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下 1-5 (附指引 5冊合售) | 誠品線上

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下 1-5 (附指引 5冊合售)

作者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出版社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商品描述 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下 1-5 (附指引 5冊合售):規格:全套五冊,每冊各含彩繪讀本、親子互動指引: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規格:全套五冊,每冊各含彩繪讀本、親子互動指引■本書目錄第一冊我們的秘密減法的意思減法的計算幾個單位長"

商品規格

書名 / 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下 1-5 (附指引 5冊合售)
作者 /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簡介 / 數學想想: 一年級 下 1-5 (附指引 5冊合售):規格:全套五冊,每冊各含彩繪讀本、親子互動指引: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
出版社 /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ISBN13 /
ISBN10 /
EAN /
誠品26碼 / 26800320980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想想」,我們的小孩有沒有比較會想了呢?



據很多讀者(其實是伴讀者)的反映,成效似乎有一點卓著,許多小孩甚至有一點著迷,不時的問,到哪裡可以買到那個怪機器?有一個小孩在床上自己玩,從棉被的一頭拿進一隻玩具熊,又從另一頭推出五隻來;爸媽一時看不懂,他就說,你不是說怪機器是要用想像的嗎?



怪機器是如此,其它的「元件」大概也都類似;總之是在小孩心裡種下了某種東西,即使一時看不出來,總有一天是要發作的。換言之,這些也許還不能稱之為「思考」,但絕對是真正思考能力的萌芽!



然而,思考並不妨礙計算、計算的精確、或精確計算的速度。所以從這學期開始,我們慢慢的要帶領小孩走「精熟」的道路;所謂精熟,無非就是熟能生巧、巧能成精,以至於有的時候,反而不需要太過思考了。



傳統教學的弊病並不在要求精熟,而是在要求精熟時過了頭,以至於小孩不是「有的時候」、而是經常性的不思考,養成了不願思考、懶得思考、甚至輕視思考的毛病,扼殺了生而為人自然喜好思考的天性!(參見深度思考「擊靶式密集演練」)



換句話說,「慢慢思索原理」和「先算出來再說」這兩種態度,或此或彼,在小孩身上要達到左右逢源、隨心所欲的程度。問題是怎麼樣才能不致有所偏廢呢?答案其實還是那句老話:要讓小孩練習自己做主。



為了讓小孩自己做主,自己決定要算多快,或是不是可以越算越快,我們應該給他一個碼錶,每做三題計時一次,看看自己的「情況」到底如何。然而,碼錶是機械文明的產物,和我們祟尚自然的質樸風格不合,所以,你猜我們送他什麼?我們送他一個「古代碼錶」!



所謂古代碼錶,就是「想想沙漏」;他可以每做三題在沙漏上做個記號,看看比前一次進步了沒有,這麼一來,不知不覺的,他就「數學Go Go 」了(見沙漏上的貼紙)。當然,這「狗狗」二字,固然不涉寵物,而也絕非「夠了夠了」之意,還要請您這位偉大的的伴讀者跟小孩解說一下。



另外,沙漏之設,雖然旨在催促速度,但又特名之為「想想」;這就可見萬變不離其宗:「算得快」絕不能取代「想一想」。再說的透徹一點,送小孩一個沙漏,真正的目的也還是為了好玩;世上再也沒有比「好玩」更重要的事了,不瞞您說,我們之所以拚了老命編寫這套史無前例的教材,表面上看當然是有著偉大的數學教育的使命,但究其實際,也還是因為「玩心」太重的緣故。



所以,請您在伴讀的時候,務必要「愛玩」;可不能拿著雞毛當令箭,不、我是說拿著沙漏當碼錶。要是認真的算起時間,逼著小孩在數學本子上跑百米,那就難逃殘害民族幼苗的嫌疑,而我們也就罪孽深重、萬死不足以謝國人了。



當然,沙漏還有深一層象徵的意味,那就是作文本子上常說的「時間的腳步絕不停留」: 親眼看著一顆顆細小的彩色沙子,就那麼不留情面的「漏」掉,還真是叫人百感交集。不過這都是我們這些大人的感嘆,小孩也許不但不能言傳,恐怕連意會都有困難;所以,您也就別用「千金難買寸光陰」來教訓他了吧!



然而,關於這「沙子之漏」,說個笑話總是可以的:一家人去海邊渡假,小女孩手中的一把沙子,不管怎麼用力握,都還是從指縫間流下去;她就說:「怎麼都留不住啊!」,沒想到躺在一旁假寐的爸爸,卻跳起來大聲喊:「不要談論我的薪水好不好?」(見皇冠出版的漫畫書─《娃娃看天下》)

自從有了「想想沙漏」之後,我們的小孩有沒有「數學go go 」呢?我們接到的訊息不一,有的是拿在手上玩,有的是放在桌上看,相不相信由你,也真有小孩用它來拚做題目的速度!



傳統的教育有各種問題,但最根本的一種,就是以為教者安排了什麼,小孩就得跟著被什麼安排︰輕微一點的是例如,不准小孩用沙漏玩別的花樣;嚴重一點的,就是教了一點小小的進度,就非要小孩跟上不可。



說起「進度」,和現在一般學校的課本比起來,「數學想想」絕不能算是慢;有的人就懷疑,是不是教得太多了啊?然而,我們多教一點,其實是另有打算的。那個算盤是,有的是時間等他反芻。



所以許多題材都會一再的重覆,但每重覆一次,一定多一些新的面向︰不是情境不同,就有觀點有異。比如說「減法」,上一冊的重心是在「拿走」、「劃去」,這一冊就變成「這是減誰的結果?」;至於「多多少?」的問題,就還在更後面︰主題只有一個,但說法卻要反覆多次。這樣一路走來,順路走去,無非就是要把「減」這個概念弄得非常透徹,以便到了七年級的時候(順道一提,七年級的第一冊已經出來了噢!),「減去一個負數」不致於成為一種心智上的「負(!)」擔。



減法是如此,其它的主題也並無兩樣。



對比之下,我們就可以明白,傳統上「非要即時跟上不可」的教條,表面上看是大人的認真,其實是教者的偷懶;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願意(或沒有能力?)對同一題材做不同的處理,因而在他們的手下,小孩要不就一次學會,但累得像狗;要不就吊在車尾,等著哪一天掉在地上,而終於流落街頭。



父母的莫名的緊張,其實也是源自於此,好像機會只有一次,所以絕對不能錯過;然而,一心只盯著起跑線,以及每一階段的起跑線,不小心就忘了這是一場真正的長跑,要跑一輩子,而絕不是隨著「學業完成」就可以停止。所以我們所希望的,恰恰與此相反,是他的學業永遠不要完成﹔而絕不要一畢業就離開書本,從此再也不肯學習。



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讓學習依循它固有的法則,也就是前面說的反芻。我的許多同事都承認,是直到教書的時候,才把大學裡那些科目弄懂——還常發現今年比去年更懂,意思也就是說,去年也並不真懂。說起來的時候大家都很感嘆,但其實這是學習的常態。成人如此,小孩更不會例外。



所以「數學想想」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供小孩一再反芻的機會︰機會必須無所不在,而絕不能只在起跑的時候;一生固然是如此,而每一階段,每一單元的學習,也莫不如此。



您於是會想,小一就這麼一點內容,還能怎麼反芻?這就要請您拭目以待︰學校裡薄薄一冊的份量,在數學想想裡,卻變成並不更薄的五冊之多;到底多了什麼呢?這當然一言難盡,但一言以蔽之,就是多了不止一個「想」字,而是「想想」 ﹗

「想想」的精神,就是要講原理,不能只講現象。什麼是現象?什麼是原理?對於這麼小的小孩可以講原理嗎?就讓我為您解釋,利用這一冊的「月曆」。



月曆,放在桌上,掛在牆上,當然是一個「現象」。它的原理,說來可就話長了:往大處說,固然有古今中外各種曆法的演變;往小處說,就算僅僅交待一年是365 又幾分之幾天,就可以讓正常的頭腦昏倒。那麼,很自然的,對於小小孩而言,這些都只能收起來,單純教他會看月曆就好了。



所以,一般的課本,就是只教看月曆:幾號是星期幾呀?星期幾是幾號呀?無非就是橫著看星期,豎著看日期,橫豎就是日期和星期;至於原理呢?大家認為這麼單純的一個「表格」,有什麼原理?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別的不說,難道小孩就不能質問,月曆這個表格是怎麼排出來的?且不要管這個月是幾天,下個月為什麼又多或少了一天;單單就以日期和星期的對照而言,也是可以一路排成一長條,不是比現在這種曲裡拐彎的(第一列走完再跳到第二列)排法,要直接得多嗎?所以,月曆這個表格的原理,至少就有「為什麼要這樣排日期」這一項(參見本冊第12-13 頁)。



比這個更根本的,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一星期的七天,到底是怎麼「輪」的?對於大人而言,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們既然從一開始就關心小孩的「小」(因而有不知如何對他講原理的懷疑),現在就不能以為「這麼小的小孩」一定能體會這一點。



所以,應該讓小孩體會那種「周而復始」的感覺:把抽象的「輪轉」,用具象的「滾輪」表現出來(參見本冊第12-13頁 )。換句話說,所謂「原理」,不一定是邏輯的雄辯,也要包括直觀的感受;尤其是對於小小孩,能「感覺到是那麼回事」,他就能覺得「懂了」。



至於一個月,為什麼叫做「月」;一個星期,又和「星星」有什麼關係?這當然也是和這個主題相關的原理。前者,是大人都知道的,無非就是指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雖然並不精確的是卅或卅一天;至於後者,恐怕很多大人不但不甚了然,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



我們隨口說著「幾個星期」、或「星期幾」,但很少人會問:為什麼是「星星的日期」(參見本冊第11頁)?也就是說,我們習慣被「習慣」帶著走,卻不習慣「想想」背後的理由。這就是用「想想」的方式教小孩的重大的意義——就拿月曆這一課來說,我們的小孩就培養了另一種習慣:凡事都要問個根由。



論語上記載「夫子入太廟,每事問」,一般的解讀,是認為這是在強調孔子的好學;但從我們的觀點看來,孔子其實是有一點「赤子之心」:進到太廟那種道貌岸然的場合,他老人家還像個過動兒似的,問東問西,沒一點規矩。



「想想」所要培養的小孩,就是不要那種「規矩」;什麼「告訴你是怎樣就是怎樣,問這麼多問題幹什麼」,這是霸道,不是教育!



「想想」所要培養的小孩,又要有另外一種「規矩」;什麼規矩呢?就是不論入不入太廟,只要有可能,就得「每事問」!



我們所提供給小孩的「數學想想」,就是透過各種方式,做出「每事問」的樣子給他看;即使他現在只是看熱鬧,但熱鬧看久了,自然就能看出門道!

所謂「…的話」,有的是叮嚀,有的是心情,有的是說明,當然,也可以是家常吧!這一回的家常話是這樣的︰



話說我小的時候,早就知道父親的名諱是單名一個「直」字;但奇怪的是,他的朋友、還有我的母親,都呼他「直哉!」。據說,那就是「字」;但為什麼除了「名」之外,還得有一個「字」呢?而我怎麼沒有?



雖然不明就裡,但聽久了人家這麼叫他,慢慢的我也感覺到,如果你真的認為他很「直」,光說「直」,就顯得語氣不足;必須再加上一個「哉」字,才有充分的感嘆的意味。當然,後來讀了論語,看到孔子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註],這才知道,原來其中還有典故呢!



典故也就罷了,重點是在那「如矢」兩個字︰對於孔老夫子而言,能像一支箭、或像箭一般地脫手而去,那就算是「直」了;但對於我們,或對於我們想要培養的會思考的小孩而言,箭到底直不直,都還是一個問題呢!



何以見得?主要是因為所謂的「直」,其實沒個標準︰如果光拿眼睛看,你會懷疑是否有錯覺(如今有太多的視覺圖片,可以讓人把直線看成彎的);如果拿出直尺來對比,你就要問誰能保證那把尺是直的;還有一種辦法,是把一根繩子從兩頭拉緊,然而,為什麼這樣就算是直呢?



最後一種辦法,似乎比較可靠,因為它隱涵著「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但是,所謂最短距離,和我們心中理想的直線之間,又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在地球的表面上,從南極走到北極,最短的路線當然是一條經線,但從外太空看來,那不明明是個半圓?



所以,也許應該訴諸大自然︰從任何光源發出的任何一條光線,穿過真空的時候,總應該是直的了吧?因為它沒有理由走偏︰這一邊的空間,等同於那一邊的空間,光線不能分辨其差異,只好走在中間!



但即使是這麼根本的想法,也已經受到挑戰︰根據相對論的預測,也經過實際觀察的檢驗,在通過巨大星球的旁邊的時候,光線也會受到重力吸引而偏轉!



說到最後,我們還是不能決定怎樣才算直線!判斷一個人是否耿直,固然非常困難,但要給直線下個定義,也絕不比較簡單!誰說科學、或數學,比較客觀?



那怎麼辦?人類用的方法其實都是一樣的︰對於一個人,我們要多方面的考察,比如說,邦有道的時候,看他一看;邦無道的時候,還要再檢查一遍。對於一條直線,我們也先用拉緊的繩子來對比,再檢查它能否合於杯子裡的水面;最後,還可以把它當成一支箭,舉在眼前,從一頭瞄準,看看箭身能不能合於我們的視線,而箭頭和箭尾能不能合成一個單一的點!



說到這兒,您就可以明白「直不直」那一課背後的觀念。我們給小孩提供的,不是數學的定義,不是科學的教條,而是思考的方法、探索的態度、生活的經驗。把「垂線法」、「水平法」、「瞄準法」都用上,如果結論能夠一致,我們就信心大增,相信它應該就是一條直線!



數學想想?也不能憑空亂想,還是要依循「認識的法則」,並掌握某些基礎的哲學思辯!



[註]︰見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說︰史魚這個人,真是正直!國事上軌道的時候,他直得像支箭一樣,國家混亂的時候,他仍然像支箭一樣的正直。

如果世上真有什麼事匆匆的,那就一定是歲月了;開始數學想想的時候,好像還是昨天,怎麼一下子,「一下」就在「一上」之餘,一上一下之間,到了最後一冊呢?



「小一」的歲月,尤其的匆匆;走過九本的「想想」,正要想想第十本的我們的孩子,怎麼就要升「小二」了呢?



為了迎接「小二」之橫來,這本「一下第五冊」增加了一點難度。所謂的「難」,有兩種;一種是二位數的排序(第二課),除了必須清楚十位與個位在數量上的意義,還得掌握「數字牌只有十張」的限制;0到9的數字,分別都只能出現一次,每兩張組成一個二位數,都必須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否則,後面的位置就沒有適當的數字可放了。



這兒的要點是,小孩要學會運用「嘗試錯誤法」:不管題目看起來多麼的「沒有線索」,只要在空著的位子上一次次抽換數字,終於就能成功。所需要的是一點耐心。



第二種的難是抽象推理:除了要知道三種立體可能留下的印子,還要從其中推得他們在城堡中的行蹤(第一課),又要參考城堡的地圖,以便歸結到「都躲在國王的房間裡」。這整個過程是好幾項判斷和理解的綜合。



其他三課,雖然是複習,但也比以前的內容複雜:除了加法進位,減法要借位(退位),長度要用不同的單位估量外,數量都有比較大。



無論是耐心,推理,還是面對情況的複雜,都是小孩的挑戰;所幸,我們有一個暑假。日頭炎炎,不如留一點時間「靜心」,心靜自然涼,這也是拐小孩來想想的好理由。



總之,我們的「章程」是不怕給小孩「困境」的,只要大人不要著急:小孩並不怕挫敗,只怕旁邊有人的臉色。



歲月雖然總是匆匆,但成長是迂迴且緩慢的;正是這個「快與慢」的矛盾,考驗著我們對小孩的心意:真誠的嗎?深刻的嗎?因而也是長長遠遠,無須急於一時的吧!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