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造文明: 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世界經濟體的誕生, 5000年前至21世紀世界經濟大歷史 | 誠品線上

Money Changes Everything: How Finance Made Civilization Possible

作者 William N. Goetzmann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金融創造文明: 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世界經濟體的誕生, 5000年前至21世紀世界經濟大歷史:吳一揆(中信金控總經理):今天全球是一個複雜經濟體的組合,這個全球文明必須面對金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吳一揆(中信金控總經理):今天全球是一個複雜經濟體的組合,這個全球文明必須面對金融創新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基本問題:如何平衡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如何避另一次金融災難的發生?以及如何讓金融創新的利益讓社會每一個人受益?這些問題或許透過威廉‧戈茲曼這本書,可以在金融創新的歷史發展軌跡上找到許多有用的指引。 金融是一部時光機,金錢可以穿越時間;它不只是關於錢的歷史,也是時間的科學!金融的創新發展,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牽動人類文明的進程! 商業史大會(Business History Conference)2017年勞夫‧戈默里大獎(Ralph Gomory Prize)佳作 羅伯‧席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戈茲曼運用廣泛的歷史範例,解釋為何金融與文明的演進密不可分! 中信金控總經理吳一揆、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董事長黃博怡(姓名排列依筆畫順序) 羅伯‧席勒、威廉‧伯恩斯坦、埃羅伊‧迪姆遜等國際知名學者專家一致強力推薦 橫跨5000年歷史長河,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古代中國金融遺產,從貨幣和債券的發明到人類的演變和未來,再現人類社會價值起源,力證金融才是文明的最大推手 歷經金融危機之後,我們很容易將金融想成一顆專門搞破壞的大錘球:毀了財富與工作,損了政府與銀行,但,在《金融創造文明》一書中,一流的金融史學家威廉.戈茲曼提出相反的主張:正因為有了金融的發展,文明才可能成長茁壯。 戈茲曼解釋,金融是一部時光機,一種讓我們能在不同時點來回轉移價值的技術,這種創新改變了我們對未來的想法與計畫。他讓我們看見金融在歷史上的關鍵時刻的身影:在古美索不達米亞時代,金融帶動書寫的發明;金融刺激了希臘羅馬古典文明,促成了偉大的帝國;金融決定中國各王朝的興起與殞落;金融也負擔了貿易探險的費用,將歐洲人帶往美洲新世界(New World)。他也證明,通常和現代經濟聯想在一起的機構制度(股市、信貸、複雜的金融產品、國際貿易),其實在人類史上早已出現,不斷發展、被人遺忘,然後再度現身。 戈茲曼探索千年來金融在全世界扮演的角色,詳細說明令人驚嘆的金融技術與制度(貨幣、債券、銀行、公司等等)如何促成城市中心不斷向外拓展,帶動文化興盛。而且,正如戈茲曼在思考我們未來面臨的挑戰(比方說如何以金融的力量照顧不斷老化與不斷成長的人口)時指出的,金融仍繼續重新塑造人類的生活。 《金融創造文明》是讓人驚豔的一瞥,讓我們看到金融如何改變歷史的方向。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唯有兼考古學家、藝術史學家與備受尊崇的金融學者於一身的威廉‧戈茲曼,才可能寫出這本跨越時代、探索貨幣與投資的偉大之作。《金融創造文明》深入、廣泛且無所不包,還有華美的插圖,全部一次到位。這是一本會讓讀者細細品嘗且不斷回頭參考的好書。 ——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貿易大歷史: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A Splendid Exchange: How Trade Shaped the World) 貨幣是自輪子之後最偉大的發明。在《金融創造文明》這部大作中,威廉‧戈茲曼追蹤貨幣的角色,上至史前時代,下及現代,說明文明如何在金融交易的基石上發展。這本書寫得好,極為動人。 ——埃羅伊‧迪姆遜(Elroy Dimson),劍橋大學兼倫敦商學院 在《金融創造文明》裡,讀者可以了解大量的金融核心概念。威廉‧戈茲曼運用廣泛的歷史範例,解釋為何金融與文明的演進密不可分。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裡,身為現代文藝復興者的威廉‧戈茲曼證明,金融貫穿了整部有紀錄可考的歷史,其力量改善了人類的處境。一如其他技術,金融創新有時極具顛覆性,但,戈茲曼指出,大部分時候這些創新都促動了經濟進步,也為個人開拓了機會。 ——理查‧希拉(Richard Sylla),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若有人告訴我某人能一貫且巧妙地把卡爾‧馬克思、楔形文字板、南海泡沫、鴉片貿易與大衛的畫作《馬拉之死》放在同一本書裡,我會懷疑地搖搖頭。這本書卻做到了。《金融創造文明》縝密周詳地思考了金融對於現代文明的貢獻,是一本讓人驚豔之作。 ——漢斯—喬亞吉姆‧沃斯(Hans-Joachim Voth),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 一部出色的貨幣與金融史。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書評 提出讓人信服的理據,證明金融是各種改變局面因素當中最重要的改變局面因素。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金融創造文明》這本書是一部跨越三千年的金融史,書中有為人樂見的解方,用來化解近年來我們看到銀行家們連續不斷造成的衝擊。說到底,少了金融,文明生活幾乎無法存在。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全方位的歷史,充滿了有趣的小故事……全部內容都讓人樂在其中,我認為,對於任何有興趣了解金融史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 ——開明經濟學家(Enlightened Economist)部落格 威廉‧戈茲曼的《金融創造文明》全面檢視金融與世界史,這趟長達五千年的旅程,說明了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建立國家與為人類謀幸福等面向上扮演的關鍵角色。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路報》(Washington Free Beacon) 這是一份易讀的研究,但妥適地重新配置了過去、現在與未來。 ——《科克斯書評》(Kirkus)雜誌 《金融創造文明》是一座寶庫,泛範疇之廣無人可及,洞見之深刻亦無可匹敵…‥任何身處金融界或是想要了解何謂金融的人,都要一讀本書。 ——《金融郵報》(Financial Post) 是任何有對於金融史有興趣的人必讀的書。 ——《市場觀察新聞網》(MarketWatch) 我就直說了吧,每一個對於金融是感到好奇的人,都會因為讀了本書而大有收穫。 ——琳達‧茱賓(Linda Jubin),「調查網」(Investing.com) 本書是兼具綜合性與學術性的出色之作,提供深入的觀點,供每一位想要理解文明社會裡金融與金融規範所扮演角色造成的現有問題的人參考。 ——伊利‧卡內提(Elie Canetti),《金融與發展期刊》(Finance & Development) 單一本書無法掌握和金融史相關的一切,但《金融創造文明》已經非常接近全面綜觀金融基礎架構……戰爭、建國、金融、數學甚至藝術彼此的綜橫交錯,本書都有詳細的分析……威廉‧戈茲曼寫的這本書就像是一趟讓人入迷的導覽,帶領讀者暢遊貨幣、金融、概率與風險。 ——大衛‧亨德森(David R. Henderson),《規範季刊》(Regulation) 戈茲曼將他在金融、建築、考古、漢學與藝術史方面的專業細細編織成極為豐富的織錦。戈茲曼對這個主題的熱情,深具感染力……戈茲曼以讓廣泛讀者都能讀懂的方式寫出一本博學多聞的書,本書應該是所有金融專業人士與對於經濟學、金融或歷史有性取者的必讀書。如果想了解貨幣如何改變一切,那麼,絕對必讀戈茲曼的鉅著。 ——約翰‧透納(John D Turner),《經濟史評論期刊》(Economic History Review) 這是講述金融技術與機構長期發展與重要性的歷史,是一本結合了原始素材的有用綜合性書籍,主張金融體系提供了推進文明的方法。 ——葛拉罕‧奧利佛(Graham Oliver),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從早期的文明講到現代,從兩河流域的新月沃土講到目前的全球社會,這本書包含了對於金融史的豐富有趣觀察。親切的語調以及許多和個人發現有關的小故事,必能引人入勝。 ——彼得‧特明(Peter Temin),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威廉‧戈茲曼(William N. Goetzmann)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管理艾德溫.朋涅克講座教授(Edwin J. Beinecke Professor)兼國際金融中心院長。著有《價值的起源:創造現代金融市場的金融創新》(The Origins of Valu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that Created the Modern Financial Markets)、《以愚蠢為鏡:1720年的金融、文化和墜落》(The Great Mirror of Folly: Finance, Culture, and the Crash of 1720)。吳書榆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公家機關,於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專職從事筆譯十餘年,以財經、商管、社會、心理為主,用養孩子的心情對待每一本譯作。近期譯作有《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徹底坦率:一種有溫度而真誠的領導》、《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向上管理.向下管理》與《經濟學A-Z速查指南》等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國際媒體、專家學者一致讚譽推薦 致謝 前言 時間與金錢/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重新配置/投資/文化與金融/金融與文明/金融與知識/硬體與軟體/一體的兩面/觀點 第一部 從楔形文字到古典文明 第一章 金融與書寫 廟宇與代符/古代的契約/金融帳目/時間的模型 第二章 金融與城市生活 複利的出現/金融規畫/借與貸/商人的監督人/利息一詞的起源 第三章 金融架構 古代金融區/烏爾的商人/抽象財富/負債與風險/貿易融資/合資企業/類資本主義/政府規範/商人之城/開挖古城 第四章 美索不達米亞晚期 價格、週期、市場與模型 第五章 雅典的金融 雅典與穀物/金融與海/海上風險/銀行家與投資人/金融素養/金融與土地/民營化/一樁採礦交易 第六章 貨幣革命 貨幣與希臘人的心智/貓頭鷹錢幣/貨幣從何而來? 第七章 羅馬的金融 羅馬社會/一場金融危機/古羅馬廣場上的金融/羅馬時代以及之後的銀行家/十字路口的發現/亞歷山大港的人來了/奴隸制與有限責任制/羅馬的股東/羅馬法律與公司/金錢與戰爭/早期的羅馬鑄幣/羅馬與古代環境/羅馬金融摘要 第二部 中國的金融傳承 第八章 中國的首個金融世界 一位戰士王后的財富/中國古代的貨幣/一件青銅器/如果各式各樣的貨品都能暢通無阻自由流動……/今日臨淄/經濟之戰/《管子》/貸款與稅賦 第九章 統一與官僚體制 代理問題與人性/將官僚制度作為金融技術/一部神祕的典籍/紙幣,公共財/重新發現絲路/飛錢/紙本社會/沉重的錢/一場貨幣危機/飄洋過海的錢/王安石與政府徵用/西方眼光中的中國創新 第十章 分歧的金融發展 對中國的反思 第三部 歐洲大熔爐 第十一章 聖殿與金融 倫敦的第一家銀行/銀行服務/騎士團的寶藏/行政管轄權成為一種金融上的權利/十三世紀的國際金融/垮台/其他制度 第十二章 威尼斯 約翰‧羅斯金/里奧多市場/第一次公共融資/高利貸與思維的革命/定義條件/備受爭議的貸款/新資本,新觀點 第十三章 斐波那契與金融 現值/商業教育/數量化/斐波那契創造的未來 第十四章 不朽的債券 勒克萊克波維丹水利局/不朽/終身年金/死不逢時 第十五章 發現機率 從骰子到人/巴塞爾/年金與革命/法國年金/加總機率/機率在中國/海峽兩岸的衝突 第十六章 效率市場 隨機漫步/選擇權圖解/布朗運動/模型與現代市場/熱力學 第十七章 歐洲的股份公司 土魯斯的磨坊/探訪巴薩可/資本主義的檔案資料/與歐洲相比的標的 第十八章 股份公司與探險 是發現還是金融?/外求、發現與找尋/股份的問題/洛克與法貝瑟:金融家與私掠船船長/暴風雨與柯德魯納恩島/遙遠北地的淘金熱/股份公司的近親 第十九章 專案計畫的時代 論專案計畫/是技術,不是技巧/投入資金/工業革命的泡沫/讓座/交易巷/剖析泡沫/抑制泡沫的規範/誰贏誰輸? 第二十章 金融泡沫 公共接待室/死去的財富/銀行家約翰‧勞/母與女/印錢/裝飾用的金融架構 第二十一章 照著霍伊的規矩行事 海牙的發現/大西洋兩岸貿易論/為何是保險業?/約束公司的規範/荷蘭的解讀/以投資者愚行為主題的藝術/以市場作為布道主題/結果 第二十二章 證券化與債務 荷蘭的共同基金/土地銀行/美國的諸位開國之父/恐怖統治/荷蘭與投機/資本泡沫/對歐洲創新的反省 第四部 全球市場之聚合 全球的衝突/股市全球化 第二十三章 馬克思與市場 就只是一本書/資本總論/世界新聞/投資價值的勞動理論/無處不市場/環球股票交易所有限公司/活生生的投資組合/霍布森的帝國主義/欠《阿伊達》的錢 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金融家 癮頭是賣點/大聚合/企業家和中國之道/自立自強/鐵路與革命/上海股市 第二十五章 俄羅斯大熊 聖彼得堡股票交易所/金融與芬蘭車站/壟斷沒人愛/錢不能吃/客觀主義的種子 第二十六章 救援王凱因斯 主權債的問題/世界銀行/情緒的重要性/一頭鑽進股市/凱因斯vs.馬克思/凱因斯與美國 第二十七章 金融新世界 美國的方式/股票vs.債券/基金A與基金B/讓土地發揮價值的機器/為現代化提供資金/一九二九年的遺骸/檢驗預測/心理勝過市場/一九二○年代留下的傳承與崩盤 第二十八章 重新建構未來 社會安全/金融社會設計/重建信任 第二十九章 戰後理論 投資與精確科學/完美的投資組合/指數化/全球的金融未來/挪威/新架構/交付出去的決策/誰擁有企業?/勿忘馬爾薩斯 結語 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金融創造文明: 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世界經濟體的誕生, 5000年前至21世紀世界經濟大歷史
作者 / William N. Goetzmann
簡介 / 金融創造文明: 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世界經濟體的誕生, 5000年前至21世紀世界經濟大歷史:吳一揆(中信金控總經理):今天全球是一個複雜經濟體的組合,這個全球文明必須面對金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54787
ISBN10 / 9570854782
EAN / 9789570854787
誠品26碼 / 2681858160009
頁數 / 6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吳一揆(中信金控總經理):今天全球是一個複雜經濟體的組合,這個全球文明必須面對金融創新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基本問題:如何平衡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如何避另一次金融災難的發生?以及如何讓金融創新的利益讓社會每一個人受益?這些問題或許透過威廉‧戈茲曼這本書,可以在金融創新的歷史發展軌跡上找到許多有用的指引。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吳一揆(中信金控總經理)
集考古、藝術和金融於一身的學者威廉‧戈茲曼帶著大家從上古到現在,讓讀者看到了人類文明的演進,金融在其中扮演了密不可分的重要角色。
金融之所以有力量在世界發展史中引發重大改變,主要是因為金融能把經濟價值在不同的時間點推前移後,此種科技宛如一部時光機,它可以讓金錢在時間長軸上前後挪移,從而改變了人目前與未來的經濟狀況和地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現在價值和未來價值(Present Value vs. Future Value)的概念。這樣的金融概念改變了人類思維的方式,也增進了人類盤算與規劃未來的能力。
在歷史的長河上,西方與東方的金融同時因為金融產生許多不同的變革。中國紙幣的發明比歐洲的印刷術出現早了幾百年,甚至早在公元前第四世紀到第三世紀「管子」這本文集已有許多關於金融概念的論述。管子的「輕重篇」清楚說明供需經濟法則,輕與重指的是貨物的相對價格,相對價格會引發交易的誘因,並引導出價格均衡。只要透過加價和降價就可以達到皇帝想要的結果,而無需下令強要人民服從。另一篇「國蓄論」則闡述非常複雜的貨幣理論。這篇文章不僅談到貨幣是達成經濟均衡的媒介,也詳細說明政府要如何把貨幣當成工具。
在西方,希臘文明已將經濟體貨幣化,創造了一個人民普遍具備金融素養的社會。羅馬文明與中國漢朝屬同一個時期。羅馬文明最重要的金融貢獻之一是創造了股東持股公司,就是今天的股份公司。雖然東方與西方的貨幣與錢幣發展的路徑大不相同,但,最終仍殊途同歸,成為國家政體的重要工具。
作者提到金融有四大要素:
一、金融將經濟價值重新配置在不同的時間點上;
二、金融重新配置風險;
三、金融重新配置資本;
四、金融拓展重新配置的管道,也增添了複雜度。

前述第一要素,就像房貸和分期付款,都是在今天做出對未來的承諾。其二,可以利用不同金融工具來減輕或規劃一些我們不願承担的風險,例如:利率、匯率避險、再保險....等。其三,以股市為例,投資資金流進到生產企業中,就像今日許多金融歷科技獨角獸靠著股市來展現價值和籌措資金。第四,當金融隨著時間不斷發展,也創造出更多的發明,像是金融衍生商品就是近代金融史上的重要發明。
貸款、股票、債券等金融商品無非是支應個人、企業的消費和生產需求,或是讓政府籌措資金投入建設。不管創業者是否富有,金融讓一般人都能雨露均霑,讓大家都有機會得到資本,就像今天的新創公司,少了金融,就只剩下已經有錢的人才能創業。
回顧歷史,金融創新解決了許多問題,但同時也引生了許多問題。大多數的我們會因金融工具的複雜難度與抽象性而感到不安。而對於金融創新的了解通常都是因為災難。由於科技的快速改變和進步,我們現在又再一次經歷大量金融科技的創新。新的金融科技再一次挑戰傳統的金融業,這一次甚至可能顛覆整個金融業。從網路誕生到智慧型手機的運用,新興科技改變了固有的金融行為。只要能夠想到讓現在的金融服務可以變得更簡單、更方便、更便宜的模式,都如雨後春筍般在全世界開展。我們又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見的金融改變世代,但恐懼和不安也伴隨而來。從最大社群媒體臉書想要發行加密貨幣Libra和最大搜尋引擎谷歌要提供支票存款帳戶等。因為金融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社群媒體和新興科技業者,一定會踏入金融領域來擴大其生態系統。然而帶給監理機構的卻是更多的不安。各國央行和監理機構在面對Libra發行可能產生的問題或是任何潛在未知的風險與不可控制的恐懼下,也只能先拒絕。但從歷史的角度,金融創新在時間長軸上挑戰傳統從未間斷,但造成的恐懼又會造成傳統文化的反撲,以道德之名去箝制金融創新的發展。但是想想,如果沒有貸款、銀行、債券、股票、選擇權、資本市場、保險、股份公司這些的金融創新,這個世界是否會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今天全球是一個複雜經濟體的組合,這個全球文明必須面對金融創新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基本問題:如何平衡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如何避另一次金融災難的發生?以及如何讓金融創新的利益讓社會每一個人受益?這些問題或許透過威廉‧戈茲曼這本書,可以在金融創新的歷史發展軌跡上找到許多有用的指引。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八章 中國的首個金融世界

一位戰士王后的財富
一九七六年,在中國考古學家鄭振香領軍之下,開挖商朝(公元前一七六六至一○四五年)最後的首都殷的遺址;商朝是中國青銅時代第一個大朝代。遺址位在現代的河南省安陽縣,位居黃河北方。
在鄭振香之前,已經有人在安陽從事挖掘,成果雖然很誘人,但數量非常稀少。就像埃及的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一樣,多數古代的皇室陵寢早被人挖掘掠奪過了。鄭振香與她的團隊先開挖宮殿的夯土地基:這裡很可能是舉行儀式的地點。挖了十五英尺(約四‧五公尺)後一無所獲,同事要她停手,但她堅持繼續。又挖了幾呎,中國考古近代史上最驚人的發現便出現在眼前:有一座從未被碰過的皇室陵寢。在一處二十平方公尺大的木造小室內有一副上了漆的棺木,裡面有一具女屍。她身邊圍繞著十六個陪葬者。鄭振香和團隊小心翼翼挖出棺木,他們明白,這驚人的發現將會改變全世界看待中國古文明的眼光。陵寢裡的財物本身就是讓人嘆為觀止的發現:裡面有四百件儀式用的青銅器、五百九十件玉器、五百六十件骨雕以及超過七千個子安貝(cowrie)殼。青銅器是商朝藝術的特色:一座以四足站立的大型長方鼎,每一個面和每一個角都飾有咆哮的獸頭。一尊有蓋的酒器,看起來像幻想中的鳥,但長出了狗的腳。酒器的每一個表面都有一些獸形裝飾,顯得生氣勃勃。
這座驚人青銅陵墓裡的相關擺設上刻有銘文,說明這是婦好的陵墓;婦好是商代的女將軍。婦好是商代皇帝武丁的王后,武丁則是商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婦好也是一名地主,在首都之外自有城堡。根據武丁在位期間的中國甲骨文記載,婦好主導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帶領一萬名士兵對抗商朝西邊的敵人——羌。婦好過世之後,武丁賜她「辛」的諡號,是他的三位正式王后之一。這是一次罕見的連結,將現代考古學和中國最早期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直接相連。鄭振香回憶道:「人生中最讓我難忘的事,就是發現婦好墓。」如果當初她不堅持,商朝的歷史和考古學之間可能永遠也無法掛上這道最後的連結。
發現婦好墓之後,考古學家紛紛研究起墓中所藏的各種物品,在這麼多平凡無奇的陪葬品中,有一項對中國金融史而言大有意思:七千枚的子安貝殼。這位戰士王后帶著王朝財富堆出來的派頭風光大葬:有裝飾著神話中獸類的華麗獸形青銅器,有各式各樣精美的玉器,甚至還有她自己的奴僕隨從,那為什麼要放這些簡單的白色貝殼?很有可能,貝殼代表一種更純粹的財富形式:貝殼本身就是貨幣。有些東西婦好無法帶到死後世界,她可能會打算用買的。
商朝是中國青銅時代第一個重要的朝代,中國歷史上早有許多相關記載,但在十九世紀末期之前,中國文明的地理根源仍是個謎。進入十九世紀之後不久,研究私人收藏篆刻牛骨與龜殼的歷史學家,在文本中辨識出以中國甲骨文撰寫的商朝統治者與諸侯姓名。事實上,在發現婦好墓之前,婦好早已是為人所知的歷史人物了。
一九一○年,金石學家羅振玉追溯這些甲骨的源頭,來到黃河邊河南省北部的安陽縣(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座古代的首都),這裡有超過八十座的夯土平台與無數的皇室陵墓。安陽縣的遺址,讓像鄭振香這樣的挖掘工作者努力了好幾代,尋找古代統治者的蛛絲馬跡,並嘗試了解造就中國青銅時代第一個文明全盛時代的基礎。
中國的書寫體系和美索不達米亞大不相同,前者並非從會計紀錄演化而來。中國最早的書寫紀錄是牛骨和龜殼上的占卜內容,有長有短。商朝的占卜,是將獸骨放到火上或加熱的金屬上烤。統治者聘用卜官將他們的疑問傳送到神靈的世界,卜官在獸骨上刻上日期與有關人士,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卜官會檢查熱度造成的隨機性裂痕,看看這預示著吉或凶。有些會問特定的日子是否適合開戰,也有些問能不能豐收。其他則記錄著儀式性的事件,甚至也有天象。以和婦好有關的甲骨文來說,有武丁焦急問著她是否懷孕以及她是否能順產,也有他是否應指示她在一場關鍵戰役中和另一位將軍聯合,集結武力。
所以說,中國早期之所以使用書寫,反映出的是不分地域的人們面對未知的未來時基本上都會有的焦慮,同時也指出中國的統治者扮演重要角色,扮演人民與未知之間的橋梁。而除了卜官和統治者之外,還有動物的世界。中國商朝與周朝(周朝是商朝的後繼朝代)的儀式技藝基礎,是動物有靈原則(principle of latent animal spirits);占卜非常仰賴獸骨,因此甚至可以說仰賴的是動物已經脫離肉身的靈性。中國儀式用的碗具和飲器上的獸類圖樣,便是提醒著人們動物的靈性長存在眼見為憑的世界以外。美索不達米亞的瓦爾卡祭祀瓶(這也是一種祭祀用器具)呈現的是神和人的世界,兩者可說是天差地別!在瓦爾卡祭祀瓶上,描繪的是透過重新分配貨品來榮耀神,統治者負責調和商品交換的系統(請參見第二章)。在商朝,統治者把青銅器用在溝通自然與神靈世界的儀式上,這些器皿上並未描繪人類社會的架構。然而,這兩者都各自以其特有的方式指出政府在因應不確定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國古代的貨幣
婦好墓強力證明了中國人已經認為貨幣是最終的財富儲存形式。早在商朝時代,中國已經在相當獨立的情況下發展出貨幣社會,而中國也和希臘與羅馬文明一樣,貨幣最終也在政府治理與經濟體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章談過美索不達米亞使用銀幣作為交換的媒介:他們以銀幣付稅,在締約、甚至記錄商品價格時也以銀的重量為準。銀符合多數的古典貨幣定義:是交換的媒介、價值的儲存,也是衡量價值的標準。但是,婦好墓裡的子安貝殼透露出中國的貨幣系統比美索不達米亞更超前一步:子安貝不是因為本身有價值而成為交換媒介,而是已經邁入象徵性的交換系統。
第六章提過,美索不達米亞第一批已知的錢幣,是公元前六世紀時在呂底亞鑄造的琥珀金錢幣;中國的第一批青銅錢幣可能早了或晚了一世紀,關於到底是誰先誰後,目前顯然尚無定論。怪的是,印度也大概就在此時有了錢幣,這代表當時可能出現一種橫跨各大洲的技術進步。安納托利亞的鑄幣演進成一種驗證貴金屬品質的方法,中國出現錢幣,則是因為貨幣發展到用金屬替代子安貝殼。在婦好下葬當時,子安貝是當時已有幾千年的華中文明中很重要的一環。瑞士地質學家兼考古先驅安特生(J. G. Andersson),就在華中地區的前青銅時代墓地裡找到貝殼形的子安貝,還有仿子安貝的獸骨。
新石器與青銅時代中國的子安貝到底是用來當作貨幣,還是說,這是和印度洋的人進行長程貿易時所得的珍稀之物,僅用作珍貴的裝飾與地位象徵?這是一個仍在爭論中的題目。有大量證據顯示,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曾有幾個不同時期的古代社會都把子安貝當成貨幣使用。中國的歷史提到,秦朝開國皇帝不再把子安貝當成貨幣使用,這代表至少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前子安貝仍有貨幣的用途。即便官方頒布了公告,但西南方的雲南省仍繼續使用子安貝當成錢幣,直到公元十四世紀;一三○五年時,雲南政府接受人民以子安貝支付稅金,而且如果有人進口貝殼,可以沒收作為處罰。
為何本身沒有價值的東西(除了形狀很奇特之外)會被當成錢幣?錢幣是儲存、衡量與移轉價值的工具。要能儲存,需要一種不會腐壞的錢幣;要能衡量,需要能輕易辨識出大小與品質的標準單位;要能移轉,需要可攜帶的貨幣。子安貝滿足以上所有條件。子安貝可以幾千年不化,大小均一,可以輕易辨識,而且可攜帶。但是,貨幣還需要具備另一種重要特質:必須十分難得。錢幣要能成為財富的儲藏工具,必須具備非常重要特徵:一般人不能輕鬆收集或製造。安陽縣距離印度洋甚遠;商朝墓地裡發現的子安貝,主要就來自印度洋。黃河盆地罕見子安貝,代表這種貨幣的供給量相對固定,這可以保有以子安貝串存下來的財富價值,但是,也限制了早期中國的貨幣系統隨著經濟一同成長的能力。人們可以收集子安貝,但無法自行製造。當經濟體需要更多貨幣時,誰都做不出來,就算貴為王后亦然。
有些證據顯示,青銅時代的中國經濟擴張,天然的子安貝殼已不足以滿足其貨幣需求。在安陽附近挖出的其他商朝墓穴中,找到用來替代子安貝殼的青銅製子安貝,顯然,從公元前第十四世紀至第十一世紀,古代商朝的冶金專家已經在「鑄造」子安貝,以便放入皇室陵墓中。人工鑄成的子安貝沒有孔,無法綁在衣物上,也沒有其他細節指向這些物品是作為裝飾之用。除了貨幣之外,我們很難想像這些仿子安貝青銅有什麼其他用處。因此,這些仿子安貝大可計入全世界第一批金屬鑄造貨幣之列。事實上,這些在古代考古脈絡下出現的人工子安貝,也指向商朝文明的戲劇性興起可能也帶來了經濟擴張。奢華的陵墓訴說著一個強大的封建社會,皇帝的規矩絕不可違逆。說到底,商朝的子安貝僅是一種迷人的暗示,指向中國經濟體系在商朝時便已走向使用貨幣,但是,要看到歷史文獻確認使用貝幣,卻要等到商朝於公元前一○四五年衰亡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