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概念為本的英語文課程: 符合課綱標準與智識整全性 | 誠品線上

Designing a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Meeting the Common Core with Intellectual Integrity, K-12

作者 Lois A. Lanning
出版社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設計概念為本的英語文課程: 符合課綱標準與智識整全性:https:www.psy.com.twec99ushop20128GoodsDescr.asp?prod_id=41340&parent_id=117&category_id=146,「對於那些想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對於那些想把課程設計得真實有據、富饒意義,超越收集事實或課綱條目的老師,洛薏絲‧蘭寧的新書清楚、實用、深具洞見且顛覆傳統。如果我的課程思維中具備這些清楚的想法,我會是更好的英文老師!而我的學生會得到更好的學習。」 —卡若‧安‧湯琳森(Carol Ann Tomlinson) 威廉‧柯雷‧派瑞許二世講座教授 維吉尼亞大學柯芮教育學院 「就我們希望所有學生在學校上課時數內都能掌握的大概念而言,蘭寧的經驗與智慧讓她看見全局。」 —吉姆‧勃克(Jim Burke) 《英文教師良伴》(The English Teacher’s Companion)作者 如何確保你的英語文教學紮實穩固 我們確知一件事:除非我們提供一套如何教出理解,而且明確、毫不含糊的課程規劃,新課綱—共同核心標準將再一次淪為失敗的計畫。如何解決?用概念為本的課程!在哪裡可以學到設計方法?《設計概念為本的英語文課程》。 融合了琳恩‧艾瑞克森(H. Lynn Erickson)博士創新的課程設計模式、實踐指南與示範單元,這本重要的書將提供你在學校或學區運用概念為本課程設計的捷徑。蘭寧博士會告訴你如何設計這樣的課程: ● 提供教學單元計畫的架構 ● 整合整個學區英語文教師的努力 ● 符合共同核心標準同時聚焦於學生理解 ● 創造漣漪效果以幫助扣合課程、評量與教學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https: www.psy.com.tw ec99 ushop20128 GoodsDescr.asp?prod_id=41340&parent_id=117&category_id=146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洛薏絲.蘭寧(Lois A. Lanning)洛薏絲.蘭寧(Lois A. Lanning)博士,獨立教育顧問與副教授。曾任現場教師、K-12 閱讀顧問、小學校長、學區行政主管等。身為琳恩.艾瑞克森博士(Dr. Lynn Erickson)授證的概念為本課程專家,蘭寧博士在學區層級進行讀寫素養與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分享與合作。她的另外一本著作是《解救三到八年級閱讀困難者的四個有效策略:幫助理解的小團體教學》(Four Powerful Strategies for Struggling Readers, Grades 3-8: Small Group Instruction that Improves Comprehension, 2009)。 蘭寧博士跟琳恩.艾瑞克森博士的合作始於 1995 年,她們相遇於一場研討會,並立即建立個人與專業的連結。退休前,她們二人各自或共同在全球各地對教師推廣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此外,在領導各學科領域資質優異的教師開發概念為本課程的過程中,蘭寧博士所獲得廣博的實務經驗增強了她對概念為本模式的熱忱與承諾。蘭寧博士在學區教育局的十年工作經驗中,留下許多改變傳統課程所遭遇的挑戰,以及最終運用概念為本的設計強化學習成就、重燃學生學習喜悅的故事。劉恆昌曾任公立國高中代課教師,現任職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進入教育場域之前,歷經台灣松下、渣打銀行、奧美廣告、KPMG、友訊科技及Resources Global Professionals 台灣總經理等歷練。他在這些以人為核心的工作經驗中,自省而發現學校教育對思考、溝通、協作、領導,以及態度、情緒與自我調節等悠長人生所需能力的培養不足,因而投入國民教育,致力於課程設計並轉化學生的學習歷程,引領學生思考、反思而對知識與技能獲得深入理解以利學習遷移;同時在協作中進行學習任務以涵養溝通、領導、自我調節、內在動機、恆毅力等非認知素養。 為了追求教育改善的夢想,恆昌於天命之年修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並取得「概念為本課程與教學獨立講師與培訓師」認證,經常為各級教師開設工作坊與培訓課程。在此之前,他擁有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Baruch)學院企管碩士以及國立成功大學企管學士學位,同時也是一位美國註冊會計師。李憶慈曾任國中教師四年,目前擔任台北市中正高中教師。在黑板粉筆與手寫考卷出題的年代開始教學生涯。從初任教師只擔心「教什麼」、「怎麼教」,一路摸索到「學生該學會什麼?如何學會?」,中間經歷了幾次台灣教育史上的變革,是一段奇幻旅程。 2017年有幸加入愛思客團隊,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佩英教授的指導與同儕共學的陪伴下,探索許多未曾接觸的研究與領域,過程中常有相見恨晚的憾恨,總想「要是我能早點知道這些,那就能帶給更多學生更好的學習經驗」。為此,特別感謝恆昌老師邀我共同翻譯本書,期望更多的老師能透過閱讀而有新的學習與發現,在教學的路上攜手前進,讓更多的孩子學得更好。李丕寧生長在三代女性校長之家,自小接觸教育人。臺中女中畢業離台之後,走遊於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對社會脈絡、經驗互動和「人」的形塑深感好奇。1980年代在加拿大遇見建構教學理論和IB課程,深深著迷,並於1996年引薦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教育局的IB課程至台灣教育部,可惜未被接納。 2014年創辦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擔任校長。濯亞參考哈佛零點計畫(Project Zero),以板橋版國語科及芬蘭數學科兩大學科課本為經緯,編織濯亞校本課程設計,期待建立一所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是學習者的慎思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學校。 2018年受劉恆昌博士的鼓勵,接受由艾瑞克森博士與蘭寧博士主持的概念為本課程和教學的培訓,取得「概念為本課程與教學獨立講師與培訓師」認證。目前積極培育校內及校外教師參與概念為本課程設計,期待藉由精進概念為本的課程研發及教學,能夠對 108素養導向課綱及OECD 2030幸福導向的教育目標,找到可行之路徑。 丕寧是三個孩子(其中兩位是IB學生)的母親,曾擔任教育管理公司負責人、溫哥華Magee高中課程委員並任職加拿大航空。她擁有三張碩士畢業證書,目前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課程設計及教學教法」博士候選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PART Ⅰ 籌劃課程設計 CHAPTER 1 課程攸關教與學的成敗 運用課程作為總體規畫 概念為本的課程是什麼? CHAPTER 2 概念為本英語文課程的要素 傳統的課程、傳統的教學 從傳統課程到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 知識與歷程之間的關係 瞭解這兩種結構 兩種結構的立論基礎 提供教學的藍圖 CHAPTER 3 啟程:進行前置作業 領導課程變革 組成課程領導團隊 回顧概念為本的課程 總結 PART Ⅱ 設計歷程導讀 組成課程撰寫團隊 領導團隊的角色 單元規劃格式 CHAPTER 4 設計課程之步驟一與步驟二 步驟一:創建單元標題 步驟二:辨識概念透鏡 總結 CHAPTER 5 設計課程之步驟三 步驟三:創建單元網絡 總結 CHAPTER 6 設計課程之步驟四與步驟五 思考與理解 步驟四:撰寫通則 步驟五:撰寫引導問題 CHAPTER 7 設計課程之步驟六與步驟七 步驟六:確認關鍵內容 步驟七:確認主要技能 步驟六與步驟七總結 CHAPTER 8 設計課程之步驟八、步驟九與步驟十 步驟八:設計終點評量 步驟九:建議的學習經驗 步驟十:撰寫單元概述 PART Ⅲ 概念為本課程的樣貌 CHAPTER 9 概念為本的英語文單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小學英語文單元範例 國中英語文單元範例 高中英語文單元範例 總結 CHAPTER 10 現場心聲 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設計概念為本的英語文課程: 符合課綱標準與智識整全性
作者 / Lois A. Lanning
簡介 / 設計概念為本的英語文課程: 符合課綱標準與智識整全性:https:www.psy.com.twec99ushop20128GoodsDescr.asp?prod_id=41340&parent_id=117&category_id=146,「對於那些想把
出版社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178126
ISBN10 / 6267178129
EAN / 9786267178126
誠品26碼 / 2682267707007
頁數 / 22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90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有幾件事激發我撰寫這本書。首先,我相信優質課程的價值。在我長期的公校教育生涯中,我目睹缺乏通用而有益的書面文件來引導教師教學所導致的負面影響;其次,我想接受這樣的挑戰—能夠解釋優質課程設計歷程,並在其中簡潔的反映人類學習理論之挑戰;最後,我醉心於學習歷程,期盼延伸我的思維並測試我的理解—撰寫本書無疑的達到了這個目的!

  寫一本書所經歷的諸多試煉與艱辛,堪可比擬設計卓越的課程。撰寫課程需要時間、耐心、毅力與思考,這對尋求應急速解的人來說當然不是個好消息,但矢志於持續改善教與學的教育工作者,則會認定課程是首要的投資。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分享琳恩.艾瑞克森所建立、已經使全球數以千計教師脫胎換骨的強大課程設計;並量身打造成英語文學科專屬的課程設計。

  本書遵循艾瑞克森的理念為基礎,進而解釋如何將這些理念實現於歷程導向的學科。因為我的教育生涯主要扎根於讀寫素養(literacy),我花了大量時間與盡心盡力的夥伴共同思考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在英語文中可能的風貌,這些課程設計的結果都呈現在本書中,而且備受肯定。

  本書的目標不只要分享概念為本英語文課程設計的細緻差異,還要讓讀者理解課程如何支撐教學以促進學習的遷移—一個重要但通常難以企及的教學目標。

  即便本書主要對象為英語文課程撰寫者,但聽過我發表這套課程設計的其他領域教師,尤其外語(world language)教師,告訴我這套設計在他們的學科完全可行。這兩種以語言為基礎的學科極為相似,但不幸的是,許多人仍然認為學習第二語言僅是記憶與練習的過程,卻不明白概念性理解可以支持學習的留存與遷移。最後,本書也適合行政人員與教學領導教師,他們需要瞭解概念為本的課程元素,才能夠對課程實施提供適切而必要的支持。

  以下概述本書內容:

  第一章始於討論課程(curriculum)這個術語以及為什麼課程那麼重要,最後說明了概念為本課程設計的原理(Erickson, 2007, 2008)。

  第二章從傳統英語文課程與概念為本課程的比較開始,深入探索概念為本英語文課程的原理。此外,第二章指出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的區別。琳恩.艾瑞克森開創性的概念為本著作顯示,扣合人們如何學習的知識進行課程設計,是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理解的第一步。在知識與歷程的等式中,艾瑞克森的研究聚焦於知識面,本書則將艾瑞克森的原則擴充到對歷程(processes)的考量。歷程有助於調節新知識與理解的建構,並在語言和溝通中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第二章的說明有助於進一步解釋知識與歷程之間的交互作用,藉由定義與再定義概念為本課程的重要術語,對於幫助讀者瞭解接下來各章格外重要。沒有這些基礎,讀者很容易在不熟悉的術語中迷失。第二章最後強調了概念為本課程設計最值得注意的一些支持理論。

  面對我們認為會在認知上耗費精力又需花時間消化的工作時,我們之中有許多人喜歡「趕快開始」—越早開始越快到達終點。第三章則提出警告:課程發展不是這麼回事!課程發展雜亂棘手又有許多組成要素,就改變教學與學生學習而言,想要收割優質課程的收穫,就必須花時間建立基礎以為將來的課程任務提供適切的承載能力。

  為了建立概念為本英語文課程的設計能力,第四章到第八章提供了必要的明確指導。我們用很多實例並一路穿插建議以解釋每個步驟背後的思維,這些步驟包括如何將英語文學科各州共同核心標準運用於概念為本課程。這幾章是本書的精髓。

  第九章從不同學區與年級中選取示範單元範例,這些範例幫助讀者把所有的步驟整合在一起變成相互連結的整體。此外,範例也可以作為運用本書進入課程設計者思維的起始點。

  最後,第十章描繪了多年來我有機會共事的多位傑出專家的部分「心聲」,希望他們的故事提供典範,並為其他人在這條豐碩且獲益匪淺的道路上指引方向。

  為什麼要選用本書而捨棄市面上其他的課程設計書籍?我相信這本書掌握了概念為本模式的精華,並因應英語文這個全方位且重要的領域需求量身訂製。當你閱讀以下各章節時,伴隨著使師生願景成真的堅定信念,我希望對所有課程的新願景即將開始萌生。

譯者序
                   我們需要怎樣的語文學習?

  本書是美國各州共同核心標準上路後,蘭寧博士運用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帶領地方學區來推動英語文共同核心標準的實踐紀錄。時值台灣推動108課綱素養導向學習之際,此書對各縣市教育局與現場教師格外有參考價值。

  台灣的英語文等於美國的外語(world language),而本書中的英語文則等同我國的國語文,因此本書不只適合英語文,更適合國語文教師閱讀。我們的國語文教學現況如何呢?我徵詢的幾位資深高中、國中小國語文老師如是說:

  「教學的模式受到課本編輯引導(限制),循『題解—作者—文本閱讀—課後評量』的模式,花太多時間在字詞解釋、個別句子的分析。而文本閱讀及語文知識、文學史背景知識沒有分開,經常使教學單元失焦。」

  「語言訓練與文學賞析揉雜在一起,以致閱讀、寫作跟表達的訓練不紮實,鑑賞的部分卻又將老師及教科書的見解直接傳輸給學生,因此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跟文學鑑賞能力看起來都有教,卻都只是老師傳授的知識,並沒有內化。」

  「老師通常都重視文言文,這跟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常忽略了要教導學生的語文核心能力,而不是以翻譯、背誦、賞析(一樣是老師的賞析)為重點。」

  「語文教學的重心偏向解釋字詞義、分析文句及篇章結構,近年來『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成為新興的主流,但是也常常流於眾多『閱讀技能』的學習,學生從一篇篇的文章中學到的,多是零碎的知識與技巧......老師們在設計課程與教學時很少思考到:學生可以從文本中學習到什麼語文概念與素養?」

  「國文教學依靠教科書的文本教學,老師即使跳脫課本,補充也是以課文為中心,這也限縮了老師教學的豐富度。」

  「我去帶工作坊的時候,常常問老師們一個問題『你覺得這篇文本的重點是什麼?』老師回答的反而是比較跟道德相關的內容,如要努力、守時、不要找藉口等等,而非國文學科本質的概念,這當然跟國文本科文以載道的思考有很大的關係。」

  從這些回饋中,我們看到國語文教學有以下狀況:受限於課本、偏重基礎語言訓練、忽略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解與賞析能力、文化與道德包袱凌駕語文核心概念,以致學生未能獲得重要的語文素養等。

  無可諱言,國中會考、高中學測等也影響著教學。但是,這並不是台灣特有的挑戰。蘭寧博士說:「如果我們測驗學生零散的技能或要求他們無須思考的複誦事實知識,學生可能在這種測驗中得到高分,但無法將素養遷移到下一個文本或學習情境中。這些矛盾的學習經驗可能讓學生困惑,導致他們放棄學習或者更加用功但一無所獲,原因就是欠缺理解。」(參見本書第13頁)那麼,如何能跳脫傳統的限制,走向理解與遷移的課程與教學?

  本書指出,傳統語文學習以聽、說、讀、寫為目標的教學方式,頂多達到從個人層面出發的單向「表達」,但無法達到雙向的「溝通」。蘭寧博士主張將聽、說、讀、寫視為工具而非目的;學習語文的目的則是運用聽、說、讀、寫來「瞭解文本」、「反應文本」、「評析文本」、與「生成文本」,讓學生在學習歷程中不只學到「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瞭解文本),還要融入讀者自身的經驗背景,進行「讀者與文本的互動」(反應文本);進一步批判作者的立場並賞析作者的技法,進行「讀者與作者的互動」(評析文本);最後再綜整以上「生成文本」—用各種形式有效達到表達與溝通的目的。

  換言之,概念為本要超越會聽、會說、會讀、會寫等「會做」(able to Do)的層次,要運用腦袋裡有關讀寫素養(literacy)的概念,帶著思考去聽、去說、去讀、去寫,因此不只「會做」,要知道如何做,更理解為何這樣做,所以能夠遷移到不同的情境脈絡,以達到素養的目標。舉個小例子:溝通務必心存「目的」、「對象」、「技法」..等概念,瞭解「人們溝通時針對特定目的,因應對象採納適當的技法與言詞」這樣的通則。先思考再產出,而非張口就說,提筆即寫!

  此外,概念為本視語文為一種「歷程性結構」(Structure of Process),或「歷程導向」(process-based)學科,意謂語文學科提供了思考、理解、表達與溝通等技能、策略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之上,可以承載社會、自然、數學等學科的內容知識。而音樂、美術、體育、表演藝術等同屬歷程導向的學科,則是用不同的媒介進行思考、理解、表達與溝通的平台。本書手把手的帶著讀者設計涵蓋瞭解、反應、評析、生成等面向的課程,並進行探究式教學—亦即本書所謂全面且平衡的「整全性」學習經驗,因而能夠遷移所學,達到素養層面。

  語文是個人在社會中展現自我、溝通、共好的根基,就學校教育而言,讀寫素養更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要感謝憶慈老師與丕寧校長合譯此書,感謝陳佩英教授對語文教育的遠見並尋求資源付諸實踐,感謝熱忱的語文老師們在工作坊中、網路社群中持續交換想法、提供意見,並感謝我們的家人再一次包容與支持。期望大家的努力有利於國語文和英語文教學的持續改善,邁向本書所倡導的「整全性」語文學習之路。

                                                    劉恆昌
                                                2022年8月7日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是美國各州共同核心標準上路後,蘭寧博士運用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帶領地方學區來推動英語文共同核心標準的實踐紀錄。時值台灣推動108課綱素養導向學習之際,此書對各縣市教育局與現場教師格外有參考價值。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