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 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 | 誠品線上

나는 고작 한번 해봤을 뿐이다: 운명을 바꾸는한번 하기의 힘

作者 金閔泰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 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當讀到有人有所成就的故事時,只會看到他們的成功經驗。但追溯到成功最初的起點時,卻可以看到很多他們做過不起眼的「小實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當讀到有人有所成就的故事時,只會看到他們的成功經驗。但追溯到成功最初的起點時,卻可以看到很多他們做過不起眼的「小實踐」。因為這些人只是抱著「試一次」的心態點下了人生裡的這一點。沒有人會知道那些點會如何去連接,但成功的人們會異口同聲地說:「真的沒想到我會取得今日的成就。作者受到史提夫·賈伯斯「點的連接」的啟發,深信「現在的每一個瞬間都將會與未來連接」,於是關注起自己當下可以去做的小事,進而領悟到改變命運的「試一次」的力量,並透過大量的調查與成功人士的事例,分析總結出從簡單的實踐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及為我們所帶來的影響。 邁出第一步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倫.蘭格(Ellen Langer)指出,「人類根據具體細節從事某種事情時,只要邁出了第一步便不會對自身的行為產生疑問了。」從負面觀點來看便解釋了「小偷變成大盜的道理」。 但從積極正面的觀點來看,這也自然地解釋了習慣的力量。如養成步行的習慣以後,便能把步行當作習慣,因為它做起來很容易,就像我們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走路也是如此。把平日裡的走路時間拉長就可以成為習慣了,這樣慢慢積累起成功的經驗後,想停都停不下來呢。 一直走下去就會形成路 曾任雜誌編輯的梅森‧柯瑞(Mason Currey)突然有一天思考起「我們都過著相同的一天,為什麼有的人會更成功呢?他們的二十四小時究竟和我的有什麼不同呢?」 柯瑞把當時獲得的靈感寫在部落格上,從湯瑪斯‧吳爾夫到村上春樹,他開始調查起過去四百年間最偉大的「創作者們」的「日常習慣」。經過七年的努力,柯瑞出版了《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成功的法則》一書的作者麥斯威爾‧莫爾茲(Maxwell Maltz)也說過「不管做什麼只要堅持二十一天就會養成習慣。」這樣的習慣所附加的「意義」正是規則,即形成潛意識。 誠如書中所提出,比起完美的計劃,輕鬆簡單的「試一次」反而會對改變未來起到積極的作用。作者本人也徹底轉變成了「實踐型的人」。 具體而言,本書的作者為那些只肯埋頭計劃、設立目標,卻不付出行動的讀者提供了「現在馬上就去做」的動力,同時帶給讀者積極、自主生活的勇氣,告訴大家如何將現在的點與未來連接在一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金閔泰(김민태)EBS節目製作人。2002年入社EBS,製作過《EBS SPECIAL》、《Tolérance》、《紀錄片PRIME》等節目。2007年憑藉採訪紀錄片《時代的肖像》榮獲韓國放送PD聯合會頒發的「韓國PD大賞 — 挑戰精神獎」,2008年憑藉《孩子的私生活》獲得「韓國PD大賞 — TV教養部門作品獎」,傳媒通信委員會頒發的「放送大賞 — 創意發展節目獎」,2010年憑藉《泗沘城,消失的未來都市》榮獲韓國放送批評會頒發的「Clean Contents傳媒大獎」,2013年以《完美寶貝》獲得生物化學學會頒發的「今年生物化學報導獎」。2016年開始負責總監製作《EBS育兒學校》應用及網路直播節目。著有《孩子的自尊感》(合著)、《一生的事情》。■譯者簡介胡椒筒(hoochootong)1985年生,B型,牡羊座。PM7:00後的專職譯者,帶著「為什麼韓劇那麼紅,韓國小說卻沒人看」的好奇心,闖進了翻譯的世界。 翻譯的書原名:마이 브런치 나의 첫 브런치 레시피中譯(已出版): 《韓國人氣咖啡廳主廚教你做!90道手作幸福早午餐:簡單‧營養‧健康的美味食譜,新手也能做出餐廳等級Brunch!?原名:하루 당분 20g의 기적 노 슈거 프로젝트 2090中譯(9月中旬出版): 一天20g糖分的奇蹟:無糖大作戰原名:제주감각 中譯(10月出版):濟州感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試一次」的力量 PART 1我只是走了十五分鐘而已 小小實踐的力量「小小的實踐」將積極引領人生 什麼都不做,自然什麼事也不會發生 現在的點點滴滴一定會與未來連接 現在就從這裡開始 「不知不覺」就成功了 戰勝運氣的魔法 —「小行動」 荒唐的想法打開機遇的大門 PART 2我只是讀了三十分鐘而已 小小努力的力量簡單的習慣比完美的目標更有力 行動快過頭腦的原因 沒有萬事俱備的情況 「小的、更小的」成功的核心戰略 是什麼左右人心 自我認知的嚴重錯覺 如果開始很難就「學習他們」吧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PART 3我只是見了一次面而已 鼓起勇氣的力量做了才有希望 吃飯就是「機會」 無法拒絕的請求法 提問的力量超乎想像 阻擋在自己面前的人永遠是自己 「共感能力」決定成功的未來 成長心理,自尊感的關鍵詞 PART 4我只是寫了一行而已 開始的力量還是去做「現在可以做的事」吧 要想找到興趣就要親自去嘗試 預測未知時代的正確方向 重新發現反轉人生的弱點 死前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 開始的勇氣裡隱藏著奇蹟 後記 付出行動的一天,有所改變的人生 參考文獻及資料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 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
作者 / 金閔泰
簡介 / 我只是試了一次而已! 改變命運試一次的力量:當讀到有人有所成就的故事時,只會看到他們的成功經驗。但追溯到成功最初的起點時,卻可以看到很多他們做過不起眼的「小實踐」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608983
ISBN10 / 957160898X
EAN / 9789571608983
誠品26碼 / 2681674989006
頁數 / 2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6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要怎麼樣才能成功?
事實上,完美的狀況是不存在的,成功的核心只有「行動」;尤其是機會的大門是經過無數次的實踐才打開的,因此,要想成功,只有先付出行動,不要去計較付出行動的理由。

試閱文字

導讀 : 前言 「試一次」的力量

2014年1月2日,第一次實踐。
在抵達目的地的前一站下車。
我感覺到腦子的運轉、腸胃的蠕動。

2014年,我在FACEBOOK貼出的第一篇文章只有這三行字。
按照新年計劃,有聚餐的日子不要開車,於是那天我搭乘了好久沒有搭過的地鐵,簡短地記錄下當天的感受。對別人來講這只不過是日常罷了,可對我而言卻是次無法忘懷的「事件」。
事件的概要是這樣的,搭地鐵上班的當天「沒怎麼多想」就在目的地的前一站下了車。從家(南城市)到公司(首爾市道穀洞)只需換乘一次,換乘後的移動區段僅有一站地而已,於是心想「只有一站還需要搭嗎?」跟著我就直接下車了。距離公司越來越近的時候,心裡竟然莫名其妙地感到有些遺憾。「如果再走5分鐘,心情應該會更好……」只不過是走了15分鐘而已,腦海裡卻一直盤旋著那種輕快愉快的感受。「步行原來是這種感覺啊。」我彷彿從過去的記憶裡,重新找回了某種新鮮的體驗。當天就只是這樣而已,真正的事件是從第二天開始的。

1.步行成了我上下班的習慣。從家走到地鐵站需要30分鐘,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我每天都會徒步去搭地鐵。
2.肩膀頑固的酸痛消失了。
3.消化功能好轉了。
4.產生了在步行的途中會駐足幾次的新習慣,停下來是為了快速地記錄些什麼。感覺冒出了越來越多的新想法,所以走得也更加勤快了。
5.2014年總共閱讀了66本書,其中有一半是在地鐵上。直至去年平均閱讀量才10本左右,一下子變成了6 倍。
6.晚上和朋友相處的時間變多了,不開車反而覺得很輕鬆。我的目的並不在於交很多的朋友,我只是「嚐」到了對話的甜頭。定義了「心流」理論的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說過這樣一句話:「舒服的對話好比即興演奏的爵士樂。起初會按照原有的樂譜演奏,但逐漸會演變成即興表演,讓人叫絕的新作品就此誕生。」與朋友們聊天讓我獲得意外的靈感時,會希望時間就此停止下來。
7.情緒方面也總是保持在「比較晴朗」的狀態。「從家走到地鐵站,在地鐵上看書,晚餐和朋友聊天」這就是充滿活力的生活,也是新想法產生的淵源。這種能量對工作也起到了絕對性的影響。
8.我獲得了新的信念「不是完美的計劃帶動行動,而是小小的行動牽引出完美的計劃。」我把這稱為「試一次的力量」。
以上八點結論源於那僅僅「15分鐘的步行」,那絕對不只是「試一次」的簡單行動。過去設定過無數次的計劃和目標,這次通過有成效的結果延續了一直做下去的決心。這就是「試一次」的威力。我絕不是在牽強附合。從這「小小的行動」中獲得一連串意想不到的結果。這是一個平凡的事例,它證明了傑出的企業家、改革的代表人物史提夫·賈伯斯生前說過的「點與點之間的連接」。

…改變未來的點與點的連接connecting the dot
2005年史提夫·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賀辭中提到了三個故事,這成為了頓悟人生的名言。
1.點與點的連接:雖然現在無法預測,但所有的點(經歷)都是與未來相連接的。
2.愛與失去:堅持過瞬間的挫敗,便可以獲取更大的力量。
3.死亡: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別人的生命中 。

我是在2011年看到這段演講的,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首先,吸引我的是第三個故事。從「死亡」中獲得頓悟,這深深觸動了我。「如果今天就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天,我會想做些什麼呢?」賈伯斯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面臨重大抉擇時,所用過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死亡面前,他人的視線,自己擔心失敗的恐懼都是無用的。賈伯斯告訴我們「現在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此之前,我都認為「電視製作人的榮譽只是獲獎和提高收視率。」特別是當時正擔負著職場生活中「業績壓力」的重擔。一種想要改變人生方向的慾望讓我蠢蠢欲動,我很想把這些頓悟分享給和我一樣的後輩們,於是在筆記本上這樣寫道。

10幾歲的時候,為了讀好的大學準備聯考,
20幾歲的時候,為了找到好的職場積累履歷,
真正到了30幾歲時,又站在原點重新思考起了夢想。

寫下這三行字以後,我有了「不如來寫本書」的想法。接下來,按照我的想法動筆寫下了第一頁。三個月的時間裡,我感覺像是被什麼牽引似的。怎麼講,那種心情好比讀國小時進出遊戲廳一樣。睡覺前會希望「明天快點到來」。就這樣,書名為《一生的事情》、我的第一本書得以出版。一切都太神奇了。我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可以出書,更何況是在沒有任何嚴密計劃下來寫的書。這個過程正是賈伯斯傳達的第一條訊息「點與點的連接」。
賈伯斯為了解釋「點與點的連接」講述了自己青年時的故事。大學休學後,跑去旁聽的書寫課對他十年後設計出擁有漂亮字體的電腦起到了很大的幫助。重點是那很久之前的行動只是發自個人的喜好和興趣,賈伯斯當時並不知道那會對後來的自己有如此大的影響。計劃連接未來的點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有經歷後才會明白那些點的意義。這就好比「地球的某個地方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因此帶來了無法預想的天氣變化」,這就好比是以蝴蝶效應為代表的人類版本一樣。
當我還在大學讀書時,不可能把這些經歷預先連接在一起,但在十年後的今天回顧起來,一切都變得一目了然了。我要強調的是,你無法預先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只有在未來回想起的時候,才會明白那些經歷過的點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所以你必須去相信,眼前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都會有所連接。你得去相信某種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罷,或者是相信緣分,不管你信什麼,都要去相信現在所發生的一切都與未來的人生相連。即便是從筆直的軌道上脫離,也要跟隨住自己的內心,相信這些會讓你的人生變得有所不同。
重新整理下賈伯斯傳遞出的訊息,賈伯斯提出「要相信現在的『點(經歷)』會和未來的某個點相互『連接』」。我是相信他的,因為我親身經歷了。很多前輩、偉人們也都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遞出同樣的訊息,「世上的果實都是從很小的種子開始的」。「點與點的連接」亦是如此,要想有所連接起碼要先畫下個「點」才行。

試閱文字

內文 : 我只是走了15分鐘而已
…小小實踐的力量
「小小的實踐」將積極引領人生
針對人類的道德性,有一個知名的實驗曾引發過巨大的爭議。那是1961年耶魯大學的一位年輕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研發的「服從實驗」。米爾格倫在研究納粹大屠殺猶太人時,產生了一個疑問「人類服從命令的原因或許不是因為性格,而是環境所致。」於是,他為了證明這種假設設計了這個或許有些殘忍,卻十分重要的實驗。這個實驗之後,米爾格倫被取消了一年的學術資格,可見該實驗為世界帶來的不小的影響。
雖然這項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由權利壓力引發人性殘忍的一面,但也留下了啟迪人類心理的另一個暗示,那也是我們要關注起來的。我們要關注的是,扮演老師的參與者的行動強度是從「一點一點」增加的,如果從一開始就使用最強的電擊強度,學生大喊救命的話,恐怕很難完成實驗,獲得這個殘忍的測試結果。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艾倫.蘭格(Ellen Langer)指出「人類根據具體細節從事某種事情時,只要邁出了第一步便不會對自身的行為產生疑問了。」從負面觀點來看便解釋了「小偷變成大盜的道理」。
但從積極正面的觀點來看,這也自然地解釋了習慣的力量。我有過養成習慣的成功經驗,正是前面提到的「步行」。養成步行的習慣以後,健康不但有所好轉了,而且搭地鐵時還閱讀了超過目標以上的書,最後自己還寫了一本的書。回頭看過去,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就走到這裡了,但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從輕鬆的步行開始的,而且還是沒有計劃,突發奇想的決定!從那以後,距離近的路線我都會用走的,還會建議周圍的人多走路。我會誘惑他們說:「肩膀酸痛真的消失了呢!」(電視台工作時間長,周圍到處都是肩膀酸痛的患者們。)
把步行當作習慣是因為它做起來很容易,就像我們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走路也是如此。把平日裡的走路時間拉長就可以成為習慣了,這樣慢慢積累起成功的經驗後,想停都停不下來呢。
…一直走下去就會形成路
曾是一般雜誌編輯的梅森‧柯瑞(Mason Currey)突然有一天思考起「我們都過著相同的一天,為什麼有的人會更成功呢?他們的二十四小時究竟和我的有什麼不同呢?」柯瑞把當時獲得的靈感寫在部落格上,從湯瑪斯‧吳爾夫到村上春樹,他開始調查起過去四百年間最偉大的「創作者們」的「日常習慣」。經過七年的努力,柯瑞出版了《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成功的法則》一書的作者麥斯威爾‧莫爾茲(Maxwell Maltz)也說過「不管做什麼只要堅持二十一天就會養成習慣。」這樣的習慣所附加的「意義」正是規則。即形成潛意識。
…想要有所改變的時候
《驚人習慣力》的作者史蒂芬·蓋斯(Stephen Guise)指出,我們計劃展開某種行動時會採取兩種戰略。一是「先有動機,再去行動」。例如,先去發現自己喜歡的事情,接下來再全力以赴地去做。這種戰略的邏輯性十分完美。但是,我們卻很難遇到那個「發現」。
於是史蒂芬·蓋斯建議運用第二個戰略 —「先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即「先行動,再找動機」。想要做什麼,正是希望可以體驗什麼,做到了就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以來,就會產生想要做得更好的動機。特別是習慣一旦養成,便可以見證每天有所改善的行動,因此效果也會更好。
經營星巴克的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在2008年1月回歸公司後,首先要求自己做的就是「早起」,要讓公司從頭到尾改頭換面的遠大目標的起點,正是從改善自身習慣做起。從那天起,霍華·舒茲不管晚上幾點睡,隔天都會五點半起床。起床後,他會煮一杯咖啡,讀三份報紙。接下來,打開語音信箱查看前一天的銷售報告。世界各地遍布了星巴克的營業點,因此他們需要更有效率的進行管理。有一則很有名的趣聞,2008年2月26日美國所有的星巴克關起門來,重新對咖啡師進行服務教育。這一切的開始都正是源於老闆早起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等同於行動的力量。「先行動,再來看結果」,為了提升這句話的自尊感,可以利用訓練與信息,沒有比自己付出行動,然後感受到「做到了」更能激發慾望的。但你發現自己比過去更加能幹時,想讓自己停下來都很難了。做到了以後,便很難從中輕易放棄。這正是「小小成功經驗」的力量。
我們都希望擁有良好的習慣,早起、運動、閱讀和坐姿端正……習慣的對象因人而異,但經常失敗的原因卻很相似。既然如此,不如從成功的戰略開始吧!P28每天堅持去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吧,我找到的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步行。每天堅持走五分鐘吧!如果能堅持一個月的話,再多走十分鐘也會不成問題的。
現在就從這裡開始
2015年春天的某一天,玩SNS的幾個大學同窗發起了一個聚會,總共聚集了六七個人。聚會一直到很晚,也許是話題已經說盡,於是大家突然談起了前輩H的女兒Y的事情。
讀國小的Y,剛一出生就發現脊椎上長了小兒腫瘤,不得不接受手術和抗癌治療。治療結果不盡人意,孩子下半身癱瘓,如今只能坐輪椅生活了。但Y天性開朗而且十分活潑,最喜歡的科目還是體育課。問題是Y可以活動的範圍只局限在家和學校,超過這個範圍便會覺得行動不便。有階梯的商店、沒有電梯的大樓,她都無法出入。Y很喜歡搭地鐵,但搭地鐵的過程可比一般人想像的要艱難許多。大家集中傾聽著母親H所經歷的事情「看到地鐵站裡換乘通路的吊椅壞掉的告示,再按照上面寫的去換乘又要再搭40分鐘左右。」聽到這,大家都氣得直跳腳。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這惡劣的環境公開於世呢?大家提出了很多想法。幫障礙人士開發手機軟體?去電視台提議拍紀錄片?找找可以提供製作費用的後援企業?再不然,就去找國會議員把這個問題放大成熱門新聞?雖然當天沒有得出結論,但當下確認到了大家的熱情。
那天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心裡都像背負著心債似的。偶爾想起那件事時,又會把現有的工作當成藉口不了了事,也沒有想到一個好的實行方案。後來,我把事情講給剛經營編輯公司沒多久的後輩N聽,還拜託他「拍攝是沒有問題,問題是編輯的費用。我想把故事放在網站上募集些資金當製作費,想請你幫忙編輯第一集,行嗎?」我還誇誇其談地說∶「誰知道,搞不好我靠這方案一下成名,成了有名的紀錄片導演呢。」後輩N想了想,只回答我一句話「試一次好了。」
就這樣,計劃展開了,標題定為《我想輕鬆去那裡》。第一集利用兩部手機拍攝了首爾地鐵上一洞站到合井站的移動過程。障礙人士的移動環境有多惡劣,跟隨在後面拍攝就能充分瞭解了。
一個月後,我收到了編輯後的影片,影片超乎預想。但問題是,如何回饋提供資金贊助的人。資金和捐款的概念不同,一定要有所回饋些才行。那時,我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點子「不如給大家提供我們公司(EBS)收看重播的使用券吧!」
那時我第一次恍然大悟這個案子還可以和我的工作相連接。當時我正在做將名為「育兒學校」的網路節目與手機軟體相結合的育兒信息服務的項目。事後我才發現「社會性育兒」這個關鍵詞。「沒錯,孩子不僅要父母來養,也需要社會出力!」這樣以來回饋贊助人的問題也解決了,籌款資金也取得了成功。第一集的影片公佈後,不到十天就籌到了五百萬元,這樣以來我們具備了穩定的製作條件。
通過這次充滿巧合與興奮的過程,讓我獲得了意外的體驗。當時參加聚會的同窗們事後也表示「哇,我們的聊天,真的做成了故事。」影片的主角H身上也連續發生了出人意料的驚喜,H和女兒Y的故事被網路媒體報導後,收到了電視台廣播節目的邀請,甚至還上了報刊頭版。綜合報刊的頭版多半是政治、經濟或社會重大新聞,她們的故事能登上頭版真的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製作拍攝紀錄片《我想輕鬆去那裡》的H和女兒Y,擔當編輯的N,以及擔任監製的我,無形間互相共享了這一體驗。這件事讓我們明白,只要想做世上就一定「會有人」來幫你。這是「我們做到了」的成功經驗。在每個階段所提升的自尊感不一定要去說明,因為這一切都是「試一次」帶來的「點的連接」。
…「點」就在眼前
2015年谷歌公司的會長艾立克·史密特為兒童教育與創業支援活動訪韓。一位記者向他詢問谷歌可以持續創新的秘訣時,史密特提到了谷歌誕生的倉庫。他所指出的重點是,不僅是谷歌,其他很多創新企業的出發點都碰巧是車庫的原因,是因為在那裡可以不受任何人指示,隨心所欲地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史密特用一句話總結出「創新是偶然間創造出來的。」他強調,谷歌的角色只是在一旁幫助培養那些「偶然」成長。谷歌鼓勵員工去做小孩子般的行動或是搞惡作劇的理由是為了讓大家發現創意性,因為創意性與創新並不會從天而降,而是潛伏在我們內心。
機會的「點」也是如此,只是我們看不見罷了。它就隱藏在我們正在做的、想做的事情裡。因此所需的行動計劃,並不是為了尋找新事物而睜大眼睛尋找,而是從小事做起,去「發現」原本就已經存在的點。
21世紀寫下IT歷史的谷歌是如何開始的,讓我們來聽一聽賴利·佩吉和謝爾蓋·布林的故事吧。最初他們並沒有想到搜尋排列的問題,更沒有夢想過創辦網路公司。那他們是如何創造了世界級的網路搜尋服務呢?這就要來看下,兩個人畫下的「點的連接」了。
序幕是從賴利·佩吉的大學期末論文作業拉開的,佩吉想排列出圖書館網站上搜尋出的結果的優先順序,而這只能依賴搜尋引擎。當時的搜尋網站盛行,有時還會存在30個以上的搜索引擎。當時可以說是Yahoo與Altavista爭奪世界頂級排名的年代。雖然引擎的種類不同,但它們都是採用根據關鍵字在頁面中出現的次數來進行結果排序的方法。
佩吉抱怨沒有規律的信息結果很浪費時間,於是數學優秀的布林伸出了援助之手。就這樣他們自然而然的開始了更進一步的研究。佩吉提議「不如我們來做一個新的引擎吧?」於是布林採納了他的提議。
朋友們都阻止他們,搜尋引擎已經處在飽和狀態了,大家質疑他們能做出什麼新東西,資金又要去哪裡籌集等等,大家都覺得他們瘋了。即便如此,兩個青年人還是決定試一試。
佩吉比起傳統的搜尋方式,假設出了針對網站之間的關係做出精準分析的搜尋方法,為此開發出了名為「PageRank」的搜尋引擎,這就是谷歌的前身。為了證明這個新的搜尋理論,佩吉與布林需要大量的電腦,但他們卻身無分文。二人到學校的實驗室苦苦哀求拿到了放在那裡不用的電腦零部件,然後帶回宿舍重新組裝。佩吉的房間被電腦和各種裝備塞得滿滿的,最後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了。布林的房間則用來當作辦公室兼開發室。
很走運的是,有教授看到了他們的可能性,並提供了支援,這才使得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終於在1996年通過學校的網路測試了這項服務,學生們的反應非常熱烈,但他們還是沒有考慮創辦公司。就這樣,谷歌每天的點擊率高達一萬件造成了網路癱瘓,給學校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可這也不是靠開發就能解決的問題。
布林和佩吉決定把搜尋服務賣給其他的公司。他們預想的金額是100萬美金,接觸了很多像Altavista和Yahoo這樣的網路公司,但二人都吃了閉門羹。如今看來,這或許也是件幸運的事情。如今谷歌的市價總額早已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預想。
布林和佩吉從想要好好完成作業的小目標開始,一步一步畫下了「點」。當時沒有人會知道那些點會將如何連接,又有誰會想到如今它把整個地球村都連接起來了。相反,如果當時抱著成功的期待去做,恐怕也未必會做成如此大的項目。他們只不過是集中在了眼前的「一個點」上罷了。
…將現在的「點」連接,就會成為未來的「路」
所有的經驗其本身就是一個「點」。正如史提夫·賈伯斯所說的那樣「展望未來是無法將這些點連接在一起的。但事後再回頭看,你一定可以看到。」因為那些小小的點連接在一起形成了「路」。這種說法看似遙遠,但其實我們這些普通人都曾有過本質相同的經驗。比如,在「那時應該去做」的後悔裡,「那傢伙運氣真好」的羨慕裡,都隱藏著那些「點」。唯獨對過去的事情記憶猶新,是因為之後發生的事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當然,這也是要過去之後才能看清的。
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可以聽到一些改變世界的人的故事。這些充滿創新的人們,給人類帶來了福利,所以我們欣然稱之為「偉人」。但重點是,這些人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擁有完美計劃的。他們的起步是不完善的,在無數個微不足道的挑戰中,偶然才取得了小小的成功。說是「偶然」,並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因為成功的背後有「無數的」挑戰在襯托它的價值。因此,無論如何「品嚐小成功的甜頭」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甜頭會激發更大的挑戰慾望,這點是無可置疑的。
「不知不覺」就成功了
節目製作人羅䁐錫於2015年製作的網路人氣綜藝《新西遊記》也是「機緣巧合」的作品。據說最初的製作靈感來自歌手李昇基。李昇基提議:「《兩天一夜》的成員們一起去旅行吧」,羅PD回應:「那就隨便拍拍,播給觀眾看看。」當時有人突然建議說:「好好拍,做成網路節目播怎麼樣?」就這樣《新西遊記》誕生了。
…「首先要動筆寫」
安迪·威爾(Andy Weir)是一位程式設計師,曾參與設計過受到全世界遊戲迷們追捧的「魔獸爭霸2(Warcraft 2)」。威爾的父親是一名物理學者,母親是一名電工,他在十五歲時就已經加入國立研究所做起了程式設計工作,可謂前途光明。熱愛科學的少年威爾,從小熱愛閱讀,自八歲起便讀了很多科學小說。在他心中有一個角落滋長著成為作家的夢想。但他專修電機工程學,開始從事IT工作以後,現實生活與作家的夢想越來越遙遠了。
威爾一邊工作的同時,也決心實現夢想,他開始在部落格上寫故事。每天威爾下班後,都會寫一些關於科學的文字,他利用谷歌與維基百科查找資料。努力沒有白費,網路上開始對他的文字有了反應。威爾就這樣寫了十年,在2009年他在部落格上連載了《火星救援The Martian》,故事講述了「在火星孤軍奮戰的科學家的故事」。這次的反應好過以往,沒過多久就有了大量訂閱的人。威爾還為讀者管理信箱郵寄,每發表一次連載便會通知大家。就這樣,他累積擁有了三千名固定的讀者。其中一位讀者提出要求「可否請您做成電子報的形式?」於是威爾把文件夾傳送到了網路上。
但又有其他的讀者覺得這個方式也很麻煩,乾脆拜託威爾出版成電子書。威爾又照做了,為了自己的讀者,他心甘情願去做這些。威爾發現亞馬遜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出版電子書,雖然需要花點錢,但他還是製作出版了電子書。這樣以來,擋在讀者面前的障礙物全部被清除了。
這樣連接起來的「點」最終看到了成果。網路書店亞馬遜的影響力超出想像。讀者一夜之間爆增,威爾接到了出版社的電話,終於小說可以出版成印刷物了,威爾兒時的作家夢終於實現了。不僅如此。安迪·威爾的小說還受到了電影圈的邀請。曾拍攝《神鬼戰士》的導演雷利·史考特,拍攝了電影《火星救援》,2015年10月電影首映,四周的時間便榮登了票房榜首,獲得了兩億美金以上的票房收益。這簡直就是灰姑娘的故事,威爾的人生徹底改變了。
威爾轉行成為全職作家後,建議那些希望成為作家的人們「要先動筆寫。」如今人人可以通過電子書出版作品,想成為作家的路就擺在我們眼前。
…行動即能力
2009年9月,美國前任總統比爾·柯林頓在自己成立的「克林頓全球倡議」(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 ,CGI)活動中邀請了一位農夫。當時他向在場的聽眾們介紹說:「這個人是我的英雄。」不久後,這位被柯林頓追捧為英雄的農夫,又獲得了麥克阿瑟獎,俗稱「天才獎Genius Grant」,農夫再次受到大家的關注。該獎項是頒給留下創意性業績的人士,五年時間裡每年共為獲獎人士頒發了十萬美金的獎金。
不僅如此。2010年這位農夫還被列入了《時代》評選出的「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的名單。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正是威爾·艾倫(Will Allen),他曾是知名NBA職業籃球選手。艾倫為什麼轉行作起了農夫,之後還做了哪些事情呢?
艾倫出生在貧窮的佃戶之家,在他以籃球特長生被大學錄取以前,一直在家種田。去運動以前,艾倫要先伐木或拔草,練習籃球的環境也十分惡劣,要把籃子固定在樹上才能練習投籃。艾倫對種田心生厭惡,一進大學他便狠下決心日後再也不會去種田了。
艾倫夢想成真,剛一畢業,他便在比利時當起了職業選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他沒有想到在那遙遠的國家,命運卻對他開了一個大玩笑。某個週末,他和隊友們到一處家庭農場幫忙種馬鈴薯。剎那間他想明白了都市生活存在的根本問題。「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吃大企業提供的不良食品呢?」「為什麼我們不能親自種來吃呢?」艾倫返回美國,決定和妻子一起回家鄉種田。此時,他看待農耕的視線已經不同於兒時了,農耕比起籃球更讓他覺得有意義。艾倫還收購了一家農場,並成立了名為「Growing Power」的非營利組織。職業選手期間學習到的為人處世經驗,使得艾倫的事業很快就在地區擴展了起來。
從職業籃球選手轉行為受人尊敬的企業家、著名的都市農業專家。至今,艾倫還在為各種組織團體裡擔當顧問。白宮曾邀請他參加「減少10代兒童肥胖」的公益活動,2009年他還得到了「克林頓全球倡議」190萬美金的援助前往非洲支援。
艾倫把援手伸向落後國家的原因,不僅是為了改善當地的飲食問題,P61也是為了通過發展農作物產業,為當地的青年提供就業的機會。地區經濟得到發展,便有助於減少貧民區的犯罪。無意間展開的小範圍農耕,卻帶動了整個區域社會。艾倫的夢想從改善餐桌飲食運動,漸漸發展成了社會革命。偶然的領悟和試一次的農耕,都是源於「點的連接」。
重新發現反轉人生的弱點
我比一般人能記住很多事情。比如,妻子問我:「我們寶寶第一次翻身是什麼時候啊?」我可以很有自信地回答她:「滿五個月的時候!」不僅這些,我還記得去過一次的餐廳名字,見面的人,更不會忘記一些重要的紀念日。
但這並不代表我的記憶力很好。相反,能做到這些正是因為我記憶力很差。朋友們說我有一個習慣「一件事總是要問上好幾回。」講完轉身就會忘記,所以有一天我認真思考起來,為什麼自己記性這麼差?
為了生計,最後我想出了一個辦法——做記錄。我比一般人會多做兩倍以上的記錄。比如,明天手機要送去維修,我也會記錄下來。雖然偶爾會覺得麻煩,但這樣做卻有很多好處。有的人會把文件夾都放在電腦畫面上,這說明這些人的記憶力很好。隨便放在那裡也能很快的找到。如果我能有他們那樣的記憶力就不會這麼麻煩去做記錄了。反過來講,我能記起這麼多事情的秘訣正是因為記憶力不好。
…弱點壓迫自己的時候
松下幸之助成為日本松下集團董事時,被問到「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給出了這樣的回答「既然您這麼問我,那我只好說,第一是因為貧困;第二是因為身體弱;第三是因為沒讀過書。因為父親破產,從小我便學習到了處身涉世所需的經驗;因為身子弱,讓我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正是因為沒上過正規的學校,所以培養了自己向所有人去學習的態度。」這就是松下幸之助的「三無精神」,他甚至還將自己遇到的不幸稱作是「最大的恩惠」。
電視圈的「傳奇」歐普拉·溫芙蕾兒時的夢想是成為芭芭拉·華特斯的接班人,她一直工作到八十四歲,號稱訪談女王,沒有人會質疑是她提高了ABC新聞的信賴性。
歐普拉很早便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了,十七歲時她被提拔成為地方廣播電台的新聞播報員。1976年,二十二歲的她成為了納什維爾WTVF-TV最年輕的新聞主播,但因為她播報新聞的方式太過投入感情,所以總是引發資質爭議,而且社會氛圍也對她十分不友善。
70年代存在歧視黑人女性的問題,電視台也十分嚴重,導演甚至當面歧視她的外貌,甚至對歐普拉說既然換不掉臉,不如改個髮型,還把她送到紐約的一家髮廊。當時,雪上加霜的是理髮師失手做壞了她的頭髮。結果這件事害得歐普拉在1977年丟失了晚間新聞主播的工作。
不幸中的萬幸是新上任的貝爾台長想到了適合歐普拉的節目,新開設的脫口秀《人們在說(People Are Talking)》。台長鼓勵歐普拉「妳會成為優秀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但歐普拉卻流著淚說:「貝爾,我只想播報新聞,我對脫口秀不感興趣。」歐普拉主持完第一集的脫口秀節目以後,驚奇地發現沒有比這更適合自己的了,歐普拉主持了這檔節目長達六年的時間,觀眾都成為了她的粉絲。
1983年歐普拉接手了《AM芝加哥(AM Chicago)》。當時這檔節目是芝加哥收視率最低的脫口秀節目,歐普拉主持了一個月後,收視率竟然超越了美國最高收視率的脫口秀《 菲爾·唐納修秀 》。三年後,全美國同時播放了歐普拉的節目,她重新改寫了電視史。
歐普拉真正發現自己的才能不是靠思考,而是「經驗」。假如歐普拉沒有放棄做新聞主播,一點點完善自己,那會怎樣呢?說不定,我們就看不到今天的歐普拉·溫芙蕾了。
…做以前沒有人會知道
馬丁·賽里格曼教授比起傳統心理學所關心的人類弱點,更加注重人類的優點,於是才誕生了正向心理學。賽里格曼的女兒讓他明白了「比起缺點,人類應該更集中在優點上。」剛過五歲生日的女兒對他說:「雖然我很愛哭,也決心不會再哭哭啼啼了。但這比我做的任何一件事都難。如果我能不哭,那爸爸也能做到不再對我發脾氣了。」女兒明確講出自己存在的問題,這像一把重錘敲在了賽里格曼的頭上。瞬間,賽里格曼領悟出了「養育子女不是為了改進他們的缺點。」把精力集中在弱點上只會消耗能量,錯失發現有點的機會。
美國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層留下一句名言「在沒有付出行動以前,連自己都不會知道。」了解自己是件難事,好像很懂自己了,但通過幾次的挑戰會發現其實不然。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年輕人換工作,換工作的人透露出主要的原因在於職場。韓國經營者總協會公佈的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一年的離職率,中小型企業佔30%,大型企業佔10%。
要想了解自己,就要從多付出小行動開始。比如,利用大人在尋找孩子興趣時使用的方法,觀察孩子在做什麼事情時會集中。當孩子問說:「時間已經過去這麼久了?」他們的手心或額頭可以看到汗珠時,又或者他們為了做得更好比別人更加努力時,這都是孩子集中在喜歡的事情上的證明。發現優點與缺點也是一樣,必須要靠身體去判斷而不是腦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