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慢船 | 誠品線上

民國的慢船

作者 黃錦樹
出版社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民國的慢船:小說可以言志,也可以喪志。書裡十一篇小說,大抵都是消極憂傷,讀來叫人喪志。但此種喪志,在黃錦樹手裡心底翻出來,更像是玩物喪志。你得沈溺其中,才浮得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可以言志,也可以喪志。書裡十一篇小說,大抵都是消極憂傷,讀來叫人喪志。但此種喪志,在黃錦樹手裡心底翻出來,更像是玩物喪志。你得沈溺其中,才浮得上來。他自是有厚實的積累與投注,才能召喚膠林深處的馬來亞共產黨、寶島曼波流光裡的檳榔西施,還有那些引人發噱的「詩人作家」們。 於此,「小說」更像是黃錦樹珍惜的玩物,藉此「喪志」,而喪志恰恰是另一種言志,一種更深刻的表達。他以《民國的慢船》一書回應馬來西亞和台灣種種慘狀與怪狀──希冀與無望,情感與斲喪。一為出生成長之地,一為就學定居之地,不知道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就因為他剛好在那裡,硬硬塞了個東西給他。他一個人搖著頭在抵抗,但從來沒有把手放下。 黃錦樹: 台灣的局勢令人生厭,民國的歷史顯然已進入傷停時間,因此書名最初擬做《離開民國的慢船》;但大馬的環境看來也並不友善,因此書名一度又擬為《航向民國的慢船》。然而,民國這艘船畢竟泰半都沈沒在過去了,也許只有翹起的船尾一角還勉強是乾的。去除向量之後,在去來之間,老舊的破船隻剩下它自己,漂浮在赤道無風帶。 接續《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1986-1996)》》、《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而下,《野芒果:馬華當代小說選(2013-2016))》選文範圍落在二○一三至二○一六年間,傳承的意義不言而喻。 全書共收錄十九篇小說,有八、九字輩的年輕作者,也有筆耕不輟的老作家,選文體現了青澀與熟成的意義。 在第一本馬華當代小說選在台出版約二十年後,「一水天涯」的故事,回到赤道的土壤,遂長出這顆「野芒果」。——林春美 不同於前三本,《野芒果》的選文時限顯然更短。以四年檢視小說成果,無異抱有對馬華小說質量的自信,期待透過選集的汰選,為讀者呈現閱讀的精品,進而作為文學典律的參考。——高嘉謙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黃錦樹,1967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現為大學教授。著有小說、論文多種。一九六七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居鑾,祖籍福建南安。一九八六年到台灣留學。台大中文系畢業,淡江中文所碩士,清華大學中文博士。一九九六年執教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迄今。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九歌,1994)、《烏暗暝》(九歌,1997)、《刻背》(麥田,2001)、《土與火》(麥田,2005)、《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聯經,2013)、《猶見扶餘》(麥田,2014)、《魚》(印刻,2015)、《雨》(寶瓶,2016);論文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元尊,1998)、《謊言與真理的技藝》(麥田,2003)、《文與魂與體》(麥田,2006)、《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麥田,2015)、隨筆《焚燒》(麥田,2017)、《注釋南方》(有人,2015)、《火笑了》(麥田,2016);編有《一水天涯:馬華小說選》(九歌,1997)、《打個比方》(上海文藝,2006);與張錦忠合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麥田,2004)與《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寶瓶,2012),與張錦忠、莊華興合編《回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大將,2008),與張錦忠、李宗舜合編《我們留台那些年》(有人,2013)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那年我不回馬來西亞 慢船到民國 旅台僑生殺人事件 雨紛紛 他說他見過魯迅 論寫作(林君的來信) 微風細雨 論寫作(搞定遺孀) 論寫作(微型恐怖攻擊) 論寫作(憂傷馬來亞之歌) 蝴蝶飛過 跋 附錄: 馬來西亞華文文學隨時可能消失, 而我剛好身在其中 作品出處

商品規格

書名 / 民國的慢船
作者 / 黃錦樹
簡介 / 民國的慢船:小說可以言志,也可以喪志。書裡十一篇小說,大抵都是消極憂傷,讀來叫人喪志。但此種喪志,在黃錦樹手裡心底翻出來,更像是玩物喪志。你得沈溺其中,才浮得上
出版社 /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70744551
ISBN10 / 9670744555
EAN / 9789670744551
誠品26碼 / 2681772318005
頁數 / 250
開數 / 菊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X2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70g

試閱文字

導讀 : 【編輯的事】

這是黃錦樹在馬來西亞出版的第一本全新小說。之前的《火,與危險事物》是馬共小說選集。我常跟朋友說,這麼一個重要的馬華作家,沒在馬來西亞出版過(新)小說是很失禮的。錦樹說這本書是給我的一個小禮物,其實呢,是有人出版社給馬華文壇的一個禮物。只不過你要用錢來買就是了。

錦樹做東西是很快的,與他討論,交稿校對,很快便會回覆。書裡有一篇〈憂傷馬來亞之歌〉,原是張錦忠小說集《壁虎》的序文,《壁虎》還沒出版,序文便搶著出來了,錦忠只好乖乖(快快)整理好書稿給我,刻在編輯中。嗯,這是有效的催稿方法。

此書目錄篇名,與內文篇名是有出入的。這在錦樹以往的書也玩過,讀者有發現和比對的趣味。我自己出版散文集《吃時間》時,也依樣畫葫蘆,算是作者和讀者間的一個小遊戲吧。編輯此書時,我們有段時間便在篇名裡兜轉,「論寫作」或「不論寫作」的,玩得不亦樂乎。

有兩間事應該提提。作者素描相是黃璽畫的,是畫出了神韻的速筆。黃璽是錦樹的女兒。

季風帶文化把此書引入台灣、新加坡、香港和澳門,並將在誠品等書店上架,這裡一併謝過。

試閱文字

自序 : 跋

/黃錦樹

整理稿子期間,偶然知悉2014年出版的《火,與危險事物》迄今賣出不到兩百本[ 註 ] ,2015年出版的《註釋南方》更
只賣了一百五十本左右,這是當年因「覺得馬華文壇虧欠了他」(〈四具屍體和一本書〉)而邀我在馬出書的曾翎龍始料未及的吧。我還以為五百本沒問題。單是中文系就好幾個,又有馬華文學相關課程,怎會這樣呢?

「誰需要馬華文學」是個假議題嗎?有的年輕一輩好像那麼認為。

我過去曾抱怨過旅台大馬人不支持我們在台灣編的馬華小說選(2018年7月收到的《故事總要開始》1至6月的報表,
銷售數字仍是零,第幾回了),看來在馬的情況只可能更糟,雖然大馬在地出版的書價比台灣進口書便宜得多。

已經不是寫不寫得好,書製作得優不優質的問題了。

《火,與危險事物》印一千本,翎龍原本說要給我版稅一千令吉,我婉拒了,不缺那一點收入。我的原則是,夠用就
好。仔細問過書製作的成本結構之後,知悉全部賣完出版社每本可賺五令吉;爾後書賣不動,就更證實我的直覺其實比詩人準確。

我把這數字看成是大馬華文文學讀者給我做的一個殘忍的「民調」。可悲的是,看來我的台灣讀者還是多一些(就在台出版的書的狀況來看),雖然書的銷售數字一直是出版社能忍受的下限,大部分出版社連報表都省了。

答應了翎龍在有人出一本新小說集不好反悔,但我想這應是我在馬出版的最後一本書了,是該告別了。華社資源有限,
不能感情用事,我不想成為負累。出版社還是比個人重要。為此,比照大馬華文出版的生存規則,我會自購兩百本以降低出版社的風險。

兩年前我也把花蹤馬華文學大獎的獎金(連同我母親留給我的一點手尾錢、我母親留給我大哥的手尾錢等)捐出,交由有人發落,以贊助出版。雖然很有限,總是一點心意。去年8月整理稿件,寫了此跋的初稿,如今重整時把所有
關於作品的說明都刪了,因為有的原決定收入的後來抽掉了(如〈遲到的青年〉),新補了一篇〈蝴蝶飛過〉。最早的兩篇(〈雨紛紛〉、〈旅台僑生殺人事件〉)發表於2015年,也就是我前兩本小說集《魚》和《雨》之間。沒收入《雨》,
部分原因在於我和寶瓶有默契,不把「馬共小說」放進去,而這兩篇是比較明顯的「馬共小說」,是向2013年過世的馬共總書記陳平的不同的致意。〈雨紛紛〉的致意方式尤其不可能見諸於馬共(或任何馬華左翼)的寫作。當然,我和「正統」馬共小說的絕對距離自〈馬戲團從天而降〉後就決定了。但我的「馬共小說」確實在收尾階段,只是這尾巴似乎一直在延長,就像馬共那完而末了的歷史存在。2016年的兩篇〈慢船到民國〉和〈微風細雨〉還是有點關涉馬共,但前者的關鍵詞或許已是民國。2016年初〈慢船到民國〉刊出時我病倒住院去了,那年稍癒時寫了〈微風細雨〉、〈遺孀〉、〈大象死去的河邊〉的初稿,〈微風細雨〉、〈遺孀〉較完整,小修後即可投稿了,而〈大象死去的河邊〉甚至來不及修好收進本書。

如果不是病倒,這書應會在2017或2018年出版,但絕不會是現在的樣子。因為生病,2017年幾乎是空白的一年,只有幾
篇關於病的短文。2018年主要是兩篇,〈論寫作〉、〈他說他見過魯迅〉;〈論寫作〉可以說是對郭松棻〈論寫作〉的一個回應。

這幾年,突然有幾篇青年學者的論文在討論郭的〈論寫作〉,我都有點意見。〈論寫作〉原是應老友張錦忠之邀為其
即將出版的小說集《白鳥之幻》增訂本寫的序,論文雜文寫多了,這回想換換口味用小說體。寫的過程中一直題做〈林君的來信〉(那是葉石濤用過的一個篇名),寫著寫著,不小心就寫長了,比《白鳥之幻》的任何一篇都長。喧賓奪主就不好了,只好另寫了〈憂傷馬來亞之歌〉。這回學乖了,改採馬賽克體,用引文和拼貼把時間釘死。摸索了幾十年,「寫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對我而言仍是個謎,寫或不寫,何時終止,在他鄉寫作/在故鄉寫作,為己/為人,為藝術/為社會,是不是所有的寫作都是一種或多種「重寫」?寫作之謎……就好比病,好比生命本身,不可能體驗的死亡。

最後一篇〈蝴蝶飛過〉寫於農曆新年年假期間,寫作過程中一直題做〈父親與民國〉。台灣的局勢令人生厭,民國的歷史顯然已進入傷停時間,因此書名最初擬做《離開民國的慢船》;但大馬的環境看來也並不友善,因此書名一度又擬為《航向民國的慢船》。然而,民國這艘船畢竟泰半都沉沒在過去了,也許只有翹起的船尾一角還勉強是乾的。去除向量之後,在去來之間,老舊的破船隻剩下它自己,擱淺在赤道無風帶。《民國的慢船》這書名是從「航向民國的慢船」及「離開民國的慢船」省略下來的(「航向民國的慢船」/「離開民國的慢船」),箇中的「的」的所有格是假的。書名包含了去與來,在去來之間,也可說是一種流亡的狀態,沒有位置的位置。

這書算是給有人出版社,給翎龍的一個小禮物,但願別虧得太慘。

謹致祝福。


民國一〇八年二月十六日,四月補。
編註:截至2019年五月,《火與危險事物》賣了約四百本。

試閱文字

內文 : 坐船,是的。你們怎會找到我的,認識我兒子?阿翔真是大嘴巴。我沒什麼好談的,就是嫁來台灣,現在不是很多那樣的例子嗎,叫什麼外籍新娘、外配的,我們那時沒那樣的名詞,就是馬來 亞華人嫁給台灣華人,和馬來亞華人嫁去香港、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國一樣,有什麼奇怪的。 摘自黃錦樹《民國的慢船》:〈慢船到民國:個案4/一顆 guli〉頁22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睽違四年黃錦樹最新小說作品,在臺灣二十餘年,這次回到故土出版。飄盪在民國與大馬之間的慢船,帶著希冀與無望,情感與頹喪,藉此小說呈現更深刻的表達。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