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專論著作。作者通過三十多年的舞台藝術實踐,廣泛涉獵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沿著斯氏業已開拓的道路,運用現代心理學的方法,抓住演員在舞台上過著「雙面生活」、「第一自我與第二自我既矛盾又統一,既交替又重疊」的特點;著重探討生活與藝術、體驗與體現、真實與演技的辯證關係問題,它深入淺出的吸納了斯氏體系的精華部分,又細緻入微的剖析了其中需要重新解釋的地方,以便於讓讀者較具體地明辯方向,從中把握住現實主義表演方法的實質。本書無分文野,不拘一格地旁徵博引,除了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藝術家的經驗總結外,又廣泛的融會中國古典文學理論、詩詞書畫、戲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聞逸事的精隨;建立具有中國美學特色的表演方法論,進行了艱苦深入的探索。其中專門開設一章「虛擬化真實」,討論當今三大戲劇體系-斯坦尼、布萊布特、梅蘭芳-的異同,並提出神、韻、味是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最高審美原則,其核心理念是意,「虛擬化真實」就是從意到自然真這個立腳點起步,創造出我國豐富多采、載歌載舞、空台藝術的表演形式的。話劇要走民族化的道路、除了要深入掌握「心理技術」手法以外,還必須融入傳統美學之中,才能創造出無愧於時代、而又為群眾所喜見樂聞的舞台藝術。作者以其獨特的觀點與創見,多年來幾近荒蕪了的表演理論園地,平添上一絲春意。所以這是一本值得向廣大戲劇愛好者和研究者鄭重推薦的既具學術性、知識性,又具實踐性、指導性的好著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傅柏忻原籍廣東佛山,1930年生於香港,195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音樂戲劇系,主修話劇導演專業。是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洪深及焦菊隱教授的學生。曾在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天津戲劇學校,天津兒童藝術劇團從事編導及表演教學工作,並兼任天津音樂學院歌劇表演教席。1980年應邀協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整理焦菊隱先生遺作,《信念與真實感》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形成過程》,除收入《焦菊隱文集》外,還在《天津劇壇》連載。1982年當選為天津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魯迅文學獎金評選委員會委員。多年來除導演了數十個古今中外的話劇、歌劇、戲曲及木偶劇外,作品有《三月三》、《考核之前》、《奔月》、《神笛》等,曾榮獲天津市頒發建國三十週年劇本創作獎及導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