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34期 | 誠品線上

商業周刊, 34期

商品描述 商業周刊, 34期:封面故事【亞洲新鏈崛起系列報導I】第3類半導體、封測、IC設計都去了!資金、人才正翻轉東南亞南洋半導體島鏈直擊小漁村變身上演竹科塞車潮戰4千供應鏈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一張新的世界地圖正成形,一個科技的新亞洲正崛起。近三年,延續著貿易戰,再加乘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台海緊張等因素,全球供應鏈正以過去數十年未見的速度分散(見第四十四頁圖)。以前我們以為不會動的,都動了。供應鏈長且雜的印刷電路板(PCB)正移往泰國;向來偏好中國的全球第二大筆電品牌惠普(HP),開始將供應鏈分散到越南、泰國和墨西哥;就連AI伺服器、電動車這些代表未來趨勢的產品,也已經將製造散進東南亞。以前沒那麼重要的,都變得重要了。馬來西亞發展半導體產業超過五十年,過去,以封裝測試、成熟製程見長,只是全球眾多生產基地中的一個;這兩年,卻是美、德、中、台等各國企業湧入,百億、千億的加碼投資。才剛開始上演電子業進駐故事的越南,其實也已經有腦力密集的IC設計人才聚落,更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點名的「友岸外包國」,甚至,全球半導體設計軟體巨頭新思(Synopsys),正幫台灣公司媒合越南人才。就連印度,手機組裝都還沒摸熟,也積極發展半導體,更在美國印太戰略拉攏下,得到資源挹注。美光、超微(AMD)都宣布前往投資。《經濟學人》今年初預言,包括台灣的十四個國家,將組成「亞洲新鏈」(Altasia,alternative Asian supply chain),未來幾年可望逐步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生產製造重心。數字也告訴我們,這是現在進行式。貿易戰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一直高於新亞洲(註:東協主要六國加印度),但疫情後,顯著交叉。中國大跌約五成,同時,新亞洲則往上跳五成,並超過中國(見右頁左下圖)。觀察20年半導體的分析師:過去在中國,現在都來東南亞全球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安永,在一份報告中稱:「東協可以是半導體短缺危機的解答,位處中立地區又有半導體生態多樣性。」「很多本來應該在中國發生的事,現在都跑來東南亞了,」一位觀察半導體產業超過二十年的外資分析師直言。雖然,全球都在分散供應鏈,就像我們看到美、日、德、墨等地,過去幾年也都迎來新的半導體、電動車等投資。但是,這兩種分散的概念並不相同。當前,美、日、德、墨的投資,多屬於「短鏈」、就近供應。但要論及大量生產、出口全球,綜合勞動人口、成本、地緣位置等因素後,亞洲,特別是東南亞,才可能是中國之後,下一個科技製造業基地。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宗巖觀察,長遠來看,美國當然希望高科技供應鏈的重心,能回到美、墨,但衡量現實情勢,眼前「亞洲,是比較可能成為下一個(科技製造)最重要的地方。」而且,產業雖然已經出現檢討分散潮的聲音,質疑重複投資不夠有效益,但,可見的未來內,分散潮並不會停止。「美國對中國各種經濟反制力道沒有減少,一直增加出口管制範圍,也抓了日本、荷蘭來加入,經濟跟科技上的對抗不會趨緩,並沒有看到美商要求供應商停止分散,這件事還是持續在進行,」中經院東南亞國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說。美、中對峙,持續打造出一條亞洲新鏈,在這張地圖中,兩大概念浮現。一條由印度、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連成的南洋半導體島鏈正成形。島鏈內,新加坡扮演經貿樞紐,並有少量的晶圓代工、記憶體製造;馬來西亞、越南則會是封測、IC設計與半導體設備的外包重鎮。至於印度,進度雖慢,但企圖心卻最強,正試圖打造一條龍的半導體產業鏈。「印度明確希望扶植本土產業……,電子代工廠都去了,下游有廣大需求,而且有國家政策,現在沒有看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像它一樣,傾國家之力打造半導體。」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徐瑞廷觀察。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商業周刊, 34期
簡介 / 商業周刊, 34期:封面故事【亞洲新鏈崛起系列報導I】第3類半導體、封測、IC設計都去了!資金、人才正翻轉東南亞南洋半導體島鏈直擊小漁村變身上演竹科塞車潮戰4千供應鏈當
誠品26碼 / 2680105211341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0x0x0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