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決斷: 精英日課人氣作家, 帶你突破偏誤、盲點、偽邏輯, 以科學思考打造優勢決策 | 誠品線上

高手決斷: 精英日課人氣作家, 帶你突破偏誤、盲點、偽邏輯, 以科學思考打造優勢決策

作者 萬維鋼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高手決斷: 精英日課人氣作家, 帶你突破偏誤、盲點、偽邏輯, 以科學思考打造優勢決策:高手推薦冬陽|推理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模糊、爭議、兩難的局面下,你如何判斷情勢? 「精英日課」重磅講者、暢銷作家萬維鋼, 教你以科學思考看清問題本質,做出理性決策, 無論面對多麼複雜的世界,都能有主意、有辦法、有擔當! 「叛逆」等於獨立思考? 「妥協」讓人很沒面子? 「公平」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嗎? 「真相」是否有可能誤導人? 我們應該如何思辨,而不成為別人的洗腦對象? 其實,世界愈複雜,愈需要「科學思考」! 萬維鋼帶你掌握理論精髓,啟發你的批判性思維, 縱使面對超出日常經驗的一切,也能做出最靈活的應變! ►科學思考,是當今決策的最強武器 在當今世道,隨處可見新型態的事物、集體性的對立、真假不明的資訊、道德與科技的難題。想要成為明辨是非的人,最關鍵的能力是什麼?萬維鋼直言:「如果你感到自己正處於黑暗之中,要做的不是猶豫,而是開燈。」唯有運用科學思考理解矛盾、琢磨複雜,才能看清現狀,不被簡單的故事打發。 ►不是科普,而是學習「科學的精神」 普羅大眾往往比科學家更相信科學,認為科學無比「正確」,事實上,科學並不是要你把持著絕對強硬的立場。萬維鋼逐篇拆解演繹法、歸納法、可證偽與類比思考等概念,告訴你學習科學的精神,是提出假設、實驗求證、正確判斷,以及形成自己的觀點。 ►普通人靠直覺行事,高手打破直覺做事 把奇蹟當作願望、把願望當作現實、用故事解釋事件、用標籤簡化他人……你是否也經常陷入一廂情願而不自知?書中點出奇蹟思維、願望思維、故事思維中不易察覺的盲點,再論事實、真相、觀點的意義,並提點科學的邊界與程序正義。透過層層分析,助你重新架構,養成真正的批判性思維。 ►後真相時代,做個有定見、更有遠見的科學思考者 科學能夠做到的,是給我們一個提示,而這個提示往往能幫上大忙。萬維鋼想要告訴你:「科學方法不是科學家專用的方法,而是人探索世界最自然的方法。」他以歷史事件、職場困境、社會議題和智慧科技發展為例,旁徵博引,使我們能看見不同事物的相同點,按照流程又跳脫出來審視流程,並且理解多數事情沒有絕對客觀,總要先有立場和視角,思考才能展開。 「既要堅定信念,又要開放頭腦;既要依靠理性,又要借助感性;既要遵循一般規律,又要考慮具體情境;既要有謹慎保守的作風,又要有果敢決斷的氣質……我不認為人工智慧在可預見的將來能做到如此矛盾的思考。明辨是非,正是你這個科學思考者的特長。」──萬維鋼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高手推薦 冬陽|推理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財女Jenny|「JC財經觀點」版主 曹玉婷|臺大醫院北護分院主治醫師 陳鳳馨|時事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楊斯棓|醫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在時局複雜、變化快速的今日,若愈擁有科學思考的能力,愈能做出具展望性的策略判斷……唔,我有必要再把這本頗有助益的書重頭細讀一遍才是。──冬陽/推理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本書討論的不只是科學家都必須具備的批判性思維,更是每個人都可以用於日常決策的科學方法……忍不住想立刻運用這樣的科學思考,在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職場困境或社會議題中,找出解決方式,感受升級為高手的快樂。──曹玉婷/臺大醫院北護分院主治醫師 一直很喜歡萬老師的文章,他對拆解問題有獨到的功力,就像庖丁解牛,一刀切入,乾淨俐落,直指關鍵……讓我收穫滿滿。──陳鳳馨/時事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萬維鋼如以往一貫風格,總諄諄提醒我們遇事該怎麼想……你我都可透過自我訓練,成為一個甘願放下成見、放棄湊熱鬧、獨處也甘之如飴、樂於辯證是非的科學思考者。──楊斯棓/醫師 如果你不甘人生一成不變、缺乏成就,你一定要搶先成為一個思考者。萬維綱老師的新書《高手決斷》就是一本啟發理性思考、提升判斷力的工具書。──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高手決斷》一書,以歷史事件、職場困境、社會議題和智慧科技發展為例,旁徵博引,引導我們看見不同事物的特點,跳脫窠臼,審視歷程。值得一讀。──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萬維鋼 「得到」App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主講者、暢銷作家。善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深奧的思想轉化為新奇有趣、易於理解的知識與觀點。 一九九九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二○○五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曾長期從事核融合電漿物理研究。自詡以理工思維理解世界,主張用科學精神鑽研社會現象,擅長讓高深道理落地,最愛激發讀者思考。著有暢銷書《高手思維》、《高手學習》、《高手賽局》、《高手相對論》、《萬萬沒想到》、《智識分子》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1章 誰需要思考? 第2章 別指望奇蹟 第3章 滿腔熱忱,一廂情願 第4章 圈裡的人和組合的人 第5章 人生不是戲 第6章 我們是複雜的,他們是簡單的 第7章 批判的起點是智識的誠實 第8章 立場、事實和觀點 第9章 語言、換位和妥協 第10章 怎樣用真相誤導? 第11章 三個信念和一個願望 第12章 奧坎剃刀 第13章 我們為什麼相信科學? 第14章 演繹法和歸納法 第15章 科學結論的程序正義 第16章 優秀表現需要綜合了解 第17章 生活中的觀察和假設 第18章 拒絕現狀,大膽實驗 第19章 公平和正義的難題 第20章 怎樣從固定事實推測真相? 第21章 神來之類比 第22章 兩條歧路和一個心法 番外篇1 貝氏推論 番外篇2 能用愚蠢解釋的,就不要用惡意 番外篇3 敘事的較量

商品規格

書名 / 高手決斷: 精英日課人氣作家, 帶你突破偏誤、盲點、偽邏輯, 以科學思考打造優勢決策
作者 / 萬維鋼
簡介 / 高手決斷: 精英日課人氣作家, 帶你突破偏誤、盲點、偽邏輯, 以科學思考打造優勢決策:高手推薦冬陽|推理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97758
ISBN10 / 9573297752
EAN / 9789573297758
誠品26碼 / 2682255549008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文 做決定之前,你思考了嗎?
冬陽/推理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一九八五年,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的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典禮演說上引用了這句猶太諺語,自陳「我喜歡把小說藝術來到世界想作是上帝笑聲的回音」。小說家如是說,那麼正在閱讀本文的你,曾經仔細想過「思考」的本質是什麼嗎?
  教育部國語辭典說,思考是「一種較深入、周到的思想活動」;牛津字典釋義,思考是「運用心智去思慮事情、形成相互關聯的想法、嘗試解決問題」;腦科學家則會告訴你,思考是人類大腦運作的一環,諸如感受、判斷等各種意識經驗,乃源自腦神經活動的結果。
  現代人可不比人類老祖宗,需要時時擔心營養不足、能量匱乏、資源取得和保存不易等攸關生死的問題,也毋須過度害怕其他生物的侵擾追獵,不必憂慮難以掌握的劇烈氣候之類涉及存亡的狀態。因為文明發展帶來的安全便利,使得你我不必僅靠本能反應來應付外界的多端變化。
  這麼說來,聰明的人們應該相對有餘裕去思索龐雜又抽象、深入而全面的各類事物,並做出正確合理且面面俱到的完美決策,不是嗎?
  理想上是如此,實則不然。
  請回想自己的日常:睜眼醒來咕噥著可不可以再睡五分鐘?早餐吃麵包配咖啡還是蛋餅搭豆漿好?挑哪件衣服適合今天的會議場合?開車遇上交通打結,左轉往另一個方向走才趕得及上班打卡吧?提交的報告被打槍,老闆應該是不喜歡這部分囉?下班回到家吃飽飯,要追劇還是玩一下Switch?不然看看新聞評論節目好了,近來的國際局勢可能會影響我進出股市的時機……
  諸多以為是三思而後行的決定,其實並沒有花多少心思在上頭,多半是根據經驗、迎合偏好、人云亦云的結果,甚或存在著趨吉避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守心態,能不出錯而過一天,就是愉快的小確幸。
  別沮喪,這是人之常情,也符合大腦運作的基本原則,高生存低風險的經驗法則能讓生物體保有優勢;別動氣,沒暗批你耍廢不使腦袋,無所事事當米蟲或吸血鬼毫無貢獻。可是說真的,請別這樣維持現狀下去,在時局複雜、變化快速的今日,若愈擁有科學思考的能力,愈能做出具展望性的策略判斷。
  這並非講求廣納知識、敦促明辨是非的傳統教誨提醒,而是務實地面對人類集體智慧提升(都要叩關星際旅行了)、資訊洪流漫溢(沒全面揭示的訊息算不算假新聞?)等交織成群的紛亂情勢,運用已獲實證的批判思維方式當作提升自我的有效手段。
  「精英日課」講者萬維鋼的新作《高手決斷》,就是在做這樣的善意提醒,他列舉的論述法則並非新穎獨創,重點在於一針見血地指出常人所見所思的謬誤和盲點,同時提供循序漸進的蛻變之道。雖然行文走筆如往昔俐落有勁,但不知是否我想多了,總覺得文字背後似乎隱藏了對應那猶太諺語的憂慮急切:「你若再不思考,有人肯定要發笑啦!」
  唔,我有必要再把這本頗有助益的書重頭細讀一遍才是。
 
推薦文 運用科學思考,找出解決之道
曹玉婷/臺大醫院北護分院主治醫師
  我從萬維鋼的《高手思維》學到,如何從經典書中提煉新思維;從他的《高手學習》學到,如何運用策略來練就高效自學力;而現在,我又再一次獲益於他的新書——《高手決斷》!
  身為物理學博士,他很擅長從複雜的現象中,看穿事物的本質、發現運作的原理。同時,身為一位高人氣專欄作家,他更懂得用說故事的方式,將深奧的理論思想,轉化為易於理解又有趣的知識與觀點。
  本書討論的不只是科學家都必須具備的批判性思維,更是每個人都可以用於日常決策的科學方法。作者運用研究結果及實際案例,破除多數人常有的盲點與迷思,猶如醍醐灌頂,讀來十分暢快!讓人忍不住想立刻運用這樣的科學思考,在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職場困境或社會議題中,找出解決方式,感受升級為高手的快樂。
 
推薦文 庖丁解牛的背後
陳鳳馨/時事評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一直很喜歡萬老師的文章,他對拆解問題有獨到的功力,就像庖丁解牛,一刀切入,乾淨俐落,直指關鍵。
  萬老師是物理學家,文章中卻能看出他對《中庸》、《孫子兵法》、《論語》、《孟子》等中國古籍熟悉且瞭若指掌,還隨時追蹤最新書籍,閱讀並融會貫通後,轉化為一般人都能理解、掌握的觀點。我曾看過他拆解賽局理論,也跟著他試著理解相對論。賽局理論我略有涉獵,相對論我則毫無基礎,但兩本書都讓我收穫滿滿。
  這本《高手決斷》談的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思考嗎?我們會思考嗎?我們應該思考嗎?如何思考才能在似真似假、相互矛盾的資訊中,尋得對我們真正有用的訊息,做出最佳判斷?
  我們確實可以不必思考,跟著社會環境、周遭親友隨波逐流,日子或許也能過得下去。不過,如果希望在社會混雜的訊息中,學會不人云亦云;在資訊不完全的情況下卻要做出關鍵決定時,能避免思維偏誤,學習科學思考就能帶來最佳幫助了。
 
推薦文 放下成見,換上一雙「科學思考者」之眼
楊斯棓/醫師
  近年網路上有許多教人寫作、標榜出書的課程。有一次,某位不是那麼熟的朋友問我:「某某課程,值不值得上?」
  其實,不管這個朋友熟不熟,甚至不管什麼問題,在這個評價比摳鼻屎還容易的時代,我不該也不能反射式地回答。
  我若回答:「去上就對了。」屆時那位朋友若有一點不稱心如意,多少也會歸咎於我,我何必把自己放在一個輕易讓人怪罪的位置?
  我若回答:「不用急著上。」後面就算還有三千字公道評論,被流傳出去「不用急著上」這五個大字,我豈不是挖坑自埋?
  「科學思考者」的答案,沒有摻雜太多情緒,沒有先入為主,沒有因人廢言,甚至把他的答案從中文翻成英文,都還能說服相當比例以英語為母語的商務人士。
  「科學思考者」會去想,既然課程標榜這是一個出書的終南捷徑,聲稱有步驟、有方法、有經驗地引導學員,那過去究竟有多少完課的學生順利出書?書籍的平均銷量又是多少?
  在場外的你,若把目標設定為:「算到出書就好,暫且不論銷量」,那過去完課的學生究竟得有多少「出書比」足以說服你踏進教室?朝這個角度思考,問題將持續被釐清。
  你若想到這一點,其實對方多半也想到了。對方如果說僅有百分之五的學生出書,意即一班四十人只有兩人出書,三十八位沒有做出成績,以後怎麼招生?所以對方大打廣告,說他們學員的出書比高達百分之五十。
  如果為真,這樣的比例確實驚人,兩位就有一位出書,這課程不被市場瘋搶才怪。
  但「科學思考者」不會輕易相信對方聲稱的百分之五十,他會打開一個資料表,把歷屆學員羅列出來(假設有公開的話。反過來說,如果沒公開,無法檢核資料真偽,那就更不需要討論了),再釐清幾件事,好比那些學員有沒有出過書?是唯一的作者還是作者群之一?是親筆寫還是僅口述?
  也就是說,「科學思考者」基於人性本善,會把對方聲稱的百分之五十視為「從寬認定」的數字。同時,他亦會親手調查研究,去整理出一份自己「從嚴認定」的數字,如果這個數字仍能說服自己,他就能拍板做決定。
  前些時候,許多人在討論某黨市長候選人(後來已棄選)的碩士論文涉及抄襲,網路上大致有三種聲音,一種是「黨同」,一種是「伐異」,一種叫「科學思考者」。
  我刻意屏蔽了「黨同」與「伐異」類的聲音。這類聲音當中的大多數,論理者少,叫囂味濃。如果換另一個黨籍的市長候選人涉及一模一樣的情節,上回的「黨同」隊,這回就會換成「伐異」隊的言論;上回的「伐異」者,這回就樂於使用「黨同」者的語言。
  只有「科學思考者」持論如一,透過「科學思考者」的論調,我們才能成長。
  也許有一種人會說:「整個網路上都是黨同者或伐異者而已,並不存在科學思考者。」
  唯一能確定的是,如此持論者,絕對不是「科學思考者」。
  窮一己之力,怎麼可能知道「全網」怎麼看待事情?此類持論者充其量只能說說自己滑鼠軌跡下的迷你世界。
  萬維鋼如過往一貫風格,總諄諄提醒我們遇事該怎麼想,千萬別讓自己總是處於「萬萬沒想到」的狀態。
  在做出任何判斷之前,本書說世上還有一種人叫「科學思考者」。而你我都可以透過自我訓練,成為一個甘願放下成見、放棄湊熱鬧、獨處也甘之如飴、樂於辯證是非的科學思考者。
 
推薦文 別讓他人為你做決定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我們是否需要思考?思考本身是一件很累的行為,當遇到需要選擇時,我們才會用上「思考」這個工具,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所以很多人寧願不思考,這樣就能把責任從自己身上換到願意思考的人手中,如果出錯,還有人可以怪罪。
  從這角度來看,思考似乎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除了要動腦外,還要揹起責任。思考真的沒有好處嗎?
  思考的好處在於,你為人生負責。你將找到達成目標的資源,擁有掌控權;你將透過決策,為自己帶來機會。
  當然,你可以繼續當一個不思考者,人生由別人幫你決定,但如果你不甘人生一成不變、缺乏成就,你一定要搶先成為一個思考者。
  萬維綱老師的新書《高手決斷》就是一本啟發理性思考、提升判斷力的工具書。思考需要精煉,需要策略,而科學化的工具是集眾人智慧的結晶,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失誤,做出更適合的判斷。
  其實此刻的你,也正在思考了,不是嗎?
 
推薦文 從素養到決斷力
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閱讀遠流出版社萬維鋼先生的著作《高手決斷》,是一本引導讀者以科學角度思考生活情境、從而做出正確判斷的書籍。套用目前臺灣中學教育的關鍵名詞──素養。簡言之,閱讀這本書即是培養科學與媒體識讀素養,學習以科學角度辨識訊息真偽,成為理性思考的能者。
  這般思考能力自然涉及哲學,而哲學是物理學的前身,物理學強調思考脈絡,有脈絡才能構成合理的論述。訊息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科學脈絡?這是判斷事情或消息真偽的基本概念。
  就臺灣目前的中學教育而言,討論科學思考,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呼應了課綱的精神。
  其實,並非近幾年才強調科學思考,克卜勒(Johannes Kepler)、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牛頓(Isaac Newton)、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等物理學家早在幾百年前就已呈現科學思考的紀錄。接著,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也呼籲科學思考,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統整了科學概念,普朗克(Max Planck)、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波耳(Niels Bohr)和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等人更強調科學思考的創新思維,不落入固有的窠臼。
  對在學的莘莘學子而言,科學思考確實很重要,尤其面對當今資訊繁雜,網路無遠弗屆,更需要科學化的冷靜辯證,才不會人云亦云,在資訊大海中迷惘。
  古人留下的智慧之言,或許可以咀嚼反芻其意義。「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思並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則提醒我們能在廣泛閱讀中,培養審問慎思明辨的習性。「道聽塗說,德之棄也」,這句話放在現代生活中,可以詮釋媒體識讀的重要。尚未分辨訊息真偽,也不曾科學思考,聽了看了就信以為真,立即轉傳,豈不是缺乏媒體識讀能力,毫無科學素養嗎?
  面對兩難、爭議和模糊的生活情境,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和判斷?面對複雜詭譎多變的世界,我們該如何定、靜、安、慮、得?如何具有定見和遠見?如何做決定?誠如《高手決斷》的內容所述,「世界愈複雜,愈需要科學思考。」這個世界確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而且做決定的方式未必只有對錯、正反、左右、上下等二分法,唯有運用科學方法理解矛盾、琢磨複雜,才能看清現狀,不被紛至沓來的訊息所迷惑。
  一個更好的決定強調不固執己見、不盲從附和、不迷信權威,一切端視依循的脈絡和客觀事實,作為判斷標準。
  而能抱持謙沖自牧的修養,以科學思考為主軸,相信更能拓廣清晰的視野。
  《高手決斷》一書,以歷史事件、職場困境、社會議題和智慧科技發展為例,旁徵博引,引導我們看見不同事物的特點,跳脫窠臼,審視歷程。值得一讀。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 誰需要思考?
 
  你思考嗎?你不一定思考。而且你不一定需要思考。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科學思考」的書。在講科學思考之前,我們先說說什麼是思考。我對思考這個行為有三個判斷,可能會出乎一般人的預料。
  第一,人在大部分時候都不思考。
  我要是不讀書不寫文章,每天思考大概不超過五次。如果你已經知道一件事是怎麼回事和該怎麼做,你就不需要思考它。有問題,不明白,想改變,才需要思考。
  絕大多數人每天都在過著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生活。吃什麼早餐需要思考嗎?上班坐什麼車需要思考嗎?不需要。工作都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走走流程就是一天,愈熟練愈無須思考。晚上想看個電視劇,不喜歡這部片而喜歡那部片,於是你決定看喜歡的那部,這叫思考嗎?這叫本能。
  人只要有趨利避害的基本能力,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最好還有點道德感,就足以應付絕大多數事情而不必思考。
  其實大多數人都不怎麼思考。包括有些專業人士、老教授、老長官,你去聽他們談一談國家大事也好,身邊小事也好,可能會發現他們的見識驚人地淺薄。他們有時候會為一些非常小的事想不開,對非常簡單的事判斷錯誤,但是他們的日子過得很不錯。
  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個判斷──不思考也沒關係。現在「非理性」這個詞非常流行。有些作者愛說人是非理性的,說我們一定要用理性去克服非理性,要明智思考,要科學決策……在我看來,這都是過度行銷。事實上,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是相當理性的。
  以前有一些思想家認為普通人容易被煽動、欺騙,是烏合之眾。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認知科學家雨果.梅西耶(Hugo Mercier)考察真實歷史事件和最新科學研究,發現普通人根本不容易被騙。特別是面對利益攸關的日常生活時,人更是精明得很。有時候人們做出一些看似迷信的行為,那可不是非理性的,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那其實是他們在當時條件下的最佳選擇。
  「人都是非理性的」,不符合生物演化的要求。
  只要誠實地想想就知道,如果人都是非理性的,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讀書、沒學過什麼「批判性思維」,日子過得也滿好呢?大部分人不思考並非因為不愛思考,而是因為不需要思考。如果上司和長輩讓你做什麼,你就老老實實地做,兢兢業業做好就能升職加薪,你何必思考呢?
  思考是一件非常難的事,科學思考的學習曲線相當漫長,最可怕的是,這門功夫未必能給你帶來多少效用。
  我很愛思考。不是因為思考對我很有用,而是因為我認為思考有樂趣,而且我強烈希望自己「正確」。這不是為了在辯論中各執一詞,如果我錯了,我願意承認,但是我希望知道怎麼樣才對。
  而正因為練這門功夫的人太少了,如果你能練成,就會擁有超出一般的眼光、理解力和判斷力。你不會時常在人前露這一手功夫,但是它總會讓你在私下感覺很好。
  我的第三個判斷,是人有時候真的需要思考。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有篇小說叫《項鍊》(La Parure)。女主人公瑪蒂達家境一般,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要去參加一個高級的晚宴,為了出風頭,便向人借了一條項鏈。這條項鍊讓她大放異彩,結果卻弄丟了。為了賠償項鍊,瑪蒂達和丈夫辛苦工作了整整十年,最後才得知,原來那條項鍊是假的。
  有人說小說諷刺了小中產階級愛慕虛榮,我看根本談不上。瑪蒂達的可悲之處並不在於借項鏈,更不在於為了賠償項鍊而辛苦工作(賠償這個行為其實很了不起),而在於她在下決心賠償之前,沒有先思考一番。她原本應該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說。
  在平時的生活中,瑪蒂達也許是個非常精明的人,但是高級晚宴和假項鍊超出了她的日常經驗。
  面對陌生的局面和不熟悉的事物,你需要思考。
  對有些愛折騰、敢博弈、喜歡自作主張的人來說,幾乎每天都是陌生的局面,他們必須會思考。然而現代社會的精細分工使得大多數人不會經常面對這種需要思考的事。他們可以不思考,但代價是一旦從自己的舒適圈走出來,就可能像瑪蒂達那樣遇到危險。
  對不思考的人來說,外面的世界充滿危險。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日子可能過得不錯,思想卻非常保守。他們不適合出來。
  如果不打算死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你就需要學習一點科學思考。為了說明現代世界是怎麼回事,我先列出四道思考題,它們都代表真實世界中的事情。
  第一題,中國職業棋士聶衛平說,中國足球運動員之所以踢不好球,是因為在場上缺少大局觀,他們應該學習下圍棋,因為圍棋能提高大局觀。
  第二題,著名學者王小東炮轟中國足球,說就算每一次都拿到世界盃,貢獻也比不上北大或清華的任何一個系,而現在的貢獻則是負數。
  第三題,你的一位親友在例行體檢中被查出了腦動脈瘤,醫生建議手術。
第四題,你身體很好,唯一的問題是膽固醇偏高,醫生給你開了某種史他汀類的降膽固醇藥。
  請問你如何思考?
  聶衛平和王小東的見解,我建議你先忽略,因為中國足球怎麼做與你無關。思考力應該優先用在與自己有關係的事上。對無關的事少說話,是可靠的人該有的氣質。
  腦動脈瘤有可能導致腦血管破裂,一旦破裂就可能是件大事,所以的確有的醫生會建議病人立即做手術。但是為了不犯瑪蒂達的錯誤,你最好先把事情搞清楚。你要是思考的話,有三個事實值得你了解:
  第一,健康的族群中也有二%的人有腦動脈瘤。他們毫無症狀,感覺良好,要是不體檢,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毛病。
  第二,有研究做過專門的統計,一個沒出過血的腦動脈瘤,如果栓塊比較小,未來的發病率只有○.○五%。
  第三,一切手術都有風險,腦部手術的風險尤其大。
  說白了,腦動脈瘤是個常見現象,即使不動手術,發病率也很低;動手術的風險卻很大。那你還會建議你的親友聽醫生的話去動手術嗎?
  再說膽固醇。高膽固醇的確會增加你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你要是思考的話,有四個事實需要了解:
  第一,高膽固醇之外,還有很多因素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如吸菸和飲食。
  第二,史他汀類藥物的確能降低人們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效果有限。研究表明,史他汀類藥物能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從四.四%下降到三.四%。
  第三,對於沒有心血管疾病發病史、健康的人來說,服用史他汀類藥物與否,對死亡率毫無影響。
  第四,史他汀類藥物有副作用,會導致頭痛、噁心、皮疹、肌肉痠痛,甚至可能讓人再也不能跑步、跳舞和游泳。
  如果你身上除了膽固醇高外沒別的毛病,你會服藥嗎?
  如果你對這兩個醫學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我相信你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但是你一定會有個疑問:醫生為什麼不提供我們正確的建議,非得讓我們動手術和服藥呢?這就涉及真實世界的運行情況了。
  醫生並沒有故意騙你,他可能不知道前面提到的那幾個事實。他可能從開始行醫到現在一直都是這麼給人治病,而有些研究剛剛完成,他沒讀過那些論文。醫生的知識系統不是自動更新的,他也可能聽說過那些研究但是不認可,畢竟研究結果不是金科玉律,還得慢慢取得共識。
  他也可能只是想對你做點什麼,不然無法展現出醫生的作用。這個現象叫「過度醫療」,是當今醫學界的一個頑疾。據聞在英國,四十五歲以上的人,每三人中就有一個在服用史他汀類藥物,難道他們都是病人嗎?你想想這是一件多麼嚴重的事情,有識之士在呼籲,但暫時改變不了。
  不管你對這兩個醫學問題有什麼判斷,一旦離開舒適圈,你會發現到處都是這種互相矛盾的聲音。
  我想說的是──別恐慌!我們所處的不是一個騙子世界,那些人是出於種種原因才有了各式各樣的觀點和做法,但不是為了騙你。如果大部分的人都是騙子,或大部分資訊都是假的,我們就沒辦法思考了。然而,這也不是一個和諧又完美的世界,很多宣傳都是誤導,很多人真誠地做著傻事。如果每個醫生、專業人士都提供正確的建議,你就不需要自己思考了。
  我們這是個什麼世界呢?是一個充滿爭論、充滿賽局的世界,有各種系統性的偏差,是比較均衡、但又不充分均衡的世界。
  庖丁解牛的最高境界是目無全牛。在科學思考者眼中,這是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
  正因為世界是這樣,你才需要思考,也可以思考。
  具體問題總需要具體分析,我們只能講些思考的一般方法。我們會講到「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方法」,我理解這些方法有兩個作用。
  對於一件具體的事情,比如說這次職位調動,為什麼老張升職,你卻沒升?我希望你能學會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別鑽牛角尖。對於一個一般的規律,比如說膽固醇高對心血管疾病到底有多大影響、應該怎麼辦等,我希望你能學會如何尋找好的答案。
  歸根結底,我們思考是為了明辨是非。明辨是非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大多數人都是在生活中低頭走流程,在網路上大聲說傻話;我希望我們在生活中敢抬頭四處看看,在網路上說負責任的話。
  戰國時代的《中庸》對讀書人要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結果很多讀書人連第一項「博學之」都沒做到,只能叫「學之」。考上公務員,大多也只是辦事員而已,且認為學了又能篤行,就是好孩子。
  那審問呢?慎思呢?明辨呢?非都得由上面的人告知嗎?自己不可以判斷嗎?我希望我們有點氣魄。要學,別光學聖賢的教導,應該學聖賢的全套。
  如果你願意下功夫,這本書的安排是先讓你脫胎,再讓你換骨。
  我會先打擊你,讓你做減法,把你身上的普通人思維都破除掉,把你變成一個無比謙卑的人,再做加法。我們要先學會判斷什麼是錯的,再去學如何尋找對的;先知道什麼東西不可信,再去探索可信;先知道什麼不行,再琢磨可行。
  這個學習過程在技術上是先易後難,在情緒上卻要先苦後甜。所以接下來,請你做好吃苦的準備。
  我們必須「砍掉重練」。
 
問與答
讀者提問:
  經常踢足球有助於訓練思考能力嗎?尤其賽場上形勢瞬息萬變,多數都是陌生局面,這種場上的不斷決策是否能夠提升思考能力呢?
萬維鋼:
  「思考能力」是一個不好測量的東西。有這個能力的人知道自己有,我曾在「精英日課」專欄講過「鄧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沒有這個能力的人,因為他沒有,他也認為自己有。
  人的聰明程度一般可以用「智商」代表,智商是容易測量的,所以有大量的研究。像下西洋棋、做數學題這些事情,都不能真的提高人的智商。這個判斷的關鍵在於你必須識別其中的因果關係──很多聰明人喜歡下棋,但並不是下棋讓他們變聰明。
  但思考和決策是與智商不一樣的能力。史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在《機器人叛亂》(The Robot's Rebellion: Finding Meaning in the Age of Darwin)這本書中就反覆說,智商高的人並不一定善於決策,聰明人經常做傻事。事實上,就連善於在理論上做決策的人都不一定善於在生活中做決策。我們講過一個「所羅門悖論」(Solomon's paradox),善於給別人出主意的人,不一定能在關鍵時刻給自己出個好主意。
  這就讓決策水準很難測量。就算用考試的方式證明一個人很懂決策理論,也不知道他在真實生活中面臨真實的問題時能不能保持理智。而你無法追蹤測量他在人生路上的決策。決策水準絕對是可以學習也可以提高的,但普通人的問題在於能演練的場景太少,少數有權力的人的問題則在於看不到真實的回饋。
  你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在一個領域訓練出來的決策水準,能不能遷移到另一個領域中去?現在,有的心理學家,比如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社會心理學家伊格爾.格羅斯曼(Igor Grossmann),他對「智慧」有一種定義,叫「明智推理」。具體來說,它涉及這三個方面:
  第一,智識的謙遜。遇事不盲目下結論,知道自己的水準有限,承認事情有不確定性,能夠合理評估。
  第二,跳出自身,用旁觀者視角考察自己面對的局面。
  第三,能充分考慮他人的觀點和訴求,理解他人的想法和立場,從而與他人達成妥協。
  明智推理是通用能力還是專用能力?格羅斯曼等人的研究發現,明智推理基本上是個專用能力。格羅斯曼的結論是,智慧在不同人中的差異,比每個人在不同場合下的表現差異要小;也就是說,不是說有智慧的人做什麼事都有智慧,而是每個人都在某些場合表現得挺有智慧,換個場合就不行。
  那麼,以此而論,踢足球提升的是你踢足球的智慧。我們看很多球星在場上對踢球的決策、與隊友的配合、要冒險還是要保守的取捨等都處理得很好,在場下面對教練、隊友、記者,遇到決定轉會簽合約或喝酒跑場子之類的事卻非常幼稚。因為場上決策和場下決策是兩回事。
  但這個場景區別不是絕對的,關鍵在於思維方式,而不是思維的內容。決策場景有很多類型。管人和管事、簡單和複雜、長期和短期、快決策和慢決策、以合作為主和以競爭為主等等,都不一樣。
  比如,以常理論,部隊軍官要管很多人,他退役之後到哪個公司當個領導者應該不成問題?其實不一定。
  如果這支部隊總打仗,在戰場上真刀真槍地咬牙做過涉及生死的重大決策,需要靈活處置戰術,綜合判斷敵情,鑽研最新武器,這樣的人才絕對是無價之寶。但如果這支部隊從來不打仗,整天就是走形式做樣子,那這樣的軍官可能只善於訓練紀律,不一定適合市場競爭。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在模糊、爭議、兩難的局面下,你如何判斷情勢?
「精英日課」重磅講者、暢銷作家萬維鋼,
教你以科學思考看清問題本質,做出理性決策,
無論面對多麼複雜的世界,都能有主意、有辦法、有擔當!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