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的潛在力量 | 誠品線上

Kidding Ourselves: The Hidden Power of Self-Deception

作者 Joseph T. Hallinan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欺的潛在力量:人類對事情的看法不是改變事情是改變自己對事情的認知原來,我們才是最會唬哢自己的人!普利茲獎得主,《我們為什麼老犯錯》作者,帶我們領略人們驚人的自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美國人有一句俗話叫做「看法決定一切」,意思大約是人對某件人事物(包括自己)的看法,會影響他對該件人事物的行為、內涵甚至未來的推斷。而作者在這本書中所要表達的也是類似的概念,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受到我們的個人、生物、固有觀念的影響很深。 ◎ 本書淺顯易懂,作者避免了晦澀難懂的磚由名詞和科學概念,從安慰劑到集體歇斯底里都有著淺白的說明,書中所提出的例子在讓人覺得滑稽的同時,卻又有著相當的說服力。相信大部分的讀者應該都可以享受閱讀這本書所帶來的樂趣,也能運用書中的方法來「欺騙」自己。 ◎ 欺騙的力量是近年心理學領域中的重要主題,其它還有正念的吸引力法則、幸運力、自信心等其實也是同樣的內涵,都是目前廣受台灣讀者接受和歡迎的主題。本書是稍微從另一個面向切入,討論我們如何被「欺騙」利用、受到自欺和各種心裡暗示的控制,而在了解自欺的面貌之後,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反過來利用欺騙自己來達到目的。 人類對事情的看法不是改變事情是改變自己對事情的認知原來,我們才是最會唬哢自己的人!普利茲獎得主,《我們為什麼老犯錯》作者,帶我們領略人們驚人的自欺能力!有些東西本身並沒有用,但如果我們相信它有用它就真的有用!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誤判現實。我們沒有充分意識到,我們認識周圍世界的知覺多麼不可靠。這種自欺影響到我們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人際關係、性、政治、事業和健康。在本書中,作者詳細闡明了自欺的嗜好如何塑造我們的日常生活,從我們吃的藥,到我們做出的決定。自欺的潛在力量相當強大,但它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人類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而演化出的能力。它就像是一層防護罩,賦予了我們某些無形的特質,像是自我感覺良好、希望、幸福感、自信等等,它使我們得以堅持、創造與成功。最後,作者表明:自欺不一定愚蠢,不一定有害。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現:自欺的用處大到不可思議,在會議室、臥室和其他地方,提供了我們必須保存的韌性。本書簡單易懂、卻又富有挑戰性,適用於日常生活的更方面,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方式,探討我們心智的靈活性。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淺顯易懂的科普知識,除了讓你捧腹大笑之外還能當作茶餘飯後的絕佳話題。」--《出版者週刊》 「這本兼具娛樂與知識性的書真是太棒了,它會告訴你意志是怎麼捏造出現實的。重點是:我們的心靈實在是太強大了。」--《紐約時報》 「滿滿的超讚例子令人大開眼界!」--《科學人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喬瑟夫.哈里南 Joseph T. Hallinan原為《華爾街日報》作家,作品曾獲普立茲獎,並曾擔任哈佛尼曼學人(Nieman Fellow),現居芝加哥。■譯者簡介好色龍本名暫無公開打算。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部落格「好色龍的網路生活觀察日誌」站主,二○一三年Google台灣搜尋排行榜的名人榜第二名。為近年竄紅的梗圖及爆笑圖翻譯的初期推手之一,也創造了許多網路慣用語及次文化現象。單憑著個人對英文及動漫的喜好而獨立譯有大量作品。擅長休閒、搞笑、可愛、詭異、諷刺等雜七雜八領域,目標是用自己的翻譯娛樂更多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PART I. 「虛無」的力量安慰劑,群眾歇斯底里及致命的幻覺 用想像力作成的藥集體大跟風致命的本能PART II. 情人眼裡出西施感知、期待和迷信的魔力期待呀期待控制狂幸運符PART III. 成功的幻覺權力、金錢與風險醉於權力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挺過暴雪總結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欺的潛在力量
作者 / Joseph T. Hallinan
簡介 / 自欺的潛在力量:人類對事情的看法不是改變事情是改變自己對事情的認知原來,我們才是最會唬哢自己的人!普利茲獎得主,《我們為什麼老犯錯》作者,帶我們領略人們驚人的自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430239
ISBN10 / 9864430238
EAN / 9789864430239
誠品26碼 / 2681140106005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幸運符

「宗教有興衰,迷信永長存。」
  威爾.杜蘭及艾芮兒.杜蘭(Will and Ariel Durant)
幾十年前,已故諾貝爾獎得主司馬賀(Herbert Simon)發展出了一套名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人類認知理論。他認為人是理性的,但僅限於一定範圍。一旦超出限制,我們便開
始投機取巧抄捷徑,而且自己渾然不知。總之,我們會為自己設下騙局:當我們自以為做出了理性決定時,我們其實可能只是像逃離大希律王(Herod)的智者一樣,選擇了另一條道路罷了。
繼司馬賀之後(他於2001年逝世),人類認知方面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及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等新分野開始大量產出論文,亟欲解釋我們的思考及行為模式。諸多研究結論之一便是我們的理性其實遠比我們(甚至是司馬賀)願意承認的還狹隘。
地球上隨便一個角落都能找到大量會相信非理性事物的人。最普遍的例子之一就是數字的魔力。例如在泰國,許多人相信重大災難能招來福氣,悲劇會喚來強大的鬼神,為人民指點─萬中選一的重要大事─彩券中獎號碼。因此,報紙在報導慘烈車禍時經常會附上車牌號碼。彩券狂甚至會把發生事故的高速公路號碼和死亡人數作為明牌。
西方人也自有一套對數字的迷戀,尤其是「十三」。包含克里夫蘭霍普金斯國際機場在內的許多機場都沒有十三號登機門。美國大陸航空在與聯合航空合併前,也會刻意迴避數字十三:樞紐機場沒有十三號登機門,飛機上也沒有第十三排座椅。對十三的恐懼甚至普遍到許多商業大樓會刻意不設計「十三樓」。當然,如果一棟大樓夠高,它肯定有第十三樓,只是開發商和設計師會用點小手段讓它「消失」:把十三樓直接叫做十四樓。位於芝加哥的二十二層大樓Marc Realty總部就是個好例子,它為了不讓更高樓層的數字跑掉,把十三樓叫做「十四A樓」,十四樓則叫「十四B樓」。電梯製造商也從善如流。據全世界最大的電梯製造商奧的斯電梯(Otis Elevator Company)表示,全世界有80%的電梯沒有十三樓按鈕。
相信數字有神奇魔力只是我們有限理性的表層而已。挖深一點,你就可能在最料想不到的人身上找到深藏的迷信礦脈。你可能認為自己一點都不迷信。或許你認同愛爾蘭政治家埃德蒙.伯克的名言,「迷信是意志薄弱者的宗教」。這說法或許正確,但漏了一個重點。迷信在各大洲存活了數世紀,而最近有研究指出迷信的長壽其來有自。迷信就像心理的平衡配重塊,能賦予我們控制感,甚至是更重要的東西:希望。
每週六都會有無數遊客湧入索瑞迪(Souroti),一個位於希臘東北部的鄉村。此地以冰涼清澈、養活了世世代代希臘人的地下礦泉水聞名。然而這些遊客對死人的興趣比對活人大得多,因為索瑞迪也是過世已久的神秘人士佩西歐斯長老(Elder Paisos)的長眠地。他是一位東正教聖人,成年歲月大多以隱士身份度過,期間做了許多對未來的預測,使他被人稱為「希臘的諾斯特拉達姆士(Nostrdamus)」。他死於1994年,嗚呼哀哉。然而近年來隨著希臘的經濟眼看就快沉入愛琴海,佩西歐斯突然變得炙手可熱。
書店紛紛放上成打的佩西歐斯相關書籍,從深入剖析他靈修課程的書籍到他預言末日即將到來和及希臘會收復君士坦丁堡(現稱伊斯坦堡)的書籍,甚至是佩西歐斯飲食法指南都有(他很瘦)。
「銷售速度快到簡直嚇死人,」雅典市區佐伊宗教書局的店員愛歐尼斯.艾維利(Ionnis Aivaliotis)對華爾街日報如此說。「就連不信這一套的人都開始讀這些書。這讓人有勇氣面對即將發生的事情。
當然,希臘將發生什麼事,沒人說得準。在經濟連續嚴重倒退五年、失業率突破25%後,已經沒有人知道債台高築的希臘經濟會怎樣了。因此,為了在殘暴的經濟危機中保有理智,希臘人開始在聖人的墓前排起隊來。他們一個個跪下、祈禱並親吻他安息處的木製十字架。他們請聖人幫他們找到工作、付帳單、活過毀了他們生活的大衰退。三十二歲的服務生安娜塔西亞.康斯坦丁諾(Anastasia Constantinou)說她的家人必須開始少吃肉、少開車,少做許多普通活動,因為她們家的收入也受這股衰退影響。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她說。但人們能在信仰中找到慰藉。至於佩西歐斯長老,她補充,「能給予人們力量。他幫助這些人撐下去。」

迷信生自信

那正是迷信最重要的價值  幫助我們撐下去。當我們發現自己被疑惑與不確定感包圍時,成敗關鍵可能就在超自然迷信所帶來的自信。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關鍵,而且來越多學者認為迷信不僅是在面對動盪世界時的健康反應,更能提供演化上的優勢。最近就有兩位知名學者表示「迷信或看似迷信的行為,是所有生物在適應行為中必然出現的特色,人類也不例外。
那迷信為何有益?因為它管用。並非每次或對所有事都管用;它無法讓你變高,也無法擋下子彈或你沒趕上的火車。但若我們想達成的目標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  也就是當一件事真的可行時  迷信能使我們更有機會成功。
就拿德國科隆大學做過的一系列實驗來說吧。二○一○年時,研究者找來一些男女,請他們以科學之名做些數百萬人視為娛樂的事:高爾夫球推桿。他們將這些業餘高爾夫球手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人在拿到球時會被告知「這是你的球。目前用過它的人都說它是顆幸運球。」另一組人也會拿到高爾夫球,但研究者只告訴他們:「大家都用這種球。」
然後,要兩組人都走上草皮推桿。
接著發生了什麼事?使用「幸運球」的人推桿時比使用「一般球」的人更準確。總體來說,使用「幸運球」的人推桿成功率比另一組人高出35%。更厲害的是,這種結果不只發生在肢體作業上。參加者進行記憶遊戲時,帶著「幸運物」的人表現明顯比沒有幸運物的人更好。實驗作者之一表示:「實驗結果暗示了迷信具有提昇表現的效果。」
現在我們知道迷信能提昇人的表現了。但是背後的原理為何?研究者表示迷信產生的錯覺能帶出一種極為重要的特質:自信。無論人類從事何種壯舉,自信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能幫助我們跨越無法跨越之河的獨木橋。而自信管用-不是經由某種曖昧不明的無形方式,而是實實在在、影響顯著的表現強化。重點是,無論我們的自信來自實際資訊或「我們自認為真實」的資訊,效果都一樣好。烏立克.威格(Ulrich Weger)史蒂芬.勞南(Stephen Loughnan)這兩位心理學家最近就證明了這點。他們請兩組人進行一組有二十道題目的遊戲。其中一組人被告知在每道題目於螢幕上出現前,該題的答案會先一閃而逝。閃爍的速度將快到他們根本意識不到有答案閃過,但同時慢到能讓潛意識吸收。另一組人則被告知那陣閃爍只是告知下一題即將出現的訊號。事實上在兩組人眼前閃過的都只是和答案無關的隨機字串而已。然而認為那陣閃爍是答案的人在遊戲中表現較好。雖然差距並不大  他們在二十題中平均答對9.85題,另一組人平均答對8.37題  不過依然看得出明顯差異。
威格及勞南指出,每個人都有所保留。無論是基於恐懼、怠惰或疲倦,沒人知道。無論原因違和,我們鮮少發揮百分之百的實力;我們永遠榨得出更多。提昇自信使我們願意多發揮一些實力。即使那份自信的代價是迷信,我們依然能佔到便宜。

深海捕魚

南太平洋上有個鮮少有人聽過、更別說親眼目賭過的偏遠之地:特羅布里恩群島(Trobriand Islands)。特羅布里恩群島位於巴布亞新幾內亞東海,十六世紀末才有白人踏上這片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有位日後成為傳奇人類學家的男人造訪了此地,他就是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馬凌諾斯基就像鸛一樣-又瘦又白,而且微禿-經常戴著探險家帽,穿著長及膝蓋的襪子。他除了視力極差,患有憂鬱症及失眠症不說,更糟的是他極度恐懼熱帶環境  他尤其痛恨悶熱潮濕的氣候。為了應付這點,他只好為自己注射砷化合物。
然而即使如此,馬凌諾斯基對人類的觀察力依然敏銳無比。就在他觀察特羅布里恩島上居民的日常生活時,他發現了一些古怪。島民們捕魚時,他們的行為會因捕魚地點不同而有所變化。
當他們在水勢平緩、漁獲穩定、風險低的沿岸處捕魚時,幾乎不會表現出任何迷信行為。然而當漁夫要前往外海捕魚時  意味著更容易出意外、更不易估計漁獲成果  他們的行為丕變。他們會變得極度迷信,常常進行繁複的儀式祈求好運。換言之,低控制感會帶來高度的迷信需求。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