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 五月 | 誠品線上

科學月刊, 五月

商品描述 科學月刊, 五月:,走進編輯室我們與塑膠的距離最近,偶然讀了一本介紹細菌的書《細菌群像》,被書裡頭所提到的一隻名為大阪堺菌(Ideonellasakaiensis)的細菌吸引。菌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走進編輯室 我們與塑膠的距離 最近,偶然讀了一本介紹細菌的書《細菌群像》,被書裡頭所提到的一隻名為大阪堺菌(Ideonella sakaiensis)的細菌吸引。菌如其名,這隻細菌在2016年於日本大阪堺市一間寶特瓶回收廠的採集樣本中首次被分離。透過培養皿培養,研究人員發現它能夠分解並消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也就是寶特瓶的原料——塑膠。 塑膠,自1850年代問世以來,由於具有高穩定性、便利性、製造成本低廉等特性,被人類大量生產並廣泛應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快步調的生活型態更強化人們與塑膠間的黏著度,也讓飲料杯、塑膠餐盤、塑膠袋、保鮮膜等用完隨手即丟的一次性塑膠容器或包材占據我們的生活。塑膠,儼然已成為現代人日常難分難捨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依賴塑膠帶來便利性的同時,它耐腐蝕、耐酸鹼且難以被生物降解的特性,卻開始帶來大量塑膠垃圾,汙染環境。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塑膠垃圾在降解過程中會產生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透過空氣、海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等方式,直接或間接藉由大氣循環進入水循環,包含空氣、土壤、河川和海洋,使地球上的塑膠微粒無所不在。 不僅如此,擴散到大氣中的塑膠微粒也有可能藉由接觸或攝食的方式,累積在陸生生物體內;漂流到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則可能因此累積在海洋生物體內,再透過生物累積與生物放大的作用,轉移至食物鏈上層的生物體。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類早已將塑膠微粒吃下肚,途徑包括食用遭塑膠汙染的魚蝦貝類等海鮮、飲用被塑膠汙染的水,甚至呼吸都能直接吸入飄散在空氣中的塑膠微粒。 回到大阪堺菌,儘管它能消化分解PET,但分解速度遠遠不及塑膠微粒在世界每個角落擴散的數量規模,也因此塑膠微粒成為近年來全球亟欲重視的議題。面對無孔不入的塑膠微粒,目前我們對它的了解有多少?又該如何因應? 副總編輯 李依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口渴的植株會發出咔噠聲/讓人欲罷不能 巧克力背後的融化科學 05 暴龍可能長著和蜥蜴相似的嘴唇/幫助蜜蜂遠離寄生蟲的多刺花粉 06 氣候變遷使棒球全壘打率提升/古人如何解決乳糖不耐症的困擾? 07 移動的人群將自發地形成隊伍/不只是吞噬 黑洞可能促成恆星的誕生 科學‧出走 08 未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子?臺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張樂妍 10 以理性描繪自然之美 科博館「科畫博物」特展/羅億庭 封面故事 12 封面引言 14 封面故事一:自四面八方、鋪天蓋地而來!塑膠微粒的傳播、衝擊與海洋危機/許瑞峯 20 封面故事二:吃到塑膠微粒會怎麼樣?飲食中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蕭伊倫 26 封面故事三:動物便便大調查!糞便微塑膠研究與環境汙染倡議/Jenny Yeh 32 封面故事四:收集塑膠微粒與垃圾!以過濾技術及無人船減緩海洋塑膠汙染/洪以柔 思辨之評 38 塑膠汙染不能只靠回收解決「全面減少塑膠生產」為何如此重要?/張凱婷 42 為什麼要禁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受法規與民眾影響的循環經濟難題/王潔、許惠晴 顯 影 46 鰕虎/圖|廖竣、文|張樂妍 專 欄 50 數不勝數:眼見不一定為真?用數學算出視覺錯覺的幾何模型/陳隆期 56 格物致知:被透鏡鏡頭扭曲的真相 如何解決相機、顯微鏡的球面像差?/洪連輝 62 生生不息:史前人骨遺骸研究 科學印證臺灣的小黑人傳說/洪曉純 68 潛移默化:可摺疊螢幕軟Q的祕密!色彩鮮艷又可彎曲的OLED/周大喆、周必泰 74 物換星移:碳排放的增加如何影響碳十四定年法?/李紅春 78 書 摘:《深:海洋怪奇物語》 80 訂閱單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科學月刊, 五月
簡介 / 科學月刊, 五月:,走進編輯室我們與塑膠的距離最近,偶然讀了一本介紹細菌的書《細菌群像》,被書裡頭所提到的一隻名為大阪堺菌(Ideonellasakaiensis)的細菌吸引。菌如
誠品26碼 / 268012950205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