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 293: 疫
商品描述 | 推理 293: 疫:☆疾病╳推理,後疫情時代的懸疑現場當殺意偽裝成病徵,當診療室化為犯罪推理現場——本期以「疫」為題,深入探索身體病徵、心理創傷與社會制度裂縫,在推理 |
---|
商品描述 | 推理 293: 疫:☆疾病╳推理,後疫情時代的懸疑現場當殺意偽裝成病徵,當診療室化為犯罪推理現場——本期以「疫」為題,深入探索身體病徵、心理創傷與社會制度裂縫,在推理 |
---|
內容簡介 《推理》雜誌於1984年11月由「台灣推理第一人」林佛兒先生創刊,至2008年,共發行282期。停刊16年後,由台灣犯罪作家聯會取得獨家授權,於2024年6月復刊,2024年11月推出創刊四十周年紀念專號,並於2025年正式恢復月刊形式發行。293期主題:「疫」,從醫療與疾病書寫出發,交織當代人對生理崩解、心理幽微與社會裂縫的多重想像。除了深入探討暴力如何偽裝成病徵,如何從症狀溯源至心靈病灶,反映後疫情時代我們對身體、制度與人性的焦慮外,也涵蓋醫病關係、保險制度與罕病募資的現實反思,結合推理元素與社會洞察,展現「讓故事成為真相的風景」之創刊理念與延續。《推理》雜誌長期作為本土作家發表創作的重要園地,在漫長的空白後,如何通過新世代的視角與對類型文學更寬廣的定義、詮釋,接續起犯罪推理在台灣的本土化發展?2025年重返每月一期發行!令人引頸期待!本期收錄內容如下:◎封面故事◎三人在方圓之間◎江志正封面藝術家江志正的作品〈三人在方圓之間〉,更是巧妙地映射了疾病如何超越生理的侵襲,觸及心靈的深處,並在文學的脈絡中尋求可能救贖的主題,揭示了人與人之間在無形的摩擦與回響中,如何尋找共處的可能性。◎本期動態◎主編紀事◎洪敍銘疫情不只是疾病,更是情感錯位與制度裂痕的顯影。本期以「疫」為主題,透過小說與藝術,描繪人如何在恐懼中尋找共處的可能。從科技進化到人性殘缺,我們不只是見證變異時代的創傷,更在文字中追問:面對失序與孤寂,我們是否還能理解彼此?傷病外的煩惱——《祈願的病歷表》◎田羽心醫師也是偵探?臨床推理小說《祈願的病歷表》,以新手醫師的實習過程為軸,揭開病歷背後的隱情與制度困局。從疑雲重重的傷口、扭曲的保險理賠,到幽微的人性動機與醫病關係,層層剝繭,真相往往藏在人心最深處。一場關於診斷與共感的醫療探案,邀你深入現場,體會醫者如何在病灶之外,醫治人生難題。犯罪推理大家觀◎喬齊安從冰冷手術刀到病態心理的迷宮,三部來自美、日、韓的推理小說揭露醫療與疾病背後的人性與黑暗。從美國腦切除術的悲劇、日本戰前心理罪案,到韓國幽靈韓醫院的療癒轉生,每一篇都是一場對疾病、創傷與社會制度的深度對話,也是對恐懼與救贖的小說回聲。◎主題特輯◎犯罪不是目的,而是入口——當真實成為故事風景◎衍波、仁狼血黑、四弄一號在犯罪推理小說的世界中,每一位作者都是謎題的設計師。四弄一號、衍波、仁狼血黑這三位各具特色的作家,透過林佛兒獎的舞台展現了他們對於犯罪故事的獨到見解。四弄一號以其理工背景,追求邏輯的嚴謹;衍波則從魔幻詩意的角度切入,探討社會與人性;仁狼血黑則從自身的低谷經歷中,找到寫作的救贖。這些作者不僅是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時代的觀察者,他們的作品不僅是對犯罪的描繪,也是對當代社會的深刻反思。【潛行的意志——當殺意與暴力偽裝成一種病徵】賣火柴的普羅米修斯◎白帽子在遠古的洞穴裡,一名尼安德塔人遇見了一位神祕的小女孩,手中搖曳的火苗即將改變歷史。從火的贈與到買賣的誕生,寓言式的對話逐步揭露文明與交換的本質。當火光照亮夜色,也照見未來的代價與選擇。這是一場關於進化、語言與慾望起源的奇幻想像。手術台上的賭注◎衍波一場手術失敗,掀起婚姻與道德的漣漪。當醫療意外牽動家庭與名譽的風暴,一位看似平凡的妻子,內心其實盤旋著長年無法化解的秘密與試煉。手術室內的每一秒都充滿壓力,而真正的風險,或許從來不在刀鋒之上,而是藏在人心深處的念頭。潛伏期◎瘋說在病毒肆虐的近未來,三位失業青年組隊搶劫,試圖從混亂中翻轉命運。口罩、疫苗、體溫計成為生活日常,也成為彼此猜疑的引信。當友情與利益產生裂縫,當症狀悄然現身,一場看似簡單的分贓對話,逐漸流露出不安的氣息。恐懼,正在悄悄擴散中。殘影◎四弄一號捷運車廂內,一場突如其來的攻擊事件引發連鎖暴力潮,媒體瘋傳、警方緊張追查,兇手無一例外皆陷入怪異的沉默與失控。是精神疾病?社會壓力?還是某種潛藏的暗示?在文明日常的影像流中,真相可能只藏在每一秒你未察覺的「那一格」畫面裡。◎路邊攤專輯◎真正的恐懼不是來自於鬼,而是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路邊攤/喬齊安整理當夜幕低垂,街燈下的路邊攤成了各種靈異故事的發源地。在這些看似平凡的地方,每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每一次無意的回眸,都可能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一個男子在紅綠燈前的猶豫,一聲突兀的咳嗽,或是一個密閉空間中的窸窣聲,這些都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異常線索。當你開始注意這些細節,你會發現,恐懼不是來自於明顯的怪物,而是來自於那些看似正常卻又不尋常的小異常。你準備好探索這些隱藏在日常之中的秘密了嗎?知情的責任,與漠視的業報——《解謎前,請投幣》◎Leo一台流著血的販賣機,販售的不只是報紙,而是未竟的真相與記憶的殘響。從都市傳說出發,融合媒體倫理與社會控訴,這部作品讓靈異現象成為現實傷痕的回聲。當資訊化為詛咒,當你選擇知情,也同時選擇承擔責任。投下一枚硬幣,換來的可能是你不願直視的真相。將鬼故事寫成一份早餐——《早餐店阿姨什麼都記得住》◎M.S.Zenky在熟悉的台式早餐店裡,記憶力驚人的阿姨與擁有陰陽眼的少女,聆聽鬼魂的未竟心願。本書以六則短篇交織出靈異與療癒,用溫柔筆觸串起人與鬼、人與人之間未竟的連結。恐怖不再是主角,陪伴與理解才是關鍵。這是一部屬於台灣日常的暖心靈異故事,記得點份早餐,也記得那些被遺忘的情感。也許我們從未正常——《異常》◎慣看春秋每個人都不正常一點,但哪裡是底線?本書以近乎平淡的語調書寫不平常的癖好與欲望,在最親切的日常對話中,悄悄滲出令人不安的違和感。不是鬼故事,卻比鬼還可怕。這是一部關於現代社會中「異常」與「正常」邊界的深刻凝視,也是對自由與共感的反思與叩問。◎創作推理小說◎封樓夢◎思婷疫情封鎖的不只是公寓,還有人心與真相。在全民恐慌的SARS年代,一名被困警員在頂樓吶喊,電視裡的他成了全民圍觀的對象。媒體追逐、政治算計、社會冷漠如陰霾壓頂。本作以強烈戲劇性捕捉恐懼時代的荒謬現實,是一場關於隔離、誤解與求生本能的鏡面夢魘。慢・蔓・謾◎f.c.當疫情讓世界按下慢速鍵,家中卻悄然醞釀一場失速的崩解。父親的焦躁、母親的隱忍、孩子的沉默,在無所事事的日常裡漸次裂解。緊繃與無力交織成一場無聲的家庭困局。本作緩步推進情緒張力,在最平凡的場景中挖掘出深層的不安與傷痕,是疫情時代極具共鳴的家庭寓言。遺書◎Yuki當遺書成為唯一能說真話的地方,我們是否才終於被聽見?小說透過一封封寫給親人的信,串連出封閉空間中的無聲呼救與深層告白。字句間流動的不只是死亡焦慮,更是對生存意義的質疑與人我關係的反思。這是一部以極簡筆調寫下的深切情感紀錄,也是一種無聲時代的告白式抗議。毀滅摸起來是什麼樣子◎鄭琬融在病痛與慾望交織的夜裡,她用身體與記憶對抗內心的崩塌。小說以感官書寫揭露病理與心理的邊界模糊,情慾、疼痛、懷舊在語言中彼此糾纏。當「毀滅」不再是劇烈的爆炸,而是日復一日的慢性腐蝕,這部作品以詩意筆觸描繪現代人的渴望與缺席,撕裂也撫慰著我們的傷口。◎名家作品大觀◎古抄本詛咒案◎查爾斯・戴利・金/既晴譯在紐約市中心的一座著名博物館裡,一名不情願的守夜人發現自己被困於一個地下室中,只有一本古老的阿茲特克抄本作伴。當夜幕降臨,博物館的燈光突然熄滅,周遭一片漆黑,只有窗外微弱的光線透進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守夜人開始感受到一種壓迫感,彷彿黑暗中有什麼東西在潛伏。他開始懷疑那本抄本上的古老詛咒是否真的存在,而這一夜,似乎將要揭開這份詛咒的真相。實體幻象案◎查爾斯・戴利・金/既晴譯當瑪麗將高爾夫球桿扔進跑車後,一段充滿懸疑與情感糾葛的故事開始展開。在高速行駛的車中,瑪麗與她的兄弟談起了薇樂莉的不尋常變化,這位金髮女子似乎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她的新居、她的精神狀態,以及一位神秘醫生的即將到來,都預示著一連串的謎團即將被揭開。在這個故事中,每個轉彎都可能是新的發現,每段對話都可能藏有線索。推理小說界的赫胥黎──談查爾斯・戴利・金◎白帽子他是心理學博士,也是推理小說界最被低估的鬼才之一。查爾斯・戴利・金融合心理學專業與燒腦詭計,打造「海陸空三部曲」,並附上精巧線索索引,挑戰讀者推理極限。從豪華郵輪、鐵道列車到高空飛機,每部作品皆知識含量爆表,熱愛智性推理的讀者不可錯過。這場被遺忘的思辨盛宴,終將重見天日。◎精選翻譯小說◎不是管家做的◎克蕾格・萊斯/A.Z.譯當約翰・馬隆的眼睛再次睜開,面對的不僅是一位絕望的美女,還有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案件。這位女士堅稱自己無辜,警方卻認為她涉嫌謀殺自己的丈夫。在存款創新低的壓力下,馬隆只能接下這個案子,開始一場充滿疑團和危險的調查。他必須擺脫個人困境,揭開一連串謎團,找出真相。在這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關鍵,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嫌疑犯。三右衛門之罪◎芥川龍之介/既晴譯在寒風凜冽的文政四年,一場未遂的暗殺引發了一連串血腥的復仇與誤解。加賀藩的武士細井三右衛門,在一次意外的自衛中殺死了企圖暗殺他的同僚之子。當謀殺與榮譽交織時,一位智慧而謹慎的藩主決定親自審問,揭開真相的同時,也暴露了人性中的矛盾與脆弱。這是一個關於忠誠、榮譽與復仇的故事,每一個決定都可能是生與死的關鍵。◎推理集錦◎【犯罪實案現場】張桂卻命案◎艾德嘉她曾被讚為「模範國民」,在最貧病交迫的時刻,照顧癱瘓丈夫與兩子,感動全台。卻在接受社會掌聲後一年離奇身亡。是自殺?是謀殺?本作重返1959年台南眷村,一層層揭開賢妻神話背後的壓抑、暴力與沉默,寫實而震撼地再現一樁歷史社會案件,是關於性別與權力的深度凝視。【波光衍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衍波當疾病不只是病毒,也可能是罪行的共犯。本篇評論帶你橫越災病與犯罪交錯的文學疆界,從科幻災難、醫療驚悚到心理病理,從克莉絲蒂的德國麻疹謀殺案到現代電影《富人流感》,一一揭示「病」如何成為推理的線索、「禍」如何潛藏於言語與制度之中。一本讓人既動腦又警醒的推理閱讀導覽。【另眼看劇】《天久鷹央的推理病歷表》◎田羽心當怪醫遇上怪案,診療室秒變偵探辦公室!醫術超群、記憶驚人卻行事乖張的天久鷹央,帶著實習醫師助手搭檔,抽絲剝繭破解疑難病症與詭異命案。從藍血人到河童鬼火,醫學知識成為偵破真相的關鍵武器。結合醫療科普與本格推理,節奏緊湊又知識滿載,是一場腦力與想像力的療癒系推理之旅。【遊戲開始 Games start】《Before I Forget》◎賴特你無須破案,只需記得。本作以阿茲海默症患者為主角,捨棄傳統解謎套路,轉以記憶重建與情感追尋為核心。每一次推開門,都是通往失序的現實與斷裂的自我。遊戲簡約溫柔,卻道出最深層的恐懼:當語言與意義消散,我們還剩下什麼?一場值得記住的遺忘之旅。◎詩意尋蹤◎病◎比比墨退疫◎田羽心【靈光乍現】透過攝影之眼,看見台灣地景與文學間的千絲萬縷。
作者介紹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為亞洲第一個致力於犯罪文學創作、評論研究、國際交流等發展的專業組織,以推動《推理》雜誌復刊及再月刊化為使命,編輯犯罪文學期刊《詭祕客Crimystery》、「Crimystery Collection」、「Crimystery Classic」、「Crimystery Creative」等海內外不同小說書系等事務為主要工作,自2022年起推動帶狀型讀書會「解謎相談室」迄今,並定期舉辦實體、線上活動,以提升大眾對犯罪小說的瞭解為使命。洪敍銘(主編)台灣大眾文學研究者,以台灣大眾文學的空間議題為研究方向。任台灣犯罪作家聯會秘書長,長期擔任編輯。獲「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第二屆楊牧文學研究獎、東華文學獎小說、散文獎、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徵文獎等。曾任《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主編、東華大學「閱讀書寫」工作室課程講師、「托海爾:地方與經驗研究室」召集人、文創產業及地方文化館策展人等文化工作。
產品目錄 ◎封面故事◎三人在方圓之間◎江志正◎本期動態◎讀者園地 006主編紀事◎洪敍銘008傷病外的煩惱——《祈願的病歷表》◎田羽心012犯罪推理大家觀◎喬齊安◎主題特輯◎016犯罪不是目的,而是入口——當真實成為故事風景◎衍波、仁狼血黑、四弄一號026潛行意志的敘說——當殺意與暴力偽裝成病徵——賣火柴的普羅米修斯◎白帽子——手術台上的賭注◎衍波——潛伏期◎風說——殘影◎四弄一號◎路邊攤專輯◎046真正的恐懼不是來自於鬼,而是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路邊攤/喬齊安整理058知情的責任,與漠視的業報——《解謎前,請投幣》◎Leo060將鬼故事寫成一份早餐——《早餐店阿姨什麼都記得住》◎M.S.Zenky062也許我們從未正常——《異常》◎慣看春秋◎創作推理小說◎064封樓夢◎思婷98慢・蔓・謾◎f.c.114遺書◎Yuki146毀滅摸起來是什麼樣子◎鄭琬融◎名家作品大觀◎178古抄本詛咒案◎查爾斯・戴利・金/既晴譯208實體幻象案◎查爾斯・戴利・金/既晴譯240推理小說界的赫胥黎──談查爾斯・戴利・金◎白帽子◎精選翻譯小說◎242不是管家做的◎克蕾格・萊斯/A.Z.譯256三右衛門之罪◎芥川龍之介/既晴譯◎推理集錦◎268犯罪實案現場——張桂卻命案◎艾德嘉274波光衍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衍波278另眼看劇——《天久鷹央的推理病歷表》◎田羽心280遊戲開始 Games start——《Before I Forget》◎賴特詩意尋蹤282——病◎比比墨284——退疫◎田羽心◎靈光乍現◎266阿公店水庫
商品名 / | 推理 293: 疫 |
---|---|
簡介 / | 推理 293: 疫:☆疾病╳推理,後疫情時代的懸疑現場當殺意偽裝成病徵,當診療室化為犯罪推理現場——本期以「疫」為題,深入探索身體病徵、心理創傷與社會制度裂縫,在推理 |
誠品26碼 / | 2682965567002 |
頁數 / | 28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65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主編紀事/洪敍銘
當代流行疾病對社會環境的衝擊,尤其在COVID-19之後,已全面且深刻地被世界重新認識與因應。從防堵到適應的漫長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影響早已超越「疾病」本身。「後疫情」時代的來臨,不是單一事件的終結,而是一連串始料未及的巨變,從生活模式到科技進程,在驅力與陣痛間迅速進化,特別在資通訊與數位科技的突飛猛進中,揭示出恐懼與創新的共生。
然而,書寫疾病——無論是面對隱喻或直視其真實樣貌——始終是文學的核心命題之一。它所攪動的殘缺與消亡,既映照生理的痛楚與衰敗,也觸及心理的匱乏與失落。那麼,文學是否意圖尋求某種「救贖」的可能?或是讓我們學會在恐懼中生存?這不只是小說家的書寫權力,更是每個人無可迴避的人生課題。
本期以「疫」為主題,交織積極面的「醫療」與消極面的「毀滅」。我始終相信文學無法脫離人性。這不僅因為文字出自人之手,更因為書寫者始終活在當下——在這個不安、震盪的「現在」中。我們的呼吸、脈動,以及那無形的音頻與振動,皆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摩擦與回響,無人能置身事外。
正是在這樣的想像基礎上,封面藝術家江志正的〈三人在方圓之間〉應運而生:乍看之下,人與人似乎失去了可見的聯繫,卻仍不得不在同一空間裡反覆徘徊與劃界——在無解中尋找共處的可能。
正因如此,本期試圖從各種閱讀體驗,特別是創作小說中提煉的思索在於:「疾病」不只是身體狀態,也可能是情感與記憶的錯位;它顯現社會制度的裂痕與冷漠,同時也是人性在極端條件下留下的反射。這些故事,並非虛構的寓言,而是當代生存條件下無可迴避的回聲,或許更是為了彼此提醒:我們究竟如何在恐懼中生存,又是否還有餘力去理解他人。
最佳賣點 : ☆疾病╳推理,後疫情時代的懸疑現場
☆台灣新銳╳推理名家,小說與評論的雙重饗宴
☆封面藝術╳主題呼應,江志正《三人在方圓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