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戰黑鷹: 沙漠風暴名將鮑威爾傳奇 | 誠品線上

Sacred Honor: Colin Powell

作者 David Roth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聖戰黑鷹: 沙漠風暴名將鮑威爾傳奇:★美國亞馬遜4.5顆星好評推薦!美國歷史上首位任職美國國務卿的非裔美國人柯林.鮑威爾(ColinPowell),因感染新冠病毒引發併發症於20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美國亞馬遜4.5顆星 好評推薦! 美國歷史上首位任職美國國務卿的非裔美國人柯林.鮑威爾(Colin Powell),因感染新冠病毒引發併發症於2021年10月病逝,享年84歲。 在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鮑威爾並非出身軍世家,也不是西點軍校的畢業生,但是他卻能在沒有先天背景的情況下,一路晉陞成為四星上將、國家安全顧問、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沙漠風暴的策劃者。 鮑威爾將軍無黨無派,卻備受各黨執政者的重用:雷根政府要靠他收拾伊朗軍售的爛攤子;布希總統主政時期徵召他策動「沙漠風暴」,波斯灣戰爭才能如風捲殘雲般掃蕩伊拉克,擘畫沙漠風暴的卓越軍事才能,連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都對他讚譽有加,成為美國史上最年輕及首位非裔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柯林頓總統則請他重出江湖處理海地亂局……。這位將領為國為民的胸襟,砥礪自強的情操,已然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 「我為鮑威爾將軍感到驕傲並由衷地感謝他為美國所做的一切。我確信在他的領導下,我們將繼續受惠。」 ──前美國總統 隆納.雷根 「柯林‧鮑威爾的一生對美國人具有振奮人心的意義。他對於個人責任所付出的勇氣及奉獻,使他成為這個時代真正的英雄。」 ──受刑人重建會(Prison Fellowship)主席 查理.柯森 「這本書是報導一位偉大英雄的故事可從他幼時在哈林說起,一直到擠身白宮,他仍然篤信其信仰,對其種族及國家一秉忠誠的初衷。他不但是黑種美國人、白種美國人,更是全美國人的最佳模範。」 ──《Never Forget》作者 凱.詹姆斯 「《聖戰黑鷹》是一齣美國古典戲劇。鮑威爾將軍偉大的地方是他遵循他非常特殊的家庭傳統,這對家庭價值業已分崩離析的時代而言,誠屬難能可貴。」 ──牧師及美國參議員 理查.哈佛森 「由於柯林‧鮑威爾的智慧及努力,他獲得了今天的成就。」 ──CBS電視六十分鐘節目主持人 艾迪.白萊泰 「 最常要我保持沉默、不要我說他好話的人,就是柯林.鮑威爾。」 ──前美國總統夫人 芭芭拉.布希 「柯林‧鮑威爾是缺乏英雄的時代中,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故事當會激勵人心。」 ──美國參議員 保羅.賽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大衛.羅斯大衛.羅斯(David Roth)前美國陸軍軍官,波斯灣戰役後擔任鮑威爾將軍的公共事務軍官、媒體副官及錄影帶製作人,會獲羅馬天主教神學博士學位;同時擔任英國皇家人類學學院會員。吳玲美吳玲美台大歷史系、美國肯特州立大學電算研究所畢業,曾任職資策會、從事翻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鍾堅 第一章 強烈的家庭責任感 第二章 「以身作則」 第三章 軍隊與吾愛 第四章 越戰與民權運動 第五章 政治有望,軍事無期 第六章 機會 第七章 第一顆將星 第八章 伊朗軍售醜聞 第九章 上帝與國家 第十章 「十足的軍人」 第十一章 沙漠風暴 第十二章 不情願的戰士 第十三章 參選總統? 第十四章 神聖的光榮

商品規格

書名 / 聖戰黑鷹: 沙漠風暴名將鮑威爾傳奇
作者 / David Roth
簡介 / 聖戰黑鷹: 沙漠風暴名將鮑威爾傳奇:★美國亞馬遜4.5顆星好評推薦!美國歷史上首位任職美國國務卿的非裔美國人柯林.鮑威爾(ColinPowell),因感染新冠病毒引發併發症於20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569525
ISBN10 / 9865569523
EAN / 9789865569525
誠品26碼 / 2682116108009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6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在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
柯林‧鮑威爾的一生對美國人具有振奮人心的意義。
他不但是黑種美國人、白種美國人,更是全美國人的最佳模範。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鍾堅

出版公司編輯部在夜半電話中,詢問我是否能為美國鮑威爾將軍傳的出書撰寫序文時,我第一個反應是好奇多過推辭,求知勝過猶疑。在國外留學、工作以及返國服務後經常出國,所接觸的美國友人,無論黑白、貧富、貴賤,對鮑威爾將軍均有極高、正面的評價。而今出版公司即將出版這位平凡中的英雄專書,也正好為國內讀者闡明了當今美國社會及中產階級心目中英雄的標準。
鮑威爾將軍的生平與奮鬥,嚴格說來只是平淡中有傑出,順遂中有驚喜。首先,鮑威爾的出身是牙買加移民與非裔黑人的後代,在刻意強調種族平等及反歧視少數民族的美國道德標準下,倒是一項利多。在平庸而不顯赫的家世、中下階層生活圈中成長的鮑威爾,歷練了容忍、奮鬥、勤勉、守法及重視倫理的紀律,也是美國中層階級常見的「鄰居小孩」的典型。鮑威爾求學過程中,不論在小學、中學或大學,成績都平平;然而,真正讓他磨練成鋼鐵般意志的,卻是從他參加大學的「預官訓練團」(ROTC)開始,也因此影響了他的一生。
在美國作職業軍人,若非出自三軍官校,再加上顯著的戰功,絕無可能擔任三軍最高的幕僚長──四星上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的職務。鮑威爾將軍以破竹的氣勢,打破了這項傳統,他以非西點軍校畢業生的身分,從無實戰經驗,而能在五十二歲時,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四星上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與其說這是機緣與運氣的累加,不如說是他本人的親和力與協調力的加乘,讓平凡的鮑威爾邁向顛搴。
像鮑威爾這一代的美國「主流」,二次世界大戰對他們而言,只是童年記憶的片斷;韓戰只是青少年期逢遠的英雄故事;越戰則是不堪回首的夢魘,只有波灣戰爭能使他們重新拾回驕傲、自尊與自信──尤其最為人激賞的是,波灣戰爭的勝利,上自政府,下至軍人,都得歸功於年齡層如鮑威爾這群菁英的策畫與執行。
鮑威爾在越戰期間兩度進出越南,戰場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雖然他從未遭遇活生生的敵人,也未向敵人陣地射過一發子彈,但鮑威爾卻在叢林沼澤中與南越政府軍並肩艘索巡邏,甚至在直升機墜機時幾乎喪命。他在越南深切體認到戰爭只是政治手段的延伸,軍人若不懂政治,不問政事,不通曉財經、管理、科技、人文,注定永遠只是一架戰鬥機器,只懂得反覆操作,而成為沒有智慧,沒有思維的機械性、效率性動物。
鮑威爾聰明週人之處,是他曉得如何掌握充實自已的機會,不輕易放棄任何進修管道,除了依序完成軍中基礎教育、專長教育、深造教育外,他還爭取到白宮獎學金,由部隊跨入政務部門,更以在職進修的身分苦讀兩年,獲得企管碩士學位。在野戰部隊中,鮑威爾逐級擔任排、連、營、旅、師及軍團指揮官向上爬升,然而他在參謀本部及政府部門服務的時間都比戰地更久,也磨練出頂尖級的協調能力。
精明的鮑威爾長駐首府華盛頓之後,歷經了急襲巴拿馬及波灣戰爭,和無以計數的出兵海外人道援助。權力使他邁向事業的高峰,但權力並沒有使他腐化。雖然他與美國悍將史瓦茲科夫將軍對戰術行動有嚴重歧見,瑜亮情節中各有心結,但在戰略布局上,鮑威爾仍有其大格局──戰爭是最後不得已才用的手段。這使得鮑威爾多多少少看起來有些避戰和畏戰,他的政敵甚至批評他是一個不情願作戰的戰士(Reluctant Soldier)。
原作者很詳實地記載了鮑威爾將軍生平奮鬥的艱辛,但也很敦厚地避開了黑白種族予盾,及政客間勾心鬥角骯髒的一面。鮑威爾將軍時時刻刻都會面對種族歧視的困擾,原書中僅將這些不愉快的片斷點到為止;黑白問題是美國永遠的痛,即使有朝一日鮑威爾登上總統寶座,也無法改變既有的種族問題。另一方面,鮑威爾在首府華盛頓的最高幕僚圈打滾多年,居然全身而退,原作者也避重就輕地將鮑威爾的權謀一筆帶過,僅輕描淡寫地敘及他的政敵無時無刻都在扯他後腿。
綜言之,鮑威爾將軍以平凡的英雄喜劇角色,十足反映美國社會主力──中產階級,共同的心聲,那就是勤奮、保守、熱誠加努力,也可以飛黃騰達,各憑本事,人人機會平等。
本文譯本以流暢的文筆、簡潔的詞句,適度表達了原作者的企圖心,將鮑威爾將軍平凡中帶有進取的美國精神宣達給讀者。十八萬字緊揍的譯文,會令讀者欲罷不能地一口氣看完,了然體會後越戰時期美國軍人的思維及行事準則。

(本文作者前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強烈的家庭責任感

波斯灣戰爭(Gulf War)結束後不到兩個月,鮑威爾的生活顯得要比以前更忙碌;至少戰時人們的焦點是集中在戰場上。
除此之外,美國軍人不分男女都成了英雄,而領導他們的將軍更成了大英雄。邀請鮑威爾參加公眾場合及媒體的邀請函比平常多出一倍,甚至兩倍,他真的是既疲累又興奮。
不久以前,要將每個士兵準時送上戰場,似乎是件難以達成的任務。結果,超過五十萬的美國士兵及數萬名多國的聯軍毫無遲延地完成聯合國的命令。沙漠風暴結束時,世界上第四大的陸軍已被完全地摧毀了,空中猛烈的攻擊持續了四十三天,而在沙漠的沙丘間只追擊了一百個小時。無數由科威特潰逃的伊拉克人被殺害,數千人投降,伊拉克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入侵科威特的無理暴行於焉中止。
這一切已是兩個月以前的事了。

應接不暇的邀請

這個禮拜一的下午,鮑威爾預定到紐約洋基體育館,為這一季的棒球賽開球。此行同時也是緊湊且引人緬懷過去的還鄉之旅。當天,他以榮譽校友的身分回到高中母校英里斯(Morris)高中,訪問羅拉公司,參加在布朗克斯區(Bronx)為他準備的歡迎會。另外,鮑威爾每星期天下午固定會打電話給他即將年屆九旬的姑媽玻爾(Beryl)請安,因此他這次造訪布朗克斯區,豈能不抽空去看看她,讓她驚喜一下?
在布朗克斯區,他與海軍上校李維拉(Manuel Rivera)的家人見面。李維拉駕駛的獵犬式(Harrier)噴射機於波灣空戰初期,在航空母艦降落時,不幸墜毀,李維拉當場死亡。他是布朗克斯區及紐約市第一位波灣殉國者。鮑威爾與李維拉的家人們親切地擁抱,他內心深深瞭解對方心裡的悲痛及感受。
當天晚上有個晚宴。在星期二早上要回到華盛頓以前,鮑威爾偕夫人艾瑪(Alma Johnson)己受邀為華爾道夫阿斯托利亞餐會的榮譽來賓,該餐會是由「讓紐約更好」這個組織所舉辦。 每當鮑威爾受邀時,他都會發表一些看法或演講,跟當地的名流仕紳握手,認識很多新朋友,問候老朋友,記住許多新面孔及名字,接受不計其數的攝影。
鮑威爾在星期二下午回到華盛頓,參加下午四點的白宮會議,與會者有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國家安全顧問史考科夫(Brent Scowcroft)及錢尼等人,會中討論的議題包括︰伊拉克北部的庫德人遭受嚴重迫害,以及華沙公約組織的聯軍解散。下午五點十五分,鮑威爾離開賓夕法尼亞大道一六○○號(即白宮),開車越過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十分鐘後抵達辦公室與部屬舉行每日例行會議,會議短短幾分鐘就結束。
會議結束時,他的司機已將座車開至門邊並發動好引擎,等著他上車以便快速將他送回位於梅爾堡(Fort Myer)的主席官舍。他一到家,隨即換下平日所穿的軍裝,穿上藍色的將軍大禮服。他與艾瑪要去參加另一個晚宴,那晚宴是國會為了向所有參與沙漠風暴行動的人員致敬而舉辦的。
在星期三、星期四及星期五,鮑威爾同樣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整個禮拜下來,他最難以忘懷的還是紐約之行。那段時光令他感到十分驕傲,倒不是因為他自己的關係,而是他所代表的一群年輕人,他常稱他們為「我的孩子們」。當他誇耀這些到波斯灣作戰的年輕人時,不免想起了自己的作戰經驗。在紛亂動盪的六○及七○年代,到越南打仗並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返抵美國的士兵並未被人們當作英雄。在紐約那天,鮑威爾想要與這些年輕人分享他的快樂與希望,因此講了一些他引以為豪的故事,並說是因為這些年輕人生活有目標,既努力又認真,所以打贏這場戰爭。
有些人認為鮑威爾感情太過豐富,不符合他堅毅、勇敢、冷靜的將軍形象。不過他所說的句句是肺腑之言,他說︰「戰爭之所以成功,是由於戰場上在坦克、戰壕或海上戰艦裡的將士們不顧性命地奮勇作戰,才有如此傲人的成果。」
當時他還說了一則關於上等兵法蘭克‧布萊德(Frank G. Bradish)的故事。布萊德講話時總是輕聲細語,他是來自愛達荷州文靜內向的男孩,年紀只有十幾歲。在沙漠戰場上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當布萊德的戰甲車被攻擊時,他的雙腿受傷,並且失去了幾根手指頭。雖然如此,他仍奮不顧身地將同袍從燃燒的人員運輸車中救出。
由於他受了傷,無法用手拔下照明彈的雷管以便發射信號,通知醫療兵來照顧這些受傷的同袍,因此他用牙齒咬下雷管,再爬到燃燒的車內取出所有的彈藥。他這麼做是為了避免這些彈藥引爆,會危及其他弟兄們的生命。部隊指揮官陸軍中校約翰‧克伯(John Kalb)在援救布萊德時,還得找人將他從車內拖出來。這個時候,布萊德才注意到自己正大量地出血。鮑威爾為此深受感動。

殘而不廢的將軍

在紐約時,鮑威爾也複述了一則美國國家新聞網(ABC)曾經報導過的故事。他說︰「不久前,我看了一個特別的電視節目,由山姆‧當勞森(Sam Donaldson)主持。當勞森在沙漠風暴前,訪問了一些駐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美國軍隊。他先到美國陸軍第七軍團的重型坦克部隊訪問,這個部隊剛從德國調過來。他首先訪問軍團司令陸軍中將弗瑞迪‧法蘭克斯(Freddy Franks)。法蘭克斯在越戰時,左腿自膝蓋以下被炸斷,但是這件事並不能改變他留營的志向,他裝了義肢,而軍階也逐步升高,現在他已是統率一個軍團的司令。在當勞森訪問法蘭克斯時,法蘭克斯在坦克上爬上爬下地,看來帥極了。」
「接著,當勞森跟著法蘭克斯去訪問第一裝甲師的一個坦克連。在法蘭克斯走人坦克連內時,一位年輕英俊的黑人陸軍上尉上前迎接,並一路陪同著他。這位陸軍上尉始終一語不發,只是默默地陪著將軍在連內巡視。
「坦克連內的一些士兵坐在一起討論將要發生的戰鬥。當勞森開始個別訪問士兵們。」
「鏡頭先照到一位亞裔美國士兵,然後一位美國白人中士說了幾句話,接著是一位菲裔美國士兵,然後是另一位白人士兵,再接著是一位年紀較老、頭髮斑白的黑人中士說了幾句話。最後,一位來自德州的白人士兵,為這段訪問做了結論,他說他以身為美國人為榮,能為美國陸軍效勞是很榮幸的事。」
「但是第一位黑人士兵所說的話,令我感到最有意義。」
「他看起來大約十九歲的樣子。他說的話雖然不是頂漂亮,但表達得很清楚。」
「他是這麼說的︰『我們都是一家人。這些人都是我的家人。』然後你可以聽到其餘的弟兄口中唸唸有辭,並高聲喊叫︰呼啊!呼啊!這些年輕小伙子,我的孩子們,知道他們即將面對危險,嘴裡唸著呼啊之詞,就像一個家庭一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士兵們像家人一樣地團結在一起,必要的時候,就算犧牲自己的性命以拯救弟兄亦無所諦。擁有這種情操堪稱是英雄好漢!士兵們願意為弟兄而死,為責任而死。這些年輕的男女士兵來自美國各階層,他們純潔無瑕、聰明、自我奉獻、訓練有素、有強烈動機、肯負責、可靠、有自信、大公無私、愛國、忠誠、不嗑藥、受人尊敬、能夠自制、關懷他人。「但是且慢!這些人不是理該粗俗、懶惰、愚笨、缺乏訓練、常常嗑藥、前途茫茫嗎?」
「當你對他們如此地期望,他們才會變成這樣。」
鮑威爾視這些年輕人如自已的孩子。

牙賈加移民

鮑威爾的父親名叫路德‧鮑威爾(Luther Powell),他只親眼見到一子一女柯林及瑪莉琳(Colin and Marilyn)成婚,但尚未及見到其子被拔擢至美國軍事最高職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Joint Chiefs of Staff)主席,就與世長辭。他一定未曾想過兒子居然有這麼風光的一天,統率三百萬的年輕士兵。但兒子要不是得自老爸的遺傳,怎麼會有這樣的成就?
路德的皮膚是橄欖色的,當他在二○年代抵達紐約時,哈林(Harlem)的文化正處於百花齊放的年代。雖然按照種族來看,他應該很容易融入這個美國最著名的黑人社區,然而,這個都市對他而言印是陌生的。他跟一群人從牙買加移民到美國,也將自己的文化帶到美國來;他以自已的文化為主,周遭的文化為輔。由於牙買加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受英國文化影響極深,而與美國文化大相逕庭。對牙買加人而言,美國黑人的文化就像是外國人的文化一樣,不若加勒比海文化來得熟悉。對路德和他的姊妹及其他牙買加人而言,奴隸制度及種族隔離政策的傳統給他們的感受並不那麼強烈,也較不受這些傳統禁錮。但對美國黑人而言,他們的身分地位是由解放宣言所決定,並且經由一場意識及領土之爭的內戰換來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