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の建築 1 | 誠品線上

安藤忠雄の建築 1

作者 安藤忠雄
出版社 TOTO出版
商品描述 安藤忠雄の建築 1:認為「建築,為住宅原點」的安藤,特在這套分為三冊──住宅(Ⅰ)、海外作品(Ⅱ)、商業/公共建築(Ⅲ)──的作品集中,首推以住宅為主的作品集。本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認為「建築,為住宅原點」的安藤,特在這套分為三冊── 住宅(Ⅰ)、海外作品(Ⅱ)、商業/公共建築(Ⅲ)── 的作品集中,首推以住宅為主的作品集。本書近四百頁,以英日文對照的方式,介紹安藤先生的二十一件住宅作品:六件位於義大利、芝加哥、曼哈頓、舊金山、洛杉磯的海外住宅,三件國內集合住宅及十二件國內住宅。每一件作品均有二十頁左右的詳細介紹,如一九七六年完成、並讓安藤贏得一九七九年日本建築學會賞而嶄露頭角的「住吉長屋」;讓安藤拿下第一座普立茲克獎及一九八三年日本文化設計賞的「六甲山集合住宅」案;還有突破「約束住宅」、可俯瞰整個瀨戶內海的4X4住宅;及獲得一九八六年日本藝術選獎文部大臣新人賞的〈中山邸〉,及榮獲一九八八年吉田五十八賞的〈城戶崎邸〉等……重現安藤忠雄三十年來的住宅建案的精華內容。探尋建築的起點,並持續不斷挑戰自我--安藤忠雄的住宅 本書收錄安藤忠雄初期代表作「住吉的長屋」、「小篠邸」、「六甲的集合住宅」到「4×4的住宅」等最新作品共21件。「二十幾歲那幾年,在沒有接受正統專門教育的情況下,每天都不斷在對抗自學所帶來的孤獨與不安,但也同時竭盡全力追逐建築這個理想。當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深深感受到其實「我」就是由這兩種不同的要素組合而成的。而我也發現所有建築活動的主軸,也都是奠基在當時從事住宅作品所面對的挑戰上」(節錄自內文「Essay: Ando by Ando」)本書由安藤忠雄先生親自篩選提供圖片、親筆撰寫,除了回顧並整理自己過往的心路歷程,也重新詮釋每一個建築作品背後的意義。當大家都還只是停留在欣賞建築外觀的時候,你卻能夠進入房子裡面的各個角落,感同身受於這道光源所帶來的溫暖,那片窗要展現的深情,或是延伸向遠方的牆面所隱藏的驚喜,更重要的是, 認識安藤忠雄內心的世界!本書約有400頁,介紹安藤忠雄投注最多熱情與心血的21件住宅作品,等於平均每一件作品會有20頁的詳細介紹。本書為三部作中的第一部, 焦點著重在安藤忠雄的起點:住宅作品. 另外預計明年出版的兩部作品則分別介紹海外作品(第二部)與日本國內商業建築 公共建築(第三部), 為您完整呈現安藤忠雄的建築全貌! 豐富度:除了安藤忠雄先生親筆撰寫的文章外,更搭配了大量的攝影照片、手繪草稿、設計藍圖、電腦模擬圖等精緻度:特地採用韓國高級用紙,希望以最精緻的材質真實陳現各類圖片的原貌參與度:跳離旁觀者對該建築作品的手法分析以及評論,取而代之的是跟著安藤忠雄的描述,實際體會該作品從開始到結束的心路歷程,當時在面臨這樣的狀況時應該用什麼樣的解決方式,而解答又是從何而來。不是以第三者角度分析,評論,而是跟著安藤忠雄以第一人稱角度觀察他自己的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國外住宅作品 (6件)見えない家Invisible House(Treviso,Italy)シカゴの住宅House in Chicago(Chicago,U.S.A.)マンハッタンのペントハウスPenthouse in Manhattan(New York,U.S.A.)谷間の家Crevice House in Manhattan(New York,U.S.A.)マリブの住宅House in Malibu(Malibu,U.S.A.)ゴールデン・ゲート・ブリッジの住宅Golden Gate Bridge House(San Francisco,U.S.A.)Essay: Ando by Ando 安藤忠雄 國內住宅作品 (12件)住吉の長屋(大阪)冨島邸/大淀のアトリエ(大阪)大淀のアトリエII(大阪)大淀のアトリエ・アネックス(大阪)小篠邸(兵庫)小篠邸ゲストハウス(兵庫)中山邸(奈良)城戸崎邸(東京)李邸(千葉)平野区の町屋(大阪)滋賀の住宅(滋賀)4×4の住宅(兵庫)訪談: by 4×4住宅委託人 中田義成日本國內集合住宅 (3件)六甲の集合住宅I(兵庫)六甲の集合住宅II(兵庫)六甲の集合住宅III(兵庫)Eassy: by 越後島研一 (東京大學工學部助理, 主要研究西歐與日本建築的型態)

商品規格

書名 / 安藤忠雄の建築 1
作者 / 安藤忠雄
簡介 / 安藤忠雄の建築 1:認為「建築,為住宅原點」的安藤,特在這套分為三冊──住宅(Ⅰ)、海外作品(Ⅱ)、商業/公共建築(Ⅲ)──的作品集中,首推以住宅為主的作品集。本
出版社 / TOTO出版
ISBN13 / 9784887062771
ISBN10 / 488706277X
EAN / 9784887062771
誠品26碼 / 2680247131002
頁數 / 398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96:英 日對照
尺寸 / 24.8X20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圖片提供/TOTO出版 翻譯/周若珍 採訪/江家華.蔣慧仙
(摘自誠品好讀77期(6月號):香港心事10╳10)

從連年爆滿的「日本安藤旅行團」、到六月九日即將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的「安藤忠雄萬人演講」尚有萬人等待候補的熱度看來,安藤忠雄確實稱得上是亞洲最家喻戶曉的建築師。以建築見長的TOTO出版又在此時於台推出、與安藤忠雄合作的《安藤忠雄的建築世界 NO.1:住宅&構成》,【好讀】特別專訪安藤忠雄,與他暢談成書過程及分享對住宅建案的想法,讓讀者了解這位甚受推崇的建築大師,希冀透過此書與讀者產生什麼不同以往的對話。

好讀:請問您是在什麼機緣下,促成與出版社合作此系列書籍?
安藤:這次出版社提出的企劃,是要將我三十年來的作品分為住宅、公共建築、海外等三類,並介紹給大家。對我來說這是個好機會,因為我能藉此整理、檢視自己是抱著什麼樣的想法和概念,來面對各種不同領域的作品,因此我便欣然接受了這次的出版計劃。

好讀:「Houses & Housing」為您此系列建築書的第一本。請問您為何選擇以住宅為首先推出的內容?這與您特別重視住宅建築的觀點是否如出一轍?
安藤:我認為,建築的所有要素,全都蘊含在「住宅」這個人們經營生活的空間當中。為了探求自己作品的原點,我選擇以住宅為首要的主題。

好讀:書的內容中,先編選在國外的住宅建案(如義大利、曼哈頓、芝加哥等),然後才編選日本本國的住宅案,此安排是否有何特殊用意?
安藤:在計劃建築時,與「場所性」的對話是必須隨時注意的關鍵之一。尤其是義大利的Treviso與曼哈頓等,都是極富個性的城市,因此該如何判讀當地的氣候與風土民情,思考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建築,都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在與東京等日本國內的作品對照後,能更加突顯出每件作品的特色。

好讀:在這套書中,您依照建築案型,加以分類並精心挑選,輔以您自述自學過程的長文,以前所未見的個人語調與私密感情加以詳述,讀者不僅在其中獲得知識,也從類傳記的真實文字,得到更大的情感共鳴。請問您編撰此書時,心目中設定的讀者為何?
安藤:我在這套書裡,想要傳達一些訊息給建築學領域的人們、實際從事建築業的人們,以及透過建築來思考整個社會的人們。

好讀:您在書中意圖傳達的文字訊息似乎不只是建築的,是否也有關於生命的一些想法?
安藤:建築並不是在落成的那一瞬間「完成」,而是從那個時間點開始慢慢變老。從這個角度看來,建築和生命體其實是一樣的。我一直謹記在心的想法,就是蓋出能與使用它的人們一起美麗地變老的建築。

好讀:您的住宅建案中,某些建築在面對自然地形時,建築的外形與量體並未直接融入地景,反而是以一種頗為強勢的對抗姿態奪回空間後,再重新於室內引入自然的元素,請問您的用意是?
安藤:建築的創造,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各項活動,而將空間分割的一種行為。此時,我會努力做到在盡量不破壞自然景觀或既有風景的狀況下,思考該如何將周邊環境融入內部空間之中。因為我認為,唯有滿足「透過將自然引入建築內部,使人們能更直接地認識自然與人類的關係」的空間,才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地球的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自然的容忍度也有一個界限。製造者與使用者雙方,都應該將這個觀念銘記在心。

好讀:對於別人認為在兵庫縣神戶市的「4×4住宅建案」,是您所有住宅建案中為最照顧到業主需求的說法,您有什麼看法?在書中也收錄與業主的訪談,是否也表示您認同這個說法?
安藤:「4×4住宅建案」的特色,就是業主與設計者達成了「打造一座建築在海中的住宅」這樣的共識。由於在這個建案中,業主本身就是施工者,因此與其他計劃相較起來,我們能討論到更多涉及專業的部分。

好讀:您強調住宅最能夠呈現空間與人的親密關係,在面對商業建築/公共建築時,當建築物的美學象徵意義、公共機能與使用者需求之間可能發生衝突,或難以互相協調時,您是如何考量或加以安排?
安藤:我認為,公共機能、其他有關建築計畫的制約以及建築美學,其實是可以兼顧的。反過來說,建築並非單靠個人就能獨力完成的東西。唯有在業主、施工者與設計者的想法達成共識後,才能創造出理想的建築。

好讀:書的最後,也另外收錄了越後島研一(Kenichi Echigojima)對於您住宅建案的評析,是否因為這篇評論與您的想法最為接近,才收入此書中?
安藤:由於越後島先生一直以來都針對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的建築作品撰寫評論,且分析也都相當有趣,因此,我才會請他替本書撰寫評論。

好讀:世界各地也有不少詮釋及解讀安藤的作品的著作推出,請問您如何看待別人詮釋您的作品?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作品?
安藤:對於在世界各地使用我所設計之建築的人們,我會誠懇地傾聽他們的聲音,並盡力將他們的意見運用在以後的建案上。另一方面,我會參考建築專家的解釋或評價,同時或多或少也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我並不會將這些意見直接反映在我的建築手法上。為了避免被客觀的詮釋影響太多,我一定會將自己的想法咀嚼一番,並將這個想法當作日後的糧食。

……更多內容請參閱6月份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