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12期 | 誠品線上

商業周刊, 12期

商品描述 商業周刊, 12期:封面簡介才加碼美國1千億美元,又二度傳要救英特爾台積電變局關鍵8問股民124萬人,牽動石油塑膠到各產業!川普為何能予取予求?陳立武接英特爾,合資機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這是屬於台灣的關鍵時刻。台積電的先進優勢是否被連根拔起?未來我們真的守得住N-1規則,將先進製程留在台灣嗎?日本東芝的故事、張忠謀下半本自傳內容,已警示未來。台灣若無法專注扶植下個矽盾級產業,危機,將會來臨。商周訪問22位行內人士與專家,整理出大家最關心的8大問題。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台灣時間三月四日宣布,將增加一千億美元,投資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結果台積電連跌,失守千元大關,股東們最擔心的是:如果資本支出提高,也就是要花更多錢投資美國,對股價、股利都不利。 但以實際財務換算,短期影響應不大。 以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一千億美元來看,財經作家、曾任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所長的張明輝估計,晶圓廠從蓋廠、裝設備、測試到正式量產, 至少需要六年。換句話說,平均一年資本支出再多出約一百六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五百六十億元)。 這占其目前現金與約當現金比率約二六%,占比不高,且由於其業績仍受惠於AI成長,台積電賺得滿手現金,張明輝估計,其帳上的現金與約當現金,高達約六百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兆一千億元),其實可以因應支出,對股利影響有限。 半導體權威分析師、香港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也表示,雖然台積電宣布加碼,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看到他們在今年就要調高資本支出,「今年股利向上的機率還是比較高。」 從時程安排上看,一千億美元資本支出很難馬上投入。「設備交機也來不及,」一位不具名的美系設備大廠高階主管直白說,相關設備交期動輒超過一年以上。 一千億美元的影響可能不大,那投資英特爾呢? 路透在三月十二日報導指出,傳聞台積電準備向輝達、超微、博通等美國晶片大廠提議,共同組成合資公司,經營英特爾的晶圓製造事業,台積電持股不超過五成。 英特爾製造部門去年虧損一百三十四億美元,估計淨值約八百億美元,如果推算投資淨值的一半,加上負擔一半虧損,等於需要約四百六十七億美元。 最糟糕的情況下, 台積電不但要花一千億美元投資美國( 等於一年約一百六十七億美元), 又再付出四百六十七億美元,雖然台積電帳上現金約六百四十億美元,還是能夠付得出來,但幾乎會把手上現金花光。 若成真,這是個大錢坑,但,機率不高(詳見五十六頁文)。 至於另一個大家認為的變數:美國政府期待美國關鍵客戶轉向英特爾下單,將分散台積電的營收成長率。這確實會有些影響,但目前為止,AI市場正迎向起飛期,若AI應用軟體廠商更穩定發展,如AI醫療積極發展,這對高階晶片需求將很大,是台積電未來成長動能。半導體人才稀釋、中小供應鏈出海最須擔心 「(台積電)可能要救(英特爾),但不會出資太多,」巴克萊證券前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雖然認為,救英特爾恐怕是台積電躲不掉的任務,但這筆錢會比預計投資美國的金額少很多。他也公開說,股價掉到一千元以下的台積電,很有吸引力。 不過,若放長十年,更需要擔心的可能是:未來台積電研發競爭力的穩定性,這是不會立刻在財報上顯現的。 「最需要擔心的,其實是人才稀釋問題,」友達前執行長陳來助說,現在半導體產業離開台灣、往海外發展的難處,其實正是面板業在二○○五到○七年左右就遭遇過的痛,因為各國要提高大尺寸液晶電視的關稅,台商只能被迫到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去設廠。 「這些地方連用英文都很難溝通,冬天氣溫零下十八度,食物也不合胃口,」他說,員工不會想要去這種地方,但他們也只能硬著頭皮用高薪派任,而當到處都需要人才,成本就很難壓低。即便大家願意去,一個習慣研發製造集中的企業,要開始接受人才全球分散狀況,團隊隱性溝通成本勢必大幅提高。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商業周刊, 12期
簡介 / 商業周刊, 12期:封面簡介才加碼美國1千億美元,又二度傳要救英特爾台積電變局關鍵8問股民124萬人,牽動石油塑膠到各產業!川普為何能予取予求?陳立武接英特爾,合資機率
誠品26碼 / 2680105211129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0x0x0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