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特刊: 遠征聖母峰 | 誠品線上

國家地理雜誌特刊: 遠征聖母峰

商品描述 國家地理雜誌特刊: 遠征聖母峰:,前言聖母峰只有一座登山家兼作家強.克拉庫爾(JonKrakauer)說:「聖母峰一直都吸引著瘋子、想出名的人、無藥可救的浪漫主義者,以及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前言 聖母峰只有一座 登山家兼作家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說:「聖母峰一直都吸引著瘋子、想出名的人、無藥可救的浪漫主義者,以及其他不安於現實的人。」或許沒錯,但正如這本特刊所刊載的,歸根究柢,聖母峰屬於每一個人。──傑瑞米.柏林(Jeremy Berlin) 一如生活在聖母峰庇蔭之下的雪巴人所言,「聖母峰只有一座」。 尼泊爾人稱聖母峰為薩加瑪塔(Sagarmatha,意思是「宇宙之母」),西藏人則稱聖母峰為珠穆朗瑪(Chomolungma,意思是「聖母」)。自從19世紀中葉,西方人透過對印度次大陸的「大三角測量調查」(Great Trigonometrical Survey)確認聖母峰為世界最高峰以來,它就已經在西方世界奠定了重要的地位,西方人還以這次測量計畫的總測繪師,英國地理學家喬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為這座山峰命名。一個世紀之後,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和愛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在八次試圖登頂不成而且已經有13人喪生之後,終於率先成功登頂聖母峰,一如傳奇登山家康拉德.安克(Conrad Anker)所說,這代表了「陸地遠征的高潮⋯⋯,就在人類正需要從兩次世界大戰中解脫出來之際,這是件團結並鼓舞人心的大事,把人類發揮最大潛力的動力表露無遺。」 這本特刊提供看待聖母峰的全新視角──全面了解這座山如何誕生、由什麼構成、住在那裡的居民、造訪那裡的人、以及它面臨的各種威脅、人們如何保護它以及它的重要性(比起過去任何時候,也許現在的聖母峰更需要人們關注)。這些報導涵蓋這座世界最壯麗山峰的歷史、謎團、科學及文化──它的地質與地理、動植物、原住民及習俗、傳說中的登山家及探險家、具代表性的登頂壯舉與致命的失敗、以及許多重大挑戰,包括過度擁擠造成的危險及登山人龍「大塞車」問題、塑膠微粒汙染,還有氣候變遷的掠奪。 簡介 第一章: 自然 圖片說明:喜馬拉雅山的日出,從卡拉帕塔(Kala Patthar)的高處可看到平靜的湖泊與眩目的山峰――包括聖母峰和努子峰。 聖母峰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其他地方一樣,是印度板塊及歐亞板塊在數千萬年前發生碰撞時,從特提斯海(Tethys Ocean)海床隆起而形成。現在,它是各種植物、動物、水道及冰河的家園,蘊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是這座山峰還未停止成長,事實上,當年塑造了它的板塊碰撞運動,現在仍繼續發生。 第一章-1:剖析第一高峰 聖母峰猶如一座從地表上隆起的巨大金字塔,它有三面山壁及三條山脊,向著山頂聚攏。東北山脊從山頂向下延伸4.8公里,止於一處山坳,成為東絨布冰河(East Rongbuk Glacier)與康雄冰河(Kangshung Glacier)的分水嶺。 比起地形,聖母峰的岩床地質更複雜。從聖母峰的彩色照片可看到間隔明顯的四個岩層:灰色的石灰岩構成了山頂的金字塔;環帶狀的黃色岩層如黃金婚戒般圍繞山峰;聖母群峰的深灰色沉積岩顯露於黃帶岩層下方,而白色的花岡岩變質岩則形成了聖母峰的最底層。 …… 第一章-2:聖母峰的高度為何不斷改變 儘管關於那次大陸板塊碰撞的確切過程依然成謎,但板塊碰撞持續至今──這是聖母峰的高度總是一直改變的部分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的造山歷史約始於2億年前,當時盤古超大陸開始分裂,印度板塊從中分離獨立,向北移動至現在被稱為亞洲的大陸。以地質學尺度來說,印度板塊的移動速度相當驚人,每百年至少移動將近9.1公尺…… 第一章-3:極境生機 與所有的山峰一樣,聖母峰上的植被受到海拔、坡度、陽光暴露、降水、地質以及人為利用等因素的影響。朝南的一面溫暖而乾燥,牧民開闢的灌木草原,覆蓋在經過高度改良但是穩定的坡地上。北向山坡則潮濕涼爽,有冷杉、樺樹以及杜鵑林生長其間。 第一章-4:喜馬拉雅的幽靈豹 一個嚴寒的2月下午,我蹲踞在一處結冰的深谷邊緣,透過雙筒望遠鏡觀察一隻老雪豹。牠是一頭左耳有缺口的雄雪豹,在對面懸崖上打盹,懸崖的陡峭山壁聳立於斯皮提河(Spiti River)上方數百公尺高。數千年來,雪豹向來只在中亞某些最險惡的地區出沒,稀薄的空氣、深厚的積雪與冰點以下的低溫,讓這群大型貓科動物得以避開人類視線,猶如幽靈般,在地景中匿跡。 第一章-5:凍結的時間與空間 綿延2414公里的喜馬拉雅山脈,隔開了亞洲大陸與印度次大陸,這裡堆積的冰雪居全世界第三,僅次南極洲及北極。山脈以南多是印度領土,由西向東,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的北部邊界,以及中國的南部邊界。 第二章: 子民 圖片說明:在南崎巴札的露天市場購物的雪巴人,南崎巴札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是坤布地區的主要貿易中心,對當地經濟相當重要。 雪巴人以其強健、刻苦耐勞、機敏以及幽默聞名,他們的祖先是大約500年前從西藏移居聖母峰山區的佛教牧民。近幾十年來,雪巴人的社經地位提升不少,但也面臨傳承與保存自身語言和古老傳統的巨大挑戰。 第二章-1:定居在世界絕境 聖母峰北側人煙稀少,唯一常年居住在這裡的人是絨布寺的佛教僧侶,而卡瑪河谷(Kama Valley)只在特定季節才會出現畜養犛牛的西藏牧民的蹤跡。居住在靠尼泊爾側的雪巴人,他們的祖先據信最早是在500年前從西藏高原經由朗喀巴山隘口(Nangpa La)進入尼泊爾。 第二章-2: 神與怪 聖母峰是許多「白域」的所在地,白域是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指定用來避難的隱密山谷。蓮花生大士是第九世紀時一位從蓮花中誕生的印度聖人,雪巴人尊奉他為咕嚕仁波切(Guru Rinpoche),他收伏了喜馬拉雅山中暴躁的地方神祇,把祂化為佛教信仰的守護者。 第二章-3:雪巴人的今與昔 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變局,為坤布地區雪巴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劃下了分水嶺。新的中國政權限制尼泊爾與西藏間的傳統貿易,坤布地區村落以物易物的經濟型態一蹶不振,雪巴婦女必須把種植的馬鈴薯和編織的毯子帶下山谷,以換取稻米及玉米。 第二章-4:雪巴人說從前 愛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諾蓋征服聖母峰的故事早已成為傳奇,但在那些意氣風發的日子裡曾經有過的種種激動與情緒,以及它們為聖母峰下在地社區帶來的改變,仍然生動銘刻在坎查.雪巴(Kanchha Sherpa)的記憶中,他是1953年英國遠征隊中,雪巴人團員中最後一名仍然存活的成員。 第二章-5:涉險與覺知 雪巴人在西方登頂探險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眾所周知,他們與客戶維持長達數十年關係的本質,以及他們的高風險工作如何對其族群造成影響,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第三章: 登頂 圖片說明:美國的登山團隊於1963年首度登上聖母峰,這場歷史性的遠征幫助美國啟動了現代的登山產業。 勝利與悲劇、高山症與氧飽和度、巨大商機與熙攘的基地營:過去百年來,這些故事持續在聖母峰上演。未來百年,聖母峰仍將持續挑戰人類的身體與心智,我們在聖母峰的攀登與研究,又將創下何等新局? 第三章-1:登山客出發前的第一堂課 人類在1953年首次登上聖母峰,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歷史從那時起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現在,每年都有數百名登山客成功登頂,這都要歸功於知識、技術,以及來自商業遠征嚮導建立的基礎設施等各個面向的進步。 第三章-2:基地營的生活 左圖:為聖母峰登山客提供服務的嚮導公司之一把其圓頂形帳篷架在基地營中心的岩石地面上,基地營是一個海拔超過4800公尺、突然出現的繁華城市。 下圖:登山客的「刻苦」指數取決於他們選擇的嚮導服務,其中最高檔次的服務提供客戶許多居家般的物質享受,包括熱水淋浴、瑜伽帳篷以及餐後電影。 第三章-3:因為聖母峰就在那裡 1953年5月29日,丹增.諾蓋和愛德蒙.希拉里登上世界最高峰。1979年5月8日,萊恩侯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和彼得.哈貝勒(Peter Habeler)在無氧氣瓶輔助的情況下征服了聖母峰。1980年2月17日,波蘭登山家克里斯多夫.魏利斯基(Krzysztof Wielicki)和萊澤克.奇赫(Leszek Cichy)率先完成了在冬季攀登聖母峰(8000公尺以上高峰)的創舉。 第三章-4:挑戰高海拔地獄 科學家為什麼要借助犛牛及挑夫,把數百磅重的設備扛上聖母峰,以建立研究實驗室?這是為了透過觀察登山者身體在各種情況下的反應,可以了解人體適應的極限。 第四章: 未來 圖片說明: 圓錐狀的「冰佛塔」的作用就像水塔,可以儲存冬季融冰,供春耕之用⸺而這座冰佛塔的塔底則開了一間電氣化的咖啡店。 聖母峰在登山運動界如天高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然而他的未來充滿不確定。面對許多當前以及即將浮現的挑戰⸺舉凡塑膠微粒汙染與氣候變遷,乃至於登山客數量過多以及規劃或安全防護不夠完備等,可以預期,進入21世紀,聖母峰將面臨成長、改變、失去與重整。 第四章-1:面臨人為的嚴峻挑戰 聖母峰令人永誌難忘,任何時候都可見到,隨著山上的冰滑落山側,壯麗的片片雪花如羽毛般從頂峰山脊吹出。但是,如果嘗試拉近距離、仔細觀察這個令人驚歎的遠景,將會開始看見人為影響的跡象,不管從遠方、還是在近處,一個氣象科學家團隊目前就正在進行相關的觀察研究。 第四章-2:讓山坡更安全 2019年,有11人在擁擠的聖母峰坡地上喪生,引發討論及爭論。如何避免這類致命災難?還有,如何提升整體的登頂經驗?達瓦.楊曾.雪巴(Dawa Yangzum Sherpa)有些想法。30歲的達瓦.楊曾是尼泊爾最頂尖的登山者,也是聖母峰嚮導中的菁英,曾登上一些世界上最困難、及最危險的山峰,包括 8485公尺的馬卡魯峰、聖母峰(多次),甚至更令人生畏的K2峰。2017年,她成為尼泊爾首位女性國際登山嚮導。2019年,她協助帶領國家地理學會的氣候變遷遠征隊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第四章-3:交通壅塞與其他的困境 2019年5月,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62歲律師克里斯托福.庫利許(Christopher Kulish)在從聖母峰登頂回程時,於第四營過世,在當年的登頂季節,在聖母峰上喪生的人數總計達11人,若把喜馬拉雅山區8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都算進去,共為21人。 第四章-4:自己動手蓋冰佛塔(蓄水用) 右圖:經幡守護著冰佛塔內一個由藝術家製作的佛壇。 右下圖:一名木匠站在他與鄰居一起建造的冰佛塔前。 下圖:遊客和冰雪愛好者正在攀登冰佛塔的側坡,這座冰佛塔蓄水量近200萬加侖,足以灌溉四個村莊的農田。 左下圖:這名手持長桿的學生已幫忙搭建了好幾個冰佛塔。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P04前言 P08 1.自然 P34 2.子民 P54 3 登頂 P78 4 未來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國家地理雜誌特刊: 遠征聖母峰
簡介 / 國家地理雜誌特刊: 遠征聖母峰:,前言聖母峰只有一座登山家兼作家強.克拉庫爾(JonKrakauer)說:「聖母峰一直都吸引著瘋子、想出名的人、無藥可救的浪漫主義者,以及其
誠品26碼 / 26822957690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8X21X0.6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