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華人百年巨匠系列 | 誠品線上

傅抱石: 華人百年巨匠系列

作者 林光輝/ 等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傅抱石: 華人百年巨匠系列:傅抱石屬於「天才型」的畫家,每幅作品都有個人傾注於筆端的才情和激情,在作畫進入最後階段,逐步收拾,整理細節,意猶未盡之際,他常在畫上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傅抱石屬於「天才型」的畫家,每幅作品都有個人傾注於筆端的才情和激情,在作畫進入最後階段,逐步收拾,整理細節,意猶未盡之際,他常在畫上蓋一方「往往醉後」的印章,寓意「往往醉後見天真」,這動作同時點出了他的生活、創作習慣。傅抱石欣賞魏晉士大夫嘯傲狂狷、放浪形骸的模樣,仿佛有種不可一世的氣概。的確,在他看來,「一幅畫應該像一首詩,一闕歌,或一篇美的散文。因此,寫一幅畫就應該像作一首詩、唱一闕歌,或做一篇散文。」 傅抱石筆下營造的詩情畫意,「淡而有味,湛而彌深,自視自造之美,高朗清澈而具深湛之力」,直至今日,仍籠罩於世界各地,早已成為廿世紀藝術史廣泛討論的對象、展會的焦點、甚至藝術市場的巨星。 上舉這些不可思議的神話,無一不和傅抱石的人格有關。回到1960年代,曾與傅抱石相交、相契的知己宋振庭眼中,「傅抱石是三個因素構成的:首先他是大學者、大詩人。學者的冷靜(科學)、詩人的情感、畫師的筆墨。中國歷史上的畫家,凡能佔有這三條的,才能使中國美術史發生轉折,沒有任何一個例外。」 多年後的今天,策展團隊有系統地將傅抱石之畫作組織編排於本書呈現。《傅抱石──華人百年巨匠系列》旨在透過專書出版,自覺地擔綱「文化載體」的使者,讚頌這位天才的神話,引起更多人對傅抱石藝術的關注,呼喚你我對他的熱情。本書如同一座具體而微的「傅抱石博物館」,通過專文以及各篇對展品的介紹和詮釋,為廿一世紀認識傅抱石之藝術提供更多可供挖掘、深入的材料,盼能有力地回應他在創作之際傾注才情和激情的瞬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光輝等林光輝 | 藝術收藏鑑賞家、欣遇樓室主人林光輝早年開始陸續投資經營地產、高科技產業,於美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各地均有其相關事業。一生鍾情文物、熱愛中華藝術,收藏歷代各大家藝術作品。曾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展出收藏品,並曾经出版《中国現代绘畫之父-林風眠畫集》、《華人百年巨匠》等。曾任台灣省文物收藏協會副理事長,現任群英雅聚收藏協會會長、晶美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晶美術館館長。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筆墨,山水之間也| 林光輝 [專文] 傅抱石藝術蠡探|張克晉 [專文] 細解抱石 兼看近現代藝術家的使命與變革| 林光輝 [策展論述] [圖版] [附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傅抱石: 華人百年巨匠系列
作者 / 林光輝 等
簡介 / 傅抱石: 華人百年巨匠系列:傅抱石屬於「天才型」的畫家,每幅作品都有個人傾注於筆端的才情和激情,在作畫進入最後階段,逐步收拾,整理細節,意猶未盡之際,他常在畫上蓋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630055
ISBN10 / 9868630053
EAN / 9789868630055
誠品26碼 / 2682126254000
頁數 / 16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29.5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

晶美術館•館長 林光輝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筆墨,
山水之間也。

晶美術館,開館之前出版了《華人百年巨匠》專書,引起不少迴響。開館之後,先後展出了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等大師之作,已經有數千人進館參觀,而眾所矚目的傅抱石即將登場。

傅抱石的繪畫、空靈出塵,山水氣勢磅薄,他寫的史學研究,超過二百萬字,這些年來,研究傅抱石成為顯學,有超過165本的相關書籍研究傅抱石,以傅抱石為主題之碩博士論文或期刊論文總計有2309篇。傅抱石現象已經形成一股重大的影響力,我曾經有機會拜訪台灣藝術碩老張光賓老師,他曾經服務於台北故宮書畫處,他說在年輕時(抗戰期間),學生時代在重慶,他的老師就是傅抱石,他的研究精神,影響了他的一生。張老師致力於繪畫史的研究,爾後他對於元朝畫史研究上出版了好幾部書,即是受到傅抱石先生的影響。

張克晉教授一生喜歡研究藝術史、繪畫理論、他更幸運的參與了1993年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展覽策劃,並且到南京抱石故居與他的家屬羅時慧夫人、二子傅二石先生,挑選展件,聆聽他們講述抱石生前之許許多多,看到他的畫室遺留畫具。本館有幸邀請張克晉教授他的二篇大作,〈傅抱石藝術蠡探〉、〈記1993年傅抱石畫作空前大展〉,將更添本書無限光彩,值得一看再看。

我個人深深喜愛傅抱石創作,每每在夜深人靜之時刻,展卷、翻冊、掛軸,神遊在他的山水之間,徘徊而不能自己。每一幅畫都深深的感動了我。

他在四川重慶期間,因為戰爭、工作及家庭因素,錯失了青城、峨嵋的美景,而幸運的是,他居住的金剛坡附近周圍的巴山蜀水,烟籠霧鎖,蒼茫雄奇,他自言,此居東南人所不能有的,他每日步行到學校,來回幾公里內,好山好水,充滿了在他周圍的每一個地方,唾手可得,出門就看到了。

萬物有理,四時有序,自然界的定律,莊子〈逍遙遊〉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時有明法而不滅,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所以,蘇東坡在〈赤壁賦〉中說:
惟江上之清風,
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為聲,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這些四季變化,在他的眼中、腦裡醞釀出一幅幅曠世傑作,而美術史上一個石破天驚的革新創舉,就在這個期間,這個地方誕生了,這個被稱為「抱石皴」的山水技法,由他創造,這是藝術家的最高殊榮。

抱石先生喜歡小酌後創作,他有一些佳作會鈐上「往往醉後」之印,他自己已經忘我,陶醉在這些瀑布、流泉、山石、他自己先陶醉在這個山林之間,而後陶醉在自己的創作裡,更讓爾後閱讀、觀看他作品的人,也「往往醉了」。

借用歐陽修〈醉翁亭記〉中之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筆墨山水之間也。

是為之序

抱石先生有一用印,印文為「代山川而言也」此印,他自豪的說了「我是山川的代言人」,此印說明了他對於山水繪畫的自信,他的山水繪畫是大塊文章、氣勢磅薄。

他精研古代的繪畫,在日本東京求學階段,就在銀座舉辦了畫展,回國後,在江西南昌也受邀開展。及至抗戰期間,居重慶,他的畫風更趨成熟,而變動更大,舉世聞名的「抱石皴」法在此期間形成。壬午年重慶大展,奠定了抱石先生在藝術界的聲名大振,成為全國眾所矚目的大畫家。

抱石先生在藝術史中,發覺到清初「四王以後,乾嘉長期的安定,虞山派的影響大到不可思議,一群亦步亦趨之徒,把山水鑄成了一種澆灌成模,所謂一丘一壑,頭角十全,束縛著畫家的一切,這時代,我們是早應該讓它逝去的。」 引用〈壬午自序〉。

黃子久、石濤重自然或寫生,畫家倘若與自然完全脫離,那畫面是低溫的。

中國的繪畫,自古以來,即重視寫生、北宋著名畫家范寬,他著名的《谿山行旅圖》威名四海,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多年才能曝光輪展一次,明朝董其昌評為「宋畫第一」。二岸很多專家做了很多學術研究,後來他們在范寬故里陝西,銅川耀洲附近照金山脈,發現了一座山,恢宏巨障、山石宏偉,石上卻有撲天蓋地的雨點,打在其中,懸絲瀑布吊掛其中。台北故宮研究員劉芳如參與了旅行研究,原來范寬的雨點皴是有憑有據,不是憑空而來。而元人黃公望,有名的《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創作於1347-1350年,也是根據浙江的富春山為背景。黃公望用三年的時間徘徊在江邊遊走,他用筆變化萬千,墨色堆疊層出,山石勾勒皴染乾溼並用,色彩秀潤淡雅,為他一生的代表作。現在,很多遊客慕名畫來看勝景,抱石心儀的石濤「搜盡奇鋒打草稿」,開闊視野、行萬里路,進行戶外合一的寫生創作。

而與抱石同時期的大畫家李可染先生,也主張看盡天下名跡寫生創作。

藝術家將名山勝景融入個人主觀情感,意識思維或心中感動,正如石濤所言:「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藉山川之形,傾瀉自我,二者合一了。

所以抱石覺得畫家必須要從大自然去擷取,自然之美。他在四川重慶期間,金剛坡抱石山齋周圍川渝古道60華里範圍,眼中所見,蒼茫雄奇、煙籠霧鎖,全部可以做為入畫之題材。所以他「造化給我很大的恩惠,打破筆墨不受約束的法門。」他胸中,眼中有了不能忘的自然境界,演變成許多不一樣的成果了。他的繪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雲之飄、樹之動、水之流、空氣中之霧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傅抱石屬於「天才型」的畫家,每幅作品都有個人傾注於筆端的才情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