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感對話課: 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的言談美學 | 誠品線上

質感對話課: 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的言談美學

作者 潘月琪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質感對話課: 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的言談美學:人生是由一連串的對話構成,開啟有質感的對話,將舖成更寬廣的機運之路暢銷書《質感說話課》作者最新力作,再探高品質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對話構成, 開啟有質感的對話,將舖成更寬廣的機運之路 暢銷書《質感說話課》作者最新力作,再探高品質的言談表達藝術 人際關係要能開展延續,著重雙方一來一往的互動過程,「對話交談」這項看似輕鬆隨意的口語表達行為,實則複雜精巧,變化萬千,展現出我們的興趣、專長、理念與價值觀,也考驗彼此延續話題和開發議題的能力。 無論對象是誰,若想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開啟更多人與人之間的可能性,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單純說話,更需要「質感對話」。 「有質感的對話」涵蓋十大要素:好奇心、同理心、友善、尊重、聆聽、珍惜、真誠、美感、言語的溫度、情感的連結。 這些要素耳熟能詳,但身處高速運轉的世界,人們在溝通的時候,往往為求效率,忙碌搶快,情緒也容易受到觸發,很難隨時在對話中實踐這些美好的特質。因此,擁有25年主持和教學經驗的月琪老師,延伸前一部暢銷作品《質感說話課》,邀請讀者一同思考,如何把「質感」發揮在職場對話、社交對話、媒體訪談、自我叩問等四大領域,並加以運用。 職場和社交場合占據日常的絕大部分,最能發揮質感對話的力量。如今人人都能經營自媒體,無論是直播、YouTube影音或Podcast,「訪談」其實極為常見,如何讓閱聽者一聽上癮,產生正向傳播效應,有賴於細緻的口語表達藝術。最後,「對話」的對象更可以是我們自己,學會與內在深入交流,才能盡情實踐生命的目的。 一個新習慣的養成,或許不容易,如果願意選擇用善意、體貼的方式交談,打開「心」的視角,看待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開啟更有溫度的對話,周遭也會連帶出現變化,生命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給予回饋,讓我們收穫更多寶貴的體驗。 感謝打開此書的你,願書裡的字句對你在展開對話時,有一點點啟發,幫助你走向無比精彩且有價值的質感人生! 最終,你會更喜歡這個世界。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王琄(金鐘影后、作家) 平珩(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 季潔(廣播金鐘獎主持人/輔仁、真理、淡江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劉宥彤(永齡基金會執行長) 嚴守仁(生命教育園丁/專業顧問講師) ──感動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潘月琪 Mia Pan資深媒體主持人、口語表達訓練講師、TEDx講者畢業於清大中文系,英國牛津大學正念中心「正念認知療法(MBCT)」認證師資,從事主持及教學工作逾25年,廣播金鐘獎三度入圍,專訪對象高達數千人,訪談功力深獲各界讚譽。曾任國立教育電台、環宇電台、台北電台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常應邀各企業機構、政府單位及大專院校授課演講,主題涵蓋質感表達、人際溝通、風格主持及公眾演說。亦為記者會、論壇座談及各類典禮主持人,橫跨藝文展演、生活美學、知識教育、公益關懷領域。長期在知名文化創意機構「學學」(Xue Xue)開設「人物訪談力」與「風格主持力」課程,亦於線上學習平台「Hahow 好學校」開設「質感說話課」。2016年受邀主持TEDxSuzhouWomen 女性大會,2017年於TEDxSuzhou 年度大會發表演說,是當屆唯一台灣講者,講題「言語的溫柔力量」廣受好評。熱愛生活,習舞多年,熱衷行旅,對人們如何透過「言談」、「文字」及「肢體神情」表達內心情感,有極細膩的觀察感受,期許自己為世界傳遞有價值的知識、思想、愛與溫暖。個人著作《質感說話課》榮獲博客來2020「心理勵志」類年度百大暢銷書。臉書專頁:月琪的聲活視界 聯繫請洽:cutemoon0721@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我們為何交談?為何對話? CHAPTER 1 職場對話 讓「好奇心」成為你的嚮導 破除對性別、年齡、職業身分的刻板印象 為值得的事情而勇敢 不只表現專業,讓對方感受你話語的溫度 打開「心」視界,跟攝影大師學習交談 披著盔甲的武士,也期待被關心與理解 數位世界的溝通禮儀 CHAPTER 2 社交對話 一期一會,彷如初見 安撫社交焦慮,自在融入社交場合 什麼話題最好聊?天氣?美食?還是上帝粒子? 順應當下的「流」 相約到戶外散步聊天吧! 尊重彼此想要「獨處」的需求 校準生命目標,取捨交談對象 CHAPTER 3 媒體訪談 訪談者的心態定錨 鳴槍與起跑之間,訪談前的人物背景調查 探索你的訪談風格 最美的時光,從「時間軸」沉澱出耐人尋味的訪題 行者無疆,以「空間軸」為切入點的訪題設計 體貼你的來賓,當個善解人意的訪談者 小心傲慢!失禮的訪談表現 挑戰外景訪談:「漫遊圖書館」節目採訪經驗 Podcast主持技巧與媒體素養 CHAPTER 4 自我叩問 用正向清晰的提問,開啟新的一天 睡前,溫柔跟自己說晚安 可以時常問自己的三十三個問題 面對「疫情時代」,WFH的自我省思 在巴黎墓園沉思生死觀 附錄 質感對話的日常練習 後記& 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質感對話課: 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的言談美學
作者 / 潘月琪
簡介 / 質感對話課: 職場、社交、媒體及自我叩問的言談美學:人生是由一連串的對話構成,開啟有質感的對話,將舖成更寬廣的機運之路暢銷書《質感說話課》作者最新力作,再探高品質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92661
ISBN10 / 9573292661
EAN / 9789573292661
誠品26碼 / 2682070802005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語言是具有魔法的,但在施語言魔法前,請好好看一下月琪姑娘的書,讓生活中的對話,是有滋有味有質感的風格吧!
──王琄(金鐘影后、作家)
 
《質感對話課》全書娓娓道來,一如與月琪交談,如沐春風。最後她以深入淺出的引導,鼓勵大家把「知道」轉化為「經驗」,這也是月琪笑著對大家說:「你,可以做到的!」
──平珩(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
 
請準備一杯溫熱的飲品,打開《質感對話課》,和自己來場心的對話,相信我們能一起在人生的雲淡風輕之中,留下一道最美麗的彩虹。
──季潔(廣播金鐘獎主持人/輔仁、真理、淡江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希望推薦月琪的這本書,能幫助更多有緣的朋友在與人交談時,都能夠因為有質感的對話而成長蛻變得更幸福。
──嚴守仁(生命教育園丁/專業顧問講師)

試閱文字

內文 : 數位世界的溝通禮儀 
「非語言的暗示,諸如臉部表情和手勢,往往是幫助他人了解我們意思的關鍵。然而,我們用電腦寫信時,時常忽略了這點。」――哈佛商學院教授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
 
美國五○年代傑出的布萊恩公司創始人卡爾.布萊恩(Carl Braun),曾要求公司內部成員在溝通時,一定要遵守「五W」原則,也就是必須說明什麼人(Who)、在何時(When)、何地(Where)、什麼原因(Why)、做了什麼事(What)。比方請某位同事處理某件事,若沒有告訴對方原因,只要犯兩次這樣的錯誤,就可能被開除。 
股神巴菲特敬仰的合作夥伴、波克夏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ie T. Munger)也提過,如果跟他人談事情,可以好好說明原委,對方就能更理解、更重視你說的話,較容易接納你的提議,也比較願意合作。 
說來令人頭疼,「把事情好好說清楚,讓對方能夠了解」這項溝通表達的基本行為,似乎沒有隨著人類有能力進行太空旅行而有所長進,尤其在現今數位世界裡,反而常遇到一堆「黑洞」。 
如果你跟我差不多年紀,或比我年長一些些,進入職場的前幾年(或更久)還沒有Line、Facebook、Skype這些數位聯繫管道,需要談事情時,必須直接面對面、打電話或寫E-mail。因為看得到臉、聽得到聲音,E-mail可以留存檔案,必要時成為「呈堂證供」,大家會比較注意溝通的禮節和敘事的完整性。比如開場與結束話題的問候寒暄,盡可能提供完整的資料給對方,會問對方何時方便聯繫等等。 
然而,才短短十多年光景,我們被社群媒體和即時通訊緊緊包圍,儘管開啟視訊鏡頭、按一下語音通話鍵也可以看到對方的臉和聽到彼此的聲音,但我親身體會發現,有耐心的人越來越少,大家變得更急切更自我,為了講求快速方便,自動省略或忽略許多溝通細節,結果往往造成他人的困擾與負擔。 
分享一個常遇到的狀況,我常收到陌生的臉書私訊,直接丟來一句:「你有接一對一教課嗎?」或「你最近什麼時候開課?」開頭完全沒有稱謂問候,也沒有說明自己是誰。如果文字有聲音畫面,我的腦海會浮現一個粗魯無禮的人,冷不防扯開嗓子,也不確定是不是在叫我。 
遇到這種訊息,近年我採取的方式是等個一兩天,看對方會不會有後續動作,少數網友會更正態度,主動補上更詳細的資料。可惜多數情況是,我窗台上的麗格海棠都開新花苞了,第一句話還是孤零零在那兒,對方沒得到我的回應,好像也不在意。 
許多工作都會經歷「詢價」階段,比方邀請授課、演講、主持活動、翻譯、設計、繪圖、採訪撰述等等。負責物色合作對象的人,會同時問好幾個「候選人」,再從中挑選滿意的人選。這舉措合情合理,我買相機也會貨比三家。只是,比方有人想應徵工作,多投幾間公司固然很好,但履歷上面只寫「敬啟者」或根本不具名,對於為何想應徵這間公司語焉不詳,個人資料也不完整,倘若你是人資主管,第一印象肯定大扣分,這份履歷的命運可想而知。 
基於好奇天性,也不太捨得讓人失望,我還是常忍不住回覆那些不太禮貌、簡粗糙的留言。有趣的是,簡單聊過之後,意外發現這裡面有一部分的人,工作資歷很豐富,職階不低,甚至本身就是公司負責辦活動、邀請講者的窗口,但透過即時通訊互動,措辭卻很草率,感受不到溫度,這種落差實在有意思。 
確實每個人的專長不同,有些人擅長口語表達,但文字表達能力沒那麼好,有些則相反。某位朋友告訴我,「每天那麼忙,解釋太多很浪費時間耶!」其實表達可以簡明扼要,同時兼顧禮貌,兩者並不衝突。誠懇建議大家,每次溝通把握「五W」原則,把你的來意和需求說清楚,若初次接洽,簡單介紹自己的公司單位和負責的職務,肯定會大幅提升對方受理你訊息的意願和效率。 
職場上的合作洽詢,無論最後決定如何,請跟對方說一聲,讓這次互動有個結尾。若想更專業更有質感,詞句文法的正確性和優雅,是下一步可以多講究的地方。關於這部分,歡迎延伸閱讀我的另一本書《質感說話課》,其中有篇文章〈說話有始有終,並記得感謝〉,裡面的範例可供參考。 
再來,選擇何時傳送訊息也很重要。你通常幾點上床就寢?幾點進入「休息勿擾」模式呢?我的作息這幾年不太固定,有時工作結束很晚才到家,更多時候是貪戀夜晚氣氛太美,沉迷看書或欣賞影片。無論幾點睡,並不表示任何人在頭腦還清醒的晚上十一點願意被打擾,尤其收到跟工作相關的即時訊息。 
或許你擔心突然想到的交辦事項不馬上告訴對方,隔天自己就忘記了,「先把想說的話丟出去,這樣心裡少一個負擔,對方明天再回也沒關係。」若是如此,改用E-mail寄送,或先記在便條紙或手機備忘錄,隔天再寄出,既可以滿足自己「今日事今日畢」的安心感,也不會打擾他人休息。 
「對方如果正在忙,可以先不要理會手機呀!」你可能會這麼想。很遺憾,不是每個人都能隨時把手機轉靜音,而且訊息每傳送一次,手機螢幕會亮起,這些都會造成視覺上的刺激干擾。很多人在公眾場合互傳訊息,手機沒有習慣轉靜音,「咻~咻~咻~」或「叮咚~叮咚~叮咚~」的聲音此起彼落,對環境也是一種噪音。光線汙染和太多聲響,不僅降低工作效能和睡眠品質,更影響整個大環境,甚至影響海龜產卵(是真的!),如果能從自身做起,這世界會安靜許多呢! 
我很晚才發現 Line 有個隱藏版功能,可以設定成「無聲傳送」,也就是對方收到訊息時,不會有聲音出現,這對需要傳送給正在開會或半夜已經入睡的人很有幫助,不妨試試看。 
每個人的作息和方便聯繫的時間不一樣,最體貼的做法是清楚表明希望收到訊息和討論事情的時間區段,乍聽有點麻煩,但只需要溝通一次,之後一勞永逸,長治久安。如果覺得這樣很麻煩,掌握白天九點到傍晚五點之間通常不會有錯。我也喜歡在這個區間溝通工作上的事情,社交訊息則希望不要超過九點。家人和少數好友例外,就算晚上十點傳來影片說:「月琪,這狗狗好可愛啊!」我還是會開心點開來看,但正因為是家人摯友,近年大家漸漸知道我需要沉澱休息,也很少會那麼晚聯繫我了。 
平常大家的資訊來源已經夠多,習慣用 Line 群組功能發送晨昏定省的「長輩圖」,以及頻繁轉發新聞、新奇影片連結,請拿捏一下發送頻率。如果覺得資訊量太大,不堪負荷,不妨客氣向當事人坦白表明:「謝謝你分享那麼多好資訊,由於我平常收到的訊息太多,看螢幕的時間太長,以後這些資訊可以不用傳給我喔!我比較期待跟你見面喝茶聊天。」或簡單說明其他原因,相信對方一定能夠理解。 
只要跟工作有關的重點和結論,最好再次核對達到的共識和理解是否正確,統一彙整寄一份到電子郵件收件匣,方便日後調閱。如果是語音交談,最後這道程序更不能少,至少也要在Line 留下文字紀錄。有些人不喜歡存檔,臨時想到上次討論的內容,又重新問對方一次,這也挺麻煩別人的。 
現在大家普遍不喜歡突然接到來電,因為手邊的事和思緒容易被打斷,還有被嚇到。好幾次我正在寫稿和補眠,手機突然響起,結果十之八九都是推銷的電話,後來需要專注工作及睡眠時,我會把手機設定為「飛航」模式,以確保不被打擾。 
最後我們來聊聊即時通訊裡使用「語音」和「文字」溝通的差別。不知道你偏好哪一種?有人喜歡透過文字溝通,方便回頭看紀錄。有人則喜歡使用語音功能,不用一直盯著手機螢幕看。 
平常我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很長,兩年前開始發現用語音留言很方便,可以讓眼睛和打字的雙手多休息。另外,我有幾位住在國外的朋友,兩地有時差,有時想關心對方,想分享的事情有好幾件,用語音留言可以在彼此方便的時間收聽,等有空再回覆。 
不過,多數人並不習慣使用語音留言,覺得對著手機講話很奇怪,也不喜歡自己的聲音。除此之外,其中一位閨密的解釋非常完整,她表示「非常痛恨」收到語音留言,「為了聽語音留言,忙翻天的時候得找出耳機,如果要開擴音,小孩會問東問西,也怕小孩聽到『十八禁』話題。明明只要幾秒就可以一眼看盡的內容,需要聽好幾分鐘。如果不小心沒聽完,下次又要重頭開始聽,浪費手機電力。如果想改天回覆,事後很難搜尋內容,但文字留言就可以針對每一句話做個別回應。」她對語音留言功能簡直「罄竹難書」,感謝她向我詳細解釋,當然跟她聯繫,我就會恢復文字交流。 
最體貼的做法是根據不同需求、身處環境,還有內容的重要性,來決定使用文字還是語音。只要使用語音,請留意聲音輸出品質,精簡你的話語,多留意咬字,語速可以比平常慢一點點,適時停下來,讓對方可以聽得更清楚。 
特別提醒,有些人會把與他人的私下對話「截圖」公開分享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平台上,或許他覺得有趣、很喜歡這段話,或覺得對方的想法「有大病」、很荒謬;還有些是在消費交易或工作上有糾紛,氣得擷取對話公告於世,希望得到大眾支持和公評。根據了解,任意公開與他人的對話紀錄,可能會觸犯《個人資料保護法》,甚至《刑法》,務必小心謹慎。 
綜觀以上幾點,會忽略數位通訊時的表達禮儀,多半是忘記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不夠清楚他人的狀況,只注意到自己的便利和目的。多發揮同理心,尊重每個人的個別需求,便能優游於數位世界,讓科技成為你的好幫手,不再是煩惱黑洞。
 
 
探索你的訪談風格 
「語詞有其侷限,它是不完美的工具,但看它以多高的角度照亮黑暗。」――作家艾米.班德(Aimee Bender)
 
把「人」分門別類是偏頗的做法,不過,每當看到巨蟹座年度運勢,或〈全球十大最性感男星排行榜〉這些文章,還是會忍不住從第一行讀到最後一行。 
為了方便解說,我把訪談者粗分成四大類型:策略型、感性型、幽默型和批判型。不過,除非是「可燃」與「不可燃」物品,人的組成顯然比紙張和玻璃瓶罐複雜得多,看完這篇文章,歡迎你延伸出自己的訪談類型,完全沒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策略型」的訪談者。通常他們有顆縝密的邏輯腦,會盡量蒐集資料,充分思考,訪題鋪陳循序漸進,著重在詢問對方的目標、計畫和佈局過程,話語中帶有大量數據、資訊,技術面、實際做法及完成時間表。陳述事件或故事時,來龍去脈交代得很清楚,而腦海中有一張地圖或路線圖,以及俯視全局的視角。 
「可以聊聊你當初成立這間公司的原因嗎?符合你最初的設定嗎?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你當初準備的創業基金是多少?現在做到這個規模,下一步計畫是什麼?打算給自己幾年時間完成?」 
無論他是一本正經還是眉目含笑,心裡都很清楚自己在說什麼,期待訪談能達到某個明確目標。跟策略型的訪談者對話,最好能理性陳述,不拖泥帶水。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感性型」的訪談者。 
重視情感交流,喜歡娓娓道來一段故事,是這類訪談者很重要的特質。相較於其他三大類訪談者,他特別設身處地替來賓著想,在意來賓在互動過程是否自在舒適,會關注來賓的情緒狀態。擅長感官和內心活動的「細節」描述。另外,「我覺得」、「你覺得」這種感受性的措辭也會特別多。 
感性型訪談者自備探照燈,想照亮人性的幽深之處,例如恐懼、喜悅、悲傷、憤怒、情慾、失落,也較願意坦露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就是感受型的訪談者,曾數度在來賓面前共感掉淚。曾有學員問我:「在來賓面前落淚到底好不好?」這要看情況,若對方提起過世的親人,而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因此動容落淚,一點也不會不妥,反而來賓會跟你更親近。 
突然想起有一次,進行電台專訪時,我忍不住在來賓面前哭了,忘記聊的是什麼話題,只記得原本頑皮嬉鬧、有點不受控的來賓,趁中場休息空檔,偷偷低頭不知道在寫什麼,等錄完節目,對方塞給我一張小紙條,裡面寫了幾句安慰的話,感覺很窩心。事後我問了幾位有聽節目的朋友,他們完全聽不出我那集有什麼異狀。落淚其實無妨,適合當下氣氛反而是一種美,也更人性。 
每位訪談者都想問出精彩的故事,很多故事都在回憶裡。感性型的主持人溫柔潛入對方的心湖,引導受訪者拾起一些遺忘已久的故事,但不是粗暴掀起狂風巨浪,讓對方狼狽翻船。 
我曾設計一個廣播單元叫做「懷舊筆記」,請每位來賓用三到五分鐘,分享一段他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有趣的是,大家回憶的片段都是童年或是家鄉的事。當聊起家人、童年和青春時期,特別容易軟化對方的心牆,因為難留少年時,每個人的童年和青春都只有一次,格外珍貴,這類故事也特別動人心。 
中國有位知名主持人董卿,曾經連續主持十幾年央視春晚,後來她製播主持了好幾檔深度訪談節目,她也是非常典型的感性型訪談者。在《朗讀者》節目中,其中一集主角是表演藝術家金士傑老師,如果你訪問金士傑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會怎麼開場呢?策略型的訪談者可能會從他創辦蘭陵劇坊開始聊起,而董卿一開始詢問了金老師剛出生的孩子,只見這位平日略感嚴肅的戲劇大師,笑得非常開心且溫柔,細細談起了孩子出生的狀況,後來又主動聊起自己的父親。 
談到家人,容易勾起內心柔軟的角落,倘若家庭並非和睦,甚至有家暴境遇,那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提問,只是建議等訪談進行到中後期,再伺機而動。 
至於「幽默型」的訪談者,請容我開玩笑比喻,像是在台灣的企鵝和羊駝(或許你聽過牠的另一個俗名:草泥馬),相對稀少,人見人愛。 
我好幾次在課堂中做民調,請學員們評估自己偏向哪一種訪談者?「幽默型」的比重永遠最低,每次都只有寥寥幾位舉手。我想,或許是台灣教育並沒有足夠的空間和養分,鼓勵大家安心發揮幽默好玩的性格。如果天生幽默,可能在家長老師的制止下,漸漸壓抑了本性。能夠幽默,是非常難得的特質,如果你是幽默型訪談者,請務必保持下去,能讓自己、來賓和觀眾都開開心心,對談中有料又有糖,簡直功德無量! 
重視輕鬆愉快的氛圍,妙語如珠,是幽默型訪談者的特色。比方英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詹姆斯.柯登(James Corden),同時也是極出色的幽默型主持人。他最受歡迎的談話節目《The Late Late Show with James Gorden》有個招牌環節是「車上卡拉OK」(Carpool Karaoke),每次他會開著車,沿途載一位或一組嘉賓,邊開車邊聊天,跟來賓一起引吭高歌。再大咖的名人明星都會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唱走音也不打緊。 
營造一個適合讓對方表現真我的環境,不限於幽默型的訪談者,不過,這類訪談者確實很能透過話語或巧思,吸引來賓放下心防,展現出超真實和平常鮮少流露的童趣一面。 
如果你想當個幽默型的訪談者,必須自己能放鬆自在,享受對話,以寬廣有創意的眼光欣賞對方各種特質。特別提醒一點,講話的尺度拿捏要注意,東西方民情不同,你以為的「幽默」,如果來賓和聽眾不覺得,反而變成冒犯,就會出現尷尬場面,對方的心門就會再次關閉。多累積訪談經驗和觀察力,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和禁忌,才能找到最佳平衡。 
最後,我們來聊聊「批判型」的訪談者,先讓我擦個汗。 
他們大部分非常聰明,有一雙不輕易接受表象的眼睛,對來賓的言詞和既有媒體報導,帶著質疑求真的挑戰精神。許多人在接受專訪時,為了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會掩飾自己不那麼喜歡、不那麼善良正直的部分,而批判型的訪談者,想推開有美麗前庭的洋房宅邸大門,一窺背後是否藏著雜草叢生,暗藏不為人知的密道。 
這類訪談者不怕衝突,問話精準辛辣,甚至享受針鋒相對的「快感」。面對批判型訪談者,要有幾把刷子,否則會被問得面紅耳赤、氣血攻心。如果彼此勢均力敵,那麼欣賞批判型訪談者的對話會很過癮,兩位強者尖峰對決,受惠的絕對是觀眾。 
雖然我倡導「質感對話」,鼓勵大家較溫潤善意的互動方式,但並不是要你無條件迎合來賓,如果專訪「疑似」黑心企業的負責人或操弄權力的無良政客,那麼問出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真相對全民都很重要。只要你的提問可以伸張社會正義,促成正向改變,幫助弱勢福祉,那麼請盡情發揮你的批判之舌,勇敢發聲吧! 
有些批判型的訪談者是為了符合節目或個人需求,故意想給對方難堪,或挖坑希望對方一時不察跳下去。如果這就是你想製造的效果,並且願意承擔後果,包括來賓拂袖而去、彼此的關係破壞或中止,那麼,上帝祝福你! 
噢!上帝應該不會鼓勵你這麼做。身為質感表達的代言人,我還是誠心希望你的批判個性,有著更為大眾著想的意圖,請出口留情。 
很少有人是單一類型,多半是兩三種,甚至四種都有的綜合體,但一定會有某項特質特別鮮明。我分析自己是感性型為主的訪談者,第二順位是策略型,帶點幽默感,批判性格也有一點,只是會隱藏在溫和的提問中。 
並不是感性型訪談者就沒有邏輯、不懂策略和批判,只是對他們來說,更看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也就是以「人」為導向,即使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也會用溫和的方式來呈現。相對地,並不是批判型的訪談者,就不顧他人感受,任意妄為,只是比較以「事」為導向,在意的地方不同,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任何訪談者和受訪者,都是「互相成就」的關係,無論你是哪一種類型,都想要真相,希望對方誠實無欺,自己也有所成長。永遠記得,無論哪一種型的訪談者,在真實世界裡,對話永遠無法完全如你所料,保持開放與接納,將讓你的訪談生涯走得更長更久。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對話構成,
開啟有質感的對話,將舖成更寬廣的機運之路。

暢銷書《質感說話課》作者最新力作,再探高品質的言談表達藝術。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