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文學性、青少年性、台灣性開啟認識台灣文學的窗; 以新詩、散文、小說呈顯台灣文學的面向; 在戀戀文學中,增進閱讀與書寫,探觸台灣的心。 接觸文學,更愛文學;認識台灣,更愛台灣;青少年文學讀本以選編文本、作家介紹以及作品導讀,構成形貌,是青少年親切的、可親近的精神食糧,能豐富、充實成長、啟蒙的視野,也是國民文學教養的多姿多采窗口。從獨特的窗口,語文教育的文學視野,映照著時代與社會,也映照心的視野與憧憬。 ■作者簡介 楊翠 1962年生,台中人。現任: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自立週報》全台新聞主編,《台灣文藝》執行主編,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執行委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含台灣文學、台灣婦女史、性別文化研究。著作: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學術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二二八口述歷史《孤寂煎熬四十五年》,與施懿琳、鍾美芳合著《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與施懿琳、許俊雅合著《台中縣文學發展史》,與施懿琳合著《彰化縣文學發展史》 ,以及台灣文學研究論文10餘篇。 楊翠以散文與文化評論見長,作品散見各報,內容多有關性別、文學、歷史、文化諸議題,富含社會關懷與文化批判,曾擔任台灣副刊「非台北觀點」、台灣副刊「理性與感性」、勁副刊「五肆運動」、聯合副刊「幸福紀念日」等專欄作者。 ■本書目錄 余光中:「猛虎和薔薇」、「你的耳朵特別名貴?」 張拓蕪:「我家有個渾小子」、「扶持」 葉笛:「曙天」、「米糕粥」 郭楓:「高山流水」、「船」 趙雲:「斜眼的女孩」、「苦悶的年齡」 林文月:「過年.蘿蔔糕.童年」、「紅大衣」 陳冠學:「田園之秋」、「訪草」 邵僩:「山中人語」、「我要種植」 孟東籬:「生命的涵育」、「鹽寮的野百合」 雷驤:「異形天使」、「欲望飛行」 張健:「走廊」、「野鶴的白羽」 劉靜娟:「課子圖」、「屬於我的節日」 丘秀芷:「土塊厝」、「顏回巷」 許達然:「谷」、「相思樹」 楊牧:「水井和馬燈」、「自然的悸動」 鍾鐵民:「清晨的起床號」、「大番薯」 張曉風:「母親的羽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