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論教育 (第2版) | 誠品線上

Vorlesungen über Pädagogik

作者 Immanuel Kant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康德論教育 (第2版):,透過大師康德的教育洞見,提供當代老師及所有父母參考,要如何來引導、教養兒童的教育省思。在康德大部分的哲學著作中,都是深奧、抽象難解的,然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透過大師康德的教育洞見,提供當代老師及所有父母參考,要如何來引導、教養兒童的教育省思。 在康德大部分的哲學著作中,都是深奧、抽象難解的,然而在本書中,他卻是以最親切的方式來論說成人世界要如何來引導、教養兒童。 在道德陶冶或實際的教育方面,都主張必須讓兒童自己本身去瞭解、領悟到他作為一個人所應盡的義務、責任和行為,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使一個孩子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對家長或教師而言,在教導兒童的過程中,若能依循其理念:在心中存著人的觀念、人的尊嚴,來教導兒童,並經常閱讀、瞭解並熟悉這些基本原則,必要時透過討論的方式來澄清一些觀念,應可使我們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防患於未然,而更有助於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基本上,康德的教育理論受到盧梭《愛彌兒》很大的影響,所以重視從兒童本位出發的教育理念。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Immanuel Kant)18世紀德國有名的哲學家(1724-1804),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具有重要影響的思想家,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其主要領域在形上學、倫理學、認識論等。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賈馥茗 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陳寶山 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黃漢昌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游振鵬 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吳美瑤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保育 第三章 培植 第四章 心靈的培養 第五章 道德陶冶 第六章 實際的教育 人格教育實施重點 參考書目 康德年表 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康德論教育 (第2版)
作者 / Immanuel Kant
簡介 / 康德論教育 (第2版):,透過大師康德的教育洞見,提供當代老師及所有父母參考,要如何來引導、教養兒童的教育省思。在康德大部分的哲學著作中,都是深奧、抽象難解的,然而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432758
ISBN10 / 6263432756
EAN / 9786263432758
誠品26碼 / 2682261167005
頁數 / 18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緒 論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一類,說到教育就要知道保育(照料並養育兒童),動作訓練和教養,加上道德陶冶,照這樣,人才能通過成長階段,由嬰兒(需要保育),而兒童(需要動作訓練),而少年(需要教學)。
動物有了力量就用力量,按照自然律,以不傷害自己為準。
很奇妙的是,剛孵出的雛燕,雖然看不見,卻會很小心的不弄髒窩巢。
動物不需要保育,最需要的是食物、溫暖和引導,或一些保護。很多動物確實是需要哺育,但不需保育。因為保育指細心照顧,是父母必須用於兒童的,以防他們妄行傷害自己。例如,若小動物一出生也像嬰兒般的啼哭,必然會引來環伺的野狼等野獸,而成為牠們的口中佳餚。
訓練是為了將兒童的動物性變成人性,動物只根據本能,(有些也有理性表現),但是人卻需要自己的理性。卻沒有這種本能,必須自己練習出理性的作為方式。既然不會本能的自行發展,就要別人來幫助他實行。
人的天賦本性必須靠自己一點點發展出來。
上一代人教下一代。開始時教的方式可能粗魯而雜亂無章,也可能一下就做對。但如果老是用後一種方式,人就會退步而落到野蠻的境地。
動作訓練防止人從人文墮落到野獸衝動的深淵。訓練必須禁止人甘冒野蠻粗魯的危險。因此,動作訓練幾乎是消極的,和原來的無法無天相反。教育的積極面是教導。
無法無天在於目無法紀,動作訓練將人置於人類的法律之下,而有所約束。這必須儘早完成。例如兒童初入學,學什麼並不重,重要的是習慣靜坐和服從。如此日後才不會盲目躁動。
人本來就強列的愛好自由。因而一旦習慣於自由,就會不顧一切的唯自由是求,因此必須將動作訓練儘早置入遊戲中;否則此後終其一生便很難再改變他的品格。未經訓練的人會很容易變幻無常。
我們在野蠻的國家看見,雖然有時他們也會表現些歐洲方式,卻永遠不能習慣歐洲儀表,對他們來說,就不能用盧梭等所想像的高尚的愛自由來解釋,只能說是野蠻。─和動物一般,尚未發展出人性,因此人要及早習慣於理性的命令,因為人若自幼便一意孤行,毫無阻撓,肯定將會終生無法無天。自幼被母親寵壞的孩子不會進步,因為他日後將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對。進入事業途中,必然到處碰壁。上層階級常犯的教育錯誤是,自以為會成為領導者,從小就不容人反對,由於人天性愛好自由,就必須摒除野性,至於動物,由其本能使然,並沒有這個需要。
人需要保育和道德培植。道德培植包括動作訓練和教導。多數動物不需要這些,因為牠們不需要跟著長輩學,只有鳥兒的叫聲是學的:看母鳥努力教小鳥叫,非常感人,小鳥像兒童在學校般,圍成圓圈,用稚嫩的喉嚨跟著學。要確定鳥叫不是本能而是學的,不妨來作個實驗。假定我們從金絲雀窩內取出一半的卵,而把麻雀卵放進去,或放兩者的幼雛也可以。如果把小麻雀放在室內使牠們聽不見大麻雀在外面的叫聲,牠們就會唱出金絲雀的歌聲,於是我們就有了會唱歌的麻雀。很奇妙的是,每種鳥都有自己的叫聲,世世代代不變,可能是世界上最忠實的傳統。
人只能靠教育才能成為人。端在受的是什麼教育,要知道只有人能教人─那就是,教的人要受過教育,故而沒受訓練和教導的,就不適合教學生。如果有高出人性的來作教育工作,我們將會看到人將變成什麼樣,我們很難估量人的天賦能力,因為有些東西是教育灌輸的,另一些則是藉由教育發展的。如果可能,藉高等人的幫助,加上多數人通力合作,作一個實驗,也許可以知道人可能達到最卓越的程度。思考的心靈雖然如此重要,使博愛者悲哀的是,那些在上位的人只管自己,不愛別人,不想做這個重要的實驗,不能把人性再提昇一步到接近完美的境界。
一個幼年被忽略了的兒童,到了能辨別的年齡,才會知道缺點在於訓練或培植(也就是教導)。未經培植的人必然粗魯,未經道德訓練的人則無法無天。忽略訓練比忽略培植更嚴重,因為培植還可在日後補救,無法無天則可能無惡不做,而一個錯誤的道德訓練則永遠不能糾正。教育可能有繼續改進的功能,每個世代都進一步接近人類的完美,因為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這是目前唯一能做的,因為我們已經開始能正確判斷,且明白瞭解,改善人性完全在於良好的教育。經過教育繼續改善人性,提高人的品格,使人性具有價值,是非常可喜的,由這一點可以看到人類快樂的前途。
教育理論的期望是一個輝煌的理念,若不立即瞭解,就毫無作用。只要我們不把它視為幻想,也不當作是美夢,更不要怕做起來困難重重。
一個理念就是一個尚未經驗過的完美概念。例如一個以公正為原則而統治的完美共和國─只因為尚未經驗過,就認為是不可能的嗎?
首先我們的觀念必須正確,縱使做起來困難重重,仍然不是不可能。譬如說謊所在多有,難道因此說實話就成為奇蹟了嗎?而教育發展人天賦的觀念,乃是最最真實的。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人並沒有完全達到人的目標,人們的生活方式實在太百端雜陳了,只有所有的人都按照一個原則去做,使這個原則成為人的第二個性質,才會有一個統一的結果。我們所能做的是定出一個適當的遠程教育目的,把這個目的傳給下一代,使他們去做,他們可能會逐漸實現。以櫻草為例,用根來培植,就只能開出一種顏色的花,若用種子來培植,就會開出各種顏色的花。自然為植物安排下許多基因,其生長發展端賴種植和栽培,人也是這樣。
人有許多未經發展的基因,我們要使這些基因生長,發展其天賦至適當的比率,以完成其天命。動物會無意識的自己完成,人則要靠自己努力,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存在目標的概念,就無法做到。因為徒靠一己之力是絕對做不到的。且試來假定第一對完全發展了的雙親,看他們如何教育子女,他們為子女樹立了模範,兒童模仿著發展自己的天賦。但是他們卻不能發展出所有的天賦,因為他們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偶發的樣本,過去人並不知道人性能達到如何完美的境地,現在我們仍然不清楚,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一個人,無論對學生培植到何種程度,也不能完全實現他們的天賦,要實現人的天賦,不僅需要一些人,更需要全體人類一齊努力。
一種藝術,要經過許多世代實行才能完成。每個世代靠著前代的知識,才能使教育發展人的才賦到接近頂點的程度,才能使人類實現天命。上帝希望人能自行導引出潛在的善性,曾經說:「人哪,我給了你各種向善的意向,走進世界吧,你的本分就是發展這些意向,快樂與否,全靠你自己。」
人必須發展向善的意向。上帝並未將現成的善植入人中,而只不過是一種意向,和道德律無殊。人的義務是要改善自己,培植心靈,而在發現自己走入岐途時,就要把道德律放在心中。想起來這也很困難。因為教育人是最大最難的問題,由於洞察靠教育,而教育又要靠洞察,而教育只能漸進,一個教育方法的真實概念靠一代將累積的經驗和知識傳給下一代。在傳給下一代前,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東西。這概念如何預定浩如煙海的文化和經驗?只能到後世才能完成,何況我們現在還不確定這個概念,問題是,我們對人類的教育是否應該預定一個世世代代沿襲不變的歷程?
有兩種人類的發明是最困難的─就是政府藝術和教育藝術,人們卻仍然在爭論這種說法。
但是要想發展人類的才能,我們要採取何種立場?我們要從粗陋處開始,還是因襲已有的社會狀況?從粗陋狀況看發展很難(因為我們不知道第一個人是什麼樣),而要從那種狀況看,就必然回到原來的狀況中去,也就在那個狀況中發生。即使最文明的國家,其最早的紀錄中也有野蠻的污點,看看只把寫字當作文化吧!甚至對文明人來說,書寫藝術的開始就成了世界的開始。
既然人的天賦不能自行發展,所有的教育就都是一種藝術,自然並未賦予人這種本能。這種藝術的本原和後天完成的一樣,不是受環境控制毫無計畫的、機械性的,就是含著判斷的練習。教育藝術若只是從經驗隨機而得,無論對人有益或有害,就只有機械性,若所有的教育都是機械性的,必然含著錯誤和缺點,因為沒有確定的原則可循。如果教育是為了發展人性,並以此為目的,就必須練習判斷。受過教育的父母是兒童的嚮導。如果兒童超過了父母,就要對教育加以研究,否則將毫無益處。一個受過錯誤教育的人將會在教別人時一再重複他的錯誤。教育必須把機械性變為科學性,當代人可能破壞了前代所建樹的。
教育的一個原則是,尤其是形成教育基模的人,要看到的是兒童必須受教育,但不是為現在,而是為人將來的進步;即是適合人文觀念和人的完整天命。這原則極端重要。父母通常教育子女,不管世界壞到什麼樣子,只求適合目前的狀況。他們應該給兒童比現在更好的教育,將來的狀況才會好些。
在這裡我們遇到兩種困難:(1)父母只想要讓孩子能成功;(2)統治者把人民當作達到目的的工具。
家長照料家務,統治者管理國家,都不以普遍的善和人命定的本性完美為目的,而在這方面,人卻有自然本性傾向。但是教育基模的根本必須是世界性的。那麼普遍之善這個觀念是否對我們個人有害呢?決不!因為這觀念雖然像是會犧牲些東西,卻能使一個人從現在進步到最好的狀況。那是多麼輝煌的成果!好的教育使世界上所有的善表現出來。由此潛藏於人的善只需逐漸發展,而罪惡之源也就不見於人的自然本性了。
罪惡只因自然之惡未經控制。人則只有善因。
但是要由誰來改善世界呢?由統治者還是由人民?是要由後者。由人民改善自己進入善的途徑,政府能那麼做嗎?如果依賴治者,那就先要改進他們的教育,那將會耗時費事,因為他們年輕時所犯的大錯並未得到糾正。
一棵孤立的樹會長得彎曲而枝杈橫生,而生在叢林裡的樹,受周圍群樹的擠迫,為了接受陽光,會長得又高又直。治者也是如此,他們受周圍人民的教育比自己教育自己要好得多。只有統治者所受的教育高於人民,才可望形成進步。
因而不是出自治者,而是要靠私人努力,猶如巴斯道(Basedow) 等所說的:我們從經驗得知治者觀點中沒有普遍善的觀念,不是為國家,而是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他們肯為教育的普遍目的提供資金,他們就要尊重草擬的基模。那麼每件事都要把心意放在求人智慧的完美和知識的廣博上去,只有金錢和影響並非全部,只能減輕一些工作事務而已,如果財政人員不太計較稅收的利益,他們也可以做到。甚至學術團體至今也不懂這件事,故而對將來要做的仍然所知甚少。
辦學校全靠最明智專家的判斷。所有的文化開始時都要靠這樣的一個人逐漸影響別人。只有見解宏闊的人們努力,有意於普遍的善,有能力考慮未來的美景,人性趨向至善才有可能。直到現在,我們不是還有統治者仍然把人民當作動物,目的只在繁殖人口嗎?縱使他們考慮到訓練人民的才智,也只是為了用人民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已。所以某些私人必須持有至善的觀點,特別要記住發展人類,使人不但變聰明,更要善良;尤其重要的是,必須使子孫達到比自己更接近完美的境地。
在教育中,人必須要:
第一,接受訓練。由此我們要瞭解訓練抑制我們的獸性而使人變好,無論對個人或是就社會的一員來說皆然,所以訓練就是約束無法無天。
第二,教育必須給予人教化,包括資料和教導,教化生出能力,能力是達到各種目的的官能,能力並不能決定任何目的,但可以在後來的情境中表現出來。
有些才能對每個人都有益─例如讀和寫,其餘則是為達到某種目的,例如學音樂會讓我們喜歡。真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目的確是無邊無際。
第三,教育必須讓人自行抉擇,使他能立身於社會,而且喜歡,從而受到影響。於是需有一種可稱為優美的文化。這後者需有儀態、禮貌和自由抉擇,以便使他可以用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精進因各個時代的品味而改變。所以二、三十年前的社交儀式仍然流行。
第四,道德訓練必須是教育的一部分。一個人能適合任何目的還不夠,要把他的本性傾向訓練到只以向善為目的─向善必須為每一個人所承認,同時也是每個人的目的。
人可能被馴服,訓練和機械性的教導,或者也可以得到啟迪。馬和狗可以馴服,人也一樣。
不過兒童不能只靠馴服,因為他們學習思想最重要。學會思想,人會依照原則而非隨意行動,因而我們可以知道教育包涵的很多。但是我們的公立教育,這最重要的第四項卻一貫的被忽略了,兒童的道德訓練大多留給了教堂。而兒童應該及早學習憎惡邪惡─不僅上帝禁止,乃是因為邪惡本來就是可憎的。如果兒童不及早學習這一點,他們就會以為,上帝既然沒有禁止,作惡就沒有害處,也許上帝偶然允許例外。但上帝是神聖的存在,只能期望,期望我們為德性而德性,並未要求德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訓練、培植和精進的時代,但距離道德訓練的時代仍然很遠。照目前人類的狀況看,或者有人說,國家繁榮和人民的痛苦同時並存,這仍然是一個問題,一個不文明的狀況,缺少現代文化,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如果不先變得聰明而善良,怎麼能快樂?除非完成這第一目的,邪惡就不會減少。
在建立師範學校之前,先要建立實驗學校,教育和教導不可只是機械性的;必須以確定的原則為基礎,雖然其初不能只依理性行事,且多少也有些機械性。
在奧地利,過去多數學校都是師範學校,其建立和實行都依照既定的計劃,很多批評者都認為不合理。理由是教學完全機械性,但是其他學校還是仿照師範學校的模式,因為政府拒絕提昇不屬這種學校的畢業生,這是政府干預人民教育之一例,這種強迫將生出多少罪惡!
人們以為教育實驗並非必須,我們的理性足以判斷好或壞。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經驗告訴我們,實驗結果和我們的期望常常完全相反。
由此可以看出,既然必須用實驗作指引,就沒有那一代能夠預定一個完整的教育基模。唯一開始時用實驗學校作指引的是德梭學苑(Dessau Institute),那是值得嘉許的,可以不論那些受到指責的錯誤─錯誤是由實驗結果而生的─即是,還要做更多的實驗。
這是教師唯一能自由應用教學法和教學計劃的學校,教師們互相商討並和德國學者請益。
教育包括兒童的養育,在生長中培養,後者開始時是消極的,包括動作訓練;即是,只要糾正錯誤。其次,培植是積極的,包括教導和指引(於是含有一部分教育)。指引是指導學生照著教的做。私人教師(家庭教師)只有教導,學校教師則指引並指正學生。前者只為學習教,後者則為人生教。
教育不是私人的,就是公共的。後者只重教導,常常存在於公共的之中,實現所教的留給了私人教育。(這是指德國)完整的公共教育要把教導和道德培植聯合在一起,以便提昇良好的私人教育,這樣做的學校叫學苑(Institute)。但不能有太多這樣的學校,其中也不能收太多的學生,因為學費太高,由於機構需要精密的管理,要大量的經費。和救濟院及醫院一般,必須的建築、主管、監督和工役,將用去一半的經費,無疑的貧窮者需要補助救濟,如果錢能直接送到他們家裡,否則只有富家子弟才能進這種學校。
這種公共學苑的目的在改進家庭教育。如果父母或其幫助者受過良好的教育來教育孩子,就可以節省公共學苑的費用。學苑的目的是做實驗,並教育人們,到時好的私人教育可能會由公共學苑產生。
家庭教育可由父母自己教,若父母沒有時間,或沒有能力,或者願意付費請人代勞。但請人代勞者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區分家長和教師的權限。兒童要服從教師的法則,同時又要聽從家長的主意,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把權威完全交給教師。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透過大師康德的教育洞見,提供當代老師及所有父母參考,要如何來引導、教養兒童的教育省思。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