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文化場中遊戲Playing in the Culture Arena文|朱貽安這個月的截稿前夕,發生了許多事。雜誌送印前一天,社群平台上最熱議的話題,莫過於法國出生的臺灣YouTuber「酷」,如何突破臺灣既有娛樂節目與社群影片的想像,以Netflix上韓綜的格局,製作以臺灣中文為核心的競賽遊戲節目《中文怪物》。節目開播首日即突破百萬次觀看,無論是從節目製作、行銷模式、受眾分析、市場趨勢,甚至文化補助⋯⋯,社群平台上任何角度似乎都能聊上一點。「遊戲」是人類進化的催化劑。荷蘭學者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遊戲人》(Homo Ludens)對人類文化的進程以「遊戲」的角度來闡述,認為:文化始終具有某些遊戲的成分和特徵,而人只有在遊戲中才最自由、最真實且具有創造力,如果遊戲成分在文化中衰退,勢必會危及整個社會的存亡。週末,在典藏社長的號召與支持下,同事們一同觀賞了《拉威爾:萬丈光芒》(Ravel in a Thousand Sparkles)電影首映會。這部為紀念法國作曲家拉威爾誕辰150週年而推出的音樂電影,由活躍於古典音樂影像製作,熟稔藝術史的法蘭索瓦-勒內.馬丁(François-René Martin)與高登(Gordon)執導,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製作。雖然堅持無旁白敘事,但透過細膩的光線、色彩、構圖、運鏡與剪接……,巧妙地結合音樂與紀錄影像等文獻,在極簡單的結構下,勾勒出一部豐富且令人動容的藝術家傳記。引人入勝之處,更在於我們完全可以從影像的敘事、運鏡的方法乃至於演奏場景的安排,知覺出音樂家音樂中的破碎感與聲響的隱性來源、音樂的結構與內裡,乃至於時代。誠可謂玩出藝術家電影的新境界!同樣的週末,典藏ARTouch的社群平台也因為一則新聞創下近三個月的瀏覽新高:臺灣策展人王俊琪在哈薩克共和國中央國家博物館策畫的臺灣當代藝術展「可變的不和諧:社區敘事、記憶以及過去和未來的景觀」,因中國駐哈人員抗議,遭館方片面以「場館維修」為藉口強行解除合約。儘管在幾經尋找其它展出可能的過程中,當地友人告知所有單位已經被警告「No one can touch this case!」(誰都別想碰這案子!),但合約解除後,王俊琪並未離境,而是決定依照原計畫繼續當地藝術社群的參訪。訪談中她說道:「我其實也很想知道當地社群對這事件的看法。」我們相約等她離境安頓好後,再來談談這次的心得。我的好奇在於,如果文化交流、藝術的目的在於打破某種遊戲的框架,那麼這個未能開幕即謝幕的展覽是否其實已經創造了某種改變?我更好奇的,是當策展人與當地社群不斷「交流」的過程中,是否已然注入了某種潛在的伏流?當我們在談「文化交流」時,不都希望產生真正深刻的印象嗎?無論是《中文怪物》、音樂電影還是藝術展覽新聞,我們都看到了創作者如何在不同的遊戲形式中進行跨越。「玩心」是所有遊戲的根本,而「蒐藏」更需要奠定在這種遊性本質之上。本期雜誌,我們試圖從「Art Toys」的玩心出發,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新興收藏類別,如何重新定義我們的藝術與文化視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