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封閉時代的街角諮詢室 | 誠品線上

心はどこへ消えた?

作者 東畑開人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內心封閉時代的街角諮詢室:肆一(作家)林仁廷(諮商心理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感同身受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大佛次郎論壇獎.紀伊國屋人文大獎首獎 人文書大獎雙料得主、心理師──東畑開人 獻給「內心封閉時代」的溫柔指引 如今,我們活在完全無法預料未來的世界中。 曾經,人們的內心閃閃發亮, 但現在呢?安放人們心靈的心房,消失到哪兒了? ▍ 形形色色的人,接連來到街角諮詢室 扮演悲劇女主角的二十多歲女性:「付錢給你時,我很寂寞。」 過著幸福餘生的老婦人:「我討厭外子。」 熱愛健身、身形壯碩的創投企業老闆:「一路走來我自欺欺人,我覺得自己很憂鬱。」 三十多歲OL精英:「我說『或許是』的時候,意思是『並不是』!為什麼你不懂?!」 躲在瓦楞紙箱內的國小二年級生:「在這裡面,我是國王。」 ……在街角諮詢室,這些人對抗太宏大的故事,訴說太渺小的故事。 ▍ 我在這裡等待另一個內心的到來 .如今,內心荒蕪或失蹤是常有的事。 在大腦找不到內心,更別說心臟與內心根本是兩回事。 .有時候,我們的內心會在某個人的心中產生。 在他人心中發現自己,我們才會懂得回望自己,開始在自己的內心,察覺到心中的痛苦和喜悅。 .有時候,我們也會消除自己的內心。 那種時候,失去棲身之處的內心會外洩──我們會使身邊的人感到痛苦。 這種悲痛的做法是為了避免扼殺痛苦的自己。 .如今,我們沒有餘裕時常面對內心。 儘管如此,內心還是存在。偶爾回首吧,心就在那裡。 仍舊遍尋不著時,歡迎來到我的街角諮詢室。 這裡面有兩個內心,我的、以及讀者你的。 你我都是自己內心的治癒者。 ▍ 本書特色 .淚中帶笑的心理議題「電影感」散文,東畑開人《週刊文春》熱門專欄與暢銷書,台灣首度出版! .以〈馬戲團的幕後〉揭開序幕,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鋪陳故事,再回到春季告終,開頭與結尾形成迴圈,宛如無限循環的人生之歌。 .東畑開人留下至今遇見的客戶們的內心質感──絕望與孤獨、不安與憎恨、勇氣與安心、智慧與愛,將具體情節重鑄,編織出書中故事,每一則故事雖然感傷,但筆觸幽默且富深意,具有改變人們內心的力量。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肆一(作家)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感同身受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東畑開人東畑開人臨床心理士,國考心理師,教育學博士。1983年生,2010年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畢業。曾任職於身心科診所,自2014年起,任職於十文字學園女子大學,現為副教授。2017年,開設白金高輪心理諮商室。其著作《存在真痛苦》獲得第19屆大佛次郎論壇獎、2020年紀伊國屋人文大獎首獎,並著有《民俗療法醫生笑》、《充斥日本的心理療法》等書。張智淵張智淵台北人,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從事翻譯20餘年,譯有《失樂園》、《利休之死》、《愛之國》、《艾比斯之夢》等60餘本小說,以及《無印良品為什麼在全世界大受歡迎?》等40餘本實用書,現為專職譯者。E-mail:akirahonyaku@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稍長的序文〉 消失的心去哪兒了?──太宏大的故事與太渺小的故事 〈春季〉 馬耳兄失策了 宛如超高速打簡訊的桌球選手 我夢到在洞窟裡遇見木村拓哉 YouTube是安全的膠囊 截稿恐懼症 負面想法 廁所武士與大便男 〈夏季〉 候補選手的品格 候補選手的人格 勇鼠鬥惡龍 來自大師的一封信 燦笑熊的劈哩啪啦大爆炸 我為何沉迷於退出傑尼斯事務所的新聞? 腦內東京都知事與夏季的蝙蝠 計程車裡的天方夜譚 殺死尼古丁黑猩猩──尼古丁貼片出現篇 殺死尼古丁黑猩猩──改服「戒必適」篇 〈秋季〉 凌晨四點的話語 閒聊讚歌 妒羨、妒恨與背後說壞話 錢能搞定的事,都是小事 使用說明書與私小說 市郊的魔法師 低等動物靈的夜晚 裝病是內心感冒 菩薩與教練的內心尺規 崇敬紙張吧! 〈冬季〉 國中入學考之神 哈米吉多頓之後 前往粉紅色的森林 夢變成了工作 是大腦的錯吧 監考老師不能超然物外 按摩淚腺 學者的味噌湯 〈春季再臨〉 孤獨的形狀 瓦楞紙箱國家 附身與劇場 冷淡對待未來 內心有兩個 憑藉一把橘色的雨傘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內心封閉時代的街角諮詢室
作者 / 東畑開人
簡介 / 內心封閉時代的街角諮詢室:肆一(作家)林仁廷(諮商心理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感同身受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610897
ISBN10 / 6263610891
EAN / 9786263610897
誠品26碼 / 2682383382003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稍長的序文〉(摘錄)
 
消失的心去哪兒了?
──太宏大的故事與太渺小的故事
 
▍馬戲團的幕後
 
為期一年的週刊連載結束後,我總算鬆了一口氣,心情彷彿步下舞台,回到休息室時那般感到平靜。
實際上,這不是一份站在觀眾面前的工作──無須化妝、無須更衣、也無須撰寫文章──只是早晨待在自家書房,傍晚待在距離家裡最近的咖啡館「Renoir」,獨自一人敲打電腦的鍵盤而已(如今我也在Renoir寫著這篇文章)。
儘管如此,被每週的截稿時間追著跑的日子,仍有點像是身處馬戲團裡。那是一本提供給忙碌的讀者趁著空檔翻閱的週刊雜誌。散文內容不僅必須有趣,而且內容最好較為正面,然後又能帶點驚奇感。
姑且先不論成功與否,我想要這部連載的文章,能像是馬戲團一樣繽紛多彩。因此,我創造「馬耳東畑」這個解說分身,每週都讓他站上舞台,就這樣持續一年。
隨著演出落幕,馬耳兄出場的任務也結束了。他卸妝、脫下服裝,恢復原貌。
好的,接下來則輪到幕後人員的工作了。
沒錯,我想要先說幕後的事。
為了將連載的文章彙整成一本書,需要一個中心思想──也就是能夠輕柔地包裹這些各別零散的散文的想法。
因此,我在一開始想先寫出,關於這些讀來輕鬆愜意的散文背後,我究竟在思考什麼。
由於思緒千迴百轉,或許會有些冗長。我希望盡可能寫得淺顯易懂,但應該會稍微提到理論性的內容,並且提及歷史性的緣由。在這舞台背後,也有我個人身為臨床心理學家的嚴肅想法,敬請各位見諒。
話雖如此,原是為了喘口氣而挑中這本書的讀者,或許也有人希望我別寫一些死板的內容。不要緊,懷有這種想法的你大可以跳過這篇冗長的序文。
你可以隨意翻閱,從猶如馬戲團般的散文開始閱讀。縱然不知道幕後內情,若能樂在其中,本書作為散文之功用就已足夠。
不過,假如全部翻閱完之後,你能夠回頭讀這篇序文,看我如何說出內幕,此舉將令我不勝歡喜。因為如果連內心深處都能夠被他人了解時,才會覺得自己真正被人了解。
無論如何,先從內情開始說起吧。讓幕後人員爽快地訴說關於舞台背後的種種內幕。說到底,本書的主題聚焦在「幕後」,所以,我才會覺得這種作法很適合。 
(略)
 
▍本書的中心思想
 
我想事先歸納出這一年的連載背後,種種我所思考、斟酌的事。
春季發生了新冠疫情。因此,我原本想寫〈新冠疫情肆虐下的內心〉。
不過,題材立即用罄,所以夏天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始尋找內心。儘管如此,依然找不到內心。看開的我漸漸轉向詢問:「消失的心去哪兒了?」時值秋季。
隨著冬季造訪,我漸漸明白內心被太宏大的故事抹滅了。而且我察覺到那絕對不是因為新冠疫情,而是這二十年來一連串的演變所導致。
如今,內心變成太渺小的故事,變得非常脆弱。就在本連載的最後階段、迎接第二個春季來臨之際,我心中萌生了危機感。
這篇序文即將接近尾聲。一篇篇的散文幾乎按照撰寫的時序編排,敬請過目。應該隱約看得見連載大致上是以上述流程(思緒來來回回)進行。這就是本書曲折的中心思想。
 
.內心在情節裡
 
正因如此,如今連載結束,我心有所感。
內心必須一再被重新發現。
太宏大的故事會抹滅內心。這難以反抗。
儘管如此,我們也能再度找到內心。因為太渺小的故事並不會完全消失。
個體是存在的。也各有各的複雜隱情。
從事這般理清頭緒的內容,便是我的工作。
 
這一年來,即使在新冠疫情最嚴重時,我也持續著心理諮商的工作。在位於東京一隅,一棟住商混合大樓的小房間中,我持續和客戶見面。
有的客戶難以前來面談,我們改成線上進行;也有客戶持續在房間中與我面對面談話。無論如何,我們持續針對內心這個主題談論著。
 
當時,我們談論的不是太宏大的故事,也不是新冠疫情、政府和全球資本。當然,在他們太渺小的故事的背景中,也有那種太宏大的故事。
不過,客戶們持續訴說的終究是身邊微不足道的人際關係,都與他們個人置身其中、極為個別的複雜隱情有關。
在心理諮詢室,客戶對抗太宏大的故事,訴說太渺小的故事。他們傾訴不能公開說的內心話──覺得無人知曉他們的心情,輕聲訴說自己的孤獨。
內心頻繁地被抹滅。我們再度找出它。但是,轉眼間內心復又消失。儘管如此,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續重新發現內心。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持續交流對談。
因此,身為心理師,我必須說:
儘管如此,內心仍然存在。
在哪裡?
在情節裡。
 
在客戶訴說的太渺小的故事中的情節裡,他或她的內心會顯現。時而朦朧,時而鮮明。
何謂內心?它並非辭典中定義的東西。內心在以理論的話語訴說的當下,會變成灰色的標本。內心在大故事中會窒息。
並非如此。內心是極為個人、藏於深處且私人的東西。因此,內心寓於具體、各別、精彩的情節裡。生機勃勃的文學性隻字片語,才是內心的棲身之處。
 
大概無須再說明了吧。因為接下來展開的散文應該會一一具體證明。
大故事已經夠了。讀者八成也差不多感到厭倦透頂。只會寫欠缺情節、抽象文章的臨床心理學家,該退回幕後了。
如今,需要的是情節,是太渺小的故事。說起來,寫專欄這一年我也一直不知道它的意思,只管持續書寫太渺小的故事。因為我持續書寫著迷失的內心,然後再度找到它的情節。
讓我們請出能夠隨心所欲地收放情節的解說分身出場吧。沒錯,輪到馬耳兄上場了。
 
讓馬戲團開幕吧。
廉價的喇叭聲尖銳響起。五顏六色的氣球飛舞。鞭炮炸開,煙霧四起。隨著掌聲,掀開帷幕。
各位看官,精彩繽紛的情節即將登台。

試閱文字

內文 : 〈凌晨四點的話語〉
 
從前的指導教授成天把「『忙』這個字寫作『心亡』!」這句話掛在嘴邊。那位大學教授感覺真的很忙,總是拄著拐杖,匆匆忙忙地在校園走來走去。我有一次在廁所碰見他時,他一面以光速解手,一面滔滔不絕地說榮格怎樣又怎樣,最後忘了帶拐杖走出廁所,我和同學看了大笑。居然連拐杖也忘記,心亡也該適可而止。
不過,之所以能夠嘲笑忙得暈頭轉向的大學教授,是因為我當時的身分是時間太多的學生。到了中年,忝為大學業界的一份子,深感內心是多麼輕易就會陣亡。我手中緊握的不是拐杖,而是手機,像個陀螺似地授課、會議、再授課……忙碌地轉個不停。像打桌球一樣,持續回擊飛過來的事情。上廁所、吃午餐都是以光速解決。甚至覺得自己只是以反射神經所製成的一種生物。
不過,如此忙碌的中年人也有和照理說已陣亡的內心重逢的瞬間。午夜夢迴,「靈魂出竅的凌晨四點」──既非夜晚,也非早晨,已經不是昨日但是今天尚未來臨。我像蛞蝓一樣爬去廁所,再鑽回到被窩想睡回籠覺。然而,卻睡不著。話語開始在腦海中不斷打轉。浮現
平常避免思考的事,停留許久。一旦旭日東升,晨光照進室內,這些凌晨四點的話語就會灰
飛煙滅。反射神經的世界展開之後,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演獨角戲的男人
 
一位胸膛厚實的強壯男性,年約四十五、六歲,正值壯年。他經營的所有創投企業都順利成長,身邊有許多朋友圍繞,家庭也很圓滿。他熱中於上健身房,鍛鍊肌肉。他的人生看起來完美無缺。不過,他卻抱怨:「我一路走來自欺欺人,總覺得自己很憂鬱。」
我詳細聽他訴說,他精力充沛的生活中,憂鬱情緒忽隱忽現。一天當中,他會有一、兩小時,腦袋變得不靈光,什麼也無法思考;嚴重的時期會長達數日,無法動彈。這種時候,他會告訴家人和員工「不用管我,我過幾天就好了」,關在自己的房間,斷絕所有外界聯絡。
「這種情況最近變得嚴重」,他訴說的語氣極為清晰,令我印象深刻。明明內容是關於連他自己也不太清楚的痛苦,但是他條理分明地訴說著自己的狀態和內心的機制。簡直像在簡報商務貿易的提案。
開始心理諮商之後,他談論著針對經營、合夥、育兒、社交,以及健身等所有事情,他如何擬定綿密的策略,並達成目標。因此,他說他應該也能克服憂鬱。他的語氣清晰且幽默。儘管如此,我覺得他訴說的話語令人感到非常空虛。因為那是他一個人思考,一個人做出結論的獨角戲。我就像個觀眾,看著他所拍攝的健身影片。結果,他的清晰話語傳遞給我的訊息只有「我自己全部都知道」。他好像對於能夠如此訴說的面談,感到心滿意足,可是忽隱忽現的憂鬱情緒沒有變好的跡象。我覺得他走進了死胡同。
不過,有一次他談論了關於夢的事。「我被關進健身房的置物櫃,想吶喊也喊不出聲音。」雖說是夢中,但是他罕見地能訴說著自己的痛苦。「你想吶喊出什麼呢?」他無法立刻回答,啞口無言。這對於口條清晰的他也很罕見。接著,他非常難為情地低吟道:「……我不知道。」
我想,其實他應該想吶喊的是「救救我」。不過,他無法傳達這一點。因為我從他的「我不知道」這句話,感覺到了血淋淋的呼喊。他思路清晰且「看透一切」,所以被「我不知道」的痛苦襲擊時,無法向誰求助,只能關在自己的房間。不,如同在夢中被關進健身房的置物櫃,實際上,他被囚禁了。他把自己關起來了。這樣的他說「我不知道」。聽在我的耳裡,那是他發自內心的真心話。
後來,和他的面談稍微改變了。他停止演獨角戲,沉默的時間變多了。他能夠在不知道的事物面前,放慢速度。因此,我們能夠針對他心中不知道的部分討論。於是,下一次憂鬱找上門時,他開始能夠向家人求救,對他們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宛如乾冰的內心
 
我認為忙碌時,心並沒有陣亡,只是迷失了而已。我只靠反射神經生活時,內心也在我心底深處,悄悄地持續喘息。就像是放在冷凍庫內側,被人忘了它的存在的乾冰一樣。
重要的是,如同乾冰是讓二氧化碳凝結的固態,尚未成形的話語累積於內心,凝固得硬梆梆。睡眠會稍微融化它。那位男性只有進入夢中,厚實的肌肉才會放鬆,明晰的思緒才會出現破綻。或者跟我一樣,唯獨半夢半醒之間,靈魂出竅的凌晨四點,我才能聽見心中的話語喀噠作響。一到早上,它們就會被日常的聲音所掩蓋。
因此,需要的是將乾冰泡水。三不五時那麼做即可。於是,應該會嗶嗶波波地冒出小氣泡。這時,水是他人,氣泡是話語。在心中凝固的話語和他人交會,兩者開始成形。比方說,先獲得「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再修整成「救救我」這種形式。話語,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兩顆心交流下成長的。
靈魂出竅的凌晨四點是忙碌瞬間停止,與內心重逢的時間。這種時刻,我們會意識到話語正在尋求他人,停下腳步。然後,意識到自己想要和某個人好好說說話。
 
 
〈錢能搞定的事,都是小事〉
 
有一句我永生難忘的名言。十五年前一個下雪的夜晚,在京都先斗町的小巷,一位資深前輩隨著深深的嘆息,吐出一句話。
當時,我還是研究生,那位前輩差不多正好是我現在的年齡。我幫忙他處理他手上的麻煩雜事,他則請我吃高級烤肉致謝。在那之前,我只吃過二千日圓吃到飽的烤肉,他請我吃一盤二千日圓的和牛,我打從靈魂深處感動不已。我願意終其一生,替這位前輩打雜。我心懷這種百感交集的心情,說:「多謝您的款待!」低頭致謝時,前輩仰望即將下雪的天空,低喃道,「我說,馬耳啊,」他吐出白色的氣息:「錢能搞定的事,都是小事。」
嗚呼,酷∼。若是臨終時會看見人生的跑馬燈,這是絕對不能剪掉,希望會播放的名場景。
小林善紀的名作《烏龍少爺》中,有一句台詞是「錢能搞定的事,就用錢解決」,這算是一句令人感覺到人生深淵的名言,但是前輩的那句話更加苦澀,沁入心脾。他可能有著錢搞不定的複雜狀況,才醞釀出一股氛圍。事實上我事後才得知,前輩當時正在調解離婚。那個美味的霜降和牛吃在前輩嘴裡,不知是何種複雜的滋味。
我認為,金錢具有驅動人的力量。只要付錢,就能請別人做自己必須做的事。如同我欣然用麻煩的雜事交換烤肉,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人當然也有金錢驅動不了的部分。
 
.價值九十萬日圓的傷痛
 
一名四十歲出頭的男性之所以來接受心理諮商,是因為妻子外遇。他發現之後前來面談,精神狀態異常。他對於紅杏出牆的妻子感到幻滅,對於她的外遇對象(也是他的朋友)感到強烈憤怒,兩種情緒輪番出現,我以為他會放聲大哭,但是他雙眼布滿血絲,淒慘地誓言報復。遭到信賴的他人背叛,粉碎了他的心。
他說:「我害怕這樣的自己會引發什麼命案。」由於他精神混亂到如此程度,我也認為有此可能性。我告訴他:「首先,你現在最需要的是請醫師開藥,好好休養。然後,一一處理堆積如山的現實問題,像是離婚和打官司等。」
幸好,他能夠開始休息。他向公司請了兩週的假,只是無所事事地度日。當然,妻子外遇的事一直在他腦海中打轉,但是服用安眠藥之後,能夠入睡了。後來,他也能夠回到工作崗位。這對他來說是救贖。當內心面臨危機時,若是日常生活一如往常地忙碌運轉,就會獲救。
不過,那也意謂著他必須隱藏祕密。他在自己年幼的孩子天真無邪笑著的客廳裡、同事說著關於家人的無聊笑話的辦公室裡,持續扮演普通的父親和社會人士。為了不破壞日常生活,他必須獨自抱著不能告訴任何人的傷痛。心理諮商成為他能夠訴說這類傷心事的唯一依靠。
我們花時間討論。時間也一點一滴釐清了情況。他的妻子真摯地向他謝罪,拚命修復關係。他也接受了。雖然夫妻之間的信賴受損,但沒有演變到最糟的狀況。家庭勉強守住了。
相對地,妻子的外遇對象採取不誠實的態度。每次談判,他都會受傷,暴跳如雷。他說「我要他付出相對的代價」,甚至考慮進行非法的報復。不過,他不能成為罪犯,這個念頭阻止了他。結果,他請求一千萬日圓的賠償費,上法院提出告訴。
那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時光。每當文件往來,連不想知道的事實也會被迫知道,而且法律手續太過不近人情。他數度氣到忘我,但是已經沒有直接報復的手段,只能委任律師來處理。結論經過幾個月出來了。法官判定妻子的外遇對象必須支付九十萬日圓。那就是妻子外遇的代價。
他悲傷地說:「這是什麼東西的價格這種事用錢根本解決不了。」他說「我想要揮霍金錢」,買了貴得離譜的手錶。他看來也像是變得自暴自棄。不過,在那之後,他稍微改變了。他開始訴說悲傷,而非憤怒;訴說孤獨,而非報復。焦點轉移,來到自己的內心。後來,我們針對失去的事物交談,討論他的過錯。不好的東西不只存於外界,內心也有。我們一面聊著那種事,一面等待新產生的事物。那變成了花上好幾年的漫長心理諮商。
 
.中古且有瑕疵的內心
 
如果有錢,智慧型手機壞掉就能購買新機取代。不過,心中喪失的事物絕對無法買回來。人生只能以中古且有瑕疵的內心過下去。
他因妻子外遇而受到的傷痛,其實真正該值多少錢?應該不是九十萬日圓。儘管如此,我認為那九十萬日圓具有意義。因為經由社會的可靠手續,確定了這筆金額,釐清什麼是用錢搞不定的。實際上,他後來沒有傷害他人,而是針對受傷的自己思考。而且,他能夠針對自己也傷害了妻子這一個觀點思考。他開始注意到錢搞不定的事。那種時候,悲傷絕非壞事。因為那是內心開始運作的證據。
世上有非常多不幸的事能夠用錢解決。同樣地,也有太多用錢解決不了的事。錢能搞定的事,都是小事。我覺得真如前輩所說。過去無法改變,失去的事物不會回來。因此,要用時間,而不是金錢。沮喪、悲傷、追悼的漫長時光,(有時也)會將傷痛的過去轉變成「我個人這部歷史」的一段章節。
他以九十萬日圓買了手錶。結果,手錶他一次也沒戴。不過,我認為他不只是想要否定金錢。當時,他是否想要驅動時間?他是否想要促使靜止的手錶指針向前進?我想,這是他當時的心境。
 
 
〈附身與劇場〉
 
「馬耳,我跟你說。」「瑪蒂爾達,說什麼?」「我改天想去古巴看看。」「真的嗎?泡盛似乎是以泰米釀成的。」「哎呀,我怕喝泡盛。我會嚴重宿醉。」「噢∼今年的芝加哥公牛隊大有可為。」女人輕輕地將玻璃杯放在吧檯。「馬耳,你完全沒在聽我說話吧?」她的語氣中透著不悅。男人佯裝平靜,淺抿一口威士忌。「瑪蒂爾達,我有在聽喲。我的全身都是耳朵。」女人嘆了口氣,從座位起身。「我是瑪麗。不要再跟我說話了。」
 
馬耳東畑是在堪薩斯州托彼卡的一家純美式酒吧,假裝馬耳東風的日本硬漢。馬耳兄盡情剖析演藝新聞,想要進行那方面的連載。
從前,基督教作家遠藤周作自稱「狐狸庵山人」,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自稱「日本說謊俱樂部會長」,撰寫著散文。他們都這麼表示:「平常從事正經工作的人為了寫輕鬆的散文,有第二人格就很方便。不僅如此,第二人格會豐富內心。聚光在非日常生活的另一面,身邊的人也會覺得『他就是這樣,真拿他沒辦法』,溫和對待。」
正因如此,我的第二人格是馬耳兄。我至今八面玲瓏地汲汲營營於生活,今後決定馬耳東風下去,開始了本連載。儘管如此,好悲哀啊。相較於變成知名角色的狐狸庵山人,馬耳兄這個角色依舊存在感薄弱,特色尚未鮮明地確立。結局就是,讀者既不認識、身邊也沒人把我當作馬耳對待。於是,我如今也汲汲營營地四處討好。唉,我全身上下充滿了遺憾。
 
.向神社求助,而非醫療
 
我聽到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一名女性有個拒學的女兒,她為了討論這件事而來接受心理諮商。但有一天,她說起了完全無關的事。
結婚前,身為系統工程師時,她很不幸。她在大學唸資訊科學,想要累積資歷,但是職場有一片玻璃天花板,上司和同事都對她冷眼相待。同一時期,她和交往的男性分手。因為男方和他的家人,以及她自己的家人都要求她走入家庭,但是她拒絕了。
諸事不順。如今回想起來,她當時的精神狀態變得異常。睡不好覺,總是感到不安。不過,她求助的不是醫療,而是神社。她開始在下班的回家途中,順道前往從小經常去玩的當地神社。她並不相信神明。不過,她莫名開始祈求:「神啊,請救救我。」
加班到很晚的某一天晚上,她一如往常在香油箱前雙手合十時,有個恐怖的聲音呼喚她的名字。
「○▲╳!」她不寒而慄。那個聲音接著呼喊:「◇╳●!」聲音的主人自稱是「神明」。
她幾乎沒有當時的記憶。不過,世界變成了劇場。神明的聲音下指令,她按照指令行動。她在職場痛斥上司,演變成大打出手的場面。她嚴肅地告訴家人,「我要死了」。眾人驚慌失措,帶她去找各種通靈人士,四處祭拜祖先的墳墓。她辭掉工作,領了不少離職金。
最後,她住進了醫院身心科。過了三個月後,她出院時,已經完全聽不見那個聲音。因為神明離去了。
人生完全變成了一片荒蕪。三十歲的她沒有工作,家人已經不求什麼,只求她平安。她休養一陣子之後,以約聘人員的身分,重新展開工程師的工作,後來,她被錄用為正職人員。她和一位投緣的男性結婚,生了孩子;她一面繼續工作,一面育兒。幾年後,女兒變得不去上學。「我如今還是不曉得那是怎麼一回事。」她百思不解。我也不曉得怎麼回事,不知道為何如今她說起那件事。「這件事真匪夷所思。」她硬下結論之後,又回到女兒滑手機到深夜的話題。
 
.內心的世界巡迴公演
 
世人認為,一個人有一個內心。不過,其實內心有多個。實際上,就連如今這一瞬間,我心中有「我」的聲音,也有「馬耳兄」的聲音。因此,一下子寫成「我」,一下子寫成「俺」,第一人稱變來變去,好不忙碌。
內心宛如劇場。你的心中有多個人物,他們上台、下台、吵架、和解,演出一齣戲。並非其中一個是「真正的自己」。每一個都是真的,而每一個都只是一部分罷了。他們能夠絮絮叨叨地討論、交涉、妥協時,我們可說是完全活出了「自己」。
不過,心中時常容納不下戲劇。被附身的這位女性就是如此。她身為女性,在遇到生命瓶頸的情況下,她心中的「不能這樣活下去」這個聲音,以「神明」這種形式現身。那「戲劇」性地改變她的環境。內心的劇場展開了世界巡迴公演。世界本身變成劇場,周遭的人被捲入,引發軒然大波。這種事情從前常有,在現代也經常發生,客戶會在心理諮詢室悄悄訴說。
最好能夠確切地給予內心的演員台詞。他們最好有角色,有精彩的場面。若只有一位演員一直演著獨角戲,這種戲劇未免過於冷清,一旦沒有出場機會的演員爆發了不滿情緒,內心的劇場就毀了。內心與內心確實對話時,內心就能自然地存在。
寫到這裡,我意識到馬耳兄之所以存在感薄弱,或許根本是因為「我」和「馬耳兄」之間毫無區別。說不定,我從以前就一直是馬耳東風。真奇怪,明明我平常將全身變成耳朵,八面玲瓏地生活著呢。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淚中帶笑的心理議題「電影感」散文,人文書大獎雙料得主東畑開人《週刊文春》熱門專欄與暢銷書,台灣首度出版!
.將絕望與孤獨、不安與憎恨、勇氣與安心、智慧與愛……編織成書中故事,每一則故事雖然感傷,但筆觸幽默且富深意,具有改變人們內心的力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