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2017教育特刊擁抱世界需要的五種能力過去的國際教育,學生被動接收國際資訊。但從小活在網路世界的年輕人,早已學會用科技擁抱世界。當所有人都有機會與世界串聯,如何解決全球問題,更成為當務之急。新的國際教育,不再是空間移動或精通外語,而是掌握五大能力,跟世界一起學習,跨越任意門,做世界需要的人才。文——程晏鈴 攝影——楊閔 繪圖——沈健詩世界愈來愈小,變動愈來愈大之際,台灣也正迎接史上最需要擁抱世界,流動愈來愈頻繁的世代。世界眼中的國際人才,跟過去已經不同。今年八月,來自一百四十個國家、將近一萬兩千位的運動員,聚集在台灣。不管是開幕式陳金鋒揮棒,比賽時選手奮力拚搏的精神,抑或是閉幕時的煙火與陣頭,都讓世界看見台灣。「四百公尺接力賽是我最爆淚的一刻。槍聲一響,美國選手跟台灣選手同時向前衝刺,我完全忘記自己是美國隊的工作人員,瘋狂幫台灣選手加油,」師大翻譯所學生張文蒨說。她在世大運擔任美國團副團長助理,得學習面對不同國家的文化、態度與工作倫理。「來自平凡家庭的自己,有機會和各國菁英一起交流,我真的很幸運,」張文蒨回憶起台灣和世界一起創造回憶的夏天,她還是激動。擁抱世界,成為下一代年輕人的日常,每個人都有機會連結世界。十七年前,全球有二一○萬個國際學生,現在四百六十萬;台灣出國留學的學生將近四萬人,來台灣的國際學生也超過十一萬人,創史上新高。(見表)歐盟的學生移動力計劃「伊拉斯莫斯」,影響超過三百萬學生。(見六十五頁)流動不再限於實體或是物品、金錢的流動,更是態度、價值觀與身分認同的虛擬流動。過去的國際教育,談的是讓學生跟世界連結,「知道」世界的樣貌,被動接收與適應國際資訊。流利的英語、高社經地位背景、具有國際移動力的「國際新貴」,彷彿才是世界中心。但隨著科技推波助瀾,幾乎所有人都被迫跟世界連結。年輕人在數位環境下茁壯,跟各國孩子連線打怪、共筆協作,懂得連結資源,用網路動員,追求共同價值。現在的國際教育,強調不管在哪裡,每個人都得跟世界一起學習。完整內容,請見2017教育特刊《擁抱世界需要的五種能力》編者的話:誰是國際化人才?文‧吳琬瑜今年,《天下》教育專刊的負責人,是不到三十歲的記者程晏鈴。她是嘉義人、台大外文及新聞所畢業,在國內教育體系完成學習。去年,她獨自負責美國數位教育的專題報導,那是她第一次去美國,卻透過各種關係,約到美國一流大學的學院院長,及美國數位教育的重要機構與先驅,做了很好的採訪報導。今年,她在編輯部同仁的指導與合作下,完成這一本教育特刊「擁抱世界需要的五種能力」。在台灣,有很多像她這樣的年輕人,展現了擁抱世界的能力,以及希望對世界貢獻的企圖心。 (見五十八頁)矛盾的是,目前台灣國際化人才的兩種論述:一是,上一代很多人到美國留學、任職,但這一代愈來愈少,台灣人在國際舞台上的面孔愈來愈模糊;二是,台灣因薪資、制度的不利因素,導致腦礦大量流失,我們如何改善環境,成為吸引人才之島?但本期教育特刊的問題意識將更往前一步,國際化人才不只是人才流動到哪個國家,而是怎麼成為對世界有貢獻、解決全球議題的人,「即使在台灣,也能連結世界,甚至轉換成參與行動的角色,去解決世界的問題。很大的口氣,但國際人才不就該有這樣的氣度與勇氣?」這是程晏鈴及這一代年輕人的國際化思惟。是啊,當年輕人有這樣的抱負,企業也要有此雄心,像Gogoro創辦人陸學森的選擇,不是為了生產電動機車,而是從城市能源切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希望改善全球暖化。同時,我們也處理了「流動正義」的問題。國際化是有錢人的特權?是菁英獨享的入場券嗎?我們如何幫助偏鄉的孩子,都能看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及其關聯性,而不是少數人的能力。例如,一位回鄉的台灣年輕茶農投入製作紅茶,他的茶有機會被世界看見、品嘗;他也必須知道這世界上還有斯里蘭卡的紅茶,運到英國,製作成品牌,與他競爭。因此,這一期報導了許多學校及企業如何打造「在地國際化」的生態系統,提供了人才滋養與茁壯的機會,打開那扇世界之窗。這一次,《天下》更希望讓年輕人自己說話,與《換日線》合作全球徵文「我眼中的國際觀」。《換日線》成立三年以來,在主編張翔一的努力之下,集結了超過全球兩百名新世代作者發聲。這一次他們從世界各地寄來的文章,寫得很好,《天下》刊登其中三篇(見二一○頁),也歡迎大家到《天下》官網及《換日線》閱讀更多的文章。給年輕人一個連結世界的機會與能力,鼓勵年輕人願意為世界做出貢獻,就是國際化人才,是這一期教育特刊的起心動念。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封面故事】擁抱世界需要的五種能力過去的國際教育,學生被動接收國際資訊。但對從小活在網路世界的年輕人來說,擁抱世界早已成為日常,如何解決全球問題,更成為當務之急。掌握五大能力,跟世界一起學習,才能跨越任意門,做世界需要的人才。文.程晏鈴 專訪UCLA副校長 范芝芬要國際化,就不該活在課本裡 程晏鈴 專訪Gogoro創辦人 陸學森年輕人不是沒能力,而是沒地方發揮 彭子珊 陳良榕-------------------------借鏡美、德、瑞、韓連結全球看見不同的「國際化」美國用獎學金、調整學分審訂,讓學生願意走出去;德國以比台灣公立大學還低的學費,吸引外國人才;全球競爭力冠軍瑞士,藉由學徒制,讓各國人才接軌國內產業。回到台灣,哪國的學制和策可能是最佳借鏡?從頂尖名校到弱勢高中都不缺席美國國際化 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程晏鈴美國現場1 奇點大學Google+NASA 教你如何活在未來 程晏鈴美國現場2 UCLA「全球發展實驗室」大學生+大數據 翻轉銀行的窮人歧視 程晏鈴美國現場3 e3公民高中、LA高科技高中高中生用三明治改變世界 程晏鈴台灣高中生也能直接考德國大學德國我們挑人才,不挑國籍 劉光瑩從誕生起就與五國接壤瑞士世界競爭力永遠第一的祕密 陳竫詒不讓語言成為阻礙韓國從美國到以色列,大學四年打通國際人脈 樂羽嘉-------------------------在地國際化扎根台灣讓世界走進來世界愈來愈小,變動愈來愈大。身為孤島的台灣,怎麼面對全世界的競爭?政府、學校與企業,如何參與這場變革,創造讓年輕人在地也能放眼世界的舞台?文.程晏鈴 跨文化認知與理解力 北大高中教室裡的英國之旅 打蛋也能文化交流 伍芬婕淡江大學俄文系遠距會話課,台灣美食征服戰鬥民族 伍芬婕溝通協作力台北科技大學走進日本鄉間,用機器人幫老農省力 鄧凱元全球議題解決力文山高中這堂課不需要課本!20國學生組隊競賽 林佳賢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跨校、跨國、跨領域,打破學習想像 程晏鈴快速適應變動力清大TIX創新學社高通之父搭橋,清大生勇闖以色列 彭子珊南台科大驚豔海外!七成實習生被日本收編 游羽棠輔大織品服裝學院FJU Talents 兩千小時魔鬼訓練!倫敦時裝週發威 周 敏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力苗栗農工日韓名校指定合作,這所高職好狂 程晏鈴企業實戰聯強國際前進三十九國,先學當福爾摩斯 彭子珊華研國際音樂田馥甄的幕後操盤手,懂世界的耳朵 林怡廷玉山銀行海外拓地盤,把外派當光環 陳一姍借鏡日本吸引外籍人才,評鑑、升遷要透明 彭子珊-------------------------敢闖、敢夢流動世代闖出台灣的名號不闖,怎麼知道自己可以不當媽寶?不夢,怎麼知道自己有能力問鼎奧斯卡?11個各行各業、遍布世界的闖蕩故事,告訴你「國際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立法委員林昶佐(Freddy)做不好是台灣特色?要做就要國際水準 林倖妃零時政府g0v共同發起人高嘉良公民科技,突圍中國封鎖的新破口 伍芬婕熱血醫師曾柏彰不愛旅行的醫師,卻從泰緬行醫到西非 程晏鈴KKday韓國分社長陳怡穎26歲闖地獄朝鮮 比速度,不比酒量 伍芬婕台灣人在美國4個闖蕩故事,帶著台灣走向國際 程晏鈴天下×換日線 聯合徵文國際觀,不是你想的那樣 編輯部【時事】「勞基法」修正案爭議一例一休走入歷史 勞資大戰開打? 林倖妃【健康】無麩質飲食熱潮全球瘋「抗敏」,你的身體需要嗎? 謝明玲【經濟學人】從最親密的日本開始川普首次亞洲行 主軸不明 社群媒體傷害自由民主為什麼景氣好,卻低通膨?你參加過「暗黑旅遊」嗎?全球經濟關鍵數字【OFF】快意好時光 逛市集/品咖啡/窩酒吧喝一杯007專屬調酒 你不知道的雙面倫敦 吳雨潔 看什麼玩藝林天苗個展千絲萬縷 另眼看世界 司徒嘉慧 彭子珊【專欄】青年咬得住菜根 台灣會更好 洪蘭美元獨大局面 倒數計時開始 朱雲漢給美君的信11此生唯一能給的 龍應台信任崩壞年代,品牌該怎麼辦? 莊淑芬PChome戰蝦皮 輸家另有其人 林之晨火星人入侵?這次是俄羅斯 黃哲斌身障者搭高鐵 為何那麼不便? 余秀芷好書搶先讀《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中央集權、地方放權,看懂奇特的中國經濟 陳顥仁編者的話誰是國際化人才? 吳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