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台灣 (11月) | 誠品線上

料理.台灣 (11月)

商品描述 料理.台灣 (11月):「食.補.族.群.日.常」你可能從沒看過的台灣食補新觀點不只有秋冬需要進補,日常就該吃的營養又健康!︱台灣的食補,難道只有薑母鴨、羊肉爐?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食.補.族.群.日.常 」你可能從沒看過的台灣食補新觀點不只有秋冬需要進補,日常就該吃的營養又健康! ︱台灣的食補,難道只有薑母鴨、羊肉爐? 台灣人熱愛進補,每到秋冬時節,羊肉爐與薑母鴨店前總是人潮洶湧、香氣四溢。然而,台灣的食補遠不只如此,剛步入冬天的十一月,《料理台灣》特別專題企畫〈食補族群日常〉,採訪了五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餐廳,在這片多元族群共居的土地上,食補文化的風貌比你、我想像得更加精采! ︱《料理台灣》秋冬企劃,五家懂補的餐廳! ✦ 正一堂養生膳食坊:中藥房如何轉型為養生膳食坊?哪些中藥材可煮成滋補的藥膳湯?老闆林正川不藏私大公開。 ✦ 阿戊嫂の店:客家人吃哪些料理來滋養身心?日常生活怎麼靠吃獲得滿滿元氣?主廚劉雪玲打造客家料理新解方! ✦ Dawana 達瓦娜家園:原住民也有食補?!魯凱族的人們都吃些什麼進補?部落主廚Lily姊分享原住民的自然食補觀。 ✦ 台北君悅漂亮廣式海鮮餐廳:廣式料理功力深厚的盧俊源主廚,透過老火湯、煲湯的心得,教你在四季「不時不食」。 ✦ 銘記越南文化美食:公認亞洲最瘦的越南人,到底都吃什麼?汐止越南名店吳坤玲老闆的涼溫補香料料理營養又滋補! ︱什麼?丹麥麵包的技術不是源自於丹麥?! 原來丹麥麵包的層壓麵團技術,竟可以回溯至1850年代的一場罷工?而丹麥麵包中特殊的風味,肉桂、豆蔻與罌粟籽,除了好吃還是「家的味道」。個人專欄〈丹麥麵包之旅〉,帶大家一同來一場歷史文化與美味兼具的小旅行。 ︱恆器製酒格外品地瓜酒,竟然還與環境永續相關? 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恆器製酒老闆羅己能由機械產業,跨足到釀酒事業?為什麼又選擇「格外品」地瓜當作釀酒材料?餐飲業積極談永續與生態保育的如今,恆器製酒更使用海茄冬、石虎山蕉等釀酒,〈地酒漫筆〉帶你領略恆器製酒的故事與風味! ︱綠島地方滋味踏查,四家餐廳大推薦! 黑潮滋養的綠島,島民們善用可耕地種植花生、地瓜、蔬果,出海捕獲旗魚、鬼頭刀與鰹魚、章魚等,並將這些食材烹飪為富有在地風格的料理。特邀島嶼綠工作室介紹在地餐廳,竹屋餐廳、閎美小舖、富富廚房、夏卡爾早餐部,端出一道道綠島的山珍海味。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個人專欄】06 客食(Ha-Food)創新料理?08 丹麥麵包之旅12 義大利酒的文藝復興 Romagna Vini ad Arte 亞洲首發16 無麩質的黑色VERONIQUE 新風土烘焙語言16 一把香菜與十四根香蕉:談味覺記憶18 星級、點讚與負評 美食評鑑權之爭背後的生存哲學 【專題企劃-食補族群日常】24 食補文化 多元族群身心平衡之道25 食物滋補相生圖解26 中藥房裡的藥膳湯 正一堂養生膳食坊30 客家食補化新解方 阿戊嫂の店36 原住民魯凱族自然觀 Dawana 達瓦娜家園40 四季廣式煲湯學 台北君悅漂亮廣式海鮮餐廳 【風土識食】44 一口后土牛 不只是一個盤子裡的事48 釀造台灣在地故事 恆器製酒與農民共好的滋味52 莎梨 在台灣生根的熱帶南洋記憶 【職人細語】60 國賓中餐廳 陳西滿的七滋八味 【舌尖設計學】66 II Design 硬是設計 打造興波咖啡冠軍品牌空間敘事 【餐飲市場動態-Z世代飲酒文化】70 Z世代社交新場域 從街頭立飲到質感酒吧的氛圍革命72 臺虎精釀的反思 戶外酒吧的天時地利人和74 Drizzle by Fourplay差異化經 營酒吧產業的分眾時代76 GŪLŪ GURU選擇做不一樣的事 當戶外酒吧成風潮 【地方滋味踏查-綠島的山珍海味】82 綠島的味蕾地圖 舌尖漫遊火燒島84 竹屋餐廳 綠島海味辦桌86 閎美小舖 綠島花生豆花的調色盤88 富富廚房 綠島的異國在地風味90 夏卡爾早餐部 寓教於食的島上日常 【飲饌百味】96 未來飲食實踐場 峇里島Tembaga 的抗發炎飲食菜單 【米其林探味】100義大利米其林一星Lido 84 【餐飲情報】104 地方美食節104 餐飲研討會與賽事104 展覽資訊105 餐飲消費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料理.台灣 (11月)
簡介 / 料理.台灣 (11月):「食.補.族.群.日.常」你可能從沒看過的台灣食補新觀點不只有秋冬需要進補,日常就該吃的營養又健康!︱台灣的食補,難道只有薑母鴨、羊肉爐?台
誠品26碼 / 2680660265001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6X19X0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這一期封面主題走進台灣五大族群的廚房,看食補如何融入生活日常。補,不僅是先民智慧,也是傾聽身體、順應四時的態度,從閩南的藥膳雞湯、客家的麻油蛋酒、廣式的老火煲湯,到新住民以涼補調和的浴火椰蝦,以及原住民運用山野食材「荖葉與刺蔥」入菜的食補之道。每一個族群在餐桌上,展現對季節、土地與身體的理解,這不只是養生方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有人以火候、藥材照顧身體,也有人煮出對自然的敬意。透過一碗湯、一道菜,看見的不只是飲食文化的多元,更是台灣人展現的細膩體貼與照顧。
【總編輯 陳怡伶】

  本期〈職人細語〉專訪入行逾四十年的國賓大飯店資深川菜主廚陳西滿,十幾年前就看到他在圖書館勤懇閱讀、抄筆記的身影,直到如今依然如故。在餐飲業瞬息萬變的當下,仍有人默默堅守崗位、不斷精進,正如阿滿師所言:「既然選擇一個菜系,就要學到好。」值得敬佩。
【副主編 洪麗君】

  香菜一直是我難以下嚥的食物,甚至覺得新興的香菜零食是在「褻瀆」我的休閒時光。但神奇的是,香菜只要出現在越南生春捲裡,就覺得是人間美味。或許就如這期〈焙感時尚〉談到的味覺記憶,我一直透過春捲中的香菜味道,來回憶與大學同學在越南餐廳吃飯的美好時光。
【編輯 謝懿慧】

  沙鹿盛產地瓜,又離種芋頭的大甲很近,從小家裡餐桌上就經常出現這兩種食材。我最喜歡的莫過於豆花與甜湯裡的芋圓、地瓜圓,本期〈地方滋味踏查〉來到綠島,見到閎美小舖利用自家長輩種植的芋頭製作手工芋圓,想起有點Q 彈、甜甜的滋味,真的很想立刻來上一碗芋圓豆花。
【編輯 徐菀臨】

  今年初買了青梅與伏特加泡酒,直到最近酒瓶差點被貓推倒,才想起早已到了可以品嘗的時候。讀到這期〈地酒漫筆〉用地瓜、海茄苳及石虎友善山蕉釀的酒,深刻感受到酒既可以自娛自樂,也可以是承載生態、風土、歷史與文化的精采故事。酒入口時發酵的氣味在舌尖蹦跳,或許就是時間正在施展魔法的證明。
【編輯 陳彥君】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