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諾貝爾獎2001-2021 (全新夢想版 4冊合售) | 誠品線上

21世紀諾貝爾獎2001-2021 (全新夢想版 4冊合售)

作者 科學月刊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21世紀諾貝爾獎2001-2021 (全新夢想版 4冊合售):諾貝爾獎是一個引導年輕人願景的方式。那願景可能是幼稚的,但很重要。讓年輕人將科學當作樂趣+DA+DA355,為他們帶來理解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諾貝爾獎是一個引導年輕人願景的方式。那願景可能是幼稚的,但很重要。讓年輕人將科學當作樂趣+DA+DA355,為他們帶來理解的喜悅。諾貝爾發明了一個夢想機器:一種改變慶祝方式的方法,激勵年輕人做到的比他們夢想的更多。--牟中原(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物理學典範正在轉移,新研究浪潮風起雲湧 大至宇宙,小至粒子,實測與理論並重的諾貝爾物理獎 本世紀諾貝爾獎持續關凝聚態、核物理、天文宇宙學, 乃至於技術突破與材料的創新,與生活息息相關。 無止盡的探索,物理學正不斷朝向知識的邊界前進。 化學獎看起來越來越像生醫獎,又有什麼不可? 近四年來,化學獎女性得主輩出 從塑料的發展,到尼龍、防水衣服, 再到液晶顯示器,甚至新冠疫苗的研發,生活上的應用無所不在。 化學與生物結合,把研究延伸到複雜的生物系統; 加上與物理的結合,促成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的大融通。 最出色的科學家,僅有少數人可以得獎,即使無人知曉一樣很有貢獻。 看懂諾貝爾生醫獎:當研究應用於救命,那喜悅無法衡量。 再生醫學及細胞療法,為遺傳疾病和慢性疾病帶來新希望。 專研開發疫苗、找出新藥,讓病菌不再威脅人類生命。 瞭解神經記憶和辨識機制已成為人工智慧參考的系統, 這些得主,皆為人類福祉做出重大的貢獻。 經濟學是關注「人」的科學,亦是解決人類「互動」難題的哲學, 看懂經濟思潮,才能洞察世界正面臨的問題。 21世紀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長年關注人性偏誤、賽局理論、投資、勞動市場, 乃至於永續經營與貧窮的議題。 他們是「俗世哲學家」,以先驅角色,引介獨到且實用的理論給世人。 每年10月諾貝爾獎頒布之後,都不免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和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諾貝爾獎誠然是全球科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了科學成就的巔峰,也展現了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獎2001-2021套書》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生醫獎、經濟學獎得主公布時,邀請國內該領域的專家,針對該年各個得主的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做深入分析,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最前沿的科學研究現況。從學術發展的潮流到學術傳統的傳承,前瞻性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撰稿的台灣科學家當中,有許多和得獎大師有師承關係,讓我們一窺得獎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面,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諾貝爾獎,得之不易,但有跡可循。 以科學月刊多年累積的份量,除了三個諾貝爾科學獎像,鷹出版這次再加上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將以加倍(年份加倍)、超值(增加經濟獎)的內容,宴饗大眾,值得購買珍藏。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曾耀寰(科學月刊社理事長、中研院物理所副技師) 累積2001年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年份加倍、超值的內容,宴饗大眾,值得購買珍藏。 物理學獎導讀:林豐利(台師大天文與重力中心主任) 諾貝爾獎是學術界的桂冠,得獎者將進入史冊,得獎的工作通常是學術研究的里程碑,不只承繼先人的努力,往往也開啟往後的研究途徑。累積2001年至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年份加倍、超值的內容,宴饗大眾,值得購買珍藏。 化學獎導讀:牟中原(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至2021年,諾貝爾化學已授予187人,其中包括7名女性。7 187 這比例當然是非常低。但值得注意的是7名女性得主當中的4人是在21世紀。尤其是近四年來女性的突出表現實在令人鼓舞。 生醫獎導讀:羅時成(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 2022年預測得生理/醫學獎呼聲最高的兩位科學家是卡塔琳(Katalin Kariko)與魏斯曼(Drew Weissman),他們發明mRNA當作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在2020年疫情嚴重期間讓上億的人免於感染或死亡。以mRNA當作藥物是個非常突破性新發明,mRNA不只可以應用在流行性的病毒感染預防上,也可以應用在癌症的治療,我猜測他們未來一定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經濟學獎導讀:莊奕琦(政大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現代經濟學是一門非常量化的社會科學,本世紀以來,尤其是過去十年間,研究方法論上的突破屢獲肯定,更加強化以科學的嚴謹態度來研究經濟與社會問題的取向。 推薦文: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部落主、泛科學專欄作者) 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以地理劃分,大部分位於北美、少數歐洲國家和日本;以族裔區分,多數為白人;以性別區分,絕大部分是男性。諾貝爾獎評選看的是結果,這反映出過往百年的科學研究,全人類只有少數群體參與較多;往積極面想,人類的聰明才智,仍有許多潛能可以挖掘。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科學月刊科學月刊《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是台灣本土科普領域的代表性刊物,代表好幾個世代的台灣科學家和理工知識分子回饋社會的心意,所形成的科學沙龍風貌以及在中學科學教育和科學政策上所造成的影響,都是《科學月刊》在台灣科學社群發展以及文化影響方面的具體表徵。作為國內科普推廣的重要刊物,介紹每年的諾貝爾獎內容是不可少的任務與目標。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物理獎 序│曾耀寰 導讀 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看物理學的走向│林豐利 推薦文 關於諾貝爾獎二、三事│寒波 2001|諾貝爾物理獎 極低溫的物理世界――玻色―愛因斯坦凝結 2002|諾貝爾物理獎 扭轉世界的宇宙觀 2003|諾貝爾物理獎 由量子論至超導與超流理論 2004|諾貝爾物理獎 漸進自由的夸克 2005|諾貝爾物理獎 光同調性更上層樓 2006|諾貝爾物理獎 微弱的宇宙輻射化石 2007|諾貝爾物理獎 當雙電流模型碰上磁交互作用 2008|諾貝爾物理獎 從B介子工廠道大強子對撞機─―微觀世界的對稱性破壞 2009|諾貝爾物理獎 光的魔術師―─奠定現代網路生活的發明 2010|諾貝爾物理獎 挑戰不可能的任務―─製備石墨超級薄片 2011|諾貝爾物理獎 從「星」看世界─―加速膨脹的宇宙 2012|諾貝爾物理獎 操控離子及光子―─開啟量子技術的新紀元 2013|諾貝爾物理獎 把光子變重了―─基本粒子的質量起源 2014|諾貝爾物理獎 藍光LED掀起照明新頁 2015|諾貝爾物理獎 地底水槽探索微中子震盪 2016|諾貝爾物理獎 拓樸理論提供物質新觀點 2017|諾貝爾物理獎 1. 無遠弗屆、鉅細靡遺──全方位的重力波探測 2. 證實重力波存在的功臣──雷射干涉重力波觀測站 2018|諾貝爾物理獎 1. 隔空取物?化想法為現實的光鑷 2. 雷射功率不斷提升,期待將能量轉為物質的未來 2019|諾貝爾物理獎 1. 成功建立描述宇宙本質與起源的模型 2. 地球並不孤單──尋找系外行星 2020|諾貝爾物理獎 1. 時空的奇異旅程 2. 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大質量緻密天體 2021|諾貝爾物理獎 1. 建立地球氣候模型――可靠預測全球暖化 2. 盤根錯節的疆域――崇山峻嶺與深淵幽谷交織的複雜系統 化學獎 序│曾耀寰 導讀 對諾貝爾化學獎近年現象的觀察│牟中原 推薦文 關於諾貝爾獎二、三事│寒波 2001|諾貝爾化學獎 手性技術的極致展示——不對稱催化反應 2002|諾貝爾化學獎 1. 透視生物巨分子結構 2. 分析蛋白質的利器 2003|諾貝爾化學獎 揭開細胞膜通道的奧祕 2004|諾貝爾化學獎 貼上標籤步向分解的蛋白 2005|諾貝爾化學獎 分子的舞動奇蹟 2006|諾貝爾化學獎 基因密碼的抄寫者 2007|諾貝爾化學獎 探索物體表面的化學作用 2008|諾貝爾化學獎 水母綠光點亮生命彩頁──繽紛奪目的螢光蛋白 2009|諾貝爾化學獎 細胞的蛋白質工廠──轉譯生命現象的核糖體 2010|諾貝爾化學獎 拓展有機金屬觸媒應用──分子建築師 2011|諾貝爾化學獎 結晶學的黃金傳奇──準晶的發現與研究進展 2012|諾貝爾化學獎 現代藥物標靶──G蛋白偶合受體之研究解析 2013|諾貝爾化學獎 1. 化學家的駭客任務─虛擬實境的化學實驗與研究創新之理論實踐 2. 從分子生物到工業化學──用電腦模擬生物分子化學反應 2014|諾貝爾化學獎 光學影像解析度大突破──顯微鏡變顯「奈」鏡了! 2015|諾貝爾化學獎 癌症與遺傳疾病新療法──有核酸修復,才能生生不息 2016|諾貝爾化學獎 1. 分子轉輪與分子馬達 2. 分子機械的研發之路 2017|諾貝爾化學獎 用低溫捕獲生命原態的原子細節 2018|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中的演化與革命 2019|諾貝爾化學獎 改變電器使用生態的鋰離子電池 2020|諾貝爾化學獎 神奇的基因剪刀手CRISPR Cas9 2021|諾貝爾化學獎 建構分子的巧妙工具——不對稱有機催化 生醫獎 序│曾耀寰 導讀 生醫獎的五大類別│羅時成 推薦文 關於諾貝爾獎二、三事│寒波 2001|諾貝爾生醫獎 無止盡的生命探索——細胞分裂的調控 2002|諾貝爾生醫獎 1. 翻開閻羅王的生死簿 2. 細胞凋零話從頭 3. 打開細胞分化的大門 2003|諾貝爾生醫獎 核磁造影之今昔 2004|諾貝爾生醫獎 嗅覺生理知多少 2005|諾貝爾生醫獎 消化醫學的新紀元 2006|諾貝爾生醫獎 生物體內的訊息攔截戰 2007|諾貝爾生醫獎 基因改造敲開疾病研究之門 2008|諾貝爾生醫獎 揭開致病原的面紗──人類乳突病毒與愛滋病毒 2009|諾貝爾生醫獎 染色體DNA的守護者──端粒與端粒酶 2010|諾貝爾生醫獎 不孕患者的希望之歌──試管嬰兒的漫漫長路 2011|諾貝爾生醫獎 維繫健康的抗病機制──免疫系統活化的秘密 2012|諾貝爾生醫獎 反轉細胞命運──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技術的突破 2013|諾貝爾生醫獎 細胞的貨運系統──抽絲剝繭囊泡運輸歷程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心之所向──埋藏在腦內的空間導航系統 2015|諾貝爾生醫獎 1. 百萬人的福音──寄生蟲疾病新療法 2. 中國首位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屠呦呦―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現 2016|諾貝爾生醫獎 大隅良典與細胞自噬 2017|諾貝爾生醫獎 晝夜節律 2018|諾貝爾生醫獎 癌症免疫療法 2019|諾貝爾生醫獎 1. 從腎臟細胞發現呼吸奧秘 2. 破解細胞感測氧氣與缺氧調節之謎 2020|諾貝爾生醫獎 C型肝炎病毒——第一個可以治癒的人類慢性病毒感染 2021|諾貝爾生醫獎 史上最「有感」的諾貝爾獎?解開溫度與觸覺的身體感覺之謎 經濟學獎 序│曾耀寰 導讀 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趨勢及其代表的意義│莊奕琦 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 如何對抗劣幣驅逐良幣?資訊不對稱底下的市場革新 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 以心理學與實驗經濟學突破藩籬 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 科學的實踐、台灣的啓蒙 2003|諾貝爾經濟學獎 共整合與拱論預測總體經濟 2004|諾貝爾經濟學獎 政策時效不一致性的影響 2005|諾貝爾經濟學獎 短期衝突走向長期雙贏的賽局 2006|諾貝爾經濟學獎 通膨與失業間的干擾因子 2007|諾貝爾經濟學獎 設計機制創造市場 2008|諾貝爾經濟學獎 新貿易理論補充古典貿易模型不足 2009|諾貝爾經濟學獎 公共財管理、企業交易內在化理論廣泛適用 2010|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釋勞動市場的配對 2011|諾貝爾經濟學獎 理性預期學派評估減稅與降息的效果 2012|諾貝爾經濟學獎 從志願選擇找到配對最佳效率 2013|諾貝爾經濟學獎 投資風向球—了解資產價格走勢 2014|諾貝爾經濟學獎 提供獨佔企業的管制之道 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 個體消費分析貧窮 2016|諾貝爾經濟學獎 以契約理論解決稅制與數學問題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與心理的「不當行為」研究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 環境與知識的外部性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 微觀田野實驗對抗全球貧窮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揭開「同時多回合上升標拍賣」的利益 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 「因果推論」方法改革實證研究 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 自然實驗分析勞動市場

商品規格

書名 / 21世紀諾貝爾獎2001-2021 (全新夢想版 4冊合售)
作者 / 科學月刊
簡介 / 21世紀諾貝爾獎2001-2021 (全新夢想版 4冊合售):諾貝爾獎是一個引導年輕人願景的方式。那願景可能是幼稚的,但很重要。讓年輕人將科學當作樂趣+DA+DA355,為他們帶來理解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597659
ISBN10 / 626959765X
EAN / 9786269597659
誠品26碼 / 2682163261009
頁數 / 108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X22.5X7.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對諾貝爾化學獎近年現象的觀察
牟中原(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科學月刊》與鷹出版合作推出諾貝爾獎套書,本次套書涵蓋了2001至2021年科月的諾貝爾獎科普文章。這在科普界是個很有意義的事,《科學月刊》囑咐我利用這機會寫一些諾貝爾化學獎自21世紀以來的「演變、發展到近年頒獎趨勢,以及所代表的意義」。短短篇幅,當然寫不出這麼多宏大的論點,只能在此做一些觀察,既非演變也不能説趨勢。
第一個諾貝爾獎是在將近兩甲子前頒發的,百年以來科學和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本文中,我要討論兩個最明顯的近年現象:一、諾貝爾化學獎怎麼變成了諾貝爾化學及生命科學獎——儘管正式名稱還是諾貝爾化學獎。二、性平等與諾貝爾化學獎。

一、化學和生物化學是相同的學科還是不同的學科?
每年10月初諾貝爾獎公布時,總會引起化學系同事的注意,但近年來遇到他們時越來越常聽見:「什麼,又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給了非化學家?」事實上,本世記以來二十一 次當中有十二點五次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命科學領域,一些諾貝爾化學獎看起來更像生理學或醫學獎。即便一些正統化學的研究對生物醫學應用也是非常巨大的。例如2002諾貝爾化學獎的半數獎金(不算在十二點五次中),頒給了使用質譜分析蛋白質的兩位科學家:開發介質輔助雷射脫附法的田中耕一以及提出電灑法的費恩。這研究結果促使生物樣本的分析有了巨大進步,今天有很多公司都是利用這質譜分析去檢驗血液樣本。又如2021 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德國化學家本亞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與來自蘇格蘭的美國學著大衛.麥克米倫(David W.C. MacMillan)獲得,表彰兩人在構建分子領域的貢獻,促成開發新一類催化劑「不對稱有機催化劑」。這類催化劑在製藥上有最大的應用。如果你看一下過去諾貝爾生醫獎,幾乎完全代表生命科學領域的主題(除了1962 Watson, Crick and Wilkins)而非物理或化學。 相比之下,在最近的過去,諾貝爾化學獎有時表彰了科學家在化學方面的影響,但更多時候是表彰對生命科學的影響。這些反映一個現實:化學獎越來越移向生命科學領域。這是怎麼回事?
本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就一直是化學家著迷的問題,例如拉瓦錫對呼吸和發酵很有興趣;Berzelius分析了動物分泌的固體和液體; Liebig創造新陳代謝理論;Bouchner展示了細胞內容物如何負責發酵,酶定位於生物化學的核心;Fischer使用酶來降解糖和研究肽和蛋白質。這些化學家都是生物化學的先驅。在20世紀初,化學和生物化學在早期是密切相關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越發明顯分離。21 世紀最先進的生物化學,幾乎不與21世紀最先進的化學知識重疊。事實上,早在我念研究所時的1970年代,生物化學就已融入了醫學院,反而在化學系幾乎成為點綴。
化學是對物質的研究,分析其結構、性質和變化,以瞭解它們在化學反應中發生什麼事。因此,它可以被視為物理科學的一個分支,與天文學、物理學和地球科學並列。化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是瞭解原子、分子,以及決定它們如何反應的因素。反應性通常主要由繞原子、分子運行的電子,以及這些電子交換和共享以產生化學鍵的方式決定,因此化學能產生非常多的應用。例如化學家加深了我們對放射性元素的理解,並開發了用於醫院的放射線。化學家合成藥物為我們提供癌症治療方法,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幫助我們瞭解 DNA 是雙螺旋結構,為現代基因科學革命鋪平了道路。因此化學現在已經分裂成許多分支。例如分析化學家可能會測量古代陶器中化合物的痕跡,以辨別數千年前人們在吃什麼。從塑料的發展,到尼龍、防水衣服甚至防彈背心,再到液晶顯示器,都是化學在生活上的應用。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化學家惠廷翰(M. Stanley Whittingham)、吉野彰(Akira Yoshino)和固態物理學家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三位獲獎,得獎原因是「對鋰離子電池發展」的重大貢獻,如今電池發展是本世紀能源減碳重大課題。因此化學在一個全科大學出现在大部分的科技領域,包括工、農、醫、生命科學院。
其中生物化學的發展尤其突出,它是研究生物體中發生的化學過程,例如我們身體新陳代謝如何進行。生物化學的成就如此之高,事實已經很好地融入了醫學院,並不在留在化學領域。雖然生物化學作為一個大學科系已從化學分支出去,它仍然與化學核心科學部分維持一種密切關係。我用兩個例子說明:最近化學的進步促進了冠狀病毒疫苗的開發,利用我們對 DNA 和 RNA 的瞭解,創造了第一個獲批准的 mRNA 疫苗。它之所以能快速開發,是因為它一個化工製程。它的成功靠的是化學化工及生命科學知識的整合。
另一個例子是2018諾貝爾化學獎——化學中的演化與革命。Caltech 化學系的阿諾德(Frances Arnold)反向利用生物演化的概念,開發了叫做定向演化的化學催化劑。在定向演化中,阿諾德在實驗室中提供了一個新方式,鼓勵酶的演化來催化商業上有用的反應。酶在室溫下在水中進行工作時,可顯著加快反應速度。它們也非常擅長建立一種特定的鍵(不會與其他官能團相混)選擇性,所以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化學家喜歡使用酶來催化反應。然而,許多化學家感興趣的鍵不是由任何天然酶製成的。 這僅僅是因為生物體從來不需要演化出製造例如碳―矽鍵的能力。定向演化創造了一種在有機溶劑中切割肽鍵的酶。 天然蛋白質只在水中這樣做,阿諾德將隨機變化(突變)引入編碼肽切割酶的基因中,然後將不同版本的突變基因插入細菌中,這些細菌開始大量生產出許多略有不同的酶。然後,阿諾德選擇了酶在有機溶劑中發揮最佳作用的細菌,並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試管演化。僅僅三代之後,一種酶被創造出來,它在有機溶劑中的作用是原始類型的兩百五十六 倍。這個例子是化學家用生物方法開發了化學製劑。

二、性平等與諾貝爾化學獎
至2021年,諾貝爾化學已授予一百八十七人,其中包括七名女性:Maria Skłodowska-Curie、Irène Joliot-Curie(1935)、Dorothy Hodgkin(1964)、Ada Yonath(2009)、Frances Arnold(2018)、Emmanuelle Charpentier 及 Jennifer Doudna(2020)。7/187 這比例當然是非常低。但值得注意的是七名女性得主當中的四人是在21世紀。尤其是近四年來女性的突出表現實在令人鼓舞。
女性參與科學儘管過去幾十年取得了顯著進步,但無論是在學術領域還是產業部門,女性在科技術領域的代表性仍然不足。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主要與現代社會分配給女性的角色,以及在鼓勵男性出現在工作場所的同時所形成的玻璃天花板預先偏見有關。然而,這也是信息缺乏的結果,這使得年輕女性難以做出職業選擇,對可用的可能性知之甚少。缺少可作為信息指導的靈感和來源的良好榜樣,並讓人得以一窺在科學和/或技術領域受雇於女性的現實。父母和社會都常在阻礙年輕女性選擇職業道路的方式方面產生作用,這種選擇從學校開始,一直到高等教育。然而我在四十二年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她們的潛力絕不只如此,是社會偏見降低了女性自我期許。女性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克服這信息缺乏最好的方法。
諾貝爾獎是一個引導年輕人願景的方式。 那願景可能是幼稚的,但很重要。 讓年輕人將科學當作樂趣,為他們帶來理解的喜悅。諾貝爾發明了一個夢想機器:一種改變慶祝方式的方法,激勵年輕人做到的比他們夢想的更多,引領了一些最優秀年輕科學家。他們也看到這些科學家得到了回報——看到諾貝爾基金會的盛大晚會(電視轉播), 他們會想要效仿。年輕人會想:「哇,我多麼想要在那裡!」「你必須努力工作,但你可以在那裡。」未來這願景將由男孩與女孩共享。

試閱文字

內文 : 2009|諾貝爾物理獎 光的魔術師――奠定現代網路生活的發明
諾貝爾獎也肯定的科技發明。想想看,假設我們生活裡沒有手機、沒有數位相機、沒有網路,就沒有Google找資料、沒有電子郵件通訊息,打越洋長途電話還要排隊等待空線,該是多不方便而無趣的生活。沒錯,四十年前我的學生時代大致就是這麼一個世界。而今天,我們隨時隨地打電話,不論對方在何處,都是隨撥隨通,清清楚楚,出門郊遊或是開會、派對,人手一台數位相機,隨意地拍美景留影,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歸功於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
歷年來諾貝爾物理獎的主題,多半是關於基礎科學突破性的貢獻,距一般民眾的生活較遙遠,若要讓社會大眾瞭解他們的貢獻,通常都需要專家們作一番闡釋。然而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打破以往慣例,給予三位科技人對近代網路社會卓越的貢獻,也難怪揭曉的當天,高錕透過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楊綱凱表示「深感榮幸」,並說「諾貝爾獎少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高錕還幽默提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說︰「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光纖之父」─高錕,為英國和美國公民,1933年出生於上海,1948年舉家遷往香港,立志要成為電機工程師。於香港高中畢業後即前往英國就讀大學,1965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英國哈洛工程標準電信實驗室總監、中國香港大學副校長。高錕從小就對新的現象感興趣,當他在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Stan dard Tele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 STL)工作時,提高傳輸的頻寬一直是通訊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那個時代,衛星通訊和微波通訊利用金屬的導波管(metallic waveguide)來傳遞訊息,是十分熱門的研究題目。從通訊理論上來看,光波應該是一種更好的載波系統,可用來傳輸更寬頻的訊息,但當時缺乏一個理想的光發射器,因此到了1960年代雷射發明後,高錕的老闆就建議他研究利用光波作通訊應用的可能性,從此高錕就和光通訊結下了不解之緣。
其實,光通訊是人類很早就使用的通訊方式,包括利用打手式和煙火來把訊號傳送至遠方,然而這些方式傳送的頻寬都很有限。雷射初發明不久時壽命很短,需在低溫冷卻的環境下操作,大家完全不知道如何利用雷射,但其實雷射本身的頻幅寬,可用來傳輸大量的訊息。起初大家嘗試像古代一般用開放的空間來傳送雷射的訊號,但空氣太不穩定,雷射的信號無法穩定傳送,於是很快就放棄此法;之後嘗試模仿微波傳輸方式,將光用金屬管來傳輸,或是利用薄膜來傳送光信號,均不成功。慢慢高錕開始思考,如果光能在一個沒有損耗的單膜玻璃波導中傳輸,應該是個好方法,但當時沒人知道導致光衰減的真正原因。高錕和他的同事喬治.霍克漢(George Hockham)二人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從最基礎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來瞭解,終於令光束低衰減而能在玻璃介質中傳輸較長距離的技術。

2018|諾貝爾物理獎 隔空取物?化想法為現實的光鑷
亞希金從小就對科學特別有興趣,甚至自嘲科學研究是他唯一擅長的事。自1952年取得康乃爾大學核子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便加入AT&T貝爾實驗室進行微波和雷射的相關研究。亞希金擁有將近五十項研發專利,並在非線性光學及光折變效應(photorefractive effect)有卓越貢獻。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四十年後,他於1992年退休,至今仍在實驗 室進行研究。當亞希金得知獲得諾貝爾獎時,第一時間他向委員會表示 自己正專注於太陽能的研究,目前非常忙,可能沒時間接受訪問。
亞希金後續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自豪地表示:「你知道什麼是光鑷嗎?」他拿著於2006年發表的著作《利用雷射光學捕捉和操縱中性粒子》,指著書封說:「這裡有道綠色雷射光經過透鏡聚焦在玻璃小球上……,你以為光只會加熱使小球的溫度上升或是推開小球,但在這裡,光在小球裡彎曲,使得小球被抓住。」亞希金描述的是他於1986年發表的突破性研究,利用單獨一道高度聚焦的雷射光束形成穩定的三度空間位能阱,吸引電介質粒子並局限在光束的焦點附近。
亞希金在接受電話訪談時提到:「當初許多人認為利用光抓住生物體是誇大的說法。」1987年,亞希金於《自然》和《科學》發表關鍵文章,成功展示光鑷捕捉並移動病毒、細菌、酵母菌、紅血球、海藻及活細胞等生物體的能力,並且不會對樣品造成損傷,證實其可行性。1990年,亞希金更進一步利用紅外線雷射光進行細胞雷射微手術,使用光鑷操控細胞中胞器,深入細胞內卻不破壞細胞膜,開啟微米與奈米尺度的生物物理(力學)研究的大門,啟發後續無數革命性的研究。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物理學典範正在轉移,新研究浪潮風起雲湧
大至宇宙,小至粒子,實測與理論並重的諾貝爾物理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