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 今藝術&投資, 五月 | 誠品線上

典藏: 今藝術&投資, 五月

商品描述 典藏: 今藝術&投資, 五月: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1983年上映的《星際大戰.絕地大反攻》英文名為:「ReturntotheJedi」(絕地武士的回歸),這部知名的太空劇場(SpaceT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1983年上映的《星際大戰.絕地大反攻》英文名為:「Return to the Jedi」(絕地武士的回歸),這部知名的太空劇場(Space Theater)科幻名片應當十分適合用來思考關於「後殖民」敘事的想像。首先,在《星際大戰正傳三部曲》(Star Wars Trilogy)的故事中,其主要的惡勢力恰恰是一個「帝國」。其次,帝國真正征服銀河系的主要力量來自於工業與科技的各項大型軍工設備的生產(死星、AT-AP全地域攻擊艙走獸、帝國級滅星艦)。第三,反抗軍的組成來自於受到帝國的高壓殖民統治的多元族群。最後,具有原力的天行者協同反對帝國內的反抗勢力以及武技族(Wookiees)、伊沃族(Ewoks)等原住民少數族群的協助下,瓦解了帝國的統治。撇開太空科幻的場景來分析《星際大戰》,可以發現其敘事架構的基礎來自於古典的「英雄神話」,而其推崇連結人和宇宙的「原力」概念本身便充滿著「東方」(禪宗、道家)的思想;在原住民地方性與地方知識的協助下,對抗並且戰勝了一個以工業與科技作為征服利器的殖民帝國。可以說,《絕地大反攻》恰恰是一則關於殖民抗爭終曲以及後殖民時代開啟的未來神話或傳奇故事。或許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思潮大約開始於1970至1980年代,而《星際大戰正傳三部曲》則上映於1977年至1983年。也許這從不是一項單純的巧合,畢竟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和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還拍了一部以他者為主體以啟迪人類內心靈性為訴求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或許,在科幻中隱含了導演對於一個後殖民帝國時代的行星地球的期待與想望。而我們,正生活在這璀璨閃耀的星叢間。(企畫/朱貽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EDITORIAL 編輯手記034 在最自由的條件下飛行∣朱貽安COLUMN 今專欄036 「假」常玉與林風眠之名∣王嘉驥038 520 後內閣在文化資產政策上的考驗∣蕭文杰040 不斷創造社會功能的南美館∣洪三雄042 詩的雕塑∣姚謙044 藝術熱浪襲捲臺灣 喜迎奇美· 富邦兩大國際展∣簡秀枝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046 從蘇州、上海到峇株巴轄:1930 年代的堀越英之助、魯迅、陳澄波∣劉錡豫ARTIST 藝術家048 阿馬德奧· 洛倫薩托:現代巴西的視覺建構者∣嚴瀟瀟COVER STORY 封面故事052 尚-米歇爾.歐托尼耶:物與光的煉金術∣嚴瀟瀟FEATURE 專題企畫056 絕地大反攻— 解殖與後殖∣朱貽安058 帝國隕落:後殖民,解殖與非白人視角的現代∣沈伯丞062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哈林文藝復興與跨大西洋現代主義》∣柯念璞068 涉水前行:黑人靈魂裡的臭味與淤泥∣吳孟軒071 第三世界電影裡的後殖民書寫∣蘇哲賢OBSERVATION 藝點觀察076 顛覆臺灣文化的印象,發現族群雜揉的軌跡 「臺灣意象展-變動中的臺灣人」∣洪威喆080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葉陶的再現和日治臺灣跨語作家的難題與妥協∣陳飛豪084 當藝術圈看不見的過勞母親終於站在一起—從攝影群展「出自於她— 藝術家與他們的母親」談「母性、為人父母」∣詹育杰088 全球藝術市場今年開市低迷∣Artprice.comSPOTLIGHT 藝壇注目090 黎明之後迎來什麼?與策展人蔡宏賢、林欣傑談「你好,人類!Hello,Human!」∣章郡榕094 觀看,且生成新觀點:沃爾夫岡‧提爾曼斯「本質為重」∣嚴瀟瀟096 可見與不可見—香港豪瑟沃斯格蘭.里根個展∣朱貽安098 當我們模仿虛構:德薩畫廊Lov-Lov 個展「一切都是幻覺,直到成為現實」∣陳晞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典藏: 今藝術&投資, 五月
簡介 / 典藏: 今藝術&投資, 五月: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1983年上映的《星際大戰.絕地大反攻》英文名為:「ReturntotheJedi」(絕地武士的回歸),這部知名的太空劇場(SpaceT
誠品26碼 / 26801311940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在最自由的條件下飛行
Flying Under the Most Liberated Conditions

文|朱貽安

四月中旬時,美國約翰.西蒙.古根漢紀念基金會(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公布了他們2024年的研究員獲獎名單,這是一個獎助美加地區公民,來自不同領域研究者和藝術家創作的支持計畫。今年共計有52個不同學科領域,188名研究者獲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3萬至6萬美元不等的獎助。該基金會由美國參議員西蒙.古根漢(Simon Guggenheim)與奧爾加.古根漢(Olga Guggenheim)在1925年成立,用以紀念他們1922年因病過世的17歲長子約翰.西蒙(John Simon)。基金會成立之初,西蒙.古根漢對組織目標的設定便是:「增進這個國家在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的力量」,並「在最自由的條件下,不分種族、膚色、或信仰,為在任何知識領域追求學術或任何藝術形式創作的傑出人士提供支持」。從1926年第一屆15位研究員開始,迄今基金會已向19,000多位個人頒發超過4億美元的獎助金。獲獎者不乏後來的諾貝爾奬得主、國家科學院院士、圖靈獎(A.M. Turing Award)、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菲爾茲獎(Fields Medal)等國際公認榮譽的獲獎者。廣泛的研究領域是該獎助計畫的獨特之處。

觀察古根漢獎助金(Guggenheim Fellowship)的歷史,吸引我目光的,是近期隨著整體藝術環境更加重視黑人文化與藝術而逐漸被認識的幾位黑人作家。諸如哈林文藝復興時期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Heale Hurston),其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他們的眼睛在注視上帝》(Their Eyes Are Watching God),便是在1936年的獎助支援下完成。而二十世紀中葉美國種族問題和性解放運動的重要作家與民運人士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也曾是獲獎者。考慮當時美國的社會情境,基金會的獎助彰顯著一如其創立之初設定的價值:不分種族、膚色、或信仰,為在任何知識領域追求學術或任何藝術形式創作的傑出人士提供支持。

四月間的國際藝術盛事,莫過於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開幕。近日甫公布的金獅獎最佳國家館由澳洲館獲得,最佳藝術家則頒發給毛利藝術團體「馬他賀團」(Mataaho Collective)。銀獅獎由尼日利亞藝術家卡莉瑪.阿莎杜(Karimah Ashadu)獲得,終身成就獎則頒發給兩位女性,出生於義大利的巴西藝術家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和居住在巴黎的土耳其藝術家尼爾.亞爾特(Nil Yalter)。大獎的座落固然與評審的組成有關,但也如實地反映了此次展覽主題「處處都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所欲聚焦的種族、性別、全球南方和國籍多樣性議題。回應著近年藝術環境對黑人藝術與全球南方的關注,我們以「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作為此次專題主題。核心脈絡從黑人文化的抗爭出發,但更期待的,則是抗爭終曲後,什麼是後殖民時代行星間所能開啟的未來神話與傳奇故事想像。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