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現代建築散步: 戰後至七○年代, 東京現代名建築48選 | 誠品線上

東京モダン建築さんぽ

作者 倉方俊輔
出版社 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東京現代建築散步: 戰後至七○年代, 東京現代名建築48選:摩天公寓的始姐、太空船般的圓窗、閃耀職人技術光輝的磁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鳴大放的現代建築!穿過大廈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摩天公寓的始姐、太空船般的圓窗、閃耀職人技術光輝的磁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鳴大放的現代建築!穿過大廈的大門,就是絢爛豪華的劇場;三角形、圓形、四角形,所有現代形狀潛藏其間;每一間面積僅有10m2, 140個膠囊組成了膠囊塔大廈!磁磚、陶器、壓克力、不鏽鋼,各式各樣素材的現代化組合;螺旋梯、茶室……在現代感中展現日本風情。建築在在反應了時代與當代人的活動痕跡,建築像有機體似的不斷隨著時代演化,二戰後至七○年代,日本進入現代建築時代,便不斷出現主動向世界發聲的建築,而能夠探索此祕密的戰後建築,於東京高密度存在著--《東京現代建築散步》由知名建築研究學者倉方俊輔帶領:◎【細膩建築寫真,看懂隱藏在建築裡的每一道祕密】專業攝影下村忍捕捉建築特色零死角,抓住建築大師的設計特色與精華,以特寫鏡頭看見每一個設計細節,視覺最豐富的東京現代建築導覽書。◎【總覽東京五大區、橫跨1960-70,最精彩的時代】橫跨東西方文化激盪最活躍的六○與七○年代,深入探索建築與時代的連結、解析人們活動與空間的關係。◎【一次讀懂知名建築大師,輕鬆走入建築美學】黑川紀章、丹下健三、坂倉準三……一本讀盡26位日本現代建築大師的設計與思想精華、生平故事,看見建築史上影響後世最深的一頁。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李清志 東京建築女子/李昀蓁日本設計觀察作家/吳東龍 東京大學建築博士、2019台南建築三年展策展人/謝宗哲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倉方俊輔日本東京都出生,大阪市立大學副教授。除了從事建築史的研究及評論工作外,也擔任建築公開活動「大阪現存建築博物館節」執行委員等,努力讓大眾更親近建築與社會。著作有《東京復古建築散步》、《東京建築指南》(以上為合著,X-Knowledge出版)、《東京建築 走走看看說說》(合著,京阪神Lmagazine出版)、《名建築遺珠》(日經BP社出版)等。下村忍/攝影者日本北海道出生,攝影師,專為雜誌、叢書、廣告等拍攝人物肖像、雜貨、料理及建築主題,並且定期舉辦攝影展。著作有《東京復古建築散步》(合著,X-Knowledge出版)、《老奶奶與貓咪的靜好歲月》(寶島社)。喜歡的建築為「皇居旁大廈」與「東京法語學院」。■譯者簡介林美琪於出版界工作多年,現為專職譯者。對翻譯工作一往情深,譯作有《曼陀羅計畫表,讓你想要的都得到》、《愜意時光:咖啡屋風格早餐》、《鎌倉湘南咖啡店散步》等。享受每一趟異國文字之旅,快樂筆耕。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現代建築的魅力東京現代建築散步MAP本書標示法Area-1丸之內、日比谷、新橋地區新橋站前大廈一、二號館新新橋大廈三菱地所的大廈新有樂町大廈 有樂町大廈國際大廈 新東京大廈帝國劇場日本生命日比谷大廈 日生劇場千代田區立日比谷圖書文化館(舊東京都立日比谷圖書館)NTT霞關大廈(舊霞關電話局)NTT日比谷大廈(舊日比谷電電大廈)養樂多總部大廈靜岡報紙暨靜岡廣播東京分部大廈中銀膠囊塔大廈卡薩相生【Column】現代風格的樓梯Area-2澀谷、目黑地區目黑區綜合廳舍(舊千代田生命本部大廈)東京讚岐俱樂部(舊東京讚岐會館)秀和青山公館乃木會館日本基督教團東京山手教會碧央卡別墅塞雷納別墅現代別墅FROM第一大廈國際文化會館代官山集合住宅天主教目黑教會(聖安瑟姆教會)【Column】建築師物語1 村野藤吾2 大江宏昭和風格的標誌Area-3上野、皇居周邊地區皇居旁大廈宮崎縣東京大廈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文化會館東京法語學院(舊東京日法學院)國立國會圖書館千鳥淵戰沒者墓園【Column】建築師物語3 前川國男Aea-4新宿、四谷地區東京聖瑪利亞主教座堂安與大廈麴町大樓新宿西口廣場Lawn珈琲【Column】建築師物語4 坂倉準三Area-5世田谷地區駒澤奧林匹克公園 體育館、管制塔、駒澤田徑場尤加利文化幼稚園駒澤大學深澤校園洋館(舊三越迎賓館)滿願寺【Column】建築師物語5 吉田五十八6 丹下健三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東京現代建築散步: 戰後至七○年代, 東京現代名建築48選
作者 / 倉方俊輔
簡介 / 東京現代建築散步: 戰後至七○年代, 東京現代名建築48選:摩天公寓的始姐、太空船般的圓窗、閃耀職人技術光輝的磁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鳴大放的現代建築!穿過大廈的
出版社 / 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56020
ISBN10 / 9869756026
EAN / 9789869756020
誠品26碼 / 2681751718000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穿過大廈的大門,就是絢爛豪華的劇場;三角形、圓形、四角形,所有現代形狀潛藏其間;每一間面積僅有10m2, 140個膠囊組成了膠囊塔大廈!磁磚、陶器、壓克力、不鏽鋼,各式各樣素材的現代化組合;螺旋梯、茶室……在現代感中展現日本風情。

試閱文字

導讀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鳴大放的現代建築
現代建築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早之前。前作《東京復古建築散步》1中,我將與今日風格迥異之追求「傳統風格」的建築定義為「復古建築」,它的專業術語是「樣式主義建築」,而跳脫這種常識的建築始於十九世紀末。
一八九○年代,脫離過去樣式的新藝術運動風靡一時。在美國,法蘭克.洛伊.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專門打造不受「傳統風格」束縛的住宅。在日本,分離派建築會於一九二○年成立,宣稱:「我們要奮起,與過去的建築圈分道揚鑣。」一九一九年創校的德國「包浩斯學校」於一九二○年代中期,特別標榜無裝飾且具功能性的現代設計教育。此外,法國的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與德國的路德維希.密司.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也在此時以創新者之姿揚名。一九二六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又稱為「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展覽會」,將機械之美融入奢華的裝飾中。
即便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依然成為一大分水嶺。戰爭破壞了復古主義與精神主義,留下的是國際主義與技術主義。現代建築不再指戰前那種裝飾藝術類的奢侈品,在戰後,它已被當成一種民主主義產物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明顯將現代建築當成世界標準。昭和戰前時期流行在近代建築上搭載瓦片屋頂,這種「帝冠樣式」同參戰一樣,被視為錯誤而遭到檢討。採取傳統樣式的建築全都落伍了,會大興洋房的貴族也不再是貴族了。在美國也一樣,社會普遍接受現代建築是在戰後,而日本對此十分憧憬,拼命追趕於後。
戰後的日本成為現代建築的優等生。直接的和風設計成為禁忌,於是現代中散發日本風情這種戰前以來的做法大放異彩,丹下健三等國際級建築大師陸續誕生。
戰前的復古建築世界中,日本是被動接受的一方,反之,進入現代建築時代後,便不斷出現主動向世界發聲的建築。而能夠探索此祕密的戰後建築於東京高密度存在著。我們就從幾項具特色的設計,說明這些創造新歷史的現代建築有哪些門道。


【現代建築的看點】

外部與內部相連
你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建築?區別內外的牆壁與天花板使用相同素材,然後用一大面玻璃俐落地間隔起來;還經常看到外側模樣與房間形狀相對應的結構。現代建築並不希望用區隔內外的牆壁將人們的活動封鎖起來,也不希望製造太多的裝潢意象而限制人們的活動。因此,現代建築都是透過簡單的操作,讓牆壁所形成的外側空間及內側空間同時變得更理想。

最小的作為,最大的效果
現代建築乍見十分簡潔。這是因為建築師不墨守「向來如此」的陳規,每一根線條皆絞盡了腦汁。我們同時觀察建築的內部與外部,便能看出各種巧思。例如,往外突出的箱型一方面能確保內部空間寬敞,一方面也能作為外側的屋簷;也會發現許多單一部分兼具了多重效果。彷彿在比賽如何用最小的作為做出最高明的成果,非常有趣。

前所未見的形狀
依樣畫葫不會進步,那等同放棄了「現代」所該負起的責任。因此,現代建築會避免讓人輕易連想到昔日建築的外形或裝飾。這種想法無疑為斷絕回頭路,於是出現眾多前所未見的形狀。

讓素材以素顏表現
現代建築不會在表面塗層或貼飾,而是以素材本身的美來令人眼睛一亮。鋼鐵強勁有力、玻璃透明而凸顯空間,混凝土可表現岩石或樹皮的感覺。還有磁磚、鋁、預鑄混凝土、真珠貝等。素材的豐富與手作的質感令人安適。

營造出正在使用機械的氛圍
現代建築中常可見到淡淡重複圖案的冷酷感。窗戶和牆壁從上到下一模一樣,或是上方顯得沉重的「無重力感」,都是一種美學,營造出不把分量、重力當回事的機械式未來感。

表現出組合感
一如前述,現代建築以最小的作為,再加上機械感共同構築而成,特色是地板、梁柱等構成於何處做何處理皆可一目瞭然。「容易了解」而令人心安,更換或翻修也很方便。

可以感受到人的活動
人們在現代建築中活動,因此,現代建築相當重視人們活動時所感受到的空間性。講究扶手的設計便是其中一環。要獲得這種感受,必須在現場實際活動才能體會。現代建築就像人的身體一樣。
以上現代建築的門道,我請攝影師下村信夫專程為本書拍攝出來了,空間的健全感令人驚歎。相信你會為這些構成之美心蕩神馳,也會從這種人類開拓未來的感覺中獲得勇氣。
光從這些照片,你就能感受到她們與最近的建築有所不同吧。尤其現代建築特別重視空間,請你務必親自走訪,肯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如今依然受到喜愛的這些建築,正美麗且保養有道地活著、為人使用著。置身其間,能感覺到生活於那時代的人、創造出那時代的人的蹤影,這讓我們活在此時此刻這件事益發鮮活。不可能再建造出來的戰後建築是東京的最大資產。
那麼,我們出門散步吧。


Yakult Head Office:太空感十足的辦公大廈
養樂多總部大廈
Yakult Head Office
1972
圓堂政嘉 Masayoshi Endo
SRC造 14層、地下2層


展現國民飲料養樂多的安定感


走在中央大道上,會碰到一座感覺很棒的樓梯。一九七二年,養樂多總公司將總部大樓從八丁堀搬到新橋。雖是十四層樓的大型辦公大廈,但很有服務行人的精神。

不論踏板、扶手,都被纖細的立體桁架支撐著,彷彿浮在半空中。從地面起就不是以傳統的形狀架起來,那模樣簡直像是集技術精華於一身的太空站。專家為我們拓展了人類的行動模式,讓我們預感到未來將是這番景象。
之所將連接到裡面的樓梯對外展示出來,是為了告訴大家這不是一家封閉的企業吧。下方如裙子般敞開的牆壁、透明的入口等,都在告訴大家這是一幢很容易進入的建築。

那麼,外牆的綠色代表什麼意思呢?天花板鑲板內外一致地不斷重複,鹵素燈泡讓人連想到醫療設施,這又是為什麼?遠遠眺望,意外地左右對稱,予人古典的安定感。

 乳酸飲料養樂多的誕生源自預防醫學理念,在高度經濟成長期間成為國民飲料。一九六八年起,養樂多公司開始經營職棒球團,形象更為提升,受託設計大廈的建築師將符合成功企業總部大廈的安定感、門面開闊的市民性、致力於生命事業的專家在帶領社會的形象等,整合成這座現代建築。在那個興建自家公司大廈並充分信賴設計專家的時代,許多建築設計都相當具可看性。


●ACCESS
港區東新橋1-1-19
JR「新橋」徒步3分鐘


Tokyo Yamate Church:澀谷中央的現代教會
日本基督教團東京山手教會 Tokyo Yamate Church
1966
RIA建築總合研究所+毛利武信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Takenobu Mouri
RC造 6層、地下1層

從天窗和細縫狀窗戶
射入美麗的天光

在商業設施的夾縫間,竟有如此大的禮拜空間,真是無法想像。四樓以上是禮拜堂,約成正方形的平面上排滿了座椅,然後像包圍起來般,五樓、六樓也有椅子。開口部分僅有細縫狀的窗戶而已,因此,從複雜天花板上的天窗所注入的天光更加眩目了。
平山照次牧師認為,澀谷這裡應該有一間可容納千人集體禮拜的教會才對。他就是前往中國參加二戰,然後戰敗回到日本,於一九四八年成立東京山手教會的人。
一九六六年完工的建物有兩組設計者。一是RIA,原本是「山口文象建築事務所」,一九五三年取「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的首字而改成「RIA」這個很酷的名字,理念是以建築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問題。他在教會所持有的T字形用地後方興建集合住宅,才讓夢想中的禮拜堂能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完成。
另一名設計者是在其餘用地上設計禮拜堂的毛利武信。在邊長不過二十公尺的四方形用地中,為確保內部空間及通往集合住宅的道路,採用四角椎立於四個角落的構造體,且從外部和內部都可直接看出來。懷抱理想的人士與現實格鬥所創造出來的建築造型,不但冷靜,而且受天光照拂而顯得熱情洋溢。

●ACCESS
澀谷區宇田川町19-5
JR、東京Metro地鐵、井之頭線「澀谷」徒步7分鐘
●DATA
週日禮拜 10:15起
New Shinbashi Bldg:戰後巷弄風情猶存的大廈
新新橋大廈(New Shinbashi Bldg)
1971,松田平田坂本設計事務所 (MHS Planners, Architects & Engineers Ltd.)
SRC+RC造 11層、地下4層

刻意讓走道狹窄、內裝複雜,
刺激「想喝一杯」的心情

在夜晚的繁華街區依然出色的建築意外罕見,不過,這幢再開發大廈卻自然無比。
終戰後,新橋車站西口一帶形成東京都內規模最大的黑市,留下密密麻麻的木造建築,萬一發生火災十分危險,於是相關單位打算整個拆除,興建鋼筋混凝土大廈。原住戶可優先入住;建設費就從設於地下的停車場、設於上層的住宅及辦公室收益來支應。在這項合理的再開發計畫下,新建築終於落成了。
入口有好幾處,可經由走廊於內部繞一圈。這是避免造成進駐店家有利不利所下的工夫。天花板不高、走廊不寛等,也是為了怕太時髦而讓人下班後不願順道來這裡喝一杯。樓梯和手扶梯貼上不同顏色的磁磚,令人印象深刻。內部呈現立體的巷弄風情。
將整體拆解成部分後,便會喪失一些東西。外裝也是。不同寬度的網眼以數種單位組合起來,令建物整體統一,卻又去掉了龐然大物的感覺。雲紋效果在單位之間產生。內部發出來的燈光,與反射於玻璃上的外部燈光交織,好不熱鬧。同內部構造一樣,這也是與外圍相互作用的展現。
這幢建築成功兼具了再開發所必要的統一感,以及開發前各自為政的自由感。既合理又將細節處理得很好。


●ACCESS
港區新橋2-16-1
JR「新橋」徒步1分鐘
●DATA
地下一樓到地上四樓這五層樓共有餐飲店、商店等約三百家進駐。

Shizuoha Shinbun & Shizuoka Broadcasting System Bldg.
翩然降臨的未來都市
靜岡報紙暨靜岡廣播東京分部大廈
(Shizuoha Shinbun & Shizuoka Broadcasting System Bldg.)
1967,丹下健三 (Henzo Tange)
SRC+S造 12層、地下1層

扎根於大地的僅有圓筒型天井而已


圓筒型豎井裡面是電梯和樓梯,向外突出的部分是辦公室空間。這是一幢媒體企業大廈,一九六七年完工,與蜿蜒於旁的首都高速公路相呼應,彷彿當時動漫和雜誌中的未來都市;但不是朦朧靜止的,而是人影不斷移動的都市。

不僅人影流動,也能感覺得到她將隨著時間而改變。扎根於大地的僅有那棟圓筒型天井而已,除了支撐整體構造,也擔起上下移動及廚房、衛浴等用水空間的功能。因此,突出部分是單純的空間,想必將來可以視需要增加或更換吧。換言之,這是一幢能因應流動新時代的需要,不固定住而可持續變遷的建築。

那像是接上去的部分以及空白的樓層,似乎就是這種特殊功能的展現。但事實上,突出部分並不具備構造上的功用,也不可能再繼續增建。

仔細觀察圓筒型天井的頂部,發現背面被斜斜切斷,而且下方的辦公室空間很小。當知道這是法律規定的斜線限制所造成的結果,就不會認為這幢建築的造型特別明快了。一如頂部標上公司名稱讓人留下印象般,這整幢建築就是一座予人現代印象的廣告塔吧。
不過,她不是一幢短期性的建築,丹下健三將他對都市及建築的思想都放進這個造型中了。融入創意、鼓舞未來,也是現代建築的一大功能。

●ACCESS
中央區銀座8-3-7
JR「新橋」徒步1分鐘

Villa Bianca:疾駛的未來感
碧央卡別墅 (Villa Bianca)
1964,堀田英二 (Eiji Hotta)
RC+SRC造 7層、地下2層

明快的機能美
人氣中古名宅

感覺是組合起來的。混凝土橫梁交錯,上面乘載大型玻璃窗。設有螺旋梯。每一層樓均配置開放空間,可以想見那裡就變成了寬敞的露台。露台上那個有細窗並列的八角形比較難懂,裡面是浴室。從外面便能看出它的功能及構造,因此這幢集合住宅的設計算是相當爽快。東京奧運那年完工,位於當時車輛還不多的明治大道旁。
創新的廚房流理檯和整座建物一樣,瓦斯爐、通風扇、水龍頭、瓦斯桶狀的下方收納櫃等,全是組合而成,成為相當有存在感的獨特裝置。
那廚房似乎就要快速開走般,腳的部分纖細得彷彿並未支撐重力,而上面的木製邊緣部分,讓人想起一九六○年前後風靡一時的美國車的巨大尾翼。整體宛如一部工藝感十足的露營車。
當初,面對外面的大玻璃窗內側全是紙拉門。這樣的話,外觀看起來也會像是日本傳統建築的柱與梁的組合。不西洋也不日本,散發一種奔向創新未來的爽快感。一幢自成一格的集合住宅。與周遭社區完全不同,令人感受到民間的活力。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眾所周知的世界文化遺產

國立西洋美術館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
1959 / 1979
本館/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
新館/前川國男 Kunio Maekawa
本館/RC造 2層、地下1層
新館/RC造 2層、地下2層

光的戲劇性演出與勒.柯比意的熱情

本建築於二○一六年,以「勒.柯比意的建築作品──對近代建築運動的顯著貢獻──」之構成資產為由,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戰後,法國政府決定送還因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敵國人財產而變成法國國有財產的「松方收藏品」*,在此因緣下興建了這幢美術館。
用理智來看,會覺得內容與外觀不符。設計者勒.柯比意是超越傳統藝術的二十世紀代表性建築師,而展示內容是以十九至二十世紀初的繪畫及雕刻為主的「松方收藏品」,再加上他所反對的文藝復興以後的學院派藝術。
第一個展示空間「十九世紀大廳」有極富戲劇性的光線演出。抬頭一看,上面有個三角形天窗,戶外光線將天窗的銳角切邊設計強調出來了。
來到這裡之前,會穿過與這裡相反的、天花板低矮的「底層挑空」構造,但之前就已在太陽底下望見這個尖銳的幾何外型了。
造成二樓展示室陰影的,是興建當時不顧日本人反對而專為導入戶外光線所設計的裝置。
思考如何連結建築內外的態度以及工業主義,確實是十九世紀之前沒有的。不過,讓光影進行戲劇性演出這點,則與學院派繪畫的明暗法相通。企圖以嶄新形態來展現一幢超越表面性功能的建築,從這座美術館,我們可以感受到柯比意的這份熱情。

樓梯與斜坡
地板傾斜的斜坡、緩和的樓梯、急陡的樓梯。供人上上下下的裝置不但連結了空間、媒介了功能,也讓人心產生變化。設計者以人的感受性為中心而改編建築原有樣態的心思在此展露無遺。

*松方收藏品:已故日本實業家松方幸次郎於歐洲各地收集的繪畫、雕塑等美術作品。

光的戲劇性演出
美術館內部通常不會有突出與凹入,才能維持均質的光線環境,但這裡卻有戲劇性的陰影。也因此產生了作為展示空間所要面對的問題。目前已加做若干功能補強,一方面保留柯比意的意圖,一方面也讓她成為一座更理想的美術館。

中庭周圍
村野藤吾設計的目黑區綜合廳舍的和室紙拉門,便是應用這種讓間隔富於變化的律動百葉窗設計。柯比意創造出超越理論並讓許多人爭相模仿的造型,為二十世紀的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中庭不可進入)

新館
新館為與坂倉準三、吉阪隆正一起負責本館實施設計的前川國男所設計,1979年完工。身為柯比意弟子,這幢建築有幾何學風格及工業風格,但也實現了均質的展示空間,並且貼近本館所創造的既有環境。從這點看來,前川可說具有師父所沒有的認真與正經。

●ACCESS
台東區上野公園7-7
JR「上野」徒步1分鐘
●DATA
開放時間:
9:30~17:30
週五、六 常設展與企畫展皆到20:00為止
※入場時間為閉館時間前三十分鐘
休館日:週一(逢休假則為翌日)、年終年初
http://www.nmwa.go.jp

本館為日本國內唯一一幢由勒.柯比意大師所設計的建築作品,並於2007年成為戰後建於東京都內的建築中第一個獲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的作品,2016年更成為東京地區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遠眺可望見箱型建築上有個三角型天窗。


建築師物語
坂倉準三 Junzo Sakakura (1901-1969)

岐阜縣出生,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1931至36年遠赴巴黎,於勒.柯比意的事務所工作。回國後,1937年為了打造巴黎世界博覽會的日本館而再度前往法國。1940年成立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本書未介紹的現存作品有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鎌倉館本館(神奈川縣鎌倉市,1951)、岡本太郎紀念館(東京都澀谷區,1953)等。
【本書介紹:塞雷納別墅→P.92/現代別墅→P.96/宮崎縣東京大廈→P.126/東京法語學院(舊東京日法學院)→P.142】

承繼柯比意的思想,從設計家具乃至城市

不可思議的是,身為最成功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所長,坂倉準三竟然不是建築科系出身。這種事在日本,除了社會尚未定型的明治初期以外,當屬異例。
坂倉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文學系,專攻美術史。在學期間閱讀勒.柯比意的書,生起向他學習的念頭。1929年赴法,1931年起在柯比意的事務所工作了五年。

1940年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成立。戰後,他從南海電鐵的工程開始,陸續參與東急的澀谷、小田急的新宿、近鐵的名古屋等以各公司為主幹的車站周邊大規模整備工程,積極從事都市計畫方面的工作。

公共建設名作也相當多。鮮明揭示戰後美術館風采的「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1951)、故鄉的「羽島市廳舍」(1959)、飛簷生氣勃勃的「枚岡市廳舍」(1964)等。這些舒展式的設計正是發展中的戰後日本象徵。屬於民間建築的「鹽野義製藥研究所」(1961)等也一樣。「松本幸四郎宅邸」(1957)是現代建築風格的宅邸。事務所規模擴大後依然接受住宅建案是坂倉的政策。室內的低座椅也是事務所設計。負責設計這種低座椅的長大作後來自行創業,成為一位戰後代表性室內設計師。

在柯比意的日本弟子中,坂倉可說是最為實踐他的「設計家具到城市」精神的人。從都是人類在使用這個觀點來看,家具與建築並無不同。坂倉始終相信,回到這個原點的建築師,他們的設計會一點一點讓世界更美好,而他的弟子們也都繼承了這種態度。

名作「塔之家」(1966)是東孝光在坂倉的大阪分所工作時,被派去負責巨大的新宿西口廣場,因而打造的自住用狹小住宅。不將弟子的個性加以規格化,這種作風或許也是承襲自柯比意吧。

坂倉真是一位強韌的人物。建築雖是工學的、企業的,但並非如此而已。他的作品,即便在日本,也不會喪失原本該有的自由度,而且持續影響了周遭。非科班出身又有獨特思想的坂倉能夠活躍於日本建築界中心,無異反映出從戰前到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期的確是一個激動的時代。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鳴大放的現代建築
現代建築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早之前。前作《東京復古建築散步》1中,我將與今日風格迥異之追求「傳統風格」的建築定義為「復古建築」,它的專業術語是「樣式主義建築」,而跳脫這種常識的建築始於十九世紀末。
一八九○年代,脫離過去樣式的新藝術運動風靡一時。在美國,法蘭克.洛伊.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專門打造不受「傳統風格」束縛的住宅。在日本,分離派建築會於一九二○年成立,宣稱:「我們要奮起,與過去的建築圈分道揚鑣。」一九一九年創校的德國「包浩斯學校」於一九二○年代中期,特別標榜無裝飾且具功能性的現代設計教育。此外,法國的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與德國的路德維希.密司.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也在此時以創新者之姿揚名。一九二六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又稱為「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展覽會」,將機械之美融入奢華的裝飾中。
即便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依然成為一大分水嶺。戰爭破壞了復古主義與精神主義,留下的是國際主義與技術主義。現代建築不再指戰前那種裝飾藝術類的奢侈品,在戰後,它已被當成一種民主主義產物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明顯將現代建築當成世界標準。昭和戰前時期流行在近代建築上搭載瓦片屋頂,這種「帝冠樣式」同參戰一樣,被視為錯誤而遭到檢討。採取傳統樣式的建築全都落伍了,會大興洋房的貴族也不再是貴族了。在美國也一樣,社會普遍接受現代建築是在戰後,而日本對此十分憧憬,拼命追趕於後。
戰後的日本成為現代建築的優等生。直接的和風設計成為禁忌,於是現代中散發日本風情這種戰前以來的做法大放異彩,丹下健三等國際級建築大師陸續誕生。
戰前的復古建築世界中,日本是被動接受的一方,反之,進入現代建築時代後,便不斷出現主動向世界發聲的建築。而能夠探索此祕密的戰後建築於東京高密度存在著。我們就從幾項具特色的設計,說明這些創造新歷史的現代建築有哪些門道。


【現代建築的看點】

外部與內部相連
你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建築?區別內外的牆壁與天花板使用相同素材,然後用一大面玻璃俐落地間隔起來;還經常看到外側模樣與房間形狀相對應的結構。現代建築並不希望用區隔內外的牆壁將人們的活動封鎖起來,也不希望製造太多的裝潢意象而限制人們的活動。因此,現代建築都是透過簡單的操作,讓牆壁所形成的外側空間及內側空間同時變得更理想。

最小的作為,最大的效果
現代建築乍見十分簡潔。這是因為建築師不墨守「向來如此」的陳規,每一根線條皆絞盡了腦汁。我們同時觀察建築的內部與外部,便能看出各種巧思。例如,往外突出的箱型一方面能確保內部空間寬敞,一方面也能作為外側的屋簷;也會發現許多單一部分兼具了多重效果。彷彿在比賽如何用最小的作為做出最高明的成果,非常有趣。

前所未見的形狀
依樣畫葫不會進步,那等同放棄了「現代」所該負起的責任。因此,現代建築會避免讓人輕易連想到昔日建築的外形或裝飾。這種想法無疑為斷絕回頭路,於是出現眾多前所未見的形狀。

讓素材以素顏表現
現代建築不會在表面塗層或貼飾,而是以素材本身的美來令人眼睛一亮。鋼鐵強勁有力、玻璃透明而凸顯空間,混凝土可表現岩石或樹皮的感覺。還有磁磚、鋁、預鑄混凝土、真珠貝等。素材的豐富與手作的質感令人安適。

營造出正在使用機械的氛圍
現代建築中常可見到淡淡重複圖案的冷酷感。窗戶和牆壁從上到下一模一樣,或是上方顯得沉重的「無重力感」,都是一種美學,營造出不把分量、重力當回事的機械式未來感。

表現出組合感
一如前述,現代建築以最小的作為,再加上機械感共同構築而成,特色是地板、梁柱等構成於何處做何處理皆可一目瞭然。「容易了解」而令人心安,更換或翻修也很方便。

可以感受到人的活動
人們在現代建築中活動,因此,現代建築相當重視人們活動時所感受到的空間性。講究扶手的設計便是其中一環。要獲得這種感受,必須在現場實際活動才能體會。現代建築就像人的身體一樣。
以上現代建築的門道,我請攝影師下村信夫專程為本書拍攝出來了,空間的健全感令人驚歎。相信你會為這些構成之美心蕩神馳,也會從這種人類開拓未來的感覺中獲得勇氣。
光從這些照片,你就能感受到她們與最近的建築有所不同吧。尤其現代建築特別重視空間,請你務必親自走訪,肯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如今依然受到喜愛的這些建築,正美麗且保養有道地活著、為人使用著。置身其間,能感覺到生活於那時代的人、創造出那時代的人的蹤影,這讓我們活在此時此刻這件事益發鮮活。不可能再建造出來的戰後建築是東京的最大資產。
那麼,我們出門散步吧。


Yakult Head Office:太空感十足的辦公大廈
養樂多總部大廈
Yakult Head Office
1972
圓堂政嘉 Masayoshi Endo
SRC造 14層、地下2層


展現國民飲料養樂多的安定感

  走在中央大道上,會碰到一座感覺很棒的樓梯。一九七二年,養樂多總公司將總部大樓從八丁堀搬到新橋。雖是十四層樓的大型辦公大廈,但很有服務行人的精神。
  不論踏板、扶手,都被纖細的立體桁架支撐著,彷彿浮在半空中。從地面起就不是以傳統的形狀架起來,那模樣簡直像是集技術精華於一身的太空站。專家為我們拓展了人類的行動模式,讓我們預感到未來將是這番景象。
之所將連接到裡面的樓梯對外展示出來,是為了告訴大家這不是一家封閉的企業吧。下方如裙子般敞開的牆壁、透明的入口等,都在告訴大家這是一幢很容易進入的建築。
  那麼,外牆的綠色代表什麼意思呢?天花板鑲板內外一致地不斷重複,鹵素燈泡讓人連想到醫療設施,這又是為什麼?遠遠眺望,意外地左右對稱,予人古典的安定感。

 乳酸飲料養樂多的誕生源自預防醫學理念,在高度經濟成長期間成為國民飲料。一九六八年起,養樂多公司開始經營職棒球團,形象更為提升,受託設計大廈的建築師將符合成功企業總部大廈的安定感、門面開闊的市民性、致力於生命事業的專家在帶領社會的形象等,整合成這座現代建築。在那個興建自家公司大廈並充分信賴設計專家的時代,許多建築設計都相當具可看性。


●ACCESS
港區東新橋1-1-19
JR「新橋」徒步3分鐘


Tokyo Yamate Church:澀谷中央的現代教會
日本基督教團東京山手教會 Tokyo Yamate Church
1966
RIA建築總合研究所+毛利武信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Takenobu Mouri
RC造 6層、地下1層

從天窗和細縫狀窗戶
射入美麗的天光

在商業設施的夾縫間,竟有如此大的禮拜空間,真是無法想像。四樓以上是禮拜堂,約成正方形的平面上排滿了座椅,然後像包圍起來般,五樓、六樓也有椅子。開口部分僅有細縫狀的窗戶而已,因此,從複雜天花板上的天窗所注入的天光更加眩目了。
平山照次牧師認為,澀谷這裡應該有一間可容納千人集體禮拜的教會才對。他就是前往中國參加二戰,然後戰敗回到日本,於一九四八年成立東京山手教會的人。
一九六六年完工的建物有兩組設計者。一是RIA,原本是「山口文象建築事務所」,一九五三年取「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的首字而改成「RIA」這個很酷的名字,理念是以建築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問題。他在教會所持有的T字形用地後方興建集合住宅,才讓夢想中的禮拜堂能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完成。
另一名設計者是在其餘用地上設計禮拜堂的毛利武信。在邊長不過二十公尺的四方形用地中,為確保內部空間及通往集合住宅的道路,採用四角椎立於四個角落的構造體,且從外部和內部都可直接看出來。懷抱理想的人士與現實格鬥所創造出來的建築造型,不但冷靜,而且受天光照拂而顯得熱情洋溢。

●ACCESS
澀谷區宇田川町19-5
JR、東京Metro地鐵、井之頭線「澀谷」徒步7分鐘
●DATA
週日禮拜 10:15起
New Shinbashi Bldg:戰後巷弄風情猶存的大廈
新新橋大廈(New Shinbashi Bldg)
1971,松田平田坂本設計事務所 (MHS Planners, Architects & Engineers Ltd.)
SRC+RC造 11層、地下4層

刻意讓走道狹窄、內裝複雜,
刺激「想喝一杯」的心情

在夜晚的繁華街區依然出色的建築意外罕見,不過,這幢再開發大廈卻自然無比。
終戰後,新橋車站西口一帶形成東京都內規模最大的黑市,留下密密麻麻的木造建築,萬一發生火災十分危險,於是相關單位打算整個拆除,興建鋼筋混凝土大廈。原住戶可優先入住;建設費就從設於地下的停車場、設於上層的住宅及辦公室收益來支應。在這項合理的再開發計畫下,新建築終於落成了。
入口有好幾處,可經由走廊於內部繞一圈。這是避免造成進駐店家有利不利所下的工夫。天花板不高、走廊不寛等,也是為了怕太時髦而讓人下班後不願順道來這裡喝一杯。樓梯和手扶梯貼上不同顏色的磁磚,令人印象深刻。內部呈現立體的巷弄風情。
將整體拆解成部分後,便會喪失一些東西。外裝也是。不同寬度的網眼以數種單位組合起來,令建物整體統一,卻又去掉了龐然大物的感覺。雲紋效果在單位之間產生。內部發出來的燈光,與反射於玻璃上的外部燈光交織,好不熱鬧。同內部構造一樣,這也是與外圍相互作用的展現。
這幢建築成功兼具了再開發所必要的統一感,以及開發前各自為政的自由感。既合理又將細節處理得很好。


●ACCESS
港區新橋2-16-1
JR「新橋」徒步1分鐘
●DATA
地下一樓到地上四樓這五層樓共有餐飲店、商店等約三百家進駐。

Shizuoha Shinbun & Shizuoka Broadcasting System Bldg.
翩然降臨的未來都市
靜岡報紙暨靜岡廣播東京分部大廈
(Shizuoha Shinbun & Shizuoka Broadcasting System Bldg.)
1967,丹下健三 (Henzo Tange)
SRC+S造 12層、地下1層

扎根於大地的僅有圓筒型天井而已

  圓筒型豎井裡面是電梯和樓梯,向外突出的部分是辦公室空間。這是一幢媒體企業大廈,一九六七年完工,與蜿蜒於旁的首都高速公路相呼應,彷彿當時動漫和雜誌中的未來都市;但不是朦朧靜止的,而是人影不斷移動的都市。
  不僅人影流動,也能感覺得到她將隨著時間而改變。扎根於大地的僅有那棟圓筒型天井而已,除了支撐整體構造,也擔起上下移動及廚房、衛浴等用水空間的功能。因此,突出部分是單純的空間,想必將來可以視需要增加或更換吧。換言之,這是一幢能因應流動新時代的需要,不固定住而可持續變遷的建築。
  那像是接上去的部分以及空白的樓層,似乎就是這種特殊功能的展現。但事實上,突出部分並不具備構造上的功用,也不可能再繼續增建。
  仔細觀察圓筒型天井的頂部,發現背面被斜斜切斷,而且下方的辦公室空間很小。當知道這是法律規定的斜線限制所造成的結果,就不會認為這幢建築的造型特別明快了。一如頂部標上公司名稱讓人留下印象般,這整幢建築就是一座予人現代印象的廣告塔吧。
不過,她不是一幢短期性的建築,丹下健三將他對都市及建築的思想都放進這個造型中了。融入創意、鼓舞未來,也是現代建築的一大功能。

●ACCESS
中央區銀座8-3-7
JR「新橋」徒步1分鐘

Villa Bianca:疾駛的未來感
碧央卡別墅 (Villa Bianca)
1964,堀田英二 (Eiji Hotta)
RC+SRC造 7層、地下2層

明快的機能美
人氣中古名宅

感覺是組合起來的。混凝土橫梁交錯,上面乘載大型玻璃窗。設有螺旋梯。每一層樓均配置開放空間,可以想見那裡就變成了寬敞的露台。露台上那個有細窗並列的八角形比較難懂,裡面是浴室。從外面便能看出它的功能及構造,因此這幢集合住宅的設計算是相當爽快。東京奧運那年完工,位於當時車輛還不多的明治大道旁。
創新的廚房流理檯和整座建物一樣,瓦斯爐、通風扇、水龍頭、瓦斯桶狀的下方收納櫃等,全是組合而成,成為相當有存在感的獨特裝置。
那廚房似乎就要快速開走般,腳的部分纖細得彷彿並未支撐重力,而上面的木製邊緣部分,讓人想起一九六○年前後風靡一時的美國車的巨大尾翼。整體宛如一部工藝感十足的露營車。
當初,面對外面的大玻璃窗內側全是紙拉門。這樣的話,外觀看起來也會像是日本傳統建築的柱與梁的組合。不西洋也不日本,散發一種奔向創新未來的爽快感。一幢自成一格的集合住宅。與周遭社區完全不同,令人感受到民間的活力。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眾所周知的世界文化遺產

國立西洋美術館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
1959 / 1979
本館/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
新館/前川國男 Kunio Maekawa
本館/RC造 2層、地下1層
新館/RC造 2層、地下2層

光的戲劇性演出與勒.柯比意的熱情

本建築於二○一六年,以「勒.柯比意的建築作品──對近代建築運動的顯著貢獻──」之構成資產為由,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戰後,法國政府決定送還因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敵國人財產而變成法國國有財產的「松方收藏品」*,在此因緣下興建了這幢美術館。
用理智來看,會覺得內容與外觀不符。設計者勒.柯比意是超越傳統藝術的二十世紀代表性建築師,而展示內容是以十九至二十世紀初的繪畫及雕刻為主的「松方收藏品」,再加上他所反對的文藝復興以後的學院派藝術。
第一個展示空間「十九世紀大廳」有極富戲劇性的光線演出。抬頭一看,上面有個三角形天窗,戶外光線將天窗的銳角切邊設計強調出來了。
來到這裡之前,會穿過與這裡相反的、天花板低矮的「底層挑空」構造,但之前就已在太陽底下望見這個尖銳的幾何外型了。
造成二樓展示室陰影的,是興建當時不顧日本人反對而專為導入戶外光線所設計的裝置。
思考如何連結建築內外的態度以及工業主義,確實是十九世紀之前沒有的。不過,讓光影進行戲劇性演出這點,則與學院派繪畫的明暗法相通。企圖以嶄新形態來展現一幢超越表面性功能的建築,從這座美術館,我們可以感受到柯比意的這份熱情。

樓梯與斜坡
地板傾斜的斜坡、緩和的樓梯、急陡的樓梯。供人上上下下的裝置不但連結了空間、媒介了功能,也讓人心產生變化。設計者以人的感受性為中心而改編建築原有樣態的心思在此展露無遺。

*松方收藏品:已故日本實業家松方幸次郎於歐洲各地收集的繪畫、雕塑等美術作品。

光的戲劇性演出
美術館內部通常不會有突出與凹入,才能維持均質的光線環境,但這裡卻有戲劇性的陰影。也因此產生了作為展示空間所要面對的問題。目前已加做若干功能補強,一方面保留柯比意的意圖,一方面也讓她成為一座更理想的美術館。

中庭周圍
村野藤吾設計的目黑區綜合廳舍的和室紙拉門,便是應用這種讓間隔富於變化的律動百葉窗設計。柯比意創造出超越理論並讓許多人爭相模仿的造型,為二十世紀的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中庭不可進入)

新館
新館為與坂倉準三、吉阪隆正一起負責本館實施設計的前川國男所設計,1979年完工。身為柯比意弟子,這幢建築有幾何學風格及工業風格,但也實現了均質的展示空間,並且貼近本館所創造的既有環境。從這點看來,前川可說具有師父所沒有的認真與正經。

●ACCESS
台東區上野公園7-7
JR「上野」徒步1分鐘
●DATA
開放時間:
9:30~17:30
週五、六 常設展與企畫展皆到20:00為止
※入場時間為閉館時間前三十分鐘
休館日:週一(逢休假則為翌日)、年終年初
http://www.nmwa.go.jp

本館為日本國內唯一一幢由勒.柯比意大師所設計的建築作品,並於2007年成為戰後建於東京都內的建築中第一個獲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的作品,2016年更成為東京地區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遠眺可望見箱型建築上有個三角型天窗。


建築師物語
坂倉準三 Junzo Sakakura (1901-1969)

岐阜縣出生,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1931至36年遠赴巴黎,於勒.柯比意的事務所工作。回國後,1937年為了打造巴黎世界博覽會的日本館而再度前往法國。1940年成立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本書未介紹的現存作品有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鎌倉館本館(神奈川縣鎌倉市,1951)、岡本太郎紀念館(東京都澀谷區,1953)等。
【本書介紹:塞雷納別墅→P.92/現代別墅→P.96/宮崎縣東京大廈→P.126/東京法語學院(舊東京日法學院)→P.142】

承繼柯比意的思想,從設計家具乃至城市
  不可思議的是,身為最成功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所長,坂倉準三竟然不是建築科系出身。這種事在日本,除了社會尚未定型的明治初期以外,當屬異例。
坂倉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文學系,專攻美術史。在學期間閱讀勒.柯比意的書,生起向他學習的念頭。1929年赴法,1931年起在柯比意的事務所工作了五年。
  1940年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成立。戰後,他從南海電鐵的工程開始,陸續參與東急的澀谷、小田急的新宿、近鐵的名古屋等以各公司為主幹的車站周邊大規模整備工程,積極從事都市計畫方面的工作。
  公共建設名作也相當多。鮮明揭示戰後美術館風采的「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1951)、故鄉的「羽島市廳舍」(1959)、飛簷生氣勃勃的「枚岡市廳舍」(1964)等。這些舒展式的設計正是發展中的戰後日本象徵。屬於民間建築的「鹽野義製藥研究所」(1961)等也一樣。「松本幸四郎宅邸」(1957)是現代建築風格的宅邸。事務所規模擴大後依然接受住宅建案是坂倉的政策。室內的低座椅也是事務所設計。負責設計這種低座椅的長大作後來自行創業,成為一位戰後代表性室內設計師。
  在柯比意的日本弟子中,坂倉可說是最為實踐他的「設計家具到城市」精神的人。從都是人類在使用這個觀點來看,家具與建築並無不同。坂倉始終相信,回到這個原點的建築師,他們的設計會一點一點讓世界更美好,而他的弟子們也都繼承了這種態度。
  名作「塔之家」(1966)是東孝光在坂倉的大阪分所工作時,被派去負責巨大的新宿西口廣場,因而打造的自住用狹小住宅。不將弟子的個性加以規格化,這種作風或許也是承襲自柯比意吧。
  坂倉真是一位強韌的人物。建築雖是工學的、企業的,但並非如此而已。他的作品,即便在日本,也不會喪失原本該有的自由度,而且持續影響了周遭。非科班出身又有獨特思想的坂倉能夠活躍於日本建築界中心,無異反映出從戰前到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期的確是一個激動的時代。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