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上 1-5 (附指引 5冊合售) | 誠品線上

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上 1-5 (附指引 5冊合售)

作者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出版社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商品描述 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上 1-5 (附指引 5冊合售):規格:全套五冊,每冊各含彩繪讀本、親子互動指引: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規格:全套五冊,每冊各含彩繪讀本、親子互動指引■本書目錄第一冊左手和右手左邊和右邊人與符號有幾個?她的右手和右邊來寫1、2、3、4、5"

商品規格

書名 / 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上 1-5 (附指引 5冊合售)
作者 /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簡介 / 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上 1-5 (附指引 5冊合售):規格:全套五冊,每冊各含彩繪讀本、親子互動指引: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
出版社 /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ISBN13 /
ISBN10 /
EAN /
誠品26碼 / 268003200700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位久不見面的長輩,來電關切為什麼久無消息;得知我正全力投入編寫小學數學,他大吃一驚說:你怎麼淪落到這個地步?



聽到這個「笑話」的朋友,你猜,會有什麼反應?他們也大吃一驚,但驚訝的竟是:怎麼你也有長輩?意思是說,我應該早就老到只能是別人的長輩的「地步」了。



然而,你知道嗎?所謂長輩,並不完全以「長」為準,也要看是屬於「哪一輩」。許多教育界或關心教育的「先進」,對於各項事情的看法,總是「從大處著眼」,所談論的都是體制啦、政策啦、經費啦、聯考啦、還有人力規劃、國家競爭力等等偉大的題目,其公忠體國、老成持重的「氣度」,無論老少,看來都是「長輩」的「格局」。



但我們這些整天和小孩子在一起的人總是覺得,教育的核心,應該就是老師怎麼教、小孩怎麼學、以及教和學的內容究竟如何。倒不是說前述的議題不重要,但離開了教與學,體制和政策又要以什麼為對象呢?



所以,忠誠的教育改革者,永遠都必須是一個教與學的參與者、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的行動者、重新思索教學內容的創新者!



所以,教育改革不是口號,而是跰手胝足、以身相許的具體實踐!



當年我們創辦「森小」是如此,近來製作「快樂新父母」和「家裡的森林小學」有聲書也是如此;在災區奔走「創造性教育重建」、在台大開設「教學方法」、或參與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工作也都是同樣的,同樣的心智與耐力的挑戰!



現在創作這套「一貫九年」的「數學想想」,更是一種特別的挑戰:絕不能只是設計難題叫小孩想,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認真去想「小孩要如何想」,以及「如何讓小孩想」。
比如說,為了讓小孩願意「讀」這本書,我們寫給他的文字應該要有所講究:能押韻的可以像兒歌,不能押韻的也要有詩意;畫給他看的圖則要有相當的意境:或幽遠深邃如莫內,或蒼茫荒漠如達利,或素樸純真如先民在鄉野中的生活。



比如說,認了「左手與右手」之後,該要進一步區分「左邊與右邊」;這時候,理當在書頁上畫一道分隔線,然而,那是多麼「粗魯」的畫面?七八個人坐在那兒想呀想的,兩小時之後,書頁的上半部出現了一片原野,原野上有落日,落日的餘暉之中,一根瘦長的枯木(就在書頁的正中央),留下了斜斜的身影…,文字則是:「太陽在左,陰影在右,是什麼在中間?」——周夢蝶曾有一首題為「囚」的詩:「而泥濘在左,坎坷在右,我,正朝一口嘶喊的黑井走去…」,正是這段文字的張本!



書的下半頁,則是一幅兩手捧書的圖,圖中的書上又正好呈現這一頁的圖與文;這是圖中有圖的計謀,可以比美畫中有話、詩中有畫、話中有話的巧妙。文字則是「兩手捧著放在眼前,中間好像有條線,你說哪邊是左、哪邊是右邊?」;這就暗示了以中線為準,靠近右手的就應該是右邊——和韻味比起來,韻文倒還在其次!



至於數學的部分,說來就更是話長:為了解決「數數兒」的問題,我們自創了一套「視覺的數」,讓小孩一眼就可以看出哪個數代表的是哪個數量;又以五進位為基礎,徹底解決了「搬出腳趾頭做加法」的困境。這樣的說明當然不夠清楚,但這兒不是細說分明的地方,欲知詳情,當然就得直接去看我們嘔心瀝血的「數學想想」了。



「數學想想」這套書,每個學期要出五冊,分別附有親子手冊,和小孩可以自行操作的電腦光碟;又為了配合「教學創新、九年一貫」的新課程,明年九月的時候,二年級和七年級(就是國一啦)將要陸續出版。工作量不可謂不大,腦力的負荷不可謂不重,而我的「淪落」簡直可以說是「到底」、而到了深不可測的「地步」了。



然而,我深深地相信,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將因此而從根本上改變至今為止的數學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台彎的小孩,也要在世界的層級上建立一個新的典範。也許,幾年之後,我們就可以不再聽到「我的數學最差」那種叫人心酸的話了;不但如此,將來的人也許從小就把數學、文學、美學、和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結合在心裡,並為豐富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本文同步刊載於《人本札記》第147期)

藉著每一次「…的話」,我要和您談一點非常基本的觀點;這些觀點,談的都是很一般性的原則,讓您在陪伴小孩成長的過程裡,可以有更深層的思考。



這一回,我和您談一個非常流行的說法:生活化。比如說,要教小孩5 可以「兌換」成「5 個 1」(在借位減法的時候,則是10兌換成10個1 ),依照「生活化」的原則,最好就是在書本上畫出、甚至在教室裡擺出一台「換鈔機」,讓小孩可以看到、甚至實際操作「5 元(或 10 元)兌換成5 個(或10個)1 元」的過程。



然而,這種教法到底好不好呢?第一個問題是,實際上並沒有一種兌換5 元或10元的換鈔機;第二個問題是,即使改成小孩之間的換錢遊戲,小孩也只願意玩一下子(誰會沒事一直去換鈔?);第三,換錢的過程無法直接聯繫到他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算錢的數學題目只佔很小一部分);第四,最重要的是,換錢的動作太「現實」,而數學太「抽象」,二者之間有一道天然的鴻溝:為了做數學而「換錢」,這換錢的意趣也就實在無聊得緊了。



所以,更好的一個方法,反而是「假想一台怪機器」;這個機器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並不存在,但小孩可以極盡想像的能事,讓它非常科幻,甚至漂浮在夜空之中,而抽象的5 只要送進去,就可以神奇地「變出」5 個1 來。



比起一台真實的換鈔機(如果真有這麼一台的話),這個科幻怪機器反而更「符合小孩的生活」;同時,它不但沒有上述抽象與真實相矛盾的問題,而且也不致讓小孩覺得虛假而矯情。



換言之,所謂生活化,要看是誰的生活;沒有童心的大人,總是用自己淺薄而又庸俗的生活去打攪小孩,看到小孩並不那麼熱中,就反過來說生活化也沒有什麼用。杜威講教育即生活,其中有一個很大的陷阱就是,他沒有說明,小孩的生活往往和大人並不相同。



倒也不是說小孩一定是生活在幻想之中,所以這並不是現實與想像的差別;有的時候小孩比大人還要功利,或者已經被流行文化充分污染,那麼順應小孩的生活也就不是教育的上策。例如,不應該老是叫小孩去數有幾個玩具,幾個水果,而可以讓他仰望天空或俯視沙灘,看看有幾隻鳥飛來,或幾個貝殼靜靜地躺著並沐浴潮汐——相形之下,後者能培養的胸襟要廣闊得多,特別是針對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孩子。



所以,我們寧可放棄「生活化」這個抽象的價值,而提出更具體的主張,那就是,教小孩的時候,一定要有一種讓他可以「想一想」、也能「經歷一番」的「情境」;同時,在這情境的陶冶中,也要無形中培養他的人格。您可以發現,這也是我們這本書可以結合文學、美學和數學(而其它版本則不能)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教育上的「迷思」甚多,上次我們談的「習慣」是如此,這回談的「生活化」也是其中之一;這就可見不僅是數學需要小孩想想,教小孩的方法,更需要我們大人好好地想一想啊!

隨著小孩一冊一冊地學過來,進到這第四冊的時候,親愛的爸媽和老師,您是不是覺得花樣越來越多,事情越來越複雜呢?現在,就讓我為您解釋這一點。



在這一冊裡有兩個較為困難的概念,一是「兩位數」和「進位」的意義,另一是門和球的寬度的量法;實在說,即使在分頁解說和參考文件裡花了很多篇幅,我也不是很有把握您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奧妙。您會說:既然這樣,那就不要為難小孩了吧。



您說的一點也不錯,絕不能為難小孩;然而,依照「想想」的精神,我們不是應該稍微想一下「為難」是什麼意思?您說:為難就是讓他覺得很難;但這一回我不能同意您。比如說,一個人絞盡腦汁想要贏別人的棋,下一盤輸一盤卻還樂此不疲,您能說有誰在和他「為難」嗎?



正是在這兒,我們看到現行教育的盲點:他們總是想要簡化教材,以為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其結果是,學生的負擔未必減輕(只要有考試和競爭,誰都無法輕鬆),反倒是學習更沒有樂趣了,因為那些教材太過貧乏無聊。換言之,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唯一的方法是改變老師與父母的態度,同時啟發學生的興趣;為了後者,有時候教材反而要有一點挑戰性。



再回到小小孩來說。小小孩基本上還未曾體驗過壓力是什麼,每天嘻嘻哈哈的,不知天高地厚;正是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提供給他更豐富、更深刻的東西,懂了一點點就很好,即使一點也沒弄懂,又有什關係呢?反正他的來日還方長。



這樣說,有些「小氣」的大人可不甘心了,說,我教了那麼多,怎麼一點「成效」也沒有?所以依照我們「想想」的精神,就應該再來想「成效」是什麼意思。我自己的一生,和我觀察研究別人一生的成長的經驗,非常清楚地顯示,深度學習(而不是一般課本上的那一套)的成效,絕不是一時可以看得出來的;不但不是一時,甚至要歷經十幾年才能顯現。



一個人終生喜愛某首音樂,誰能料到那是因為小時候附近一所軍營每天都在播放它;一個人喜愛深思各種問題,誰能料到那是因為小時候父親和他閒聊什麼白馬非馬的問題;常年聽著一首曲子,常年接觸著深刻的問題,這樣的小孩怎能沒有一個非比等閒的將來?



「數學想想」,和我創作的「家裡的森林小學」有聲書一樣,都是為了給小孩提供這種非比等閒的環境。一個小孩聽了「家森」,就常在雨中打著一把傘,人家問他做什麼,他竟然說「我正假想是在海中散步,感受從傘底下沖上來的水的浮力」(詳見「家森」中「小基米德」的故事)。



一個小孩學了「7 要怎麼寫,鋤頭卻知道」那一課(詳見前冊「數學想想」),嘴裡就常常唸著「做工不能只靠力氣大」,連玩小鏟子的時候,都仔細端詳把手形成的角度。他哪裡是只學了個7的寫法呢?他學的是一種「夫子入太廟每事問」的生活態度。



如何量球的「寬度」(即直徑)?這是連五、六年級的小孩都要摸索半天的難題,何況是我們這個小一的傢伙!然而重要的不是他今天學會了那個量法沒有,而是他體驗了一種高層的心智活動:要去判斷那個球能不能推進那個門;而且明明看起來就是推得進去的,但量出來的結果卻大謬不然。杜威說:學習始於困境;所以他哪裡是在學「應該量哪裡?」(詳見本冊第五課),他真正學到的是,絕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眼睛(寧信度,勿自信也)!



至於「因為耽心門不夠寬,所以要量最窄的地方;因為顧慮球不夠小,所以要量最寬的地方」這種哲學,就更不是小小的心靈一時所能明確掌握的了;然而我們並不急於要他今天就能有此洞識,而是期之於在這種教養之下的他的未來。



當然,培養一個愛思考的小孩,也不能隨手就拿難題給他做,而是要經過苦心思索小孩能有的心理過程、精心設計引導小孩進入主題的適切情境;而這些,正是我們在「數學想想」裡所下的扎實的功夫。



所以親愛的爸媽和老師,您就放手讓小孩來「數學想想」吧!不要急於評量他當下的得失與對錯。黃武雄教授曾說,教小孩和釀酒一樣,是不能常常打開來看的;親愛的爸媽和老師,您就讓這瓶好酒慢慢自行醞釀吧,並且時時給自己、也給小孩足夠的信心!!

不瞞您說,一學期出版五「巨冊」(每冊相當於一般課本的一冊)的負擔,不可謂不沉重,而我們終於如期完成了;當然後面的路還很長,但在一個小段落喘一口小氣,應該還是可以的。



在這個時候,我們很希望您和我們一樣,也來休息一下。休息是很重要的,不止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也為了讓「路」可以輕鬆一下:路每天背負著我們的體重,承擔著我們的腳步,不是也很辛苦嗎?




然而,所謂「路」,到底是指什麼呢?具體一點說,就是我們的小孩,小孩每天被我們「趕」著(沒聽說過「趕路」嗎?),匆匆的也就半年了;小學的第一個半年,眼看著就要過完了。如果是好的開始,據說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開始並不那麼順利,又有什麼關係,不是還可以急起直追嗎?




總之,就是應該讓小孩沉澱一下;把這半年所學的東西,透過不拘形式的、有一搭沒一搭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想想」、在行走坐臥之間反芻一下。為了這個目的,這第五冊的設計,一言以蔽之,就是複習;沒有新的材料,只有舊材料的回顧與檢討。




相較於前四冊,這第五冊的「時機」是很好的,因為中間有一個寒假;也就是說,小孩不應該一下子就把第五冊唸完,而可以留在寒假慢慢享用。把複習的時間拉長,把複習的形式淡化,在穿新衣、放鞭炮之餘,小孩也許就可以自己做一個滾筒(見本冊第25頁),印一些、譬如說、自己發行的壓歲錢!




或者自己做一個布袋戲偶,套在手上比一比,一個觔斗數千里,盡在其中矣;或者在地上畫個小算盤,骰子點數再多也不難;所有這些,都是為小孩過年預備的。唉,說來叫人感嘆,雖然再也回不去農村的歲月,但也不必整天坐在電視前面,讓那些「春節特別節目」污染!




說了半天,無非就是希望您、和我們的小孩,也包括我們自己,都能好好過一個假期;為了達成這目的,您瞧,連「總主筆的話」都特別的短呢!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