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這個可能性就在土地上,稻米與雜糧就像身處蹺蹺板的兩端,栽培量此升彼降之間,兩個產業卻可能達到互補互足,走向米糧雙贏之道。減少稻作面積,增加雜糧種植,是政府近年施政方針,臺灣稻作從品種到栽培管理,精緻優質的好米在飯桌逐漸普及,並且精益求精。而在另一端的雜糧,近年玉米栽培愈見普及,國產大豆產業鏈也已經建立雛形。本期採訪最熟悉臺灣米糧產業發展、政策方向的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長期研究臺灣農業與貿易、並曾參與WTO談判的臺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陳郁蕙,稻米集團契作營運主體芳榮米廠,以及專攻雜糧大豆的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從各方向了解稻米、雜糧產業演變和當前進展。集團契作營運主體帶動地方乃至跨區的米糧生產,而在集團化規模化生產之外仍有小農嘗試自產自銷,為食農素養與農村傳承做出貢獻,新竹峨眉無負擔農場是代表之一。誰知盤中飧,粒粒從何來?臺灣從大多數人曾參與農耕的農業社會演變至今,水稻也不再是過去的勞力密集產業,而日日餐食的米糧對於都市大眾,彷彿是極為親密的陌生之物,雖未必吃米不知米價,吃米不知米種、不知生產流程,恐怕是難以否認的常態。我們一併介紹主流及部分特色米種,和水稻產業的機械化運作情形,希望讀者了解農友所調侃的「打電話種田」如何實現。農產新豐味 Agri Nova臺灣藜 >臺灣藜臺東2號─早橙 早熟豐產利機器採收媒合供需助推廣 橙紅花穗觀賞、保健潛力佳 6農策綜論 Agri Strategy國土計畫 >配套措施未到位 國土計畫宜暫緩農業部門角度分析 貿然實施易添風險 12運銷焦點 Agri Marketing肉品產銷 >人均消費量超越米糧 新消費訴求改寫肉品供應鏈佳餚食安與時俱進 產銷各端受不同議題挑戰 18封面故事 Cover Story米糧雙贏>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26你吃的是什麼米?認識稻米分類和品種 28水稻有多機械化?從勞力密集到打電話種田 33客座總編輯農業部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稻米邁向產銷平衡最後一哩路稻穀保價收購半世紀 強化市場採購活絡稻米交易 36稻米、雜糧是土地利用「翹翹板兩端」學者陳郁蕙籲以宏觀視野擘劃米糧政策 44百年深耕在地 芳榮米廠伴農友轉型拚品質不拚產量 集團契作價可高於公糧 52轉作大豆 農民收益、國產自給率提升大人物合作社拓市場通路5年有成 60小農自銷尋穀東 買米附贈農事體驗無負擔農場:有好好吃飯就算是農夫! 68育種說分明Plant Breeding雜交育種 >萬種選一 育種家的夢想與魔術雜交育種簡介(一):1%變異可能造就繁星 80農業技術 Agri Technology土壤碳匯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上)腐植質固碳同時保肥 微生物具關鍵角色 90國際新知 International Agri Newsletter精準醱酵 >沒有乳牛也能產奶?減碳趨勢技術「精準醱酵」微生物取代傳統生產方式 臺灣也正在發展 96植人植語 Gardening Tips多肉植物 >「多肉」種活更要種漂亮 耐旱不等於好養胖日照、通風不可少 休眠、生長期養護大不同 102農村文化 Agri Culture老頑童說故事 >水壺鳴笛麵茶到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