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 誠品線上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作者 陳志恆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對於孩子,你給的是愛還是傷?」第一本來自學校輔導教師的十年校園觀察紀錄累積53萬人次UDN人氣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32篇孩子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對於孩子,你給的是愛還是傷?」第一本來自學校輔導教師的十年校園觀察紀錄累積53萬人次UDN人氣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32篇孩子的真實故事,呈現大人世界的荒腔走板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不是霸凌、不是成績,而是每天密切互動的大人!作者從多年的校園輔導教師和諮商、演講工作坊經驗,發現孩子的困頓與痛苦並非偶然,多半與身旁的人脫不了關係。而究竟什麼最讓孩子感到痛苦?考不好?睡不飽?被禁足?都不是——這些學齡世代孩子最大的困擾,竟來自和他們每天互動最密切的大人的關係!壞掉的大人們常說……「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睡得好!」--總是在孩子和自己意見不同時處在「孩子狀態」的父母。「如果哪天能不操心他,我就謝天謝地了!」--總是把孩子當「無能的人」、看不見孩子優點的父母。 「我常想乾脆別管了,但就是放不下!」--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無法放手的高控制慾家長。受傷的孩子們會說……「我想……,但是我爸媽不會答應的。」--看著總是訴說委屈的父母,孩子會以體貼順從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孩子逐漸長大後,有了不同想法、卻得不到父母支持時,會下意識地犧牲自我主張,以壓抑內心深處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不論我再怎麼努力,都不會被肯定。」--青少年時期,孩子會嘗試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父母或師長的肯定,長大後,便會開始證明自己的無能。「我不想跟大人講,反正講了也沒用。」--說著尊重、支持卻不善於靠近孩子的父母,無法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連結。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獨立自主,但自小貧乏的情感經驗,卻容易形成在社會、職場上的人際疏離。一本為孩子獻給父母師長的真情書你得知道,孩子在真正向你求援前,是多麼努力地撐著你得理解,孩子很怕增添你的麻煩你得明白,孩子站起來走向你的路途有多麼漫長你得記得,孩子時刻都在觀察你是否願意傾聽、支持他孩子是世界最美好的總和,帶著傷的我們,怎麼做才能和孩子一起獲得幸福?給孩子力量,也需要刻意練習!作者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許多受了傷的孩子,以及那些與孩子互動最緊密的大人父母師長、親戚長輩……讓大人練習陪伴、和孩子建立起穩定的情感連結:關懷、尊重、支持與肯定,這將使孩子逐漸看到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值得被重視與被愛,並且被允許活出屬於自己的姿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一○五年教育大愛菁師獎、作家/余懷瑾美國執業心理師、《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身心整合之旅》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師/王智誼諮商心理師、作家/胡展誥桃園市振聲高中輔導主任/黃靜萍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蘇絢慧「志恆用流暢、精鍊且富情感的文字,描繪出多年在輔導工作中遇見的『青少年與大人們』,我閱讀時總在心中喊著:『是的!這就是我想送給那些受傷與疲憊不堪的孩子、師長與父母的話啊!』是一本有故事、有方法的好書。」--諮商心理師、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副所長/張祐誠「一本老師、家長一定要看的書!作者結合教育現場真實案例,透過專業的輔導諮商技巧剖析個案,深入淺出、明瞭易懂,並給予實質的建議,著實為老師開啟了另一扇窗,也為父母上了寶貴的一課。」--國立彰化高商教師、彰化縣SUPER教師/施錫昌「我們自以為的愛,正在啟動孩子對生命的熱情,抑或讓孩子失去生活的力量?我們自以為的愛,是真切的愛,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真實的自己,或是盲昧的愛,只是企圖讓孩子在我們的控制與壓抑中成就我們自己?到底,我們是愛自己,還是真正地愛孩子?志恆老師透過這本書,不斷提醒身為讀者、也同時是師長或父母的我們,放下自己,重新檢視與反思,進而覺察自己未曾察覺的那些『自以為』,從而啟引我們以更全面的角度與方式來重新看見、認真看待每一個孩子。真正的愛,是看見孩子的價值,鼓勵並陪伴孩子成為他/她想成為的樣子。誠如志恆老師在書中點醒我們的,真愛,不應是阻礙,更不該是傷害。」--國立彰化高商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候選人/洪一賓「讀著志恆老師的隻字片語,無數次家訪畫面湧上心頭。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身為老師的我們去陪伴、關愛、盡力協助,以引導原生家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志恆老師在書中透過許多學生個案的引導剖析與互動協助,點出了大人世界的光怪陸離,讓每一個受過傷的愛,藉由心理助人模式進行療癒,幫助了許多無助的孩子、父母和師長。一份真正的愛,需要學習,也需要引導,更需要同理。本書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讓我們成長學習,誠摯推薦給大家。」--員林國中教師、一○二年SUPER教師全國首獎/曾明騰「年紀越大,越明白一件事:人的本質其實很簡單,我們渴望被看見、被理解,然後,自在地以各種樣貌活在世界上。感謝志恆老師以第一線實務經驗,巧妙融合專業,讓大人有機會接受自己內心的傷口,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同時學習真正愛孩子的方式,學習看見、理解孩子,並和孩子一起追求生命的本質,活出真實的人生。一本獻給大人的真情書,值得用心閱讀。」--彰化縣陽明國中退休教師/王雅玲「一本助人工作者溫暖的專業書寫。不管是受傷的孩子,抑或對教養、教育充滿困惑挫折的大人,相信都能從書中得到啟發與助益。」--高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淑瑮「認識志恆多年,從青澀大學生、輔導教師到心理師,尤其是脫下教師的身分步上行走江湖的勇氣與毅力,正是行動心理師的最佳實踐!」--諮商心理師/王智誼「這本書,深刻反映了世代演進中親子的多元議題,教科書來不及納入的實例,早已活生生演示在不同家庭中;字裡行間不僅展現了志恆老師細微觀察與洞悉世事的眼光,也是第一線助人者在實務現場最好的教戰手冊。」--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諮商心理師/陳素惠「一直以來,我認識的志恆老師,是個充滿愛的人,他對親職教育的熱情,對孩子成長的積極參與,都很讓人感動。志恆老師幫助了迷惘的孩子,以及許多憂心不已的家長,他在本書寫下許多動人的故事,累積出一套協助孩子與家庭的思維和態度,非常適合家長和助人工作者。推薦給大人們閱讀,這本書,能讓我們獲得更圓滿的親子關係。」--諮商心理師、愛心理iSpace創辦人/吳姵瑩「書裡寫的是青少年的困頓、父母的焦慮,但我更喜歡的是志恆以他一向誠懇、真摯、細膩的情感與文字功力,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溫柔心事,讓所有讀者,從心底開始悸動。」--心理師、輔導教師、諮商博士候選人/林子翔「如果您總是很用心、很用力、很挫折地在愛孩子,邀請您一起透過志恆老師溫暖而樸實的文字,重新認識這『無力』世代下,我們和孩子間說不清的內在狀態,透過實務經驗『給力』的提醒,當我們安頓好自己時,也才能安頓孩子。」--成功高中輔導組長、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林上能「讀了志恆的文章之後,在想如果能在求學時就認識他,透過他的專業來撫慰我心中受傷的小孩,該有多好。看著書中的案例,想回到過去,藉由老師的溫暖引導,鼓起勇氣面對心中的陰影。現在的我有許多機會站上講臺,總是提醒自己,愛別人前要先學會愛自己,希望我們都能透過這本書將我礙你,變成我愛你。」--星合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星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曾終日與青少年孩子為伍,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著有《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學經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畢業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諮心字第001155號)美國NLP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Master Trainer)全球NLP訓練與諮詢社群(GTC)認證成員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常務理事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訓練合格治療師新竹市生命線協會員工協助服務中心(EAPC)合作講師愛心理(iSpace)管理顧問公司特約講師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教師、輔導主任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 www.facebook.com ALguidanceUdn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http: blog.udn.com heng711 article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如果這是一本校園輔導手冊 余懷瑾推薦序 看見實踐「愛的行動」的希望 胡嘉琪學校教師、心理師齊聲推薦前 言 嚴肅地看待每個來訪的生命Part Ⅰ 受傷的孩子與渴求愛的靈魂01孩子活的是誰的人生?02當孩子口中只剩下「不知道」03活在「無力世代」?04都是they的錯!────當孩子出現「託付心態」05只是「消極配合」?────當孩子不願再和你對話06討愛的孩子?07說不出口的困境?────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08你是回到「孩子狀態」的大人嗎?Part Ⅱ 壞掉的大人與令人窒息的愛09你的一句話,傷了孩子一生10孩子的未來,你決定?11別讓孩子複製你的委屈12現在的孩子很有事?13為什麼孩子越罵越廢?14為什麼你無法對孩子放手?15沒有叛逆期的孩子們16冷漠的大人與疏離的孩子Part Ⅲ 在關係中帶給孩子更多的力量17老師,你願意相信我嗎?18成為他人身邊穩定而堅強的存在19改變,一次一點點就好20你是否不曾好好聽孩子把話說完?21「微諮商」的力量22助人工作者一定得「做點什麼」嗎?23在真實的生活中了解自己────心理測驗的迷思24剛剛好的陪伴Part Ⅳ 那些從孩子身上學到的事25是幫助孩子,還是幫助你自己?26從陌生到熟悉27慢慢來,比較快!28你和孩子的互動是真誠的嗎?29面對暴衝的靈魂,你準備好了嗎?30青少年輔導諮商的售後服務31傾聽的本事32助人工作不只是良心事業,更是專業結 語 在另一個場域中繼續守護孩子的成長

商品規格

書名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作者 / 陳志恆
簡介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對於孩子,你給的是愛還是傷?」第一本來自學校輔導教師的十年校園觀察紀錄累積53萬人次UDN人氣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32篇孩子的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336404
ISBN10 / 9861336400
EAN / 9789861336404
誠品26碼 / 2681523138005
頁數 / 32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 言

嚴肅地看待每個來訪的生命



「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我抬起頭來看著她。

是一張蒼白、憔悴的年輕面孔,眼神中透露出些許不安。

在那之前,她已在輔導處門外躊躇徘徊許久,終於鼓起勇氣,推開門,迅速地走向我。彷彿稍有猶豫,心裡的另一個聲音會拉住她往回走。

我問她怎麼了?她遞給我一張對折工整的紙條,示意我看看紙條裡頭的內容,彷彿想說的都寫在那上面了。

看完之後,我問她:「這樣的情形持續多久了?」

她告訴我,已經三個月了。

「這麼久了,一定撐得很辛苦吧?」孩子點點頭,眼眶已泛紅。

「想必妳忍了很久,才鼓起勇氣來找我的吧?」

「妳很勇敢,也很堅強,真的很不容易。」我看著她的眼睛,「好,現在什麼都先別說,我們約時間談談,讓老師試著協助妳。」



永遠忘不了的話——

「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那是一位心因性飲食失調的高三女同學,有著纖瘦的身形、清秀的面孔,成績向來優異,是班級幹部、也是學校慶典活動的專職司儀,獨自一人在學校附近租屋外宿。每天晚上補習完回到宿舍,準備開始熬夜念書時,就會無意識地抓起食物拚命往嘴裡塞,一直塞、一直塞、一直塞……無法停止。沒有飢餓感、也沒有飽足感,只知道吃進去的食物快滿出來了,卻還不斷進食,又一邊哭泣,直到凌晨,太陽升起。

經過一次會談,我評估她的狀況後,聯繫家長轉介醫療機構,並要求家長讓她搬回家裡,改為每天通車,好在家人的陪伴下,讓飲食與作息逐漸恢復正常;同時配合一週一次的心理會談,以及定期回診就醫,情況逐漸獲得控制。幾個月後,孩子畢業了,進入不錯的大學就讀。

幾年過後,我仍然沒有忘記,當初孩子帶著紙條前來找我時,那不安與惶恐的面容。更不會忘記那句話:「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尋求心理助人服務與病痛求醫大不同



常有人問我,校園中的孩子真的會主動去輔導處找輔導教師求助嗎?

不多,但仍然是有的。

剛進入心理助人服務這一行時,很少想過求助者尋求協助時的心情。過去常有錯覺,輔導教師坐在學校的辦公室裡,自動就有學生找上門,就像感冒了去診所看醫生一樣稀鬆平常。

然而,在學校裡接觸的個案多半是由師長轉介而來,或者透過心理測驗等資料篩選出來,被我主動約談的。他們因為被要求而前來,就算有求助的需要,也是被動地接受邀請後進入個別諮商中。這與主動走進輔導處,站在輔導教師面前開口說「老師,我有個困擾,想請你協助我……」的同學,是截然不同的。



獨自苦撐許久,直到痛苦指數破表



主動前來求助的孩子有一些特徵。首先,他們通常忍了許久才尋求協助。

當困擾出現時,他們多半認為靠自己的力量就有辦法克服。等到問題越見失控,有時會求助同學好友,有時不好意思說,於是繼續隱忍,直到撐不下去,痛苦指數爆表,才會起了找專業人員談談的念頭。

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韌性十足,這麼一忍,往往幾個月到半年,我甚至聽過一個孩子說,他從國中起就想找輔導教師談了,卻等到高中才真正有所行動。

當然,他們絕對不會在下定決心求助後,就這麼走進輔導處,就像到巷口的小七買杯咖啡這樣輕鬆容易。

我事後訪談幾個孩子,他們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在正式推開輔導處大門之前,曾有好幾次折返回班上;而最後選擇找幾位同學「壯膽」一同前來的,也不在少數。



孩子會觀察大人是否足以信任



此外,孩子會簡化自身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很客氣,帶著困擾、鼓足勇氣前來找我時,總是說:「老師,您有空嗎?可以和您談一下嗎?」彷彿他們的困擾只要談個幾分鐘就可以解決了,然而事實上,多半不是談「一下」這麼簡單而已。

其實,孩子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是,因為自己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給看起來很忙碌的師長增添麻煩,真是不好意思。孩子們的體貼,令我感動不已。

我常思索,孩子憑什麼信任我、願意來找我,而不是其他的師長?別懷疑,許多孩子來找我之前,未曾和任何大人討論過自己的困擾。

我沒有任教他們的課程,頂多在新生訓練或每學期一次的入班心理測驗結果說明時,與孩子們見面;他們知道學校裡有個叫做輔導處的辦公室,卻搞不清楚裡面有著哪些牛鬼蛇神。

孩子們告訴我,他們早就觀察我很久了。從他們知道輔導老師可能是可以求助的對象開始,他們會透過參加輔導處舉辦的各式活動、講座、小團體,加入輔導處的志工,或者爭取擔任輔導股長一職,來增加與輔導老師互動的機會,藉機觀察這個號稱能提供協助的人,是否值得信任。



正視那些需要被幫助的生命



原來如此啊!當我明白了這些,便深刻地意識到,從事心理助人工作時,每分每秒都需要戰戰兢兢、馬虎不得;不僅是心理助人工作者,所有名為教師的人都該有如此的覺悟:



你得知道,孩子在真正找上你之前,是多麼努力地撐著。

你必須肯定他的堅持,嚴肅地正視他的困擾,別輕易否定他提出問題的嚴重性。



你得理解,孩子很擔心增添你的麻煩。

你必須強化他求助的合理性,肯定他的勇敢與體貼。告訴他,你很開心他願意給你機會協助他。



你得明白,孩子從班上走到你辦公桌前的路途有多麼漫長。

有時候,師長得主動出擊,多些關懷與問候,或許能縮短孩子走這條路所花費的時間。



你得記得,孩子時時刻刻都在觀察你,思量著你是否是個願意傾聽、溫暖支持、值得信任的對象。

你得時時刻刻表現出友善與開放的態度;當孩子開始對你傾訴心事時,也鬆懈不得。你得尊重他想說什麼,以及說多少;你得保證他與你接觸時是安全的;同時,你要不帶評價地接受他所說的一切。



別忘了,在助人關係結束前,孩子都在觀察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旦感到不夠安全,他們會用各種看似禮貌的藉口,「拒絕」你所提供的服務。

這些是我在校園中從事心理助人服務近十年時光,孩子們教會我的事。謝謝我的學生們,因為你們的勇敢、主動與信任,才讓我有機會協助你們;而我從你們身上學習到的,總是比我所能給予你們的多上許多。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我是一個在校園中提供心理助人服務的實務工作者,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們工作。孩子們在會談室中與我分享他們的痛苦,多半和身旁的人脫不了關係,如同阿德勒心理學主張的:「所有的困擾都來自人際關係」。

哪一種關係型態最令孩子們感到痛苦?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們,最大的困擾常源自於那些生養他們、照顧他們,每天與他們密切互動的大人們—可能是父母,有的則是師長。

許多孩子來自失去功能的家庭,有著疏忽管教、高控制欲、內在匱乏以致話語總充滿怨念的父母;也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令他們感到挫折與心寒的教師,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此外,校園裡仍有許多教師活在過去的時空裡,固執地採用古老、無效又毫無彈性的教學方式;無視於教育環境的改變,硬將舊有的教育觀點與做法,強加在學生身上,令學生敢怒不敢言,同時覺得疲憊不堪。

這樣的故事,我聽過太多了。本應友善地教導與照顧孩子們的大人壞掉了,但受傷的卻是孩子,被送來療傷止痛也總是孩子。而那些壞掉的大人,卻沒有機會被送去好好地「維修」一番,因為他們總是無法覺察自己的言行,是否為孩子帶來了傷害,甚至堅持這是一種愛、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

孩子的生命故事每每凸顯出大人世界的荒謬。大人們愛面子、好比較、不重承諾、雙重標準、虛偽做作、自以為是、匱乏無力、過度干涉、難以自省、情緒暴衝……各種惡形惡狀被包裹在所謂「愛」的糖衣下,將其合理化地告訴孩子:「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於是,孩子們的認知錯亂了,孩子們的內心出現矛盾衝突:究竟該相信哪一個面貌的大人?

然而,細究大人們的成長過程,可能也曾有著相同的際遇,在傷痕累累中長大。大人們內心的創傷,使其不自覺複製了過往照顧者的行為模式,那是從小面對照顧者種種情緒壓迫時的因應之道;久而久之,便在成長過程中將自己形塑為最不喜歡的樣貌。等到長大了,擁有更多力量之後,再把這些令孩子痛苦的行為模式傳遞下去。

青少年的心思是相當敏感的,這個時期的孩子正準備邁向自立,需要感受自我價值,也需要獨立做自己。只是,大人的愛,好沉重,孩子無法從中自在地活出自己的樣貌,得分出好多力氣來回應父母師長的需求。不聽從父母的,內心會抱著強烈的愧疚感;不走自己的路,又感到遺憾萬分。

聽著孩子的故事,我常覺得無能為力。我無法進到家庭中去改變他們的父母;我難以代替孩子出面與令他們挫敗的師長溝通;我更無力去改變社會上某些過時、扭曲、不友善、充滿歧視且缺乏彈性的價值觀。

我能做的,就只是陪伴孩子,幫助他們長出更多的力量,去對抗那些壞掉的大人施加在他們身上的一切;並且讓孩子有所自覺,不再複製大人壞掉的行徑,走上那些父母師長一再犯錯的路。

心理助人者或孩子身邊的師長,能帶給受傷的孩子最好的禮物,往往是一段具「矯正性的情感經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也就是為孩子創造出一種新的人際關係模式,有別於他在原生家庭中的人際互動,或者有別於他與師長互動時的痛苦經驗。

在這段另類的關係中,孩子們體驗到的是穩定的情感連結—被關懷、被尊重、被支持與被肯定,這將會使他們逐漸看到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與被重視的,並且被允許用自己的姿態展翅高飛。



與其說助人,不如說是自我修煉



每一次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收穫最大的總是自己。

在心理助人工作中,我得時常面對內心的無力與焦躁,看見自己與孩子一樣匱乏無助。當面對孩子龐大的情緒風暴時,我也得學習如何安頓自己,並且穩定地將孩子的情緒給承接下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面鏡子,讓人赤裸裸地照見了自己最脆弱與醜陋的一面,同時讓生命有機會重新選擇與成長。一次又一次,與其說助人,不如說是一種自我修煉的過程。

在這本書中,有著許多我與青少年孩子們之間互動的故事。這些文字不只是故事而已,更有著我在從事青少年心理助人工作時的體悟與反思。為了保護當事人及符合助人專業倫理,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及背景皆經過大幅度改編。

而我真正想做的是從孩子們的故事中,呈現出大人世界的荒腔走板—許多大人壞掉了,卻用令人窒息的愛強加在孩子身上。同時,我也盡力去描繪,這些受傷的孩子們,內心其實有著強韌、勇敢與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他們是如此堅強地撐著,拚命地對抗來自大人世界的種種壓力與苦痛,並努力讓自己不成為下一個壞掉的大人。

我們都該向孩子學習。孩子是我的老師,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往往比我能帶給他們的多上許多。

我很慶幸自己走上了心理助人之路,在助人的過程中,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句話:「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心理助人是用生命陪伴生命、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我們怎能不嚴肅地看待每一個前來求助的人們呢?



Part Ⅰ 受傷的孩子與渴求愛的靈魂

06討愛的孩子?



在一次親職教育講座後,一位家長上前與我討論孩子學習的事。他告訴我,孩子剛上國中,在學習上投注許多心力,甚至犧牲睡眠,卻效果不佳。由於孩子時常晚睡,她非常擔心孩子的身體發育狀況。

我既心疼又驚訝地說:「一天只睡六小時,對一個青少年絕非有益的生活習慣。他究竟是怎麼用功的呢?」

「他從小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現在透過服藥控制。他寫字和閱讀的速度很慢,功課或習題常常寫不完。國小時還好,國中課業分量一重,他就得花上更多時間把作業完成,忙完時已經夜深人靜了。」

是個認真的孩子啊,儘管有些發展上的障礙,仍然堅持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我不禁感到佩服。

家長繼續說:「不過,我覺得他完成作業或閱讀速度這麼慢,應該和他的龜毛個性有關。」我點點頭,用眼神示意家長繼續說。

「他總是堅持寫字要一筆一畫、工工整整,不能有一絲含糊;讀書也堅持書本裡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讀到,而不是找重點讀就好。」

我直覺這孩子在學習上有著高度焦慮的情緒,於是問家長:「孩子現在的課業成績如何?」家長告訴我,在班上幾乎是墊底。

「他考不好,回家會對我哭訴。問我為什麼他都這麼用功了,成績仍然不好?我要他早點睡,精神飽滿去上課,理解力和專注力都會比較好,但他就是不聽,堅持每天讀到三更半夜。孩子都這麼認真了,我也只能安慰和鼓勵他……」家長眼眶泛紅地問我:「我還能做些什麼呢?」

我沉思了片刻,點點頭說:「看孩子這麼無助,你一定很心疼吧?又擔心他把身體給弄壞了。我跟你一樣,也不贊成孩子晚睡,影響成長發育和學習效果。」

我繼續說:「不過,你得知道,這孩子是個『討愛』的孩子。」家長瞪大眼睛、疑惑地看著我。我接著說:「也就是說,孩子想讓你們看到的,其實不是成績的進步,而是他有多麼的努力。」

我對憂心的家長說:「我不知道孩子過去經歷了哪些挫敗或創傷,但是,他很擔心因為功課不好而無法獲得父母的肯定與關愛。於是他用犧牲睡眠這樣的用功程度,來讓你們看見他的努力。他擔心的其實是無法獲得父母的愛。」

家長點頭如搗蒜地說:「這下我想起來了,他似乎真的很沒有安全感,從小就常問我們是否愛他。」

「那麼,你們怎麼回答呢?」

「我說,只要你乖乖的、把功課顧好,爸媽一定會愛你的。」

學習策略的使用缺陷

當學校的課業內容加深加廣時,孩子理應採行新的學習策略來因應,然而不少孩子並沒有展現新的學習行為;或者在採行新的學習策略一陣子後便放棄了,退回使用原來的學習策略。這種現象稱為「學習策略的使用缺陷」(utilization deficiency),通常發生在學習階段轉換時的孩子身上,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二:



(一)孩子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新的學習策略可以使用。

當國小升上國中、國中升上高中時,在課堂上,老師幾乎很少在傳授課業知識以外,同時指導該科有效的讀書方法。於是孩子們必須自行摸索,當摸索不出個所以然時,自然繼續沿用舊有卻效果有限的學習策略。



(二)採行新策略占用過多的心智資源,而且短時間內看不見效果。

另一個原因是,孩子知道該採用新的學習策略,也知道有哪些新的學習策略可供選擇使用。但是新策略的採行多半過於耗神費力,占用太多的心智資源;而且剛開始嘗試時,一時間還看不見效果,孩子便很快認定新的方法無效,走回原來的老路,用著過時但曾為自己帶來幫助的學習策略。



無效的方式常帶來無可取代的好處



另外還有些孩子,即使在師長的鼓勵和協助下,嘗試新的學習策略,但仍然不願意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堅持使用原本的無效方法。花了更大量的時間和精神在上面,成了拚命三郎卻仍事倍功半。

愛因斯坦曾說:「瘋狂的定義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做相同的行為,卻期待不同的結果出現。」

問題是,人們為什麼總要堅持使用無效的方式、帶來無效的結果,期待落空後又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顯然,這無效的方式可以為人們帶來無可取代的好處;換句話說,無效的方式是有功能的,這功能的重要性大過於獲得期待中的結果。

於是,人們寧可無意識地犧牲期待中的結果,也要堅持透過無效的方式獲得無可取代的功能,這在孩子學習策略的使用缺陷上也時常出現。透過堅持使用無效的學習策略,為自己帶來無可取代的好處,這好處對個人而言的重要性,遠大於成績的改善。

究竟孩子心裡頭有什麼天大的事,需要透過堅持無效的學習方式才能維持或獲得呢?—若是對父母的愛常感到匱乏時,就可能如此。



討愛不成反討厭



我曾見過許多孩子,因為過去在學習上的挫敗,就在內心奠下「我不可能把書讀好」這樣限制自我的信念。當孩子相信自己在課業學習上注定失敗,當然覺得無論採用任何學習策略都是無效的。

然而,孩子不僅不想讓父母失望,反而更希望能繼續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肯定。於是會一邊採用原本無效的學習策略,同時變本加厲地花費更多精力投入課業。這樣的孩子就是在傳遞一個訊息:「雖然我的成績表現不好,但是我已經盡力了,請你們不要因此不愛我。」

前面案例提到的孩子有著注意力的問題,成績自然不會太好,尤其在課業表現不如預期、挫敗連連時,就會擔心父母會因此不愛自己,這是一種內在對愛的匱乏感。

這是個討愛的孩子,當孩子連愛都討不到時,就會從討愛的孩子變成討厭的孩子,開始做出各種偏差行為,來獲得父母師長的關注。



別讓孩子誤以為

只有成績好才值得被愛



然而,許多家長常常從小告訴孩子:「只要你乖乖的、成績好,爸爸媽媽就會愛你。」事實上,這是一句危險的話,因為如此會讓孩子以為,只有成績好才值得被愛,於是,愛就有了條件。

孩子感受到「只有成績好,才能獲得父母的愛」時,會拚命在課業上求表現。若是在一番耕耘後卻成效不大,便會退而求其次,透過拚命讓父母看見自己的辛苦,來確保父母的愛。

此時孩子正在告訴父母:「我已經盡力了,當我的成績不理想時,請不要責怪我,請不要不愛我。」

父母對孩子的愛當然是無條件的。然而一句習慣性的話,卻讓孩子帶著不安成長。因此父母一定要記得,得讓孩子感受到你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請時常帶著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

「從你成為爸媽孩子的那一刻起,爸媽就是全力愛著你的!這無關你的表現,爸媽對你的愛都不會有絲毫減少。」

當孩子不再需要討愛,就會對自己原本堅持的無效行為,做出調整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