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12期 | 誠品線上

商業周刊, 12期

商品描述 商業周刊, 12期:封面故事為何全台上演搶9萬司機大戰?科技巨頭Google、微軟都投入?搶30兆商機!計程車超級數據戰叫車平台變多,叫車卻變難?4巨頭「挖寶」揭密Uber終於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吳先生,從科技業轉行當計程車運將,以下是他的第一手觀察:﹁我今年五十歲,開計程車五年了,以前在新竹一家封測大廠擔任經理,後來為了調養身體,離開了科技業,開始跑車的生活。我大概每天跑個八到十小時,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每個月的營業額,大約有十萬出頭,扣掉油錢、保修這些成本,淨收入有七、八萬元。雖然啦,這個收入沒有我以前在科技業上班多,但很夠用啦,最重要的是,生活自由自在,不用每天扛很重的壓力,這個生活步調是我喜歡的!我經常往返竹科,最近發現年輕的客人變得越來越多。我跟他們聊,才知道,原來現在年輕人,已經不太喜歡買車了。有一個年輕的工程師跟我說,自己開車上、下班,塞車很痛苦,搭計程車就很輕鬆,可以在車上開會、看報告,小睡一下,回到家不會筋疲力竭。他還算給我聽:每個月養車的費用差不多接近兩萬元,搭計程車上下班的費用才一萬出頭,他想了想,覺得搭計程車划算多了,就把車給賣了!﹂你是否發現,越來越多人,寧願叫車也不願買車?而且,乘客的行為也改變了,使用App叫車,已取代路邊招手。商研院策略所所長朱浩分析,不少民眾在疫情期間,擔心染疫而少搭大眾交通工具,而改搭私密性高的計程車,即使疫後,這個習慣也已養成。從計程車龍頭台灣大車隊的財報數字,也可發現這趨勢。該公司去年乘客人數較疫情前的二○一九年大增三成,營收、淨利,雙創歷史新高。同時,台灣的計程車叫車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除了原本的台灣大車隊、Uber,裕隆旗下的LINE GO、和泰旗下的yoxi,也加入戰局。今年,這場戰局又有新變化。二月,yoxi宣布和Uber結盟,在Uber的平台上,就能叫到yoxi的小黃。甚至,歐洲叫車平台巨頭Bolt也覬覦台灣市場,正公開招募台灣總經理。App叫車率跳升,「高頻數據」成寶藏台灣四巨頭到Google、微軟都搶進他們看中什麼?原來,他們眼裡的寶藏,不是車資,而是數據。台灣運輸業移動科技派遣平台協會秘書長曾弘義表示,疫情前路邊攔車的比率超過六成;疫後,這比率大幅翻轉,路邊攔車僅剩三成,而App叫車高達七成,疫情徹底改變了民眾叫車的習慣。弔詭的是,平台增加、App便捷,理應更容易叫車,但許多人都發現,小黃越來越難叫,甚至加價也叫不到。為什麼?原來,各方搶進,讓司機更敢﹁待價而沽﹂。仔細觀察,許多司機身旁有兩台以上手機,代表他可能同時接兩家以上平台的派遣任務。和泰汽車MaaS先進策略本部長吳品璁表示,在尖峰時刻,民眾會同時開三個App,結果還叫不到車,﹁因為你開三個App叫車,司機也開三個App在接單,他會選擇對他最有利的派遣任務,比如哪個平台給他的補貼最多,就接誰的任務。﹂這導致尖峰時刻,各平台的媒合成功率大幅下降,從正常的九成以上,掉到只剩六、七成。其實,司機跨平台接單游走法規灰色地帶,但各平台不但無力取締,反而用更多的補貼拉攏司機,著眼的,就是計程車消費產生的﹁高頻數據﹂。這些數據的運用面極廣,它能用來做精準廣告投放;能跟自家的租車服務、旅遊平台、車輛銷售結合;未來,當自動駕駛時代來臨,無人車要更聰明、安全的行駛,也必須仰賴計程車的海量數據。全球多個城市,正在試驗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雖然碰到不少難關,但這是各大車廠、科技巨頭都想搶先掌握的商機。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主任吳相勳解釋,民眾搭乘計程車的頻率非常高,堪比在電商、超市、超商購買東西的頻率,而且隨機性很強。這個巨量的出行數據,蘊藏極大的商機。工研院預估,到二○三○年,全球自駕車市場的規模達到八千億美元,而自駕車所需的行車數據,關鍵來源之一就是每天在街上奔走的計程車。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商業周刊, 12期
簡介 / 商業周刊, 12期:封面故事為何全台上演搶9萬司機大戰?科技巨頭Google、微軟都投入?搶30兆商機!計程車超級數據戰叫車平台變多,叫車卻變難?4巨頭「挖寶」揭密Uber終於賺
誠品26碼 / 2680105211129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0x0x0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