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生活心事典 | 誠品線上

後半生のこころの事典

作者 佐藤眞一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老後生活心事典:我們該如何面對「老」的到來?當面對父母離世、配偶重病、屆齡退休、持續老去、入住安養設施……等各種情況時,我們應該保有何種心境呢?.面對「屆齡退休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該如何面對「老」的到來? 當面對父母離世、配偶重病、屆齡退休、持續老去、入住安養設施……等各種情況時,我們應該保有何種心境呢?.面對「屆齡退休」人生事件,只要將其轉變為「仍有前路」,後半生也將可以成為複合式生活方式的起點。.面對「配偶死亡」人生事件,不要抑制悲傷,也不可以過度執著,要學習接受死亡。.面對「無法行走」人生事件,即使必須乘坐輪椅,只要持續保有好奇心,就能深化內在生活圈。很多人都知道要為退休之後的生活存錢、做準備,但是卻沒有多少人懂得為退休之後的生活做心理準備。這是一本讓你從容面對人生後半場的心理指引書,從心理學、老年學的角度,帶領你觀看你人生的下半場,如何讓你的心快樂地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書中闡述60到90各年齡層會面臨的人生事件--60年齡層,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本心與真義」,會面臨到的生活事件,像是失去父母以及退休或是再就業等問題; 70年齡層,告訴讀者如何接受心靈和身體上的變化;80年齡層,則著重在自己與配偶的照護及如何避免罹患失智症;90年齡層,人生事件包括「委託他人管理管理金錢」及深化內在生活圈,讓自己保有美好回憶等等,有條理不紊地告訴讀者如何以輕鬆的心態活在當下、從容自在面對老後生活。.台灣也跟日本一樣,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所以這本書很適合推薦給台灣讀者,關注老後生活。雖然許多人都知道要為退休之後的生活存錢、做好準備,但本書作者認為真正重要的,其實是懂得為老後生活做好心理準備。假設突然發生某個人生事件,可以處之泰然,不用感到驚慌就能夠輕鬆面對。◎ 專家聯合推薦:精神科醫師、作家/王浩威諮商心理師、作家/蘇絢慧律師娘/林靜如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副教授/李瑞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佐藤眞一西元1956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大阪大學研究所人類科學研究科臨床生死學、老年行為科學研究領域教授、博士(醫學)。 在結束早稻田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主修心理學的博士後期課程後,經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研究員、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人口學研究所高級客座研究員、明治學院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等職務後就任目前工作。主要著作有《充滿謎題的老人:老人行動學的解釋說明》(光文社新書)、《失智症中的無法理解行動有其原因》(SoftBank新書),合著方面有《年老之心:年齡漸長與成熟的發展心理學》(有斐閣)、《年老與心靈的照護──老年行動學入門》(Menrva書房)、《老齡化心理學:與年老相關的理解與支持》(北大路書房)等等。■譯者簡介吳佩俞 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曾擔任出版社主編、企劃經理,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蔬果觀察記》、《飛機如何飛上天?》、《超意外食品真相》、《永澤誠線條速寫上達術II》、《不想變得像父親一樣》等數十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之一】不用怕老,怕的是沒準備要老/律師娘 林靜如 【推薦序之二】老年不是人生終點,而是第二人生的出發點/李瑞金 前言 我們要如何面對「老」的到來? 第1章 60世代(60~69歲)找出自己的本心與真義,並加以實踐的年齡 1. 人生事件--「屆齡退休」 2. 人生事件--「延長僱用、再次就職」 3. 人生事件--「社區活動的參與」 4. 人生事件--「雙親去世」 5. 人生事件--「配偶或是自己罹患重病」 6. 人生事件--「老化的進行」 第2章 70世代(70~79歲)接受他人的協助,並且思考世代繁衍傳承的年齡 1. 人生事件--「工作正式退休」 2. 人生事件--「身心品質的變化」 3. 人生事件--「退出社區活動」 4. 人生事件--「給予孫子們援助」 第3章 80世代(80~89歲)克服失去的痛苦,並對未來抱持著嶄新期望的年齡 1. 人生事件--「自己與配偶被判定需要照護,或是罹患失智症」 2. 人生事件--「入住安養設施、與孩子同住」 3. 人生事件--「故交、友人的死亡」 4. 人生事件--「配偶的死亡」 第4章 90世代(90歲~) 持續保持智性的好奇心,深度拓展內在生活圈的年齡 1. 人生事件--「失去步行能力」 2. 人生事件--「委託他人管理管理金錢」 3. 人生事件--「只有入睡與起床的每一天」 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老後生活心事典
作者 / 佐藤眞一
簡介 / 老後生活心事典:我們該如何面對「老」的到來?當面對父母離世、配偶重病、屆齡退休、持續老去、入住安養設施……等各種情況時,我們應該保有何種心境呢?.面對「屆齡退休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431274
ISBN10 / 9864431277
EAN / 9789864431274
誠品26碼 / 2681303077005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

60世代(60~69歲)
找出自己的本心與真義,並加以實踐的年齡

六十世代(60~69歲)是人們與社會之間,連結方式大幅變動的時期。我們與社會的連結方法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也就是「藉由工作」、「所在地區」、「透過家人」等等這三種。
首先,發生在工作職場上的最大人生事件應該就是「屆齡退休」。當年紀到達退休標準後即離開職場的人現在正慢慢減少,但藉由延長僱用與再次就業等因素而繼續工作的人反而開始增加。不過,不論是前述的哪種情況,一般人在到達退休標準後,通常還是會被轉移到跟以往不同的職場。而面對工作環境改變所採取的各種對應措施,將會大大影響人生今後的幸福感。
至於「所在地區」的最大人生事件就是「在地初次參與(開始參加居住地區的活動)」。特別是對那些以往都將職場作為主要生活地點的人來說,能否確保所在地區的自我生活空間,以及是否能於所在地區尋得具有意義的事,都會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而在家人方面的最大人生事件,莫過於父母的死亡了。因為照顧看護父母的緣故,死亡也成了緊密接觸的存在,但卻也會讓自己可以實際想像及描繪出人生的終點,並且深刻了解自己的生死觀。
透過上述種種的人生事件而徹底了解自己的本心與真義(人生的意義、重要的事情)究竟為何,並且加以實踐,就是豐富我們60年齡層與之後人生的最大重點。

1 人生事件--「屆齡退休」
失去社會性的身份認同,也失去了未來

一旦明確訂出期限,就會產生「即將結束」的想法。
不過,只要將其轉變為「仍有前路」,人也會隨之改變。
前些日子,我出席了一場舊友的屆齡退休慶祝會。老實說,當時的我心裡一直煩惱著,「到底該不該說些賀詞?我又應該保持哪種表情?」只是到達現場之後的我,卻反而大為吃驚。因為三、四個月前見面時,意志消沉且嘴裡不斷叨唸著「已經九局下兩出局,根本沒希望」的友人,竟然臉上堆滿笑容、並滔滔述說著夢想。
他是一位教授老年醫學的大學講師,主要針對長壽人士進行長時間且持續性的研究。
不過,他擔任部長一職的大學附屬醫院老年內科,卻因為他的退休而被院方決定與其他診療科別合併。也就是說,他不但無法再持續進行自己的研究,連承接研究成果的部門也被裁撤了。這真是一大打擊啊!因為我自己也是研究者,所以非常了解那種心情。耗費心血完成的研究,卻無法傳承下去而結束,簡直就像是自己的大半輩子給毀了一樣。
因為院方設下了年度結束後即予以裁撤的期限,所以他也灰心絕望地認為,「已經沒辦法了,這個研究真的無法完成了。」但現在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甚至開始述說起各種夢想,原因就在於大學方面以「無法撥付預算」的條件創設新的研究中心,所以他想要持續研究下去的目標獲得了實現。
因為這個所謂的研究中心並沒有任何預算,所以地點也只是大學中的一個小房間,而且還是沒有報酬的無給職。不過,這些都不是問題。對於被設下期限的人來說,原本「這裡就要結束」的想法,會讓人感覺與未來失去連結。但情況若變成是「仍有前路」的話,結果可就大不相同了,因為出現在眼前的就會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另外,雖然大學裡有許多教授與講師,但他得到的可是「特別聘任教授」這種只給極少數人的職稱,所以也因此得到了身邊人們的稱許讚揚,而且接下來的研究調查也會變得更加容易。
因為如果是「前講師」這個職稱的話,說不定連「請讓我抽些血液來進行研究」的要求都會因為難以信任而被拒絕,但「特別聘任教授」的頭銜可就沒有問題了。
也就是說,原本一度被視為無用之物的研究,不但得到了校方的認可,而且自己還獲頒更棒的頭銜,甚至還能藉此完成研究或是傳承給下一個世代,就好像已經失去的「未來展望」再次回到身邊。所謂的「未來展望」,就如同字面上顯示的,就是有關於自己未來的展望,在人生往後的道路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人對於自己的未來沒有任何期待與展望,就會喪失活下去的動力。
那麼,當我們面對「屆齡退休」而必須與以往的職場生涯失去連結時,又該怎麼做才能獲得未來的展望呢?
簡單說來,就是「懷抱夢想」。能否在退休之後找到想要完成的目標,或是魅力十足、充滿吸引力的事物,對於我們的未來展望是有著深切的影響。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才能找到夢想,或是充滿魅力的目標呢?大家不妨試著想想看,「有什麼事情是你失去金錢也想要做的?」
我的朋友在擔任講師時,雖然是領取薪資來進行研究,但退休後就算沒有報酬,仍希望將研究工作持續下去。對他而言,研究是花費所有人生追求的重要夢想,也是人生的本心與真義。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即使沒有報酬也希望繼續進行相同工作」的想法應該是不會出現的吧!在我的朋友中,也有公司提出延長僱用至六十五歲,但卻不願「做跟目前一樣的工作、卻只有一半薪水」的例子,所以友人在六十歲的時候便退休了。
你呢?覺得如何?能接受即使沒有薪水,也願意從事現職時期的工作嗎?如果沒有這種想法,那這個工作應該不是你的夢想,也不是你人生的本心與真義吧!就算因為延長僱用而繼續進行相同的工作,只要在這段時間內沒有找到什麼其它的夢想,就不會成為你人生的未來展望。不過,如果你曾有過「在工作之中,只有這個是沒有薪水也想繼續下去」的念頭,或許這就是找到你人生本心與真義的途徑。
就如同薪資一樣,得自外部的報酬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外在酬賞」(extrinsic rewards)。相對於此種情況,感到開心、滿足,或是具備成就感……等等各種來自內在的報酬,則被稱為「內在酬賞」(intrinsic rewards)。另外,因為外在酬賞而想進行某事就稱為「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而因為內在酬賞而想進行某事的情況則稱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沒有薪水也想繼續進行研究」,其實就是「自己感到開心所以持續研究」,也就是因為自己的內在動機。「薪水只剩一半、所以辭掉工作」的情況,則是「能夠獲得金錢報酬所以工作,一旦沒有報酬就不要做了」,所以是來自於外部的外在動機。不過,內外動機還是會彼此互相影響的。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鄰居腳部骨折而有所不便時,因為純粹熱心便決定幫忙開車載他到醫院。「太感謝你了,真的幫了我很大的忙。」如果鄰居像這樣真心誠意地表達感謝之意,你就會感到很高興、很開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事後應該也會覺得非常滿足。
可是,如果鄰居說:「給你五百塊日圓當作工資」,又會怎麼樣呢?你大概會非常生氣,覺得自己「不會為了那麼一點小錢幫這種忙!」或是心想,「如果是五百日圓,就應該要快去快回,怎有可能還等到診療結束啊!」當初的熱心可能也會隨之消失,會出現的大概就是這些反應吧!
因為內在動機而開始進行的工作如果獲得外部報酬,也會使得內在動機隨之下降。我們這裡再舉另外一個例子。
有些人都懷抱著退休後開始務農的夢想。期盼著如果從滿載乘客的搖晃電車通勤生涯中解放出來時,就要享受鄉村生活開始從事農業。盤算著即使剛開始的時候很辛苦,但只要習慣之後就可以販售農作物,多多少少都能賺點錢,應該就足夠生活了吧!不過,以農事作為職業,和以興趣享受農作,可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啊!
如果把從事農業當作職業,就必須思考到要盡可能地減少作業量,並且得到較高的售價。總而言之,就是效率第一。相較於上述情況,如果是因為興趣而從事農作,目的則是享受培育作物的過程,所以減少作業量並沒有任何意義,也不用考慮效率,而是要仔細用心地栽植作物。收成的作物也不會拿去販賣,只要家人食用之後異口同聲讚美:「好好吃喔!」或是送給友人後得到一聲:「謝謝」,內心就會充滿喜悅了。
一旦想要回收那些花掉的費用,就會因為「耗費那麼多時間竟然賣不到什麼好價格」而感到不滿,或是「被告知作物外型不美觀就沒辦法出售」而大為失望喪氣,從事農作也就變得不好玩了。這是因為尋求的報酬,一旦成為金錢這種外在酬賞,滿足感與喜悅等內在酬賞就會慢慢降低。
也就是說,構築退職後夢想時,最好是抱持著「順利的話可以賺點錢」的想法,並以享受夢想時刻為目的,而不是尋求金錢這類的成果。仔細思考從事夢想的時刻是否開心、是否充實才是重要的。做什麼事情會很喜悅、或是能夠得到充實的感覺,其實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我也無法直接斷定說,「這個一定會很棒!」有些人喜歡從事農業,有些人覺得畫畫、欣賞音樂這些事情可以帶來充實感,也有些人適合做公益活動,當然也有人會覺得,「還是繼續工作才是最棒的!」但不管是哪一種,只要你自己能將「沒有金錢報酬也想做的事情」、「即使花費金錢也想繼續的工作」的思考,轉變為退休之後的夢想及人生的本心與真義,人生的未來展望就會由此而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