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擁有翅膀而自由: 移居生活 | 誠品線上

願擁有翅膀而自由: 移居生活

商品描述 願擁有翅膀而自由: 移居生活:,目錄起心動念移居不是句點,是一種生命的過程2島內移居因為移動,世界大了一點/台北市|彭昱融12花蓮生活轉學生聯盟/花蓮市|Aga、Una、N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目錄 起心動念 移居不是句點,是一種生命的過程 2 島內移居 因為移動,世界大了一點/台北市|彭昱融 12 花蓮生活轉學生聯盟/花蓮市|Aga、Una、Nicole、Alvin 16 跨國移居 移居甘苦,用什麼表達呢?/花蓮市|賴雅妮、陶氏桂、張美君、鄭玉玲 22 斜槓者 斜槓⼈⽣不累嗎?/花蓮市|莊慕華、楊庭嘉、劉光容 。壽豐鄉|莊傳芬 32 暫居者 我們都是暫居者/花蓮市|游家榕、許媄媜、李千豪 40 藝術 聆聽內心的呼喚/秀林鄉|Temu、翁程軒。花蓮市|嘉木郎。吉安鄉|艾姈 48 自然 生態是一種哲學思路/花蓮市|何瑞暘、張佳蓉 60 創造 農村生活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壽豐鄉|陶維均 72 回鄉 生活好像有另一種可能/光復鄉|田浩 80 秀林鄉|陳婉馨 離鄉 要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個城市生活/台北市|黃仕旻 88 平台 有人支持你|壽豐鄉|伍佰人五百事。鳳林鎮|美好藝術。光復鄉|pasela,an緩緩書屋。富里鄉|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豐濱鄉|高山森林基地 94 主角們的書信 四面八方來的人們 6 移出移入都有故事 8 說走就走 10 移來花蓮的理由 30 異鄉或家鄉 76 我們支持你 92 歌,一直在路上 104 企劃特色 *42個人的移居故事。虛擬的公路旅行,探訪移居生活的甘苦。 寫寫字每年10位年輕人一起企劃議題並編製完成一本書,通常三分之二以上是從外地移居來花蓮生活,他們去採訪因各種理由移居花蓮的人們,為自己補足很多好奇與可能,也期望帶給讀者一種勇氣,「能選擇自己居住的地方嗎?」把問號換為句點。 為什麼要移居?移居像是投入一齣奇妙的劇碼——明明自己是主角,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故事?讓人充滿不確定、好奇又忐忑。移居看似外求,更像是往內探索?本書創造了兩位故事主角,還有一位與主角通信息的朋友,發展出以「公路旅行」收集花蓮移居生活的故事。 從「移居理由、生活方式與如何謀生」幾個面向出發尋找適合採訪的移居者們,有跨國移民、斜槓工作、改造老屋、為藝術或生態留在花蓮、希望為家鄉做事而回來,也有維持移動居住、選擇離鄉⋯⋯。每一種選擇都不是容易的,「希望移居或回鄉的人」應該都會需要支持,於是也邀請花蓮各鄉鎮足以成為支持平台的友人,給出實質有用又溫暖的建議。 *8首歌的QRcode。為不同理由移居的人,共同創作的音樂。 「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首歌。」採訪過程中收穫太多的同理與新感受,作者群為受訪者共同創作了8首歌,希望鼓舞「為自已設計生活與工作」的人,活出了好聽的生命故事,並傳遞感染給其他也想這樣生活的人。 這趟公路旅行雖然是紙上虛擬,採訪過程與文章內容卻是那麼真實。寫寫字工作室過往的出版品設計都是由老師操刀,這是第一次由學員來完成,同樣充滿不確定、好奇又忐忑。但也充滿年輕的氣息。用近一年的時間收集移居故事、走編輯歷程,是因為想要知道自己是誰、可以成長到什麼模樣。 相信讀者闔上這本書時,也會跟他們一樣,得到一個有意思的答案~原來移居並不是句點,而是一種生命的過程。那是自己決定的生活方式,即使歷經許多辛苦都很坦然不後悔,有一種清楚明白自己模樣的踏實感受。 版權頁 願擁有翅膀而自由:移居生活 寫寫字採編學堂。2021年第八屆師生共同創作 撰文_尤啟鴻、李翊彤、林廷諭、徐子晴、黃殊凡、張同宜、劉于仙、吳慧馨、江吟楓、莊傳芬、楊庭嘉、王玉萍 音樂創作_蔣偉華 歌詞集體創作_第八屆學員們 似顏繪_陳允文(受訪者們)、黃薪蓉(第八屆學員們) 手寫字_黃薪蓉 設計_黃薪蓉 設計顧問_陳文德 攝影_林靜怡、方凱平、翁嬿婷(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校對_第八屆學員們、鄭佩馨、王玉萍 編輯_徐子晴、李翊彤 主編_王玉萍 感謝參與「地方支持平台」介紹_趙書琴、梁郁倫、劉于仙、鍾雨恩、徐堅璽 2021「寫寫字採編學堂」授課講師群 企劃_黃銘彰 採訪_游婉琪 攝影_林靜怡 設計_陳文德 校對_江秉憲 行銷_徐郁政 編輯_王玉萍 助教_楊庭嘉 出版_寫寫字工作室 印刷_成偉事業有限公司 初版_2022年11月一刷 定價_360元 歡迎關注FB粉專 寫寫字 採編學堂 內文試閱 島內移居|因為移動,世界大了一點 移動居住者需要有地點與時間彈性的工作,要擅於運用時間,今天在哪生活,過什麼樣的生活,都是有意識的選擇與安排。 「再認識」花蓮以及自己的過程。 高二即保送台大的彭昱融,如同花蓮多數的孩子,上大學後順理成章地離開家鄉,好似跳脫單一的人生可能,開始多方接收不同於花蓮和家庭給予的知識養分。「當兵」成了北漂學子第一次返鄉的契機,但待在花蓮時卻感到諸多不適應,直到退伍後參加「反蘇花高」運動,彭昱融才真正感覺與花蓮的土地相連在一起。蘇花高速公路興建案因為政黨輪替被擱置,然而當時一切仍懸而未決,他與夥伴們就像身負使命:「我們突然意識到必須試著去理解花蓮真正的需求,以及自己想要的花蓮是什麼樣子?」後來彭昱融投身訪問花蓮各行各業,特別是經濟、交通、醫療與教育領域,希望能從中拼湊花蓮的樣貌,也逐漸發現自身對於地方與農業的關懷。 第二次回到花蓮即是創業。因為記者工作的磨練,對於台灣農業培養了一定的熟悉與敏銳,彭昱融想試著為花蓮農業開拓一條被看見的路。2013年結束天下雜誌的工作後,在創業前輩叔叔的支持鼓勵下,暫別寄居多年的台北,返鄉創立「花東菜市集」友善農產銷售平台。雖然在花蓮創業,但創業資源、銷售通路與較有環境意識的消費人口都在大台北地區,也因此從這個階段展開了花蓮和台北兩地跑的生活模式。過程中,除了找尋並為農產品把關外,還必須獨自將觸角跨足到食品加工與銷售,身邊沒有太多前人的路可依循,只能摸著石頭一步一步過河。他用「酒鬼卻在酒吧上班」來形容自己首度創業時工作狂般的歷程,過於投入下的身心失衡與疲憊,讓彭昱融在2018年決定將花東菜市集找個信任的託付。 目前沒有「定居」的打算。 雖然不再長住花蓮,但創業時打下穩固的地基與人脈,讓彭昱融始終和花蓮相繫。因為網路普及、交通便捷以及疫情的催化之下,他對於工作模式與生活風格產生了新的想像——兩(多)地間的「移動居住」也可以作為一種嘗試或是生活可能。如今彭昱融在台北跨界與花蓮好友合夥開設身心科診所、在香港設立公司並專注銷售台灣的農產加工品、在新莊工業區與朋友一起創立烈酒類的蒸餾所、在花蓮與朋友Aga經營青年旅館,也開始擔任花蓮青年創業的顧問,例如推廣食魚教育的「洄遊吧」。他說:「移動居住,對我而言就像是擁有雙重以上的國籍,會產生更開闊的故鄉認同,當然過程中也有不少尋求平衡的掙扎,但是因為如此,自己內心經歷的世界比別人大了一點。」 台北這座大都市,充滿著想法刺激與機會,所有人、事、物在這彼此激盪並得到試驗,而花蓮則是生活的體現,人與人的相處真誠而深刻,也較有時間陪伴家人和照顧好自己。彭昱融在不同介質間轉換,希望能夠兼顧與善用兩地優勢,把多方的資源做連結,他謙虛地說:「移動居住者通常清楚知道自己在找什麼與要什麼,也會希望可以為地方帶來更多觸發與動能。」 彭昱融認為在自己多變的人生旅程裡,不變的即是「繼續跨界」。在下一步的選擇中總能辨識出過往的累積,各方經驗最終能夠彼此焊接,因此要持續為不可知的未來,充分地準備著自己,「未來的世界只會充滿變動,口袋裡永遠要有自己的Plan B。」 (文字|黃殊凡) 斜槓者|斜槓⼈⽣不累嗎? 希望透過工作中很真實的互動,和遇見的人在彼此生命裡留下一些溫暖。 莊慕華(小海)2012年移居花蓮,她的老家在新北市的新店靠近烏來山區,遠離塵囂的怡人風景是她的日常,因此不同於多數移居者是為山海自然所吸引,與其說她選擇了花蓮,不如說是這個城市的一些特質,讓原本短居的她留了下來。 大學畢業後,小海在台北一間書店工作,但是酷愛旅行無法抑制出走的渴望,旅行往往是以月為向度,甚至在某次計畫一個月的旅行,半年後才回到家。她意識到自己無法安於一般按表抄課的工作,轉而從事接案型的活動執行。十多年前因為一個接案工作而有長居台東的機會,但卻發現彼時的台東尚缺乏足夠支撐起城市藝文發展的條件,也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她在工作之餘多次北上拜訪住在花蓮的好友,漸漸熟悉這個城市,認識一些可以配合舉辦活動的咖啡廳,最後甚至找到工作,就這麼定居下來了! 小海經常是一個能夠理性客觀看待自己浪漫情懷的人。她仔細分析花蓮市,人口數足夠支撐起消費圈與文化活動,但又不會過於擁擠,對外連結交通尚稱便捷,一個小鎮卻具有城市的功能。然而關於地方文化的深層涵養,或是高度精萃質感的事物,花蓮仍在持續努力蛻變的階段。這十年間她感覺到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從青(少)年的次文化消費到原住民的文化語境,多語的文化元素俱存在城市日常的每一個角落,這也是花蓮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現在的小海,是一位文字工作者、是歌手,同時也為NGO進行活動企劃、為政府單位執行公民審議,還順道經營民宿。作為超斜槓工作者,對小海來說,所有看似如此相異,卻又指向同一件事情,就是「與這個世界溝通」。 自詡是高敏感族群,相當擅長觀察與溝通。她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層表象,就像人在表達情緒或動作時,經常都不只是表面所呈現的樣子。從事採訪時經常能看到別人不一定看見的細節,或是在過程同理受訪者當下的狀態,藉此建立對雙方都有利、感到安心而契合的互動情境,往往能使故事的核心更容易浮現。 小海說:「只要好玩的就接啊!」不限類型,只要能認識在日常生活裡不太有機會接觸到的人事物,就是採訪本身最有魅力的地方。她引羅曼・羅蘭的話來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無論是哪個領域的工作者,在日複一日的既定印象裡,循出生命哲理,那便是一種翻轉。 小海寫詩、寫歌,也寫小說,持續性的書寫、為自己而創作。可能很少有人能夠像她這樣說出:「所有我在做的工作都是自己選的,沒有任何一件是我不想做的事。」 (文字|莊傳芬) 離鄉|要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個城市生活 台北總是有好多的高架橋,卻永遠無法分辨這是通往哪裡的橋,但每次傍晚從一地往返另一地的路上,我都會放慢步伐,看著陽光灑在河流上,來回的車輛,想著,啊~這裡是我們的生活之地。 黃仕旻生於花蓮市,大學在台北讀過中文、公廣、電影,畢業後留在台北接案創作。離鄉近十年,與花蓮的關係卻未曾停下。2021年創作電影短片《江仔》,回到家鄉拍攝,試圖捕捉花蓮的閒散。移居台北的人往往會調整自己以適應都市,他則透過經營自己生活與創作的空間,在台北試圖活得平衡自在。 對於家鄉花蓮,黃仕旻有細膩的詮釋:「在花蓮問,到一個地方要多久?大家通常都跟你講十五分鐘,但實際上根本不是(笑),花蓮人對於距離感是很模糊的。」他喜愛花蓮的人際距離,認為相較不習慣接受他人善意的台北,花蓮人之間是禮貌而親近的:「大家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共享、可以聊,也知道哪些事情是每個人自己的,那種狀態很好。跟店家的關係也好,朋友的關係也好,約出去的方式也好,可以很即時的當天才說,大家可以突然在這個時候約在哪裡見面。因為到哪裡感覺都是十五分鐘,所以這種事情很容易發生,而在台北就很困難,幾乎都是把事情先規劃好。」 回想剛上台北時,黃仕旻對環境感到格格不入卻又備受影響,有天趕捷運時忽然疑問:「我到底在趕什麼?我有差這兩分鐘嗎?」當時找不到自己想要什麼,只確定不想待在台北,心裡糾結著回到花蓮重考。某天看到《聯合文學》裡言叔夏寫道,從東華大學畢業後,生命有很大的斷裂,她真正的創作就從離開花蓮開始。「我想是因為在花蓮的生活很重要,所以離開才會有很大的斷裂。那時我看完就在花蓮縣立圖書館大哭一場。」後來考上世新大學,黃仕旻給自己許下承諾:這次不想配合台北,要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個城市生活。與眾不同的選擇是困難的,然而時間久了,也得到朋友的樂意配合。「現在我在台北走路速度還是很慢,這是我刻意為之。一旦在這個地方保有自己的節奏,跟你接近的人會自己出現,就可以慢慢在這裡營造自己舒服的空間。」 黃仕旻的創作之路因為生長於花蓮而較晚起步。「從前花蓮沒有嚴格定義的選書店,高三以前我沒有看過嚴格定義的任何一本小說。」他曾為此感到自卑,但後來很感謝這讓他更有餘裕的「先經驗,後知識」。「從社會學的角度,你可以說花蓮沒什麼資源,離知識的核心很遠。乍看起來是一件危險的事,實際上卻給了你空間去經驗這個世界長什麼樣子。」 談到未來,黃仕旻說由於他本行是電影,案子多在台北,目前留在這裡是務實的考量;未來計畫出國進修,到了四、五十歲或許會想做教職,沒有一定要去哪,可以回花蓮也蠻好的。為什麼回花蓮呢?除了生活,黃仕旻說其實是直覺,很難簡單歸因,就像很多人說他拍的片很花蓮,但沒有人講得出為什麼,有某種很核心的東西在裡面是無法言說的。「那麼久以後如果我還想要到花蓮去,我覺得那裡也一定會有需要我的人。而且會把很多東西放下、跑去花蓮的人,應該會背負著奇怪的東西來,可能那裡的人會比台北的人更需要我。」想了想,黃仕旻又說:「或是我可能更需要他們。」 (文字|林廷諭)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願擁有翅膀而自由: 移居生活
簡介 / 願擁有翅膀而自由: 移居生活:,目錄起心動念移居不是句點,是一種生命的過程2島內移居因為移動,世界大了一點/台北市|彭昱融12花蓮生活轉學生聯盟/花蓮市|Aga、Una、N
誠品26碼 / 2682298915006
頁數 / 12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4X17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