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 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 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 誠品線上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作者 Sendhil Mullainathan/ Eldar Shafir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匱乏經濟學: 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 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既然說螞蟻是忙碌的工人,為什麼還能每逢野餐必不缺席?--瑪麗.杜絲勒,奧斯卡金獎影后我們寫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行為經濟學是認知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的新領域,探討人在什麼認知之下做了什麼決定,不管是在臉書上按了「讚」,還是決定購買(或不買)某個東西,都有心理學的基礎,也有經濟學的意義。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森迪爾‧穆蘭納珊與普林斯頓認知心理學教授埃爾達‧夏菲爾聯手探索了「行為經濟學」, 在《匱乏經濟學》中,兩位作者回到了經濟學的基本命題:在資源有限的時候,人要如何根據需求與供給來做抉擇?在心理的層面上,人的經濟行為是一種「匱乏」 的表現,但是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供給被無限擴大,需求也被無限擴大,但是個人的資源並沒有相應提高,人的「匱乏感」因而大幅提昇。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於是,追趕「最後期限」(deadline) 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常見場景。「最後期限」能讓人集中精神,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大質量的工作,獲得「專注紅利」。但是,因為人把心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工作 上,忽略了長遠來看更重要的事。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作者看到同樣的原因: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匱乏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案例,提供了理解的新方式,也告訴個人與組織要如何管理匱乏。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名人媒體推薦:●一位是行為經濟學家,加上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兩人在各自的領 域都是領頭羊,然後讓他們的創造心靈互相激盪,就一定會寫出一本好書。讀者眼前是一本充滿創見、易讀又發人深思的書。一個想在法律事務所晉升合夥人的單親 媽媽和一個把半數收入用在繳利息的農婦有什麼共通之處?答案就是「匱乏」。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匱乏以種種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我們。—──《推力》作者、芝 加哥大學教授 塞勒(Richard H. Thaler)●兩位作者的合體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組合。他們試圖把科學的嚴謹與人類的困局結合起來……在我們的領域中,他們那心腦合一的出色組合,是我看過最優秀的。——《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一本非讀不可的重要書籍……。對於那些給自己挖了洞又爬不出來的人,尤其要把《匱乏經濟學》帶在身邊。──《波士頓環球報》 ●這本書另闢蹊徑,探討貧窮對人的認知以及選擇能力的影響。──《華爾街日報》 ●本書統整各家探討匱乏心智架構的理論,其範圍之廣、企圖心之大,尚屬少見。──《經濟學人》 ●《匱乏經濟學》巧妙融會了故事與學術研究,讓讀者瞭解到匱乏的感受會窄化眼界、扭曲判斷。它對個人發展與公共政策極有啟發。──《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品克(Daniel H. Pink) ●那些想看書卻沒時間看書的人絕對要看這本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作者、哈佛大學教授 吉伯特(Daniel Gilbert)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曾獲頒麥克阿瑟「天才」獎,對於「行為經濟學」的著迷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並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現實中,協助創立了非營利組織ideas42。工作之餘的嗜好包括打棒球、上Google瀏覽搜尋和修理古董濃縮咖啡機。埃爾達‧夏菲爾 Eldar Shafir出生在以色列,長居美國,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開設決策、認知科學與行為經濟學的課程。他是ideas42的共同創立者兼科學總監。曾任判斷與決策學會會長(Society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羅瑟‧塞吉基金會行為經濟學圓桌會議(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ehavioral Economics Roundtable)成員,加拿大高等研究院(Canadi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資深研究員。他也是美國白宮與財政部顧問。夏菲爾是古根漢獎學金得主,被《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 Magazine)選為二○一三年「全球百大思想人物」(100 Leading Global Thinkers)。■譯者簡介謝樹寬彰化員林人,一九六八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新聞節目製作人。喜歡跑步、看棒球、掛網路、填字遊戲。現任職某科技公司從事新媒體研究。

商品規格

書名 / 匱乏經濟學: 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 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作者 / Sendhil Mullainathan Eldar Shafir
簡介 / 匱乏經濟學: 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 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既然說螞蟻是忙碌的工人,為什麼還能每逢野餐必不缺席?--瑪麗.杜絲勒,奧斯卡金獎影后我們寫作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75541
ISBN10 / 9573275546
EAN / 9789573275541
誠品26碼 / 2680929468006
頁數 / 288
開數 / 正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窮蜜蜂與富黃蜂
 
任何人造的建築都比不上一座蜜蜂的蜂巢還仔細。年輕的工蜂大口吞下蜂蜜以分泌出少量的蠟。它的轉換幾乎不成比例:一磅的蠟需要八磅的蜂蜜,相當於九萬隻蜜蜂從花朵採蜜所蒐集到的量。蜜蠟被蒐集成小塊狀,蜜蜂便會聚集在一起,利用體溫來加熱以打造它的形狀。蜜蜂就這樣慢慢如瓷磚排列一樣造出蜂巢。這個工程全靠一點一滴累積,而且上頭並沒有老闆的監督。你可以想像一下用一粒細沙、一粒細沙慢慢堆出沙灘的城堡,從頭到尾沒有停下來估算進度到哪兒,而且也沒有任何人提供指示。想像一下幾百個朋友和你在黑暗中一起做這件事。但是蜜蜂做到了。蜜蜂造出蜂巢的隔牆,令人贊嘆地,交點都是一百二十度,以目視看來都是完美的正六角形。每個隔牆厚度不到○•一公釐,誤差範圍只有正負○•○○二公釐。這只有二%的誤差容許度——以建築標準而言已相當不錯。相較之下,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對於建築的加工夾板寬度,允許的誤差容許度是一○%。
         
黃腰胡蜂也是要築巢,不過牠們築巢用的是泥土。接下來牠們會用毒針刺死蜘蛛,最多可以把二十幾隻蜘蛛塞入牠們的巢中,在上面下蛋,並把蜂窩封起來。孵化的幼蟲以這些屍體為食,在封閉的巢穴裡過冬。和蜜蜂不同的是,黃蜂並不是優雅的建築師。蜂巢每個隔間大致成圓筒狀,但是排列很不整齊,完全不像蜜蜂那般精準。
         為何蜜蜂建造如此精密的建築而黃蜂卻如此雜亂?原因在於匱乏。黃蜂的建築材料非常充裕——泥巴。蜜蜂的建築材料相當稀缺:蜂蠟。蜜蜂的蠟——就如小行李箱的空間和艱困時期的現金一樣——需要儘量節用。建築不良就意味著浪費蜂蠟,這也成了追求效率,必須細密打造的動機。相對的,黃蜂有充裕的材料,有大量的泥土可以揮霍。黃蜂可以容許寬鬆——建造得隨意雜亂一些——因為牠們的建築材料很廉價。蜜蜂辦不到是因為牠們的材料昂貴。
         
有些時候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窮人與富人的身上。想像一下在打包一個行李箱之前,你把要帶的東西先攤在床上,依照物品的重要性從左到右依次擺放。如果這次要出門三天,第一套內衣褲應該在最左邊;第五套則在最右邊。你現在開始把重要的東西由左到右依序放到行李箱裡。在行李箱裝滿時應該已經放下不少東西,這時候要放的應該已經是你不太在意的物品,像是第五套內衣褲這類的東西。「富人」行李箱裡享有的空間來自於他放棄無關緊要的物件。「窮人」行李箱已經塞滿了,但仍有些很重要的物件無法放入。空間對小行李箱而言相當珍貴,隨著行李箱變大,空間的限制也就越來越無足輕重。經濟學家把它稱為「邊際效用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你擁有的越多,每個再增加的物件對你就越沒有價值。
         
這裡幾乎可以說是一整套經濟學的運作邏輯:窮人的寬鬆較少是因為情況不允許。供打包的材料——也就是行李箱裡的空間——對富人而言就如泥土一般廉價,但對窮人就如同蜂蠟一般昂貴。所以富人打包就像黃蜂,隨意、無效率、而且具有寬鬆。窮人就如同蜜蜂,仔細精打細算,而且不存在寬鬆。
         
它同時也有深層的心理學運作。當富人和窮人打包打到一半暫停下來,他們各自都還有一些東西在行李箱外。由於沒有放入的物品對窮人而言具有更大的價值,這些物品會成為吸引他們的焦慮。窮人對這些物品出現隧道效應忍不住會去想:「我能不能重新安排,把這些也擺進去?」打包這件事抓住他的注意力,因為沒放進去的東西可能很要緊。當富人停下來時,還沒放入的東西已經不太重要。它們也可以加進去,也可以放著不管。富人留下了寬鬆是因為他們對打包這件事已經不太投入。
 

我們從寬鬆得到什麼?
 
房子不過是把東西堆放在一起,上面加個蓋子。
──喬治・卡林
 
這些寬鬆會跑哪裡去?如果你的情況和大部分人類似的話,那自己檢查一下就可以。你只要到廚房看看食物櫃,裡面應該有不少很久之前買的東西。這種情況並不是特例。全美國家庭的廚房櫃子裡都是一堆幾百年沒用過的料理湯包、果醬和罐頭食品。這種現象尋常到食品研究者專門給它取了個名字:他們把這類物品稱之為「櫥櫃棄兒」(cabinet castaways)。有人估算過從雜貨店買回來的物品,大約有十分之一最後會變成櫥櫃棄兒。
註:我們會留下如此多廢棄物的理由,是經濟學家所稱的「選擇價值」(option value)。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會用到,但是我們衡量擁有它在身邊預防萬一這個選項的價值。心理學可能比這個簡單的敘事還要再複雜一點。我們認為,在匱乏的狀況下,人們會考慮得更仔細——也就是聚焦——仔細衡量它最終被使用的機率,謹慎評估它的選項價值,而不是平淡做出「預防萬一」時的選項。

事實上,許多人家裡也是棄兒的博物館。你可以回想一下上次你搬家或是清理一個櫃子時的情況,「我怎麼不記得我買過這個!」這些櫃子裡的棄兒實在太常見,以致於你真正稀缺的通貨已經不是錢而是空間。有些人需要到外面租用自存倉庫來堆放自己的東西。根據估計,美國每年花在個人倉儲的費用超過一百二十億美金,相當於音樂消費的三倍。事實上,美國個人倉儲業存管物品的空間超過二十億平方英尺。美國的自存倉儲協會曾提到「自存倉庫的總面積可以同時容納所有美國人站在裡面。」

毫不令人意外,自存倉儲事業的發達,與充裕造成的寬鬆有緊密的關係。有作家在《紐約時報》雜誌如此寫道:
 
「倉儲行銷解決方案」顧問機構總裁德瑞克・奈勒告訴我:「人性的怠惰一直是自存倉儲業者的好朋友,因為只要放進去之後,沒人會想再花整天的時間把東西從倉庫搬出來。只要他們付得起錢,而且心理上覺得自己負擔得起,他們就會永遠把東西擺在那裡。」不過現在不一樣了(指的是二○○八年之後的經濟大衰退),他說:「現在有些人需要不時注意自己的信用卡賬單,他們開始注意自己寄存的東西,覺得每個月花一百美金寄放也許不值得,所以乾脆把東西處理掉。」
 
寬鬆讓我們可以不去理會被我們棄置的物品。它讓我們可以臨時起意買一罐有異國風味的罐頭湯或是一架遙控模型飛機。有了寬鬆,我們就感覺不到有需要去追問某個物品到底有什麼用。我們不會問自己「我該怎麼好好利用,讓它能物超所值?」或是「我真的會穿這雙顏色鮮豔的鞋子出門,好證明當初買它而不是買條褲子的決定是對的?」。因為這裡沒有取捨的問題,我們想的只是:「有何不可?」寬鬆讓我們擺脫取捨問題,它授權我們喜歡買就去買,不需要其他考量。
        
這樣子導致的結果,自然是缺乏效率與浪費。我們很閒的時候,會到處遊蕩把時間浪費了。花幾分鐘做這,花幾分鐘做那,不知不覺就耗掉幾個鐘頭。最後一天下來,十六個小時清醒的時間可能只好好利用六個小時。我們會花一個禮拜的時間去做一個理應兩天就完成的工作。在這裡,我們同樣指的不是你事先設想排定「沒什麼重要事情要做」的時間。我們這裡指的是那些根本未經安排的時間。當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很輕易就會把時間浪費掉。當我們手頭充裕的時候,我們會買一些將被我們丟棄並遺忘的東西。到頭來有一堆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間,裝滿了從不想吃的料理包的食物櫃,以及堆滿自存倉庫,那些曾經擁有但被我們遺忘的東西。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