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基本讀本 | 誠品線上

台灣史基本讀本

作者 蔡正元/ 張亞中
出版社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台灣史基本讀本:「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認識台灣不可不知台灣史」、「台灣史是什麼,而非應是什麼」,「導正目前台灣史教材缺失、還原其應有面貌」,是本書出版的動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認識台灣不可不知台灣史」、「台灣史是什麼,而非應是什麼」,「導正目前台灣史教材缺失、還原其應有面貌」,是本書出版的動機。本書分為「早期台灣、清朝治理、日本殖民、民國治理」四大單元,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議題,為一全方位認識台灣史的基本讀本。本書章節結構安排參考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亦可做為高中歷史學習課本或教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蔡正元1953年出生於台灣省雲林縣北港鎮,祖先於1621年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青陽鎮移民台灣島。學歷:清華大學(北京)法學博士候選人、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士。經歷:中國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中央常務委員、發言人。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代表。現任:財團法人孫中山紀念圖書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著有《台灣島史記》百萬字巨著。張亞中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孫文學校總校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常務理事、中華人間佛教聯合會常務理事、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已出版專書二十餘冊。長期關注歷史文化教育與兩岸關係,不僅著書立說,亦長期推動社會教育與政治理想,在阻擋台灣「去中國化」,深耕中華文化、弘揚孫文思想、推動兩岸和合等工作上投入大量心力。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蔡序:摒除偏見,重新認識台灣 序及前言:重讀真正的台灣史第一單元 早期台灣 第一章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社會 壹、史前文化與考古發現 貳、原住民的出現與文化 第二章 荷西占領時期 壹、大航海時代下的台灣 貳、荷蘭殖民時期 參、西班牙占領台灣北部時期 第三章 明鄭治理時期 壹、南明時期與鄭成功攻台 貳、台灣的開發 參、明鄭的衰亡 第二單元 清朝治理時期 第四章 全面大開墾時代開啟 壹、大量移民入台 貳、土地開墾與水利建設 參、農業與商業發展 肆、行政體系的建立 第五章 社會群體關係 壹、漢人與原民的關係 貳、械鬥與民變 參、社會流動與文化發展 第六章 開港以後台灣的變遷 壹、開港後的國際貿易發展 貳、農商帶來的社會變遷 參、西方文化的進入 第七章 開港之後的涉外爭議與現代化建設 壹、涉外事件及其意義 貳、開港之後的現代化建設 參、馬關條約 第三單元 日本殖民時期 第八章 軍事掃蕩階段 壹、台灣民主國的敗亡 貳、乙未戰爭及遺緒 參、「糖與鞭」的統治 肆、對原住民的屠殺 第九章 掠奪式的殖民統治 壹、土地、樟腦、鴉片的壟斷 貳、交通與水利建設 參、壟斷香蕉和鳳梨 肆、社會風俗與教育 第十章 台灣民間爭取政治權利階段 壹、台灣總督權限的調整 貳、爭取政治權益的風起雲湧 參、文化發展 第十一章 侵略戰爭階段 壹、皇民化運動 貳、工業化與基地化 參、積極參與侵略戰爭 肆、參戰的悲歌與代價 第四單元 民國治理時期 第十二章 台灣光復 壹、主權的轉移及治權的接收 貳、台灣回歸的國際法依據 參、台灣人回復中國人身分 第十三章 一九四五至四九年的治理 壹、陳儀的施政 貳、二二八事件的經過摘要 參、二二八事件因素探討 肆、二二八事件後來的影響 第十四章 一九五○與六○年代的治理 壹、美國戰略利益下的台灣地位 貳、經濟建設 參、民主政治與社會的變遷 第十五章 一九七○與八○年代的治理 壹、外交處境 貳、民主的深化 參、經濟發展 肆、多元文化的發展 結語:以正知摒棄偏見,以包容迎向未來

商品規格

書名 / 台灣史基本讀本
作者 / 蔡正元 張亞中
簡介 / 台灣史基本讀本:「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認識台灣不可不知台灣史」、「台灣史是什麼,而非應是什麼」,「導正目前台灣史教材缺失、還原其應有面貌」,是本書出版的動
出版社 /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01938
ISBN10 / 9869701930
EAN / 9789869701938
誠品26碼 / 2681702527002
頁數 / 43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重量(g) / 498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認識台灣不可不知台灣史」、「台灣史是什麼,而非應是什麼」,「導正目前台灣史教材缺失、還原其應有面貌」,是本書出版的動機。本書分為「早期台灣、清朝治理、日本殖民、民國治理」四大單元,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議題,為一全方位認識台灣史的基本讀本。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及 前 言
重讀真正的台灣史
老子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私,不以人的意願好惡而轉移;但是我們卻看到,人們往往以自己的意願或好惡來詮釋歷史,甚而刻意曲解歷史。
任何一部歷史,其間都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輝面與黑暗面,但也有可能透過歷史的詮釋,狗熊成為英雄,昔日豪傑卻成為千夫所指;烈士孤墳無處可尋,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者卻是比比皆是。這不能怪罪於一般人民,其責任與業力全在書寫與詮釋歷史者的身上。
人的認同絕大部分是「建構」而成的,「史觀」是認同建構的絕對重要部分。台灣的歷史教育一開始就有著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意圖,一九九七年(民國八十六年)剛開始推動「認識台灣」課程時,幾乎沒有人反對,不論是所謂的外省人或本省人,都認為人應該多瞭解一些台灣史。但是到後來才發現,這卻是台灣「去中國史」進程的開端。主其事者利用手上的權柄,以台灣主體為名,把台灣史從中國史中抽離出去,而以獨立的脈絡敘事,把「台灣史」定位成「國史」,讓兩岸形成「一邊一史」的認同結構。
推廣「一邊一史」並曲解台灣史的人,大略可分為兩類:一是為獨立建國而必須要建構「去中國化」的台獨史觀;另一種則是為了要打倒從大陸來台的中國國民黨。兩者目的雖不盡相同,方法卻是一致,即透過「台灣史」的撰寫與詮釋,以期完成其政治目的。這二十多年來,台灣史成為為政治意識形態服務的工具,錯誤的研究報告、隱藏真相的歷史事實、錯亂的歷史詮釋,的確在台灣造成「去中」的效果,並透過對日本殖民統治的美化、醜化國民政府來台後的作為,成功地讓年輕學子在認同上產生巨大的改變。
不僅是教科書,隨著民進黨取得執政權,一些台獨史觀的學者也逐漸占居教育、學術或教學樞紐地位,掌握了資源分配的權力,也使得不同觀點的學術界新進,不敢碰觸此一議題。政治人物不喜讀書,對歷史不求甚解,為求選票,媚俗討好,因而既無知識,也無興趣去瞭解台灣歷史的真相,反而輕率地認同已經行之有年的「政治正確」。
誤讀台灣史是台灣的全面性現象,即使馬英九總統任職八年(2008-2016)期間,也未能堅持對歷史課綱做任何一個字的微調。以訛傳訛、積非成是,經過一、二十年的政治社會化過程,若干謬誤的台灣史觀點已成為「政治正確」,這也使得認同問題成為台灣社會難以癒合的傷口。台灣也從解嚴後,一九九○年代起進入一場由「認同問題」而引發的「民主內戰」。這場內戰用的不是槍砲,而是選票,內戰打的不僅是「政權的爭奪」,更包括「我是不是中國人」,以及由這個身分認同所引發的「統」、「獨」,還是「維持現狀」的台灣前途爭議。二○一六年民進黨獲得全面執政,標示著這場認同的「民主內戰」,透過台灣史的教育,結果已大勢抵定。
這一場因認識台灣史而引起的認同內戰,使得台灣社會撕裂,影響團結與發展,而其結果卻會使得另一場迄今仍然存在的「兩岸內戰」,和平曙光更是遙遙無期。明確地說,如果不能理性認真面對歷史認同問題,台灣終將永無寧日。
「立場不必中立,態度必須客觀」是我們在面對歷史認同問題時所必須堅守的信念。每個人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自然有不同立場,但是在面對歷史問題時,我們必須客觀地檢視,瞭解歷史「是什麼」,而不是「應是什麼」;認識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麼,而不是想著如何刻意曲解歷史來遂行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
本書就是以這樣的信念撰寫,既希望能讓社會瞭解台灣史的真實面貌,又希望能夠為台灣社會的和諧做出棉薄貢獻。
本書得以出版也是時運福至,因緣俱足。為了讓中華文化、本國史與立國思想在台灣留下一些火種,孫文學校決定編寫有關中華文化、本國史、孫文思想、台灣史四套文史哲叢書,前三套已順利進行,正在愁如何撰寫一本客觀且真實的台灣史時,二○一八年(民國一○七年)初有緣拜讀好友蔡正元兄所撰的百萬字《台灣島史記》巨著,如獲至寶並深受啟發,原本希望將其納入孫文學校出版的文史哲叢書,但因該書已交由香港中華書局發行,未來在台灣也可能不易接觸。在與正元兄溝通後,由我代為執筆,共同撰寫《台灣史基本讀本》一書。本書絕大部分的資料數據均參考《台灣島史記》,如果將本書視為《台灣島史記》的節錄本也無不可。不同於《台灣島史記》是以編年體的方式寫作,本書則是以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教科書所規定的課綱為依據撰寫,希望能夠作為年輕學生的歷史課本或讀物,也方便讀者能夠以時序主題並重方式,瞭解該一議題的歷史脈絡及意義。
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對台灣社會普遍重視且具重大爭議的議題,擴大其寫作篇幅,讓讀者可以完整而清晰的瞭解議題的原貌、過程及影響,從而期許原本已有立場的讀者,從每個階段台灣史的起承轉合、因緣脈絡能夠得到足夠的資訊,再思評價。
重閱高中歷史課本與若干台灣史著作,以下是二十個重大爭議問題,均將在本書中一一呈現其原貌:
一、多年以來,台灣的教育部課綱委員會明確要求各教科書必須述明台灣是多元文化,受原住民、荷蘭、西班牙、中國漢人、日本及西方的影響,而不准寫「台灣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究竟何者正確,本書將以事實為根據說明。
二、為了建構台灣的主體性,幾乎所有教科書都無「漢人來台」此一章節,在介紹完原住民後,就直接跳到荷蘭、西班牙來台,然後就是鄭成功來台,在談及清朝治理台灣期間,又有「渡海禁令」之說。若真有此事,為何到清朝時期,已有兩百多萬人在台灣生根落葉?這些人應該不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吧!先民為了開拓新天地而渡海來台,這一段胼手胝足、可歌可泣的歷史,就在當今為求「政治正確」的論述中被埋沒忽視了。本書將會介紹這一段先民的移民史。
三、幾乎全部教科書都說,在台灣開港以前,清朝對台是「消極統治」、「為防台而治台」,官員治台也是輕忽腐敗,致使誇張地說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並將其詮釋為「反清復明」的民族運動,或反對「外來政權」壓迫的政治抗爭,或為「官逼民反」的義行。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幾乎所有教科書從來沒有清楚說明,在清治台灣兩百多年間,台灣人民如何全面大墾荒,幾乎將全台均開發為可用的田地。此一可比擬美國「大西部開發」的波瀾壯闊偉大成就,沒有清廷的積極配合及有效管理,如何能夠做到?台灣幾次重大「民變」的本質為何?這也是本書要處理的問題。
四、幾乎全部教科書也在說,由於當時種種限制,「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因而現在絕大多數台灣人都有平埔族血統,已非純粹的漢人;更有政治人物因而引以為台灣人是「南島語族」,「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論述依據。這樣的見解是否正確?本書將清楚說明。又為了政治正確,將目前總統府、外交部前的大道取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如果知道在台灣根本就沒有凱達格蘭這個民族,會如何想?
五、有的教科書為了要凸顯台灣獨立的可行性,特別說荷蘭時期有「大肚王國」,鄭經在台灣成立「東寧王國」、「東寧政府」,以作為台灣曾有獨立國家的「事實」。事實是否如此,本書將一一解釋,並說明為何鄭氏統治台灣期間,應以「明鄭時期」的簡稱較符合歷史的敘述方式。
六、幾乎所有教科書都沒有處理清廷、漢人與原住民三者之間的連動關係。在眾多教科書裏,清廷與漢人都是欺壓原住民的罪魁禍首。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滿清由於是少數民族出身,對原住民的關注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而與原住民爭地的漢人的表現卻是令人汗顏的,這是現有教科書不會去處理的問題。
七、絕大多數教科書肯定日本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但卻很少教科書清楚地說明,日本建設台灣是用誰的錢、誰的資源,從台灣拿走了多少?對日本帝國主義做出什麼樣的貢獻?為何不准日本人吸食鴉片,卻讓台灣人吸食?日本「現代化」、「工業化」台灣的目的為何?而相對於滿清政府只有給錢,一九四九年的民國政府是帶著黃金、大量物資、國寶重器來到台灣。清政府和民國政府對台灣的態度與荷蘭及日本是完全相反的,前者是家人,後者是外人。本書會提供具體數字供讀者參考比較。
八、直到今日,不少人認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人就是日本人,並以曾有此經歷為榮。但是絕大多數教科書沒有告訴青年人,當時台灣人的真實身分是什麼?與日本人的差距在哪裏?日據時期的台灣人是「屬民」,而非「公民」;「島人」是當時台灣人的法律身分,而不是日本人的「和人」,即使是為日本作戰的志願兵,所受的待遇也與日本兵有天淵之別,本書將清楚地為大家介紹兩者的差異。
九、有學術研究說,台灣的地方自治能夠成功,是因為在日據時期台人就有參與地方選舉的經驗。事實是如此嗎?已經到了日據時期末期,殖民政府才開一個窗口,台灣民眾四百多萬人中只有兩萬人有投票權,設有一大堆天花板限制,而且很快就關上了。本書會告訴讀者,什麼是殖民地式的「民主」。
十、馬英九任內對歷史教科書不敢撥亂反正,但曾有課綱微調的討論,其中一個點就是慰安婦到底是「自願」還是「被迫」。由於馬英九當時卻連「微調」也不敢堅持,最終決定「新舊課綱」均可使用,使得此一議題仍舊處於爭議階段,本書也會處理此事,做一清楚說明。
十一、很多人說,台灣人當時是被迫參戰,但是看到資料顯示,當日本陸軍徵兵一千,第一次就有四十多萬台籍青年報名,第二次又有超過六十萬名報名時,是否還會認為日本的皇民化教育並不成功?能否瞭解台灣人希望透過當兵取得與日本人同樣身分待遇的期待?台灣人的認同何時發生轉變?這是本書要處理的問題。
十二、殺人如麻,視台灣人為「貪生、怕死、好面子」的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為何其銅像迄今仍安座在台灣博物館內,而沒有人去質疑是否應將其拆除,卻只是要拆除中正紀念堂內為台灣做出具體貢獻的蔣介石銅像,這是什麼樣的思維?我們必須瞭解其中的緣由,這是所有教科書都沒有、也不容許處理的問題,本書將一一探究。
十三、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應該如何簡稱,是「日治時期」還是「日據時期」?一字之差,表達出不同的歷史詮釋與史觀。「日治」用法,是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日據」用法,則是接受日本殖民統治雖為事實,但認為其取得台灣的法源是不正當的。本書並非只是用主觀性的史觀道德情感理由來申述,而是提出國際法的證據來說明,為何使用「日據」簡稱較為合理與合法。
十四、台灣不少教科書及學者,喜歡並堅持用「終戰日」而非「台灣光復日」來定義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本書將說明,「終戰日」只是日本人自己日後所創造出來,為「無條件投降」遮羞的詞彙而已。本書將從國際法律文件中的法律角度說明,為何使用「光復」而非「終戰」才是正確。
十五、二二八事件是個歷史悲劇,在兩蔣時期政策性的隱晦不談,後蔣經國時期到前李登輝時期,隨著解嚴,二二八非但不是禁忌,反而成為顯學,但是事實真的如目前政治正確的「官逼民反」、「大屠殺」、「蔣介石是元兇」嗎?還是整個事件的詮釋是「官民聯合大撒謊」下的產物?因為這件事對台灣的重要,本書特別用約一萬字來陳述,未來還會再出專書,以讓此一重大議題能夠還原其真正的面貌。台獨論者總是將二二八事件作為其推動台獨的起點,並將一九四七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與一九四九年以後發生的「白色恐怖」,這兩件在本質上不同的事情混在一起談,其謬論及訴求為何?本書也將清楚分析說明。
十六、綠營人士要求教科書必須講授「台灣地位未定論」,絕大多數教科書也跟著照辦,台獨人士更以「台灣地位未定」作為其推動台獨的理論依據;也有人認為當時日本只是放棄台灣澎湖,而沒有歸還給中華民國,日軍只是向盟軍投降,而不是向國軍投降。本書將用不少篇幅,從專業的國際法觀點予以一一駁斥。
十七、一九四九年以後兩岸既分治又對峙,美國曾是民國政府最重要的盟友,但也是「台灣地位未定」的倡議者。幾十年來,民國政府的國際地位隨著美國的意願而發生轉變,而且愈變愈低。一般教科書在討論這些轉變時,只是輕描淡寫的帶過,但是本書認為這是一個絕對重要的課題,對於瞭解美國的對台政策有絕對的助益,因此,本書也會用相當篇幅介紹。
十八、蔣介石在抗戰結束,將台灣人視為中國人,讓台灣人從戰敗國的同謀共業者,搖身一變為戰勝國的國民,而使得台灣人民免受戰爭的責任與道德追訴。一九五○年代蔣介石帶領台灣成功抵擋中共對台的武力解放企圖,確保了台灣的安全;發行新台幣、推動土地改革、九年國教、成功的經濟建設,讓台灣在一九六○年代享有十年的黃金歲月,但是部分台灣民眾卻視其為仇讎,要除其塑像,拆其紀念堂,毀其名聲而後快。無論朝野高官,卻向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雕像膜拜,是台灣人民的無知,還是無情?是刻意被操作,還是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更嚴重的媚日情結作祟?看完本書,即使仍有立場,但是應該也能有一把尺,判斷部分民眾如此「媚日恨蔣」的真實原因為何?
十九、有不少教科書把台灣經濟成長的原因,歸功於日本留下的建設,以及美援的功能,卻對當時的經濟政策規劃輕輕帶過,並絕口不提關鍵性的功臣。教科書似乎刻意遺忘,台灣在戰後美軍的大轟炸中變得如何破損,美援固然有功能,但畢竟只是一個因素,沒有一個安定且穩定的環境、全民努力的奉獻、技術官僚的戳力從公,台灣怎麼可能有起飛的黃金十年?如何能夠成為亞洲四小龍?本書會將台灣經濟發展的因素一一呈現,讓讀者瞭解成功不是天上掉下來,不是美國人給的,更不是日本人留下的。
二十、多年前,大陸觀光客到台灣來,盛讚「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西方也認為台灣保留了最多且美好的中華文化元素。如果沒有當時政府推動國語與中華文化運動,台灣今天的文化面貌又是如何?本書的書寫範圍界定在一九八八年蔣經國去世以前,因而並沒有對一九九○年代以後民進黨等泛綠人士如何以「台灣主體性」、「多元文化」進行「去中國化」、「去中華文化」的解構過程有所描繪。但是可以從本書中看到, 一九九○年代以前,除了國際政治以外,台灣在文化、經濟、民主都是領先大陸,但是後來的台灣自己把優勢毀掉,部分台灣政客與學者的無明理盲、權力利益的自私,帶著台灣走向沉淪,是否為重要原因?或許從台灣史的誤讀,可以看出端倪一二。
知識需要推廣,觀念需要傳播,台灣史的真實面貌應該用各種方式呈現,為此孫文學校曾開設「台灣史專業講師認證班」,由《台灣史島記》的作者蔡正元先生親自面授,邱毅及其他多位專家就相關議題做錄影式的視聽教材,以作為青年學子、授課教師及海內外對台灣史有興趣的朋友閱聽之用。
另外,本書幾個寫作規範亦一併說明如下:一、歷史撰寫盡量避免述及當代議題,本書也謹遵此一原則,避免撰寫這一代的事物。一代為三十年,所以本書的撰寫期間,是從台灣史的開始到三十年前,也略是蔣經國時代的結束。不過,由於歷史是連貫的,有其關聯脈絡,因此,在需要時,本書會將一九九○年代以後若干發展,簡單陳述,以方便讀者瞭解後來的發展與影響。二、在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殖民台灣時,使用「中國移民」,因為當時中國仍未統治台灣,但是在明鄭以後,因台灣已屬於中國,則用「漢人移民」來表述。三、在使用年代方面,本書以西元為主,當時統治者的紀元為輔,除非一節中出現跨越不同紀元的年,年代第一次出現時,西元與紀元並寫,以後僅寫西元,以節省字數。四、中華民國時期,以行憲日為標準,一九四七年底以前,因為是訓政時期,稱之為「國民政府」,即國民黨所主政的政府,但是在制憲以後為憲政時期,則稱「民國政府」,其意為中華民國政府。五、本書以直排方式印刷,以符合傳統中文閱讀方式,但文中有數字部分,除年代時間及四位數以下者以中文書寫外,其餘則以數字呈現(如某人生卒時間及任職期間,或百分比數字等)以避免干擾讀者閱讀,若有必要,本書也會以中文數字呈現大約數額,而將具體數字在括號內呈現,以方便閱讀及記憶。
知識可以改變認識,認識可以減弱我執,是本書寫作的信念。佛有言:「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面對千年的暗室,我們並不需要千年,當燈點亮的剎那,暗室就即刻放光明。《台灣史基本讀本》的出版,就是希望為台灣點一盞燈。
作為本書的作者之一,學養仍有不足,不對之處,亦請不吝指正,也很感謝正元兄對若干觀點的包容。相信正元兄與我一樣,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能夠喚起大家重視台灣史的研究與閱讀,畢竟,要先能真正瞭解自己的過去,才能有更大的能量去展望未來。

孫文學校總校長
張亞中 謹識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