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之島: 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 誠品線上

煙囪之島: 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作者 房慧真/ 何榮幸/ 林雨佑/ 蔣宜婷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煙囪之島: 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最權威的媒體、最榮耀的得獎紀錄《報導者》團隊傾力投入,極深刻的調查報告●「六輕營運二十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榮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離不開石化,也為石化付出代價,石化業不該是犧牲的體系。首部揭開半世紀以來臺灣石化地帶變遷的圖文調查報導。它完整追蹤從一輕到六輕,臺灣社會、經濟、民主、環境與科學發展的歷程,以及未來石化與土地共存的機會。◎最權威的媒體、最榮耀的得獎紀錄◎《報導者》團隊傾力投入,極深刻的調查報告◎「六輕營運二十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榮獲2019年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新聞數位設計競賽銅牌獎●勇奪2018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入圍2018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是國際重要獎項,得獎者多為紐時、衛報等英美一流媒體﹞◎「看見高雄土地傷痕:五輕系列與高雄旗山系列」●榮獲2016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一九八七年七月臺灣社會才步入解嚴,高雄後勁居民在中油五輕廠展開長達三年二個月的圍廠行動。一九九四年,台塑六輕在雲林濁水溪出海口動工,臺灣出現大型離島工業區。二○一一年四月,原定設於彰化大城鄉的國光石化,在全臺關心環境人士的串連下由總統宣布停建。二○一四年高雄地下管線丙烯外洩造成石化氣爆,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百二十一人受傷。石化業在臺灣歷史記憶處處留下難以抹滅的記號。從一九六八年在美援支持下開始有第一座石化廠以來,石化業在臺灣的近兩萬個日子,每一個轉折都說明石化業是一個特殊而複雜的產業,它的誕生往往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但也如一條巨蟒綑綁在煙囪下生活的人民,讓他們窒息,淪為環境難民。報導者從二○一五年後勁五輕關廠開始,針對雲林與高雄的石化地帶進行超過三年的追蹤調查,以兼具歷史縱深與前線發展的報導,全景式地勾勒石化業交纏的國際政治經濟、黨國體制、產業路線、民主化與環境運動、公共安全,甚至是最新的空汙與健康風險關聯之辯的科學戰爭。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大量石化產品,石化地帶沒有隨著後勁五輕關廠縮小,而是繼續往南移動,遭八九一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成為新一代煙囪之島的代表。本書企圖提問,石化汙染難道只能是大風吹的選擇題,還是應該改成是非題,成為可以兼顧人民健康、土地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產業?所有生活於臺灣土地的我們,都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石化業未來不必然是犧牲的體系,而是催生不斷前進的產業轉型、科學新標準與公民新力量。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杜文苓金曲獎與金馬獎音樂製作得主/林生祥作家/侯文詠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柯金源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演員/温貞菱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導演/鄭有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房慧真前中年無業晃蕩,三十七歲開始記者生涯,曾任職於《壹週刊》,撰寫人物專訪;目前為《報導者》資深記者,試圖結合人物寫作與深度報導。著有散文集《單向街》、《小塵埃》、《河流》,人物採訪《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草莓與灰燼-加害者的日常〉獲得二○一六年度散文獎。 何榮幸入行二十九年,在這個年代仍然以記者為志業。 臺大社會系畢業,曾任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第一屆會長,多次獲得卓越新聞獎、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金鼎獎等獎項,先後在臺大新聞所、社會系任教。《報導者》創辦人兼總編輯,現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臺大社會系兼任副教授。著有《媒體突圍》、《學運世代》,合著《我的小革命》、策劃《黑夜中尋找星星》等書。林雨佑臺師大大傳所畢業。三一八學運時踏入新聞圈,文字、攝影雙棲。曾因採訪社運抗爭現場被警察無故逮捕,社運圈俗稱「跳跳哥」,現為《報導者》記者。蔣宜婷《報導者》記者。曾為獨立媒體《新聞 e 論壇》、《焦點事件》記者。關注移民、勞動、人權及文化議題。對於新聞工作仍有很大的好奇心。曾獲卓越新聞獎、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亞洲人權新聞獎等。合著有《血淚漁場》一書。余志偉/攝影者「跟攝影一起死去。」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十七餘年,拿下臺灣新聞攝影大賽二○一五及二○一八年度最佳攝影記者,現任《報導者》攝影主任,拓展新聞攝影邊界和教育,嘗試建立新時代影像敘事的論述和實踐,進而改變產業生態和運作模式。許震唐/攝影者自由攝影師,生於濁水溪出海口北岸的彰化縣台西村人。目前從事社區影像工作,於濁水溪畔經營社區空間--台西村影像館。鏡頭下描寫人、土地、環境的關係與面對環境困境的隱喻,同時藉由影像的力量傳達人,土地、環境之間的自我省思。策展作品曾入圍台新藝術獎等,著有《南風》(鐘聖雄合著,獲二○一三年誠品書店閱讀職人賞),以及《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攝影作者,獲二○一八年金鼎獎與二○一七年OpenBook非文學類年度好書獎)。林聰勝/攝影者下流老人,打狗過田仔出世,騎車尋找沖淡生活鬱澀,框取順應環境;更愛其違和。吳逸驊一九七二年生,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所畢。曾任輔導老師、《Mono》採訪編輯、《刺青》攝影編輯、誠品全球網路內容編輯、《自立晚報》攝影記者、路透社攝影記者、亞新社攝影記者、《新新聞》雜誌攝影記者。二○○七年舉辦「Suspended Border-Mae Sot」個展。曾參與二○○五年「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著作《圖解社會學》,易博士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文第一部石化地帶:經濟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第1章石化脈絡史:一九八○年,如果讓一切都停留在這裡第2章反五輕與社會變革的年代1圍廠、街頭、烽火連天:反公害運動大串聯2那些年,我們參與的失敗第3章我在高雄煉油廠的日子:三位工人的命運交叉點●圖輯一:五輕關廠工人的最後一天◎臺灣石化地圖:從一輕到六輕第二部環境難民的誕生、科學戰爭與六輕二十年總體檢第4章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1資源還是汙染源?雲林麥寮的難題2空汙傷害可訴諸法律嗎?雲林台西的七十四個提告者3隱藏的受害者:彰化台西村以文化成為焦點●圖輯二:後南風第5章六輕二十年之科學戰爭1六輕汙染羅生門--誰的檢測才算數?2六輕汙染無定論?當科學遇上健康風險【BOX】台塑集團:六輕已設置八層空汙防護網第6章六輕二十年總體檢1六輕總體檢一--空汙數據,請問是真話還是假話2六輕總體檢二--政府監督失靈:重設工安基準線◎六輕石化王國是怎麼煉成的?第三部南方,持續犧牲的體系第7章如何移走一座石化廠:後勁面對的三次危機第8章我家住在全國最大汙染場址旁第9章高雄環境難民大風吹1填海造陸,升起一座石化孤島:大林蒲2石化巨蟒纏繞四十年:窒息的林園3失憶的汙染歷史,被抹除的遷廠承諾:大社第四部與石化共存的未來:產業轉型與新公民行動第10章石化產業的未來與轉型--專訪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第11章沙地上的怪獸電力公司後記科技下的風險失明症

商品規格

書名 / 煙囪之島: 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作者 / 房慧真 何榮幸 林雨佑 蔣宜婷
簡介 / 煙囪之島: 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最權威的媒體、最榮耀的得獎紀錄《報導者》團隊傾力投入,極深刻的調查報告●「六輕營運二十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榮獲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35926
ISBN10 / 9869735924
EAN / 9789869735926
誠品26碼 / 2681732244009
頁數 / 38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我們離不開石化,也為石化付出代價。
首部揭開半世紀以來臺灣石化地帶變遷的圖文調查報導。
它完整追蹤從一輕到六輕,臺灣社會、經濟、民主、環境與科學發展的歷程,
以及未來石化與土地共存的機會。

試閱文字

導讀 :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科學戰爭與六輕二十年總體檢
第4章    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4-2 空汙傷害可訴諸法律嗎?雲林台西的七十四個提告者

同樣比鄰六輕,台西鄉居民的態度不像麥寮鄉居民那樣大起大落。台西鄉居民也有拿到台塑集團的回饋金,但他們對於健康受損更加憤怒。二○一五年八月,七十四位台西鄉居民對六輕提出汙染傷害訴訟,求償七千多萬元。數年過去,此案進度卻停滯緩慢,這場「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戰爭,究竟要如何走下去?

從雲林往彰化的濱海公路上,汽車被海風吹得吱吱作響,後座玻璃窗突然滑落,一下子捲進沙塵。

駕駛座上,黃源河穿著白襯衫、西裝褲,不時望向自己調快一小時的錶。他雖然步入中年,但個子高,又急性子,給人比實際年齡年輕的感覺。「也不知道(車窗)哪時候就壞了……」,他邊催油門,邊告訴後座手忙腳亂的攝影記者,顯得不以為意。

他趕著參加一場空汙講座,以及為我們解說家鄉風景。

「你看左邊,現在煙又吹到我家去了……」順著他的目光,臨海、巨大的台塑六輕工業區正冒出團團白煙。

二○一六年四月,黃源河曾登上媒體版面,因為這位明道大學副教授向副總統陳建仁陳情時,不僅落淚,還戲劇性跪倒在地,訴說家鄉被六輕汙染,有如毒窟。回憶那天,黃源河記得也吹北風,眼看廢氣大片大片飄往台西,他一時傷心,腳軟了,沒發覺自己成為焦點。

「我想到我們家鄉那麼多人癌症、那麼多人死亡,我就很痛苦。這麼多煙囪,這些不是無毒的東西呀!飄到你家,餵你的家人,你能不呼吸嗎?」他終於轉頭向我們說。

‧原來我也是受害人

黃源河提到的家是雲林縣台西鄉。一個位於濁水溪出海口,曾因海產富饒被稱為「海豐堡」的沿海鄉村,當地居民八成從事養殖漁業,是臺灣蚵苗重要產區。但過去二十年,台西鄉最為人所知的,是與臺灣最大石化工業區為鄰,及一度成為全國癌症死亡率最高的鄉鎮。

「在美國沙漠裡開車,遠遠看到天上亮亮的,就知道到了一個城市。這邊也是這種感覺,遠遠看,好多燈光,都是煙囪,」黃源河的家鄉沒有摩天樓,也很久沒人蓋新房了,連成天際線的是四百根煙囪和高聳的燃燒塔。

一九八八年,黃源河赴美念博士,學成歸國後,他成了「黃教授」,不再是家裡開米店,年前挨家挨戶討帳,大家見了就躲的男孩。十年間,家鄉也變了,台西人口快速老化、外流,雖然有二萬四千多人設籍,但常住人口不到半數,以前熱鬧的魚市、店鋪紛紛歇業;這幾年生意好的,只有葬儀社。

「我心裡常常打問號,為什麼同一時間,小小村莊,就有三、四家在辦喪事?」二○○五年,黃源河的父親身體狀況變差,到醫院檢查發現得了肺癌。為了照顧父親,他頻繁回家,發現家鄉異狀。

鄰里間,大家常抱怨聞到惡臭。有時如豬屎味,臭酸、濃稠,有時像農人噴藥,化學味刺鼻。味道真受不了時,黃源河也曾開車找源頭,但他總是困惑,小小豬舍、農地,怎能讓整個鄉,都飄散這款氣味?

當時,空氣品質監測、PM2.5的觀念並不普及,鄉民們眼看六輕日夜排放濃煙,感覺汙染,也不敢妄下定論。

直到災害變得越來越具體。營運二十年,六輕發生超過三十起重大工安汙染事件。其中又以二○一○年七月連續兩場大火,最受關注。

當時廠區氣體外洩,引火延燒六天後,又因重油外洩造成爆炸,大火三日。數十公里外的虎尾、斗六都能見到熊熊焰光。這不僅暴露六輕工安問題嚴重,也具現了汙染,大量養殖魚隻、幼鴨死亡,引發千名麥寮、台西鄉民到廠區大門前抗爭。

不僅如此,二○一二年,黃源河聽說有人在牛厝村與東勢鄉交界的廢磚窯廠填入大量六輕灰渣,汙染地下水。因為離家近,黃源河開車去附近繞,想知道誰在傾倒毒石灰,結果被人跟蹤。當晚,他表哥受人之託,來勸他不要亂說話。

「可是我豁出去了,這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村莊,我沒有講,誰會講?」他說。

無視檯面下的警告,黃源河與另名返鄉青年吳松霖在各村活動中心、宮廟前辦了三十場說明會,打算讓更多人知道此事、連署發聲。大火的受害經驗,鄉民多少有了警覺,至今牛厝村不少家戶門前,仍能看到褪色標語:「你同意六輕燒石油焦與煤嗎?」

黃源河也開始到處陳情,辦講座、參加記者會,叫親戚鄰居收集證據、拍照,挖掘汙染事實。他形容自己像傳教士,大學下了課,就到處「宣教」,往返台西跟彰化住處,餓了就買便利商店飯糰在車上吃,累了便把車停在路邊,哭一哭再回家。

那些時刻,他時常想起自己曾經參與反國光石化的環境運動。諷刺的是,不過幾年,自己就從聲援者成了受害者。

‧罹癌現象下的工業成因

二○一三、二○一四年,黃源河的父母親相繼因為癌症過世,當年曾勸阻他發聲的表哥,也罹患胃癌死亡。

這都是台西鄉稀鬆平常的故事。「跟感冒差不多啊!(在台西)常常聽到有人癌症,這很正常。」在地賣薑母鴨的林文彥說,他八十一歲的祖父林總成,在二○一二年得到肺癌,祖父六個兄弟姐妹中,便有四人罹癌。

小小牛厝村,就有兩間葬儀社,現任村長龔英俊經營其中一家。協助處理死亡證明時,龔英俊發現,當地很少人自然老死或意外死亡,村民只要倒下,幾乎都是因為癌症。

「真的,這二十年,我們癌症比例比任何地方都還要高。吹南風的時候,(六輕的煙)到彰化大城台西村,往南,就到我們台西鄉。真的,我們汙染太嚴重了。」龔英俊不斷向我們強調,這是「真的」,他自己根據這些年村裡傳出罹癌的人數推估下來,當地癌症比例將近七成。

二○一二年,臺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六輕確實提高附近居民罹癌風險。當時,這份研究成果不僅被媒體大量報導,也讓居民們首次「應證」了他們心中的懷疑。

受到雲林縣政府委託,詹長權從二○○九年起,進行雲林縣沿海地區的流行病學研究,探討六輕對周遭環境的空氣汙染,以及居民健康的影響。

該論文結果指出,距離六輕十公里內的麥寮、台西居民,全癌症發生率不僅高於雲林縣其他鄉鎮,也因六輕營運時間增加,而逐漸上升;二○○八至二○一○年,這兩鄉的全癌症發生率是十年前的四.○七倍,明顯高出距離較遠的鄉鎮。同時,研究也發現,離六輕愈近的鄉鎮,空氣汙染的程度、居民體內驗出的汙染物都愈高。

二○一八年,詹長權再次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由臺大公衛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合作的「鄰近石化工業區居民癌症顯著增加:十二年回溯性世代研究」,調查兩千多人的健康、生活、飲食習慣,並以統計方法校正這些因子帶來的影響,得出與過去研究一致的結論:台西、麥寮的癌症發生率,是雲林其他鄉鎮的一.二九倍,女人與老人的風險更顯著。

該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衛生與環境健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研究團隊查閱健保資料庫,發現高暴露組在六輕運作後○至九年間,癌症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是每年每千人有一.五三人罹病;六輕運作後十到十二年,上升至每年每千人有四.四四人罹病,這個數字是低暴露組的一.七九倍,也遠高過全國其他地區。同時,高暴露地區的研究個案尿液中有較高的砷、鎘、汞、鉛、釩等重金屬,C型肝炎盛行率也較低暴露個案高。

根據環保署空氣汙染排放清冊,全臺灣PM2.5固定汙染源中,六輕排放量全臺第三。此外,六輕主要空氣汙染物,還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懸浮微粒,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六輕的空汙排放量也長期被環保團體質疑遭到低估。二○一六年,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透過公開數據,監測六輕煙囪排放汙染量,發現一年內就有二萬五千多筆超標紀錄,其中二百六十二筆達到開罰標準,但只有一次開罰紀錄,其餘都被註記成無效資料。台塑雖澄清是定期校正、維護,仍被外界質疑鑽法律漏洞,規避汙染事實。

然而,六輕是不是「真的」帶來汙染,「真的」危害居民健康,台塑集團藉由不同的科學檢測、學者專家、歷史數據,提出與居民經驗恰好相反的辯詞。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部 石化地帶—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
第一章 石化脈絡史:一九八○年,如果讓一切都停留在這裡
一九八○年七月,行政院長孫運璿出席國家建設研究會,宣布關於石化業的新政策,正在興建中的四輕完工後,不再興建下一座輕油裂解廠,短期內不再擴充石化工業。同時間經濟部鬆綁管制,一九八○年六月核准台塑、南亞、台化等私人企業到海外設廠,鼓勵石化業中游外移。上游的輕裂廠停止量的擴充,政府也鼓勵中游的塑膠加工業外移,這是一九八○年代初期政府關於石化業的政策。
在七○年代,石化業中游塑膠製品以及人造纖維原料的大量外銷,形塑臺灣出口導向的產業方向,帶來巨大的經濟產值,促進臺灣經濟的起飛。在七○年代末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飆漲,對仰賴原油進口做為原料的石化業影響甚鉅,日本決定將石化工業列入夕陽產業,臺灣地小人稠,自然資源有限,也決定不再發展高耗能高汙染的石化產業。
一九八二年行政院通過四年經建計劃,除了不興建五輕,更進一步定位石化業的基本原料以內需為主,不再追求外銷,也不只一味生產低附加價值的五大泛用塑膠(指PE、PVC、PS、ABS、PP),而是投入更多研發經費,朝高值化(高附加價值的特用塑膠)轉型發展。
四十年前的一九八○年代,森林中有兩條路,其中一條是輕裂廠止於四輕,往高值化發展,卻因不可預測的因素:一九八四年孫運璿中風而終止。繼任的閣揆是俞國華,先前擔任經建會主委時就主張石化業要繼續擴張,四輕完工(一九八四)之後又規畫興建五輕,同時在一九八六年開放民間興建輕煉廠,於是有了台塑六輕,於一九九八年投產。有六就有七,八也隨之而來。七輕、八輕(國光石化)如果不是環保抗爭的不斷推擋,石化就會插旗在台南七股、彰化大城這兩處生態豐美的濕地,臺灣西海岸的輕裂廠將更為密集。
經濟學家瞿宛文寫於一九九四年的文章〈水資源與石化工業〉裡說:「十多年前不興建五輕的決定,讚今日的氣氛中看來,幾近勇敢。事後來看至少它具有產業政策式的考量和作為。」
森林中卻選了另一條路,使得四十年後,六輕營運二十年的環境難民繼續生成,而石化高值化發展仍停留在起步階段,臺灣的石化業猶然以生產大宗泛用塑膠為主,四十年的時光,彷彿原地踏步地空轉。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與科學戰爭
第一章 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1-1資源還是汙染源?:雲林麥寮的難題
一九九八年正式投產的六輕,在二○一八年營運屆滿二十週年。六輕所在地麥寮居民的態度歷經了幾度大幅轉變。從早期熱烈歡迎,到二○一○年六輕大火時圍廠抗爭,再到近年「廠鄉一家親」密切互動。這條「富可敵縣」之路,麥寮究竟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二○一七年中秋節前夕,六輕廠區入口的「小白宮」廣場鑼鼓震天,鞭炮聲大作,台塑麥寮管理部副總經理陳文仰率領六輕主管,列隊恭迎跨海來臺的大陸湄州媽祖。舉香祭拜祈福後,陳文仰對在場的記者強調:「麥寮、六輕都會更順利,尤其六輕在媽祖庇護之下將來會更好,絕對不可能再發生工安事故。」
湄州媽祖車隊隨後轉往麥寮信仰重鎮拱範宮,晚間進入在拱範宮停車場舉辦的三立電視臺「超級夜總會」現場。這場由台塑集團贊助三百萬元的中秋聯歡晚會,主持人澎恰恰、許效舜在臺上賣力演出,臺下民眾舉手點歌時也相當配合地盛讚:「六輕來麥寮後,大家都過得很好。」
二○一七年十月,我們走進拱範宮附近的麥寮鄉公所,過去常常帶頭抗議六輕的鄉公所,現在的氣氛大不相同。民進黨籍的鄉長許忠富用筆電秀出製作精美的PPT笑著強調,他上任至今一年多,提出的各項計畫已成功爭取到台塑集團總共約十三億元的贊助支持。
「麥寮已經富可敵縣」,前雲林縣政府建設處長蘇孔志的形容,一語道出過去二十年麥寮鄉財政從窮轉富的巨大變化。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與科學戰爭
第二章 六輕二十年之科學戰爭
2-1六輕汙染無定論?當科學遇上健康風險
石化廠的汙染問題,從國外到臺灣,背後都是一場漫長的科學戰爭。
企業透過智庫與基金會,挹注科學家研究,在發生科學論戰時幫忙助拳圍事,在《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書中,我們看見美國科學界的醜聞。
當有科學家揭露「石化廠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臭氧層破洞」,就會有另一派獲得業界資金挹注的科學家出來攻擊揭露問題的人,主張「臭氧層破洞是火山爆發導致」,並透過大量報刊投書成功模糊焦點。
掛上科學家頭銜的一時個人評論,和經過同儕審查,嚴格檢驗的多年學術研究,被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得出「汙染無定論」的結果。從國光石化、PM2.5到許厝國小遷校紛爭,這樣的科學戰爭模式,也正在臺灣上演。
這場科學戰役,要從八年前企圖讓白海豚轉彎的國光石化建廠案開始說起。
二○一○年七月五號,平時埋首書齋的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來到國光石化健康風險評估的專家會議中,提出一份報告:《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與健康及能見度之影響》。報告中,莊秉潔用政府的公開資訊算出,若國光石化營運後,將因空汙引發的癌症死亡人數。這份報告如一顆燃燒彈,從文弱書生的手上擲出,引起轟天巨響,媒體大幅報導,在環團抗爭與各界人士呼籲的強大壓力下,不久後的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當時的總統馬英九宣布國光石化停建。
為了阻止國光石化興建,一位民間學者走出象牙塔,挺身而出。多年後莊秉潔在中興大學研究室跟我們回憶起這一切,他說自己是個傻頭楞腦,待在中部做研究,不太會先設想利害關係的學者。
大環境的勝利,卻是莊秉潔個人災難的開始。

第三部 南方工業大城的無間道
第二章 高雄環境難民大風吹
2-1填海造陸,被891根煙囪包圍的石化浮島:大林蒲
五輕在內的高雄煉油廠走入歷史後,高雄承受的苦難卻未結束,北邊的汙染減輕,卻讓南邊繼續加碼。大林蒲891根煙囪三面圍村,就是南高雄環境難民的悲情寫照。九○年代起在外海的大規模填海造陸計畫,又堵住最後的一線生機。人工浮島上沒有許諾的河岸公園,而是油槽、管線,還有被稱為「石化運輸道」的國道七號。
「森氧、人文、樂活、悅讀」,在已經停止運轉三年的高雄煉油廠旁,房地產的文案,如今隨處可見。
長期與汙染為鄰,後勁曾有多年未起新房;五輕在內的煉油廠二○一五年底關廠後,高樓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後勁人黃石龍說:「現在空氣變好,建商看這邊土地便宜,一窩蜂進來買地蓋大樓蓋透天厝,中油還沒遷的時候,一戶三樓透天的兩百萬左右,現在要賣六、七百萬,新蓋的都千萬起跳。二○一八年八月分整個楠梓區遷進來的有二百四十人,後勁就佔九十一人,可見我們這邊環境好,大家都要住進來。」
經歷八○年代的圍廠抗爭,以及九○年代堅持不斷的要求關廠,新生的後勁,現在晚上再也不必關窗睡覺,忍著中油頻頻收買的支票沒入袋,守得雲開見月明。
從一九六八年一輕完工開始與石化業為鄰,歷經半世紀後,後勁人才終於擺脫石化業汙染,黃石龍如今去到高雄的其他汙染重災區,就特別有感觸,「我前陣子去大林蒲,小時候去那裡,汙染沒那麼嚴重,是生活條件很好的地方。我現在去,看到大林蒲沒有一間房子是新蓋的,全都破破舊舊的,看到真的很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