本沒有能力回答

 對不了解的事驟下結論

 運用不正確或不相關的資訊來做結論

 扭曲資料且不當地呈現資料

 忽視與自身觀點牴觸的資訊

 做出不適當的假設

 沒有發現自己的預設立場

 沒有留意自己的推論結果

 忽略了關鍵概念

 誤用辭彙

 忽視相關觀點,或看不見自身以外的觀點

 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或無知之處

 想法狹隘,只用一個面向思考

 想法不夠嚴密或不合邏輯

 以自我或所屬群體為中心思考

 無法理性思考

 做出錯誤的決定



本書的主旨就在於提升你的思考,藉此提升你的生活。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改變生活中任何需要改變的事物,即使是你根本沒想到要改變的部分。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掌控自己的未來。

你的想法會構築你的感覺、形塑你的欲望,並指引你的行動。但問題在於,人的思考經常存在缺陷,我們常因錯誤推論而做出令人後悔的行為。事實上,思考的問題或許比其他任何一種因素,都可能在生活中導致更多問題,包括衝突與爭戰、痛苦與挫折,以及殘忍與折磨。

不過,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想法都頗為自滿,不太會從生活的問題中找出自身思考的問題,而且很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認知到思考扮演的關鍵角色。若想提升你的生活,你就得開始認真看待思考這回事。你必須開始觀察自己的思考內容、加以檢驗,並見證它對行動的影響。你必須訓練自己的思考,並且每天練習;你必須開始分析自己的思考、評估自己的思考、改善自己的思考,然後還要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本書將探討關於思考的基礎原則,讓你可以系統性地運用,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換句話說,也就是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批判性思考。



每個人的思考都有缺失,只是多與少的區別

若要開始認真看待思考這回事,你必須先認知到,在「正常」的狀態下,人的思維本質上都有著內在缺陷。也就是說,若非刻意干涉,人的思考天生就會產生問題。譬如我們會有偏見,會對別人有刻板印象,也常常顯得虛偽。有時我們會在心中合理化種種手段與做法,偏激者甚至會合理化偷竊、虐待與殺人的行為。

除此之外,我們通常在行為失常的時候,認為自己很合理。如果遭到質疑,就會在心裡對自己說:「這些人為什麼要為難我?我做的事情很合理,任何明理的人都看得出來啊!」簡而言之,我們會自然地認為自己的思考完全合乎情理,即便閃過一絲自己可能有錯的念頭,也會被自我辯護的想法加以掩蓋:「我並不想造成任何傷害啊!」

人的思維帶有自我辯護的天性,這一點非常重要,換言之,人類無須去學習如何自我辯護、自私自利或是自我欺騙,這些模式本來就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但問題是,大腦是如何進行自我欺騙的呢?也就是說,我們是怎麼在明明有證據證明自己有錯的時候,還認為自己是對的呢?一個有力的解釋就是,我們的心理有種本能,可以把不合理的想法表達成完全合理,或許這便是為什麼人類會對自身的不理性缺乏認知了。

舉個例子,試想某個女性主管在面試過所有求職者後,總是只雇用女性(或是男性主管只雇用男性)。這名主管認為自己既公正又客觀,若是被問到為何只雇用女性員工時,她很可能會提出一些看似合乎邏輯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決策,例如求職者的工作經歷及技術能力等等。為了鞏固自己的用人決策,她會把自己看成是公正的,只是純粹想要招募到最適合那個職位的員工。或許她在某種程度上也已意識到自己只聘請女性,但卻會合理化這一點,覺得或許是女性本來就比較適合這些職位。確實,唯有自認行事客觀,她才能在心裡感覺自己正正當當。但關鍵在於,偏頗的想法,往往在自己看來都是冷靜公平又毫無偏見的,我們不會認為自己有錯。就算大錯特錯,我們也會覺得這是那個狀況下最合理的做法。

再試想某個常常濫用權力逮捕民眾的警官。這位警官可能認為自己只是讓嫌犯們罪有應得,讓他們在街頭絕跡,才不會傷害到無辜的人。如果他能意識到偏見及權力欲望在他的思考中所扮演的角色,看出自己不理智地將非必要的權力與武力,施用在那些無法自我防衛的人身上,那麼他就不會這麼做了。在他心中,他是既公正又專業的,無論自己是多麼殘忍無情,他都看不出來。這就是自我欺騙的力量。

我們所有人都擁有輕重不一的偏見,也都有刻板印象,也會欺騙自己。我們以為自己掌握著真相,卻都深受人性的自我中心所害,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罷了。我們的思考不可能臻於完美,但是我們可以試著變得更好。

要訓練思辨能力,就得每天努力把思考中不自覺的部分,提升到有自覺的層次。你得找出自身思考上的問題,並面對這些問題,唯有如此,你才能大幅改善你的思考與生活。人性中也有著超越自我中心的能力,你可以運用你的思維來訓練思維,也可以運用你的思考來改變思考,你可以自我「再製」或自我「改造」。我們希望你在逐步學習與吸收本書概念的同時,可以刺激出這一面。



拒絕不理性的「失調」想法

越是凸顯出那些不好的思考習慣,你就越能夠去避免這些習慣。透過闡明這種思考模式,我們就可以明顯看出,你有多容易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陷入其中了。請試想以下情形,並試問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多少:



 認為只要身邊都是喜歡你的人,就不會有人批評你了。

 認為只要不去質疑你的人際關係,就不需要處理這些關係裡的問題了。

 若是被朋友或交往對象批評時,就以難過沮喪的表情說:「我還以為你是我的朋友!」或「我以為你是愛我的!」

 做出非理性的事情時,就會準備藉口來避免承擔責任;如果想不到藉口,就用帶著歉意的表情說:「沒辦法,我就是這樣的人!」

 只看到生活中的負面事物,讓自己變得悲慘不幸,並怪罪到他人身上。

 把自己的錯誤歸咎於他人,自己就不需要負責,也不用做些什麼了。

 以言語攻擊那些批評你的人,就不用費神去聽他們所說的話了。

 隨著所屬群體起舞,就不用為自己盤算任何事情了。

 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失控;若是遭到質疑,就會憤怒地說:「我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至少我不會把感覺埋在心裡!」

 只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若遭到質疑,就說:「如果我不為自己著想,還有誰會替我想?」



這些不理性的思考模式,的確會導致生活出現各種問題,唯有正視這些功能失調的思想有多麼荒謬,並看出它們如何搗亂你的生活,你才有機會去加以改變。本書所敘述的策略,也是假定你有意願去改變這一切。



思辨自己、批判自己,然後提升自己

我們的目標,是要協助你開始批判自身的思考,去思辨一下你的思考模式,可能會對你自己或他人帶來什麼問題。隨著你逐步學習本書裡的概念,並明智地應用之後,你就可以開始改善自己的思維習慣。你會對自己的思考產生自覺,有了自覺以後,就可以評估自己的思考;可以評估思考以後,就能夠加以改善提升。你可以決定保留住哪些想法、捨棄哪些想法,哪個看法是明智的、哪個看法又是無知的,什麼會導致問題、什麼能夠讓你的生活更為富足、什麼會困住你或侷限你,而什麼又能夠讓你自由解放。



改變的過程很痛苦,但最後會讓你更加幸福

儘管大多數人都同意,維持身體健康需要靠著日積月累,但許多人卻經常心中一有不快,就宣告放棄。同理,假使你不願堅定面對理智上的痛苦,自然就無法訓練出更好的思考。心理狀態就像身體狀態一樣,沒有壓力就不會有所提升。無論你喜歡與否,沒有一分理智上的耕耘,就沒有一分理智上的收穫,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所以,請預期你在往下讀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心理壓力、不快與痛苦,並在這些感覺發生時,加以面對與處理。請了解,我們最需要學習的重要概念,往往也是心理上最難以理解與接受的部分(例如我們生來就是自我中心的)。要知道,人心在本質上就是抗拒改變的,尤其是會迫使我們看到自身缺陷的改變。所以,隨著你開始吸收本書的概念,而感到挫折、不安或灰心時,請繼續前進,為你正在成長而慶賀,長此以往,你將會得到提升生活的回報。



活出經過反省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思考,這是我們的天性,只是我們自由發展出來的想法,多半難免偏頗狹隘或充滿偏見。但我們的生活品質、任何我們創造出來的成果,卻往往都取決於思考的品質。拙劣的思考代價十分高昂,不僅是金錢上的代價,更包括了生活的幸福與否。然而,優秀的思考一定得經過系統性的培養。

懂得批判與思辨的人,平時就懂得如何明辨事理、推己及人,他們可以敏銳察覺到人性思維的固有缺陷,努力去除自我中心與小團體中心的傾向。他們明白,無論自己的思考有多純熟,都仍不免偶然落入推論錯誤、喪失理性、囿於偏見、對社會的規範與禁忌照單全收。他們會避免把複雜的議題簡單化,並努力去貼心地考量相關人士的權利與需求。他們身體力行蘇格拉底的原則:「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他們除了關心自身思考的發展,也關切如何形成一個公正的批判性社會。



































看穿文字背後的真相



「我們被這個景象所俘虜,無法掙脫出去,因為它就存在於我們的語言之中,而語言則無可阻擋地不斷向我們重複。」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英國哲學家



我們往往不太了解,言語在現實世界的體驗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打從一來到世上,我們的四周就環繞著各種語言和概念。比方說,父母可能會指著某個物品或人物,對小孩說出相關的字眼──這是椅子、這是湯匙、這是媽媽、爸爸、嬰兒、壞的、好的、美的、醜的、好心的、惡意的。我們靠著這些和其他許許多多的言語,形塑出自己的觀念,像是「我很乖」、「我的爸爸媽媽是最棒的」、「有些人是壞人」、「這種東西很醜或很噁心」。

由於我們天生就有社群中心傾向,所以我們也經常按照社會肯定與否的標準,來形塑自身的觀念,不假思索地接納社會所肯定的看法。隨著年歲漸長,我們會根據心目中所組合起來的各種言語和意義,形成各種意識形態、觀點和世界觀。這些觀念根植在言語之上,造就出我們的思維;它們支配著我們觀看世界的方法、我們所設定的預設立場,以及我們用來思考事情的種種理論。

我們常會字斟句酌,以求滿足個人私利或堅持自己的社群中心觀點。譬如「故弄玄虛」這個概念,就是利用語言來刻意掩飾或扭曲話語的根本意義,它很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試想以下這些例子:



 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這個詞彙,掩蓋了戰爭中有人無辜犧牲的事實。

 我們的國家的孩童可以被教導「怎麼去認識這個世界」,但反之古巴、俄國、伊朗或利比亞的兒童就是「被洗腦」。

 政治人物不是「亂花」納稅人的錢;他們是在「投資未來」。

 我們是自由鬥士;他們是恐怖分子──即便我們都做出了某種「不道德」的行為。

 我們代表正義;他們代表壓迫。

 我們是有自信;但他們(只要與我們對立的人)則是很傲慢。

 當我們的盟友在敵人手中喪生時,我們就說那是冷血攻擊;當敵人在我們的手中喪生時,我們則會說這是有仇必報。

 美國政府以引渡犯(rendition)這個字眼,來指稱那些他們非法綁架到法律保護範圍以外的其他國家、並囚禁起來的對象,此舉目的在於方便當局可以在他們認為有需要的情況下拷問囚犯,因為美國法律禁止在美國本土進行這類拷問。

 我們把農場畜養的動物稱為家畜(livestock),而不是「宰來吃的動物」。我們也會使用肉品、牛排肉和家禽肉等字眼,而不會說是死動物肉(請想像一下在餐廳裡點死動物肉的情景)。



也請試想以下這些言不由衷的話:

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愛你」,但實際行為卻彷彿在說:「在還沒有更好的人出現之前,你可以勉強湊合一下。」

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需要自由」,但實際行為卻彷彿在說:「我不想為自己的小孩負起責任。」

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沒有人是完美的」,但實際行為卻彷彿在說:「我正在遮掩自己身上那些不只偶爾出現的過錯。」

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需要更多的愛」,但實際行為卻顯示:「我需要更多的性。」

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她是個隨便的女人」,但她的行為卻只是顯示:「她用有別於老派保守的方式,來探索自己的性欲。」

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就是喜歡美食」,但實際行為卻顯示:「我對不健康的食物上癮了。」

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真的有試著省錢」,但實際行為卻顯示:「我對購物上癮了。」



我們選擇的用語決定了我們對於「真實」的看法。舉例來說,如果你不願意配合同事們不理性的想法,就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合群」(uncooperative)。按照這個邏輯,要「合群」(cooperative),就意味著要接受眾人的想法,即使那個想法並不合理。

試想美國政府用來拷問他們所謂「敵人」的「水刑」(waterboarding)。水刑聽起來可能像是使用衝浪板在海上進行娛樂活動,但實際上這個動作的意思,卻是把水灌到一個仰面躺著的人臉上,讓他感覺像快溺斃一般,並且反覆進行。但利用英文的「waterboarding」這個字眼,我們就可以混淆虐囚的事實,把虐待的行為加以掩飾、淡化,然後隱匿可怕的真相,為自己形塑正面形象。

簡而言之,你對事情的想法,以及(在概念化的過程中)你認為自己和那些事情有什麼關係,決定了你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而這些概念化過程,又和你所選擇的用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有人說:「我愛你」,你就能很容易地在他們的行為裡看到對你的愛意。如果有人說:「我正嘗試在生活中進行自省」,你就能看到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合乎理性。但是批判性思考者會試著在心中重現或概念化,看看什麼才是實際狀況。他們會試著使用緊扣真實情形的用語,透過遣詞用字來掌控自身行為。他們明白,自我欺騙只會讓他們的想法流於自私,而不能反映真相。



不自覺吐露的言語,往往藏著最多問題

留意自己是否措辭不當,並留意其他人是否會利用措辭來謀取自己的利益或好處。留意他們所說的話是否並不符合事實真相,好好思考那些看起來不正確或不合邏輯的說法,並檢視你自己所選擇的用語。你會不會(自私地)用某些方式來描述事情,好讓自己得到更多呢?請在心裡剝去事物的語言包裝,嘗試看穿真相,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他的人事物。語言並不等於事物本身──我們若能吸收這個觀點,就會得到一個有力的工具,可以掌控自己對事物的定義,從而掌控自己的生活了。

小心用語,可以讓你得到更多

 當你和某人產生歧見的時候,請盡可能精確地(以好意的方式)陳述出對方的觀點。留心你用來描述對方觀點的用語,並想想看有沒有不同的字眼,更能抓住那個觀點。如果可以的話,讓那個與你意見不同的人聽一聽你所做的闡述,詢問對方,你的話有沒有貼切掌握到他的觀點?如果沒有的話,再重新闡述一次那個觀點,直到對方滿意為止。

 留心你自己所說的話是否並不理性,或是隱匿自己當下真正的想法。你想要隱藏些什麼呢?哪些自身想法會讓你想要視而不見呢?生活裡有什麼事情是你所不想面對的呢?舉例來說,那些在工作中覺得陷入困境的人,常常他們所說的話,從根本上就會讓自己處於困境。與其說一些自我侷限的話,不如說一些能夠自我解放的話吧。與其說「我沒辦法做些什麼事情來改變我的情況」,不如說「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來改變我的情況,我只需要想清楚可以做些什麼,並開始朝那個方向去做。」前一種說話方式會讓你陷入困境,後一種方式則可以讓你自由。

 留意其他人選擇的用語,注意他們的說話方式在那個情境下,是否可以言之成理。

 留意某些人怎麼靠著文字的掩飾,不顧其他人的權益,讓自己得到更多想要的東西。譬如一般人會說自己「需要」某件事物,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想要」那個東西。這種情形在資本主義國家非常普遍,並導致特定產品生產過量,浪費了地球的資源。

 留意人們怎麼用言語貶損他人。舉例來說,超過一百年來,有恐同症的人長期使用貶抑的言詞和表達方式,來談論同性戀者──例如英語中的「queer」、「homo」、「that way」、「a bit funny」,和「a friend of Dorothy」等諸如此類的用語,都是這樣。這些用語讓他們保持敵意,從自己的角度來定義同性戀者,有時候甚至還會引發「仇恨犯罪」或其他不道德行為。

 當你和某人意見不同時,不要用你的方式來解讀(概念化)那個情況,只要陳述出事實即可。不要說:「你總是做○○○,從來不做XXX」,改成說:「這是我看到的情況,這些是相關的事實資料。你同意我對這些事實的陳述嗎?有什麼最合理的方法,可以解釋這些情形呢?」放開心胸,接受你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誤解了實際情形,特別是當你自己也是當局者的時候。

 試著對自己的措辭更提高警覺。讓你所說出來的每個字句,都能夠盡量呈現出事實的真相。也要注意的是,很少有人對自己的言語做到這種程度的掌控,因此也很多人很難這樣掌控自身的思想和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