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口經濟學 (第4版) | 誠品線上

巷子口經濟學 (第4版)

作者 鍾文榮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巷子口經濟學 (第4版):❊隆重推出——十年紀念版❊108年課綱經濟素養最佳參考書!最暢銷本土科普經濟學!擺脫學院派窠臼 經濟原來這麼生活˙物價上漲有感、薪資成長無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隆重推出——十年紀念版❊ 108年課綱經濟素養最佳參考書! 最暢銷本土科普經濟學! 擺脫學院派窠臼 經濟原來這麼生活 ˙物價上漲有感、薪資成長無感?帶您洞悉物價上漲的真相。 �� ˙「誠實商店」賣的究竟是什麼? ˙情人節該不該送玫瑰花? 從愛情、購物、生活看經濟,你我都是臥底經濟學家! 改版大幅增修,緊追時事分析,清楚看見十年來局勢變化的歷程。 ----- 愛情是不是一場交易?洗衣精補充包為何比桶裝貴? 巷子口臥底經濟學家的全新經濟觀!剖析你日常生活中不為人知的經濟行為! 作者有感於國內經濟學「經普書籍」仍嫌過度學院化, 故將平時在部落格、各大媒體、雜誌所發表過的文章, 重新改寫整理,為市場上經濟學類書注入活化劑。 讓學院派的經濟學重新在巷子口出發, 讓市井小民也可嘗試從經濟角度處理日常生活的問題。 作者以其幽默風趣、貼近生活的語調, 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分飾兩角, 化身為「怡克納米斯(Economics)」,以第三者的角度來對話。 輕鬆活潑的氛圍,獨樹一幟的寫作方式, 為他的部落格帶來超高人氣與瀏覽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鍾文榮鍾文榮東海大學經濟系畢業,朝陽科技大學企管碩士,資深產業分析師,新聞媒體經濟評論專欄作家。此人具有無比的好奇心,經常臥底街頭巷尾探究百姓的生活,擅長將枯燥乏味的經濟學轉化為輕鬆易讀的文章,融合知性與趣味的見解令人拍案叫絕。˙著作1.《發現虛擬貨幣藏寶圖》(2007):華人世界第一本虛擬貨幣專書,領先比特幣,並精準預言虛擬貨幣的潮流。2.《巷子口經濟學》(2008):博客來十大趣味經濟學選書、金石堂趨勢行銷年度排行、福建省政府年度百大選書、海峽兩岸交流三十週年優秀版權圖書獎。3.《搞笑經濟學》(2008):博客來十大趣味經濟學選書、上海市政府五十大選書。4.《火星人經濟學》(2008):中國國家圖書館港澳臺文獻推薦書。5.《老百姓經濟學》(2010):香港教育局推薦為Local Economy and Socio-political System選書。6.《經濟學下午茶》(2013)7.《拜拜經濟學》(2014)8.《經濟學花路米》(2016):「好書大家讀」2016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聯絡作者電郵:reader@mreconomicus.comFB:www.facebook.com dear.economicsBlog:blog.mreconomicus.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十年紀念版 序 二版 序 一版 序 讀者迴響 怡克納米斯的出現 對經濟學的誤解 第一篇:經濟學的愛情觀 愛情是不是一場交易 情人節的玫瑰花 男人,凡是美女你就追吧! 第二篇:經濟學的生活觀 老闆,你的豆漿賣貴了! 漂亮的草皮怎麼變成羊腸小徑了? 大哉問,計程車的費率結構 一杯咖啡的價格 廣告的威力 「刈包」店的消失 安全帶會失靈嗎? 觀光的危機 上廁所你願意付錢嗎? 公益彩券與窮人稅 物價有感,薪資成長無感? 房價,豈是供需決定? 美麗的價格 第三篇:經濟學的購物觀 排隊的現象觀察 誠實消費值多少錢? 水蜜桃怎會變甜桃? 新臺幣兩千元紙鈔竟然不能用 買中古車安全嗎? MP3與唱片公司的戰爭 為什麼清潔劑的補充包賣得比較貴? 法官大人,看電影為何不能攜帶外食啊? 你的光不是我要的光 後記 你為什麼念經濟學? 你為什麼念不好經濟學? 注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巷子口經濟學 (第4版)
作者 / 鍾文榮
簡介 / 巷子口經濟學 (第4版):❊隆重推出——十年紀念版❊108年課綱經濟素養最佳參考書!最暢銷本土科普經濟學!擺脫學院派窠臼 經濟原來這麼生活˙物價上漲有感、薪資成長無感?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635310
ISBN10 / 9577635318
EAN / 9789577635310
誠品26碼 / 2681800644007
頁數 / 36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隆重推出——十年紀念版❊
108年課綱經濟素養最佳參考書!

最暢銷本土科普經濟學!
擺脫學院派窠臼 經濟原來這麼生活

試閱文字

自序 : 《巷子口經濟學》十年了,已三版十三刷,我也沒料到這本書自出版以來,能有第一個十年的光景,當出版社問我這本書已經出版十年時,有何打算?我才訝於時間怎麼這麼快,一轉眼,十年就這樣過去,我那兩個女兒也都從娃兒長大了,每天都被我這個經濟學老爸洗腦,不知道升上國中以後,怎麼和學校公民老師對話,我們家有一位臥底的經濟學老爸。
回首十年前,剛寫完這本書時,當初沒沒無名,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出版這本非常另類的經濟學科普書,我相信理由千篇一律是經濟學本該是學院派,在巷子口的庶民經濟觀察,根本毫無「市場」可言。更何況,當初這本書的出爐,還得歸功於部落格,能夠將我的想法,透過網路的傳播,率先與讀者產生共鳴與回應。
但這十年來,科普經濟學在歐美和大陸如雨後春筍般出版,即使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也能夠把高深的經濟理論寫成一般的科普書,任何書只要掛上「經濟學」這三個字,似乎變成暢銷書的指標,科普經濟學,儼然變成一種趨勢了。另外,國中和高中的公民課綱,加入了經濟學的內容,經濟學開始向下扎根到國中生,科普經濟學才在臺灣,綻放出一點生機。然而,科普經濟學的內容,大部分還是仰賴翻譯書為主,《巷子口經濟學》儼然是本土著作的代表作了。而未來,大學學測多了「國寫」作文,其中一篇要測驗學生對於知性寫作與論述分析的能力,我相信,這本書依然可以給學子們很大的協助。
十年前,感謝五南圖書張毓芬副總編輯獨排眾議,冒險出版了這本書,最後,在五南五十週年出版的《出版職人—飛越五十迎向百年》的專書中,《巷子口經濟學》列為五南圖書最具代表精選書之「最暢銷本土經濟學」。商管編輯室在文中這麼形容:「臺灣的經濟學翻譯書,幾乎都是翻譯書的天下,本書的出版算是扳回一城。不僅是近年來最暢銷的本土經濟學科普書,版權也輸出到中國大陸和韓國,連高中老師都指定為暑期讀物,其趣味性與啟發性受到多方肯定。」
很多讀者朋友問我,經濟分析到底如何有趣與有用?
經濟分析之所以有趣,重點在於「臥底」這兩個字,傾聽來自於生活底層的聲音與訊息脈動,本著質疑的精神,抽絲剝繭般的把重點揭露出來,然後,提出設問,接下來會如何演變?如何影響?經濟學既然來自於人類的選擇行為,最終的結果也必然是來自於人類的選擇,結果也必然在經濟分析的掌握之內。這即是我認為「有用」與「有趣」的地方。
十年的時間改變了很多,十年紀念版也配合時勢的變化再度進行增修,有些文章,讀者可以看見十年來局勢變化的過程。其中,我修改了六篇,新增四篇,刪除了五篇已經不合時宜的文章,改版的幅度至少也在一半以上,這十年紀念版的修改幅度是歷年版次上最大的一次。
在「愛情是不是一場交易?」這篇中,我把原本的「愛情的代價」一起合併,另外,我針對一則麥當勞的廣告,分析短片中男主角愛情犯傻的行為。讀者可能會認為我過於冷血,但各位如果回頭想想,你一生當中遇見愛情火花與機會,真的是為了愛情就一切都不顧嗎?數學上,男女彼此找到理想中的愛情機率,幾乎趨近於零,而新聞也曾經誇張報導臺灣有些未婚女性的求偶基準,月薪要能夠超過七萬元以上。七萬元的行情是多少?以行政院主計處「薪情平台的統計」,大約介於第八及第九的十分位數區間內,至少有有八成的受雇員工總薪資低於七萬元,再想想看,一個月七萬元待遇的男性,年紀大約幾歲?婚姻狀況?身邊又有多少未婚男士符合這個標準呢?
「男人,凡是美女你就追吧!」這一篇我加入了以「美麗境界」中這部電影中納許的把妹策略。最後,大家才發現,男人就是不肯合作,以致於把妹策略失敗,但問題在於,最後美女為何總是被醜男追走?還不是太理性的結果,這證明,追到美女的人,絕對不是最理性的男人。
「一杯咖啡的價格」這一篇加入了分析星巴克咖啡漲價後,鐵粉們為何不變心,仍繼續消費的秘密,主要還是因為符號價值與內鎖忠誠所造成的效果,然後,分析如何在星巴克喝最便宜的拿鐵咖啡的技巧。
「觀光的危機」這一篇加入了後續因為陸客來臺縮減後,舉例屏東、花蓮與臺東三地飯店與民宿住用率下降與房價雙雙下降的事實,導致觀光泡沫化的問題,其實,不是無法預見問題,而是我們視而不見所造成的結果。
「誠實消費值多少錢?」這一篇因為後續幾則社會新聞討論誠實商店的經營模式,誤導為營利的方向,特別在這一篇文章的後面,加上我在媒體的說法,誠實商店其實賣的就是「人性」,同時,考驗的也是「人性」。
因為篇幅的限制,這一版「排隊的現象觀察」將過去的三篇獨立文章合併為一篇,並加入分析醫院掛號排隊與一蘭拉麵Fast Entry排隊現象。
十年紀念版新增了四篇文章。
「房價,豈是供需決定?」主要評論這幾年臺灣房價飆漲亂象,但飆漲的房價根本不是市場決定的,而是受控在供給方;同樣的,房地產業亦不是經濟的火車頭,大多時候根本是落後指標,而不是領先指標。
「美麗的價格」討論美麗是一種資本。這社會上有很多美女,同樣的,好像美女們能力特別強,待遇也比較高。《美麗有價》(Beauty Pays)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漢默許(Danial S. Hamermesh)認為,美麗能為美女創造更高的收入,主要是因為企業願意支付更高薪水給能夠創造業績或是能提高同事幸福指數的美麗員工,易言之,愈有魅力的人愈容易成功。
「法官大人,看電影為何不能攜帶外食啊?」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主要是針對電影院禁帶外食這件事竟然涉及憲法層次的「自由」,以法官法律經濟的論點來逐條分析,論述選擇自由。
「你的光不是我要的光」以大陸廣州省針對光害這個議題打算徵收汙染稅,也就是外部成本內部化進行討論,到底城市的照明是效益還是成本。
最後,感謝這十年來各界讀者的支持,希望「巷子口」的科普精神繼續在各個角落發酵。
再期待第二個十年。

鍾文榮
謹誌於二○一七年九月一日

試閱文字

內文 : 物價有感,薪資成長無感?

首先,必須先澄清三個觀念,第一,物價上漲並非就是「通貨膨脹」,物價持續不斷地上漲才是通貨膨脹;第二,經濟社會進步,所得增加,消費增加之後,物價本來就會上漲;第三,物價上漲並非全然是「價格機能」,物價上漲也非一定是「通貨膨脹」。
但是為什麼這幾年,大家對於「物價」相當的敏感,覺得不太好受,或者,更認為會減損生活的幸福感呢?
嚴格來論,上述這種說法恐怕有點偏頗,也就是說物價上漲和幸福感這兩件事來比較,當假定的情境不同,答案也不盡然相同。
假定,所謂的幸福感,來自於每個人的可支配所得是否有成長,或者,放的更寬鬆一些,得視薪資(一般上班族的收入大部分來自於薪資)是否成長,而薪資成長幅度還得大過物價上漲程度,斯民才會有幸福感。
為了得到幸福感是否有所增加,就必須對一段時間的薪資和物價進行比較。從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供的「受雇員工薪資調查統計」中得到2002年到2011年的「平均薪資」與「平均經常性薪資」(如下表所示),看起來平均薪資和經常性薪資是有成長,但好像成長幅度不怎麼高?十年來平均薪資增加4,126元,成長率為9%;經常性薪資增加2,056元,成長率為5.6%。似乎可以下一個定論,就是薪資成長「有感」的幅度,好像不怎麼高?

表 1:近十年平均薪資與經常性薪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時間 平均薪資 經常性薪資
2002 41,560 34,745
2003 42,082 34,802
2004 42,082 34,802
2005 43,194 35,385
2006 43,530 35,728
2007 44,440 36,334
2008 44,427 36,420
2009 42,156 35,619
2010 44,480 36,268
2011 45,686 36,801

光看薪資是否成長並無法確定斯民的幸福感是否還能夠「有感」,還須同時比較薪資與物價指數。從上表2005年的薪資當成基數(2005年=100)和物價指數進行比較(如下表所示),並繪製為折線圖以利比較:

表 2:薪資指數與物價指數比較(2005年=10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時間 平均薪資指數 經常性薪資指數 物價指數
2002 95.47 97.25 95.89
2003 96.67 97.41 95.62
2004 96.67 97.41 97.17
2005 99.23 99.04 99.41
2006 100 100 100
2007 102.09 101.7 101.8
2008 102.06 101.94 105.39
2009 96.84 99.7 104.47
2010 102.18 101.51 105.48
2011 104.95 103 106.98

圖 1:薪資指數與物價指數比較(2005年=10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化為指數後,可以很清楚的得到一個相當重要的訊息,即是平均薪資和經常性薪資在2007年的時候大致上雖互有消長,尚可以保持住相對成長,但在2008年以後,薪資的成長幅度卻大幅落後物價的成長,於是乎,斯民近四年「幸福感」的程度看來是物價增加有感,但幸福卻無感呢?

圖 2:薪資指數與物價指數差異(2005年=10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從上圖得知平均薪資、經常性薪資與物價指數相較之後的落後幅度,2007年前互有消長,但卻在2008年後開始大幅落後,尤其以2009年落後幅度最高。因此,從主計總處的資料來看,假定幸福感來自於薪資成長的幅度高過物價,數據證明,幸福感恐怕已經「無感」了。

油電雙漲
當斯民發現,薪資的成長無感,物價卻有感成長,然又遭逢電價和油價雙雙「漲價」的同時,當然會覺得幸福感再度打折,痛感加劇。尤其當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不高,物價大幅又上漲的同時,可支配所得的下降比率,絕對會高於可支配所得較高的家庭,這種社會邊緣的族群,受創感當然更深。
2012年4月1日,經濟部於宣布4月2日起取消油價緩漲機制,讓中油一次回收六成累計「應漲未漲」金額,而經濟部解除油價緩漲機制之後,未來油價還將會「充分反應成本」。
油價漲了,電價也醞釀要漲,原本訂於2012年5月15日要漲價的電價,在民怨沸騰之後,馬英九總統在5月1日卻緊急宣布三階段調漲電價,並延至6月10日實施。一階段一次調漲的電費,到最後拍板定案的卻是分三階段「減幅」調漲電價,但斯民的痛感,並不會減緩,或者延後發生。
油電雙漲起跑之後,臺灣的物價似乎從蠢蠢欲動到幾近崩盤,而且,這一次的油電雙漲,極有可能引發一連串的物價調漲,甚至,連房價也醞釀大幅調漲,但調漲的理由竟然是「買房抗漲」。這其實是個相當荒唐的說法,豈有口袋裡的錢變少了,卻還要貸款買房呢?

蛋餅漲價了
我發現,油電雙漲後,物價幾乎是失控。
早上固定幫女兒買的「玉米蛋餅」原本是二十元,油電雙漲後沒幾天就貼出漲價公告,一口氣漲五元。想想,一份玉米蛋餅裡頭,了不起就一顆蛋、一張餅皮和幾顆玉米罷了,價格調漲四分之一,怎麼說也看不出道理在哪?本於價格彈性的機能,只好回家和女兒說了,玉米蛋餅漲價,早餐換吃點別的吧(飯糰沒漲價,可以替代)!
我想,應該可以從一份玉米蛋餅的成本組成裡,端倪出成本結構中到底哪個因素造成玉米蛋餅漲價25%。就玉米蛋餅漲價這點,應該可以請怡克納米斯表達一下他的見解。
怡克納米斯認為:「簡單來說,一份玉米蛋餅的成本結構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項,固定成本不外乎是租金、加盟金、電費、水費和薪資成本的組合,一份玉米蛋餅需要攤提的成本,應該視早餐店整體的產出量來決定。」
「但據我所知,固定成本並沒有變動,即使是油電雙漲宣布了,實際上成本中的電價尚未反應,所以固定成本應該沒有變動。既然固定成本不變,漲價的元兇就可以限定在變動成本的部份。把玉米蛋餅的成份拆解後的組成,包含甜玉米、沙拉油、麵皮和雞蛋,而這當中有個共同的因素就是『運費』。」怡克納米斯繼續補充說明他的看法。
但我的想法卻認為,早餐店玉米蛋餅漲價,豬肉和漢堡沒漲,想必運費的上漲,應該沒有影響到麵皮、雞蛋和沙拉油(這三者是共通的組成)元素才對,所以,元兇會不會是玉米呢?
很簡單,為了要驗證玉米是否漲價,直接到海關和農糧署的網站,查閱相關的價格統計資料,就可以知道玉米是否就是玉米蛋餅漲價的元兇?

臺灣的玉米幾乎都是進口的,透過農糧署高雄港進口雜糧的統計資料 中,可以很清楚發現一件事,即是玉米自2011年10月下旬以後就呈現跌價的趨勢(如附圖),那麼似乎可以證明,漲價的元兇根本不是玉米呢?

圖 3:進口玉米價格(單位:公斤/元)
資料來源:農糧署

怡克納米斯端詳了一下農糧署的數據,既然進口玉米沒漲價,那就代表上述的分析邏輯派不上用場(代表早餐店的漲價邏輯不通),只能逐步分析每個組成元素的價格,會不會是沙拉油漲價呢?
怡克納米斯就是有那種福爾摩斯的偵探精神,開始抽絲剝繭玉米蛋餅漲價的元兇,究竟是何者?
沙拉油是由大豆搾成的,而臺灣的大豆有大都依賴進口,同樣的也可以透過農糧署的進口資料確認,大豆是否有漲價呢?

圖 4:進口大豆價格(單位:公斤/元)
資料來源:農糧署

從上圖農糧署的統計資料顯示,怡克納米斯發現進口大豆的價格自2011年12月中旬跌到谷底後就迅速上升至每公斤18.31元,因此,沙拉油漲價似乎「有所本」,但是不是漲價的元兇,還尚待釐清。
至於麵粉的價格,一樣的道理可以從進口小麥的價格來推論,麵粉是否漲價有理呢?
我剛好找到一篇報導提供給他參考。
根據新聞報導指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三大農產品期貨在2012年5月2日全面下跌,受作物種植進度佳以及美元上漲的影響,7月小麥大跌4.4%成為每英斗6.1450美元。
怡克納米斯發現一件事,既然小麥已經跌價,照理麵粉也應該跌價才對,但實際上國際的小麥價格已經連續走跌好幾個月,卻沒有反應在麵包的售價上,也就是說,麵粉跌價,但市售麵包竟然還漲價?

圖 5:國際小麥期貨價格
資料來源:芝加哥期貨交易所

上圖表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中小麥的價格趨勢,可以得知小麥價格在2011年9月後的期貨價格就大幅跌落,照理,麵粉的價格應該也會下跌才對?
至於蛋價呢?怡克納米斯根據下圖養雞協會雞蛋產地交易行情圖來看,雞蛋的產地價格近一年內雖有幾次的起伏,但基本上還是呈現緩漲的趨勢。

圖 6:產地蛋價趨勢圖(單位:每600公克/元)
資料來源:中華食物網

有了上述的數據當為證據,我和怡克納米斯一致認為,一份玉米蛋餅的組成中,雞蛋和沙拉油漲價,但麵粉和玉米跌價,那麼玉米蛋餅的漲價了,到底元兇又是誰?我們共同的想法是,元兇應該指向「油價」,因為油價上漲,導致運輸費用也跟著上升,最後反應到終端售價呢?
就在油價解除凍漲後,曾有新聞報導指出,貨運業者將和貨主協調提高運費15~20%,這一來即使原物料不漲反降的情況下,運輸業者調漲運費,額外增加的成本,似乎也會轉嫁的終端消費者身上?
價格轉嫁的效果
怡克納米斯補充他說法:「根據供給和需求彈性的不同,轉嫁給終端消費者的程度也會不同。當其它條件不變時,價格彈性較高,價格上漲意謂供給減少,此時,價格的轉嫁並不盡然完全由消費者承受,而是大部分的比例為廠商所承受的。反之,當價格彈性較低,對消費者轉嫁的幅度就會變高。」
怡克納米斯提出他的圖解進行說明,S為供給線,D為需求線,均衡價格為P*,均衡數量為Q*;當價格漲價時意謂S移動到S’,新的均衡價格變成P1,新的均衡數量為Q1,P1P2為漲價的幅度。從圖上可以瞭解到,雖然漲價的幅度是P1P2,但消費者所感受到的是P1P*間的漲幅,也就是說廠商得吸收P*P2的價格,和價格乘積後可以判讀出圖上的色塊為消費者吸收的部份,遠小於廠商所須吸收的網狀色塊面積,也就是說當消費者的價格彈性較高時,即使漲價後所會被轉嫁的幅度也會較小。(如下圖)

圖 7:當價格彈性高時,價格轉嫁到消費者的效果較小

反過來說,當價格彈性較低時,因為漲價所轉嫁給消費者的幅度P1P*,就會高於轉嫁給廠商的幅度P*P2(如下圖所示)。

圖 8:當價格彈性低時,價格轉嫁到消費者的效果較大
運費要漲價?
我去了趟超市,固定買的某個品牌洗髮精,原價七十元,算是一個窮酸男人算盡成本效用後唯一可以接受的品牌,但售貨小姐提醒我說,下次進貨換包裝時,這個品牌的洗髮精價格就調整為一百一十五元了。不會吧?一口氣調漲64%,也看不出道理在哪?我當下認為,即使是石油漲了,部分石化原料做成的洗髮精,也沒理由大幅漲價,然業者的理由竟然是「運輸費用增加」。售貨小姐說:「沒關係,鹽巴沒漲,改洗鹽巴好了!」
我找出根據蘋果日報在2012年4月4日 的調查指出,民生用品及運費漲價資訊如下:
1. 速食業者:34%
2. 個人清潔用品:4%~24%
3. 貨運運費:15%~20%
4. 食用油:3%
我發現,當油價上漲後,物價幾乎是失控的調漲,即使是電費尚未調漲,民生物資幾乎是全面性的調漲,這是「鐵的事實」啊!

物價調漲有理?
我搞懂一個道理了,油電漲價是一個事實沒錯,但物價漲,到底是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還是業者趁機哄抬呢?換包裝就漲價,怎麼說都是刻意的:「我換包裝,又不是漲價!」
犯罪心理學有個「破窗理論」,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傚,甚至變本加厲。那麼,這一次的物價飆漲,甚至是失控邊緣,到底也是破窗理論的現象,問題在於,到底是誰先打破這一扇窗?我想,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政府帶頭將過去扭曲的油電價格,試圖導回正軌,這本意是沒錯,但時間上總是讓人有點「火上加油」的感覺(為什麼以前不反應?)。這會,企業剛好找到「破窗」的兇手,哄抬物價的罪責,輕鬆的丟給政府收拾,頓時之間毫無壓力。如果政府打壓漲價,即可丟出「豈容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說法回應。
破窗一開,連帶的房價也趁勢上漲,建商的說法是物價膨脹,買房置產是抗通膨的唯一選擇,這分明是誤導,豈有口袋沒錢,卯起來買房抗通膨?建商這種說法,當天就被外資甩巴掌,丟出個「賣出」的評價。還好是央行彭總裁注意到房價點火的態勢趁勢而來,趕緊下令將房價放入物價監控的標的,不然,台灣的房價又再度被炒火,這危機可大了。
價格的波動,本來就是市場機能,但這一次,偏偏就是一次人為的危機,政府並未清楚掌握物價波動的問題,率爾就提出郵電雙漲,事後再到處「滅火」和「消毒」。
既然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晚上帶小朋友去速食店用餐,一份兒童餐,一份正餐,結帳前順便問一下正餐有漲價嗎?櫃檯小姐回說沒有,但回復原價了。那麼,我只好點一份兒童餐就好,正餐就免了,正因為實在是阮囊羞澀,只能撙節開支了。
你要通膨(行政院還說適度的通膨不是壞事),但收入沒漲,我就節制消費,大家一少消費,GDP的成長就不保,這一把火就會從底下一路往上燒,燒到企業,燒到政府,燒的這一扇破窗,恐怕是「紙窗」了!
英明的政府,你說這扇破紙窗,可要怎麼補才好?
電價是物價調漲代罪羔羊?
工商時報在4/27的一篇社論「社論-處理通膨不是找代罪羔羊就夠了」,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比方:

一個坊間流傳的笑話:有個92歲的老翁娶了個29歲的新娘,三個月後,老翁很興奮地闖進家庭醫師的診間,告訴醫師:「我太太懷孕了!您覺得如何?」
醫師想了一下,告訴他:「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非洲旅遊時發生的故事。當時我一路觀賞美景,不小心脫離了隊伍,等我回神一看,正前方有一頭猛虎撲了過來,情急之下,拿著手上僅有的一隻柺杖當作槍對準老虎,大叫:『碰!』,結果老虎就被打死了…」
故事還沒說完,老翁立刻插嘴回應:「這怎麼可能?一定是別人幹的!」
醫師回答:「嗯,我也這麼覺得…」。
好吧,社論作者意思是說,大家把通膨的兇手歸因為「電價」,但實際是冤枉了台電公司,台電只是代罪羔羊而已罷了,而真正的兇手,應該是「價格機能」才對。
真的是價格機能嗎?這又讓我好生疑惑。
但怡克納米斯可不這麼認為。
他說:「假定一個市場在政府不加干預,市場價格資訊充分,效率良好,完全任由供給和需求雙方來決定均衡價格,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的增減,決定均衡價格的增減與需求數量的增減,這是同向變動。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的增減,決定均衡價格的減增,但需求數量的增減。但是,供給與需求雙雙變動,結果就複雜了,另外也牽涉到價格彈性的問題。」
我問了怡克納米斯我的疑惑:「也就是說,價格機能不是能夠隨口說說?」
怡克納米斯提醒我,價格機能是個理論沒錯,但也不能完全不到市場看看「事實」究竟為何?就硬生生說凡事都是「價格機能」啊!而且,到底均衡價格與數量的變動如何,在動態的環境之下,誰都沒辦法說得準,或者應該說是,是哪個環節的短期均衡?
這又讓我想到我在「搞笑經濟學」中提到的一個笑話:
有人告訴一位數學家、一位理論經濟學家和一位計量經濟學家說,有間沒有任何燈光的密閉房間裡有隻黑貓,看他們誰能抓得到。
其實,這個房間裡根本沒有黑貓。
數學家先進去,拼命找那隻並不存在的貓,結果發瘋了,只好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理論經濟學家進去後折騰了一番,還是沒找到貓,出來後還得意洋洋的說,他可以搞一個數學模型,然後很精確地描述他在房間裡的運動軌跡。
最後,換計量經濟學進去這間房間。
計量經濟學家躡手躡腳地走進房間裡,然後花了一個多鐘頭找尋那隻並不存在的黑貓,卻只聽他在屋子裡大叫。
「哎喲,我的脖子被貓抓了一下!」
我認為經濟學家很容易就會受限於他的專業,在假定的環境裡提出很虛無的見解,所以,這波物價上漲的問題,究竟是誰是羔羊?或者說根本只是一隻不存在的「黑貓」?
但怡克納米斯笑著說,這意思剛好相反:「經濟學家認為物價上漲,台電是羔羊,價格機能才是兇手。但退一步說,上面這個假設是在黑屋裡,那麼屋子裡,你有沒有想過,根本沒有經濟學家講的這隻黑貓?說兇手是價格機能,大學生都提得出來,根本毋需立論一番來說明,卻幾乎無視廠商趁機哄抬物價的動機與事實,這與現實脫離太遠。」

物價不是黑板經濟學
千萬不要用「黑板經濟學」來解釋現實社會,這是教我經濟學的老師千萬叮嚀的,也就是說「黑板經濟學」根本就是那隻不存在的黑貓,然後經濟學家對著這隻黑貓點頭如搗蒜?
這又算那一門子的經濟事實?
但我也不是說,廠商「一定」會哄抬物價。
物價開始上漲的時候,消費者本來就會有「預期心裡」,短期內一定會囤積,多買一些,那麼,需求是提高了,均衡價格有機會(有機會不代表「一定」)提高了。但當物價真的漲了,消費者的預期真準了,消費者的預期心裡還會一直推升物價嗎?
有可能是新的均衡,有可能短暫均衡後繼續推升?誰知道呢?
教我經濟學的老師還要提醒我一件事,就是「答案根本不只一個」,也就是說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見解,根本就不是「標準答案」,甚至,他還大有機會誤導我們。
這一次的物價上漲問題,根本是「破窗效應」,也就是說政府油電上漲打破過去扭曲的價格這扇窗,但破窗之後就要有心裡準備,正因為隨時會有人朝這扇破窗丟石頭(事實證明政府根本就沒心理準備)。如果這種「投石問路」的漲價都沒事,難保會有更多人去破窗,大家一起承受的問題,反而因為參與者過多而被稀釋掉「罪惡」。
要瞭解物價為何上漲?是人為?還是價格機能?其實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去驗證及查證,空憑一句「價格機能」就說罷,經濟系大一程度的學生都說得上來了!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