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含一:康健2025年5月 313期 2025 自費就醫指南2025 自費就醫指南就醫近4成靠自費!明明有健保,為什麼還會生不起病?台灣健保人人稱讚,但健保實行30年以來,一般家庭醫療自付費用佔比逐年上升,不但比健保剛實施時更高,也高於鄰近的日、韓與新加坡。新藥、新醫材、新式手術齊出,健保卻不見得給付,保單也不一定理賠,你該怎麼辦?《康健》帶來台灣超高齡社會的第1本自費就醫指南,從就醫、照護到財務規劃,全面接住你的自費就醫需求!5大內容亮點,告訴你錢要怎麼花:1. 自費是必要的嗎?從眼耳鼻喉到關骨神經,從營養減重到居家照護,為你解析18科關鍵自費項目,統整花費與醫師叮囑。2. 健保、自費差在哪裡?同一類醫材,健保給付和自費到底差在哪?該花這筆錢嗎?會不會成為冤大頭?帶你真正「錢」進超高齡社會。3. 保單該怎麼買?你的自費醫療,保單理賠嗎?實支實付新制有何影響?特別企劃「保險 停看聽」,打造財務安全網。4. 健保該怎麼用?健保不夠用了嗎?自費項目只會愈來愈多?治療長、花錢多的未來,帶你一次看清晰。5. 如何布局未來?沒病也要懂自費!生活型態醫學當道,預防更勝治療,疫苗、營養諮詢、中醫調理.....,專家教你聰明布局。18科關鍵項目全收錄婦科、牙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心臟科、一般外科、兒科、骨科、神經內外科、復健科、麻醉科、癌症治療、身心科、中醫、營養減重、疫苗、居家照護。內含二:康健2024年10月 特刊109期 糖尿病給你問糖尿病給你問飲食X運動X心靈X共病全方位健康管理攻略糖尿病被稱為「沉默殺手」,初期幾乎沒有症狀,身體也沒任何不適,民眾不易察覺,難道正式確診以前,真的沒有任何前兆,可以提醒我們多注意嗎?又有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自己可能是高風險族群呢?該如何避免疾病的發生?糖尿病前期症狀,包括口渴、頻尿、容易餓、容易疲勞、體重減輕等,要如何即時發現,甚至逆轉糖尿病前期風險?本刊將全面解析如何從生活習慣的調整開始,觀察和測量血糖,以及改善胰島素阻抗的方法,並特別專訪台灣三大糖尿病學協會專家,讓讀者瞭解糖尿病相關趨勢議題。血糖該如何測量?要測量幾次?監測血糖可以幫助病友有效地學習生活飲食調整、察覺與預防低血糖、觀察血糖與生活事件中的變化。本刊將介紹5大重點來挑選適合自己的血糖機,幫助病友正確詳細地記錄血糖數據,作為與醫師討論治療計劃的重要依據,也會更容易找出與糖尿病的共處之道。糖尿病治療:新療法與新觀念糖尿病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必須由生活型態改變下手。近年來的治療觀念,從單純的血糖控制,慢慢趨向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醫療。過去使用胰島素類等藥物治療時可能會增加體重。隨著新藥的問世,控糖同時也能控制體重,還能保護分泌胰島素的胰臟細胞,幫助有效做好血糖控制,並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除了高血糖 還會出現哪些併發症?糖尿病需要長期控制血糖,但最可怕的地方是高血糖會「揪團」。人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容易產生「共病」現象,一次罹患多種疾病並互相影響,讓治療變得更複雜。本刊將介紹常見的腎病變、血管疾病、眼底疾病、糖尿病足、骨鬆等,讓糖友瞭解共並風險,以與醫師共同找到相應的治療方式。5大原則助你穩定血糖許多人誤以為只要遵循低GI(升糖指數)飲食,糖友就能放肆享用各種食物。實際上,影響血糖的因素除了食物GI值高低外,更重要的是總熱量與總醣量。所以除了選擇低GI飲食外,更要注意5大原則,才能有效管理血糖並維持健康。本刊重點整理日常飲食建議,另針對「外食」糖友面對高糖高脂陷阱,該怎麼吃才安心?與糖友們一起對抗越來越嚴重的「糖糖危機」。心理壓力也會造成血糖問題?壓力,特別是長期性的壓力,會對身體荷爾蒙產生影響,雖然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但可能使身體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長期下來也可能會產生胰島素阻抗。對於糖友而言,壓力會讓人無法順利控制血糖,影響後續的病情。本文提供5種紓壓小秘訣,不僅可以紓解內心的壓力,更期望糖友們可以再次感受生活的美好。超有用AI小百科「糖尿病給你問」 讓控糖變簡單網路的便利,讓一般民眾面臨糖尿病相關問題時,多為自行上網尋找解答,但不僅多為行銷類的文章,且查找出來的答案真假難辨,讓糖友十分困擾。因此,《康健》運用26年來的內容精華,結合超過2,000位醫事人員的知識結晶,發展出「糖尿病給你問」個人化的數位AI小百科,希望能快速回應糖友問題,讓控糖不再困難。如何取得 「糖尿病給你問」?請詳見本文相關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