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 今藝術&投資, 七月 | 誠品線上

典藏: 今藝術&投資, 七月

商品描述 典藏: 今藝術&投資, 七月:創作裡的認同流動影像裡的台灣自俄羅斯去年2月入侵烏克蘭,迄今將近500天。俄烏戰爭衝擊了既有的國際安全體系,隨著中國不斷升級對台灣的武力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創作裡的認同流動 影像裡的台灣自俄羅斯去年2月入侵烏克蘭,迄今將近500天。俄烏戰爭衝擊了既有的國際安全體系,隨著中國不斷升級對台灣的武力威脅,美國與中國的競爭關係也日漸激烈。同樣面對強權威脅、首當其衝的台灣,其處境與發展自然益發受到國際重視。與此同時,台灣的當代藝術創作也逐漸受到國際媒體的關注,尤其當創作者觸碰到對「台灣意識」的討論時,更成為海外媒體意欲探詢的問題。正值台灣國際處境改變的此時,我們希望藉由再次探討台灣創作裡的認同轉變,來論述甚而創造與過往不同的認識。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1960年代到2020年後電影中的國族認同轉變開始(蘇哲賢文),進而探討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洪鈞元文)。當談論「世代」變化,作者沈裕昌首先為我們再次釐清了「世代」的定義,進而提出其對現今年輕世代(研究所在讀即將畢業至畢業後兩、三年間)創作中「政治批判」的觀察。專長於崇高美學研究,洪威喆則提醒了我們「崇高」在國族意識建立上的曾經,以及如何可為我們帶來另一層省思。或許,「唯有透過民主制度的保障,在永續持存的改革中反覆洗禮,台灣才能超越既有的文化矛盾,重塑新的國族認同。」(企畫/朱貽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EDITORIAL 30 鬆動的邊界 COLUMN 32 啟蒙與長成──我的1980年代(四)34 文化公民權消失—《文資法》修法會不會越修越大洞36 喜馬拉雅藝術的蛻變38 再見香港40 陳泰銘泰德美術館展覽啟示 MISSING PIECES 42 獨步於藝術畫境──灣生畫家吉田吉 ARTIST 44 "凝集哲思,閃爍光影變化羅尼.霍恩「非夢 亦夢」大展在中國和美術館" COVER STORY 48 川俣正創作中的災難與重生 FEATURE 56 "創作裡的認同流動 影像裡的台灣"58 臺灣電影中的國族認同轉變 1960s - 2020s62 從台灣意識的歷史距離談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66 顧左右而言它——台灣年輕世代藝術創作者的政治批判71 抗爭,然後超越——崇高美學的啟示 OBSERVATION 76 共創是創造集體記憶的起始點 專訪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策展人林怡華、鄒婷、馮馨80 無所抽無所不象:藝術 陳曉朋個展「好鹿圖:無所藝術」84 「靈魂、呼吸、空氣、氣候、風」的對話與療癒:安聖惠在利物浦國際藝術雙年展的脈絡觀察88 錄像及其民主之夢 「信號:錄像如何改變世界」92 遺願宇宙與新迴響:沙迦雙年展速記96 總是能帶動拍賣會的盧西安.弗洛伊德 SPOTLIGHT 98 由山水衍生的跨域思考 名山藝術「以『山』為名:藝術與科技交錯下的當代地景」100 深邃的記憶海洋 安傑爾 · 奧特羅個展「海之憶」102 潛藏的遊戲性 凱瑟琳.伯恩哈特個展「虛構娃娃 羨慕之瞳 百變怪 皮卡丘 強化謎擬Q 嬉戲 伽勒爾烈焰馬 天秤角擊 體力值270 絕群壓軸 全圖」 BOOK 104 差距作為思想的未來:關於洪席耶《電影的差距》 ART FAIR 108 探索城市藝術:揭開台中藝術博覽會的獨特風貌 ART TAICHUNG 2023 台中藝術博覽會110 復甦後的榮景與挑戰 2023年「JINGART藝覽北京」 ART SCENES 112 2023台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第8站:東南亞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典藏: 今藝術&投資, 七月
簡介 / 典藏: 今藝術&投資, 七月:創作裡的認同流動影像裡的台灣自俄羅斯去年2月入侵烏克蘭,迄今將近500天。俄烏戰爭衝擊了既有的國際安全體系,隨著中國不斷升級對台灣的武力威
誠品26碼 / 2680131194076
注音版 /
裝訂 / N:無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

試閱文字

內文 : 鬆動的邊界
Dissolving Boundaries

文 ︳嚴瀟瀟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不斷感受包裹著我們的這個社會,難免有時會有某種失速感。這有時會出現在周遭發生了讓我們始料未及、似曾相識卻超出認知之事,經常還是一連串接二連三之時;有時甚至並不見得真的發生了什麼可歸納出共通性的事件,反而是在看似再正常不過的日常中,就足以讓人感受到某種暗潮湧動,麻木一段時間後跳出來看竟油然而生某種陌生感和異化感。而身處藝文產業中,時時面對五花八門的藝術,難免會冒出某種大哉問:在那些難以名狀的流動面前,藝術究竟能做什麼?或者說,藝術能幫助我們解決哪些問題嗎?

但藝術總是詭譎地逃避被我們精準定位的命運。甚至到了最後,要去辨認何為藝術、何者不是,都會是一個難題。

有些藝術總是試探著我們原本所認定的生活的邊界。有些不斷鬆動著已日積月累而成的總體結構,直至愈來愈多人留意到這件事。廣義而言,它們中的一些甚至可以不具藝術作品的形態,而其中的創造性卻不見得較少,甚至於有些與生活直接對接,其力量是透過我們順勢再去反思的生活本身而展現出來的。

近日在新竹241藝術空間的「仿真生活」展給人以某種抽象的啟示。這個展覽中我們再度看到了崔廣宇早年一系列以低限行動介入城市空間的行為影像作品「系統生活捷徑」,另有來自幾位法國藝術家結合即興表演、縝密劇本的影像作品,它們都營造出某種似是而非的怪異日常,讓人如夢初醒,或墜入更深一層的夢境。或許也恰如沈裕昌為本期雜誌專題《創作裡的認同流動》所撰之〈顧左右而言它〉一文中分析的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張程鈞、黃冠傑的作品,它們沒有直接進入對所針對之領域的直接探討,反倒是某種「顧左右而言它」的形式完成對系統性問題、政治性問題的批判,舉重若輕。

因而藝術創作的力量有時來自其如水、如風一般的特性,足以突破或滲透某些邊界,它們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很多時候更超出理性分析的框架,我們或許甚至需要經歷從抽象的精神領域回到現實世界這樣至少一個迴圈後,才能體悟其中的意涵,進而去發覺到某些藝術作品可以讓我們對「日常」之邊界建立起新的感知和認定,進而讓生活中的我們獲得一些啟示,乃至某種程度修復我們與一些混亂日常之間的關係。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