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雜誌, 九月 | 誠品線上

科學人雜誌, 九月

商品描述 科學人雜誌, 九月:看不見的AI――簡立峰談台灣在全球賽局中的機會採訪/林大涵整理/袁珮閎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日,很難找到像簡立峰博士一樣,同時具備科學家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看不見的AI――簡立峰談台灣在全球賽局中的機會採訪 林大涵 整理 袁珮閎在人工智慧 (AI) 浪潮席捲全球的今日,很難找到像簡立峰博士一樣,同時具備科學家的前瞻視野、企業家的實踐能力,以及對國家發展懷有濃厚情感的觀察者。他是台灣第一位研究「語言模型」(language model) 的博士,也曾擔任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長達 14 年。身處全球資訊科技巨擘的核心,他見證了 AI 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每一步。如今,退休後的簡立峰身兼數十家企業、法人機構的顧問,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角色,試圖把他所預見的未來,傳達給國內有影響力的各界人士,轉化為帶領台灣前行的行動力。這一次的訪談,不是一位企業家的生涯回顧,或是經營一家科技公司的獨門心法,而是一場對台灣的深刻預言,因此《科學人》特別把原訂的「我是企業家,也是科學人」專欄擴大篇幅為「封面故事」,刊出完整的訪談內容,以期更多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啟發與助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關於封面】曾經擔任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的簡立峰博士,以橫跨學術、產業及全球視野的獨特角度,深入剖析 AI 浪潮下的未來趨勢與台灣的關鍵角色。在全球賽局下,他強調台灣最大的優勢是「看不見的 AI」,因為台灣掌握了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可望轉型為高科技製造的「大腦」與「管理者」。6 總編輯的話走向天地之間,看大自然的「漸變」和「驟變」文/孫維新8 科學人觀點天作之合:混血馬鈴薯和番茄原來是親戚文/曾志朗10 科學人新聞 NEWS SCAN法老王香水是什麼氣味?│水滴放閃電,創造生命│大猩猩的私房佳餚│刺激錐細胞,看見新顏色│地震帶會傳染?│烏賊揮手是在說嗨?│聽不見的聲音,聽得見的區域│戰鬥、逃跑或僵住?毛毛蟲有第四招24 機器思維演算法與資料結構的大師:塔揚文/林一平28 科學棋談提出黑洞概念的第一人文/張瑞棋32 特別報導看不見的AI――簡立峰談台灣在全球賽局中的機會採訪/林大涵、整理/袁珮閎40 永續發展比起斷捨離,不丟舊衣才是最新的流行?文/赫林格(Jessica Hullinger)44 永續時尚指南文/皮特里(Laila Petrie)圖表/克利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霍布斯(Amanda Hobbs)62 健康睪固酮可以解決所有「男」題嗎?文/帕帕斯(Stephanie Pappas)72 氣候變遷格陵蘭大融化文/德爾維西奧(Jeffery Delviscio)90 物理學史上最慢的飽嗝:黑洞吐了文/森德斯(Yvette Cendes)102 教養好科學談論種族歧視,不要等孩子長大文/裴利(Sylvia Perry)105 宇宙奧妙天空中出現奇異的圈圈文/彼萊特(Phil Plait)108 不只數學文氏圖的奧妙,不只是畫圈圈文/莫塔(Jack Murtagh)112 專家看新聞用AI取代公務員?癡人說夢!文/哈谷(Asmelash Teka Hadgu)、格布魯(Timnit Gebru)114 圖表會說話超載的地球氣溫文/賴辛格(Andy Reisinger)圖表/莫雷利(Angela Morelli)、約翰森(Tom Gabriel Johansen)116 知識搖籃一場從舊衣修補開始的時尚革命文/黃貞祥118 失控的購物車,垂危的地球?整理/洪志良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科學人雜誌, 九月
簡介 / 科學人雜誌, 九月:看不見的AI――簡立峰談台灣在全球賽局中的機會採訪 林大涵整理 袁珮閎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日,很難找到像簡立峰博士一樣,同時具備科學家的
誠品26碼 / 2680098205099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28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走向天地之間,看大自然的「漸變」和「驟變」

文/孫維新
兩週前的八月十五日,科普學遊「天地之旅」來到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展開了這趟旅程的第一堂地質課。在給學員們講完了大峽谷的成因之後,大家散開各自找點拍照。我坐在峽谷峭壁的邊緣,靜靜地看著腳下這處地質奇觀。

大峽谷的形成來自科羅拉多河經年累月的沖刷侵蝕,這個過程有個好記又有趣的縮寫:D. U. D. E.。“Hey Dude!” 這種用法是美國俗語,就是 “嗨,老兄!” 的意思。國家公園的解說員就借用這個字,來描述創造這個地質奇觀的四種營力。

D指得是「沉積」(Deposition),大峽谷這個區域原先是海床,海洋沉積物長期累積就出現了一層一層的地質結構;U指得是「抬升」(Uplift),此處在7000萬年前到4000萬年前經歷了板塊擠壓和造山運動,海床抬升,形成了科羅拉多高原;第三個字母D指得是「下切」(Down cutting),也就是科羅拉多河從高原奔流而下,500萬年間切割出了長達446公里的峽谷;但流水切割應該只會在地表劃出一條細線,為何會出現南緣和北緣平均距離達到16公里的寬闊河谷?這就是第四個字母E的功勞了,這個E指得是「侵蝕」(Erosion),峽谷地處高原,白天日照強烈,晚上急速冷卻,日夜的巨大溫差讓岩壁表面易於崩裂,更不用說降雨了。夏天的季風季節(monsoon season)帶來的雨勢又快又急,沖刷岩壁造成崩落,冬天的雨影響更大,冬雨在白天滲入岩壁縫隙之間,到了晚上結冰體積變大,撐開了岩石縫隙,就會造成大塊岩壁的崩塌。這些因素長期結合發展,就形成了開口越來越寬的大峽谷了。

科羅拉多河流經美國西南七個州,養活了沿著這個流域生活的4000萬人,但是河流經過的地形有緩有急,水流沖刷也就有快有慢,造成的景觀各不相同。經歷了大峽谷的震撼,次日我們前往上游的羚羊峽谷,去看另一處天地之間的自然奇觀。如果說大峽谷需要用「壯觀」二字才能形容,那羚羊峽谷就需要用「瑰麗」二字來描述了!

大峽谷在過去500萬年中形成,但峽谷中最古老的岩石可以上溯到18.4億年之前, 羚羊峽谷的地質要年輕的多,大約在1.9億年左右,但也是在近500萬年左右的時間中形成的。
羚羊峽谷是個大區域,包含了上羚羊、下羚羊、大角羊、響尾蛇,和貓頭鷹等五個峽谷,我們這次參訪的是「上羚羊」峽谷,此處地貌瑰麗奇幻,尤其是中午時分,因為峽谷頭頂的山縫細小,只有日正當中,陽光才能照入峽谷,此時也才看得到峽谷內鬼斧神工的侵蝕地形和谷壁上豐富繽紛的切割條紋,看過的人無不驚訝讚嘆,也難怪電腦桌面的螢幕保護程式裡也有羚羊峽谷的圖像。

羚羊峽谷的成因和大峽谷並不相同,大峽谷是由河水長期持續切割而形成的,羚羊峽谷則是由「暴洪」(flash flood)高速衝擊峽谷中的山縫造成的。夏季沙漠的「季風季節」常會在下午出現大量降雨,當上游的雨量多到地面短時間內無法吸收,水就衝向下游廣闊的平原和盆地,速度增加的同時也捲起大量泥沙,國家地理雜誌在峽谷內的岩壁上鑿洞,裝了偵測器測量水的流速,發現水流竟然可以達到每小時120公里的高速!這種「暴洪」衝入峽谷的山縫間,形成高速漩渦,會在紅褐色的砂岩山壁上留下橫向侵蝕的條紋,也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瑰麗景致!

離開了羚羊峽谷,我們來到了亞利桑那州的東北,此地是另一處世界級的地質景點:「木化石森林國家公園」(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當我們抵達這個國家公園時,放眼望去,丘陵起伏的山地上都是巨大橫躺的樹幹,但走近一看,樹幹中央都已經成為色彩鮮豔的瑪瑙狀寶石!為何如此?早年亞利桑那州是一處地質非常活躍的地區,許多活火山不斷噴發,森林巨木倒在富含火山灰的溪水裡,在長年浸泡的過程中,火山灰中的礦物質,尤其是以矽為主參雜著鐵的石英,逐漸取代了樹幹中的有機木質部,就形成了如今瑰麗非凡的瑪瑙狀矽化木!「由木轉石」的過程相對於峽谷的形成,時間上要短得多了,從數十萬年到數千年都有可能!

我們最後來到了「巴林傑隕石坑」(Barringer Crater),這是「天地之旅」參訪過程中最重要的景點之一,因為這個撞擊事件自然地將「天文」和「地質」緊密地連在一起!當地的原住民印地安人很早就知道附近的廣大平原上有一個大坑,但不知道這個坑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直到1902年美國地質學家巴林傑來到這裡,在坑的四週發現了像是鐵隕石的碎片,認為這個大坑是由一顆外來天體撞擊所造成的。巴林傑很有商業頭腦,當時就成立了公司開始挖掘,希望找到這塊估計重達1000萬噸價值連城的隕石殘餘,但一直到他1929去世為止,都沒有挖到隕石,但還好沒有挖到,才能讓此處成為全世界保存最好的天體撞擊隕坑!

站在隕石坑的邊上,不禁讓人慨歎「天地悠悠」,自然環境從「漸變」到「驟變」,在時間尺度上有很大跨距,但人類今天對環境的改變,時間尺度已經短到了數十年,環境惡化及生物滅絕的速度如此之快,能不令人「愴然淚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