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雜誌, 八月
商品描述 | 科學人雜誌, 八月:你的北極要加冰嗎?北極圈的海冰逐漸減少,有新創公司試圖抽取海水來增厚海冰,藉此反射陽光,減緩全球暖化。撰文/盧恩(AlecLuhn)攝影/羅迪斯(TaylorRoa |
---|
商品描述 | 科學人雜誌, 八月:你的北極要加冰嗎?北極圈的海冰逐漸減少,有新創公司試圖抽取海水來增厚海冰,藉此反射陽光,減緩全球暖化。撰文/盧恩(AlecLuhn)攝影/羅迪斯(TaylorRoa |
---|
內容簡介 你的北極要加冰嗎?北極圈的海冰逐漸減少,有新創公司試圖抽取海水來增厚海冰,藉此反射陽光,減緩全球暖化。撰文 盧恩(Alec Luhn)攝影 羅迪斯(Taylor Roades)翻譯 林慧珍今年 2月的某個早晨,在加拿大北部一處偏遠地區,三輛雪地摩托車轟隆隆地開往海冰。當時空氣中的冰晶化為薄霧,在低垂的太陽周圍顯現一圈光暈,雪花飄落這片潔白大地。我們從劍橋灣(Cambridge Bay)出發時,氣溫是零下26˚C,這個因紐特聚落位在廣大的群島之中,島上沒有樹木、河道全都被冰雪凍結,但氣溫已比當地的平均氣溫高了 6˚C,算是相對溫暖,這也是近 75年來最溫暖的冬天,覆蓋在北冰洋上的海冰面積縮減到史上最小。科學家預測未來 15年內,這片冰冠將在夏季時消失無存,是數千年來首見,且進一步加速全球暖化。身穿厚重衣物的英國真冰(Real Ice)公司團隊成員,那時分別搭乘在我前方的兩輛雪地摩托車顛簸前進,他們想透過一項野心極大、瘋狂到甚至危險的嘗試,希望在問題發生前力挽狂瀾。戴著紅色毛帽、蓄著一搓山羊鬍的愛爾蘭人舍爾文(Cían Sherwin)是真冰的共同創辦人,他在距離村莊七公里外的某處跳下了雪地摩托車,開始用一根長長的電動螺旋鑽在地面鑽孔。當他往冰層下方鑽開一公尺多時,洞口濺出了一灘水和碎冰。因紐特嚮導卡瓦納(David Kavanna)用一把矛狀的冰鋸把洞口鑿大,然後在洞口旁放了一個木箱。舍爾文往洞裡放入鋁製幫浦,看起來就像個連接著彎曲橡膠軟管的大咖啡壺。他把電線插到電池組上,過了幾秒,海水開始沿著軟管湧出,灑落冰面,呈現夢幻般的藍色。舍爾文說,冰層下方湧出的海水「就像從地底湧出的熔岩,幾乎瞬間就凝結了。」⋯⋯
產品目錄 【關於封面】面對全球暖化,光是減碳已緩不濟急,有新創公司打算在北極用「增厚海冰」來搶救暖化危機。但海冰是因紐特人的命脈,當大規模地球工程開始作業,他們的未來何去何從?這是人類對抗氣候變遷的終極豪賭,或是過於自信的一意孤行?封面設計:李婉琪6 總編輯的話 挫折和失敗,本就是成功的一部份!文/孫維新8 科學人觀點 文/曾志朗*專欄「我是企業家,也是科學人」暫停一次10 科學人新聞 軟萌黏液蟲的黏液,竟比尼龍還韌 |如何煮出完美水煮蛋|想吃甜食,也許是腸道菌在誘惑你|消失的海帶森林|在家就能檢測精子活力|空中噴尿也是溝通方式?|織出美麗圖形的演算法機器思維23 形式語言的導師:霍普克洛夫特文/林一平科學棋談26 粒線體及其理論的起源文/張瑞棋趨勢頭等艙28 生成式AI澈底改變企業運作採訪/林詠翔、整理/郭毓璞特別報導30 丹尼索瓦人到台灣文/張鈞翔氣候變遷38 你的北極要加冰嗎文/盧恩(Alec Luhn)攝影/羅迪斯(Taylor Roades)生物學54 粒線體才是CEO文/畢凱(Martin Picard)心理學66 孩子是「小惡魔」:精神病態可以從小治療嗎?文/撒拉維茲(Maia Szalavitz)繪圖/德拉(Galen Dara)行星科學78 宇宙黎明亮到爆文/波以耳(Rebecca Boyle)演化90 你能喝牛奶吃麵包,是演化給你的特權文/帕提森(Kermit Pattison)繪圖/格什(Chris Gash)健康與科學102 酷暑夜晚的降溫法文/丹維斯(Lydia Denworth)教養好科學104 如何跟青少年談大麻?文/比爾登(Carrie E. Bearden)107 攸關心智 你記得的,其實不曾發生過?文/安德魯斯(Bernice Andrews)、布魯因(Chris R. Brewin)專家看新聞110 因夢話冤枉入獄,靠DNA鑑定翻案文/葛尼(David Gurney)、梅爾(James R. Mayer)宇宙奧妙112 外星生物如何找地球?文/彼萊特(Phil Plait)知識搖籃116 風雪中,行走的針葉林文/黃貞祥118 植物的技藝整理/陳碩甫【時事解析 COMMENTS】不只數學 圓周率可以投票決定嗎? 文/莫塔(Jack Murtagh)
商品名 / | 科學人雜誌, 八月 |
---|---|
簡介 / | 科學人雜誌, 八月:你的北極要加冰嗎?北極圈的海冰逐漸減少,有新創公司試圖抽取海水來增厚海冰,藉此反射陽光,減緩全球暖化。撰文 盧恩(AlecLuhn)攝影 羅迪斯(TaylorRoa |
誠品26碼 / | 268009820508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28CM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挫折和失敗,本就是成功的一部份!
——這句話是心靈雞湯,還是人生警語?
太空探索充滿挑戰,太空人常命懸一線,阿波羅一號如此,阿波羅13號亦然,但當一個百年公司已經步履蹣跚,打造出來的太空船沒人敢搭,這時的挑戰和犧牲還有任何價值嗎?
文/孫維新
1967年1月27日,格里森、懷特,和查飛三位太空人,在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台上火箭頂端的太空艙中,正配合地面任務管制人員的要求,執行一個接一個的指令,模擬發射過程。此時太空艙地面上的電線突然冒出火星,火勢瞬間爆燃,三位太空人在17秒內就被嗆死在太空艙內。這三人還沒有正式執行阿波羅任務,原先工作編號僅是 “Apollo 204”,但為了紀念他們的犧牲,美國航太總署(NASA)就將他們三人編為「阿波羅一號」任務。
這個事故發生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管制中心裡有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監控太空艙中三人的每個動作。那為何還會發生這種慘劇?有三個原因,第一是電線走火,那是一個訓練用的太空艙,並不會真正上太空,因此艙內電線散落一地,沒有認真歸攏綁好,機器和座椅來回移動,摩擦電線造成脫皮使得鍍銀的銅心裸露,又碰上冷卻劑乙二醇洩漏,和銀發生電解產生高熱,引燃乙二醇,成為走火起點;第二是當時艙內灌注的是純氧,不是混合空氣,純氧助燃的效果強烈;第三個原因最關鍵,太空艙的艙門才剛從「往外開」改成「往內開」,因為前不久在「自由鐘七號」任務中,當太空艙回航濺落到海中,搜救人員的船隻正接近時,艙門竟然向外爆開,當時在艙內的太空人就是這次阿波羅一號成員的格里森,格里森雖然即時被救出,但太空艙卻沉入深海,這把NASA嚇壞了,所以決定將艙門改為向內開,又增加了多個門栓,確保艙門不能輕易打開。
「電線走火+純氧環境+門很難開」這三項因素合併,就指向了最不利的結果,也就導致了這三人的悲慘命運。但尖端科學的研究就在開拓新疆界,因為沒有人做過,就不知道「怎麼做才對」,面對的常是不可知的風險,這是研究人員需要面對的考驗,也是他們工作中成就感的來源!
在這個悲劇之後,阿波羅任務的指揮艙做了徹底改造,成功執行後續任務,終於讓阿姆斯壯和奧德林在阿波羅11號的任務中踏上月面,在美蘇競爭中重新取得領先。接下來的阿波羅12號也順利登月平安返航,美國民眾這時就覺得登月道路已是一馬平川,就像到鄰居家串門子,不再有新鮮感了。但也就是在放鬆心情之後,阿波羅13號就出事了。
1970年4月11日,載送阿波羅13號太空艙的火箭順利升空,發射時沒有媒體直播,新聞也只登上了天氣版。然而就在56小時後,太空人在對地直播結束時執行了一個簡單指令:「攪動氧氣罐」,沒想到服務艙中的氧氣罐竟然爆炸,瞬間把服務艙炸出個大洞,兩個儲氣罐中的氧氣全部漏光,指揮艙和服務艙中沒了氧氣也沒了空調和水,三人只好爬進登月艙,利用登月艙中的氧氣和水維生。但登月艙的維生資源是給兩位要登月的太空人使用兩天的,現在要給三位太空人在太空中使用四天,生存條件極端嚴苛。此時登月已經無望,只能想辦法回地球,這時不單詹森太空中心全體動員,努力協助三人安全返航,全美的新聞媒體和全球的民眾也都開始密切關注這次任務的進展。
今年7月的科普學遊「太空之旅」,我們來到了詹森太空中心,就站在巨大的農神五號火箭下方,聽著志工娓娓道來當年這趟驚心動魄的回航之旅,包含那句在氧氣罐剛爆炸時有名的台詞:「休士頓,我們有麻煩了!」(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為何服務艙中的球型氧氣罐會爆炸?這個氧氣罐當初是從阿波羅10號太空艙拆下來維修的,但在拆的過程中因為人為失誤,在空中垂直墜落了五公分,看起來沒什麼,但可能讓罐裡的管線產生鬆動。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氧氣罐原本設計使用的是指揮艙的28伏特電壓,但當太空艙運送到甘迺迪太空中心做測試時,使用的卻是65伏特電壓,本來廠商應該即時改為兩者兼容,但承包商並沒改。因此在發射前進行空罐測試時,罐內的導線絕緣層很可能因為高電壓就已經受損,但應該發出警示的恆溫開關卻因為65伏特的錯誤電壓也失靈了,所以這個罐子通過測試,灌注了氧氣裝進了阿波羅13號的服務艙內,以致於後來太空人一啟動電源,氧氣罐就爆炸了。
出錯不擔心,能面對問題改正就好。阿波羅13號的三位太空人最後在眾人努力下安返地球,創造了一次「最成功的失敗」!但如果是公司文化的問題呢?波音公司為NASA打造的「星際客機」(Starliner)出的錯成為全球笑柄,帶累了NASA也面上無光。這個用了10年才完成的太空艙,第一次在2019年無人試飛,就因為計時器錯誤,消耗掉大量的燃料,結果到不了國際太空站,半途折返,提早結束任務。2022年第二次無人測試成功,就在2024年6月搭載了兩位退休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原希望待個八天就風光回航,但因為上太空的過程中「星際客機」不斷出問題,氦氣洩漏推進器又受損,結果NASA不敢讓任何人搭這個太空艙回地球,但是這艘船老卡在太空站接口也不行,後續的運補任務都上不去,最後波音只能灰頭土臉地讓它空船返回。而這兩位退休生涯充滿驚奇的太空人,到了今年3月,才搭上了波音對手SpaceX的飛龍號太空船返回地球,從一個風光浪漫的「八日輕旅行」,變成了極端辛苦的「關島九月遊」,波音的表現也算是奇葩了。
科普學遊來到了奧蘭多的甘迺迪中心,我站在「星際客機」太空艙的前面,心想:這種經營文化腐朽後產生的挫折和失敗,還能夠引領成功嗎?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