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墨大師張大千: 從仿畫到被仿畫, 三載敦煌面壁創人未所能, 宛若飛仙躍向國際, 中西合璧的書畫聖手 | 誠品線上

潑墨大師張大千: 從仿畫到被仿畫, 三載敦煌面壁創人未所能, 宛若飛仙躍向國際, 中西合璧的書畫聖手

作者 盧芷庭/ 周麗霞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潑墨大師張大千: 從仿畫到被仿畫, 三載敦煌面壁創人未所能, 宛若飛仙躍向國際, 中西合璧的書畫聖手:堅守傳統╳融合現代揚名世界的國畫大師他,是天才型的繪畫大師,被譽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堅守傳統╳融合現代 揚名世界的國畫大師 他,是天才型的繪畫大師,被譽為當代第一大畫家; 他,是中國書畫的第一把交椅,一生為國畫鞠躬盡瘁; 他,是將中國書畫引向世界的推手,踏出國門名震國際。 本書為您獻上張大千書畫般的藝術人生! ▎四處遊學開拓眼界,傳奇經歷難再仿 ──超強的感知、感悟能力與記憶,每下一筆皆如有神 出身書香世家的張大千曾拜書法大家曾熙、李瑞清為師,母親與兄長的耳濡目染為他奠定喜愛繪畫的基礎。他遊學日本探究日本畫源泉吸收長處,他曾遭遇土匪封為百日師爺,也曾為情所困突發奇想出家為僧,見多識廣讓他的心靈昇華,成為雲間的留白、松枝的遒勁。 ▎另闢蹊徑行銷自我,出售仿畫打響知名度 ──我是假的,我肯定是假得最好的! 張大千臨摹石濤維妙維肖,宛若石濤再世。他經常仿製石濤山水畫出售,甚至騙過專業收藏家;他豪不避諱在眾人面前拆穿大家認為的「真跡」是他的仿畫,卻因此廣結名流展現其高超的交際手腕。 ▎亂世遠赴敦煌臨摹壁畫,中國繪畫的「文藝復興」 ──感受巧奪天工之美,只能踩著黃沙惡土與高築的債臺上去 他醉心於石窟的壁畫中,沉浸在橫舉琵琶的滿壁飛仙與堆積千年的藝術歷程,以俗世之筆為莫高窟進行嚴謹的編號,為敦煌石窟壁畫的保存做出卓越的貢獻,修復壁畫、缺漏考訂、歷代畫派源流……拿著燈微弱火反覆觀摩許久才能畫上一筆,緩慢累積的每一筆畫,都為「敦煌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鑑賞的神手、字畫的法官 ──洞察真偽悉知鑑技巧「見、識、知」 愛畫成痴的他練就了一身鑑別真偽的能力,從紙張出產年分、墨水產地、毛筆掌故,不僅在自己使用時講究,還是要鑑別真偽,每一根毛邊皆逃不出他的法眼。 ▎建立國際地位,會見畢卡索 ──棲身海外各國舉辦畫展,收服世界人心 迫不得已旅居海外的張大千仍持著中國文人的生活,世人驚嘆他深厚的藝術和超人的天才慧敏,海外畫展不斷,聲譽名揚世界,他仍在探尋藝術的無窮境界,使傳統國畫與東方藝術躋身國際。 巴黎羅浮宮與畢卡索意外相會…… 東方宗師與西方泰斗之間看似不同卻有許多像似之處, 舊技新法融會貫通,無論地界,各領風騷! ★本書特色:張大千結合中國傳統技法與西方現代的繪畫技巧,被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國畫大師」,同時也是匯集詩書畫三者並蓄的佼佼者,即便揚名國際,仍不斷提升自我,突破晚年眼疾的限制,開創獨有的「潑墨技法」,為中國藝術史再畫下一筆濃墨,具有傳奇性充滿故事色彩的一生,值得一探究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盧芷庭 周麗霞盧芷庭,喜歡鋼琴、水彩畫、踏青、閱讀,是個充滿浪漫氣息的藝術生,嚮往優雅精緻的單身貴族生活,因此至今沒有戀愛的打算。 周麗霞,專職編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降生之初飽受苦難 母親啟蒙愛好繪畫 寫字換來衣食無憂 離開內江出外求學 深夜探險樹立威信 遭遇土匪封為師爺 前往日本繼續求學 名師指點技藝大進 突發奇想出家為僧 重返上海再拜名師 九弟出走終生遺恨 模仿石濤舉世無雙 探索奧妙結識名流 首次舉辦個人畫展 遊歷黃山開宗立派 辭職離蘇定居北平 刻苦研究鑒賞技法 國家罹難心生憤恨 遊歷邊塞考察敦煌 面壁三年終成大器 抗戰勝利考察西康 荷花出水畫贈潤之 印度考察苦中作樂 移居南美定居巴西 與畢卡索結下友誼 榮獲金獎名揚世界 勇於突破再創輝煌 積極弘揚中國文化 離開巴西移居美國 回到臺灣定居雙溪 隔海相望心繫故園 精心創作《廬山圖》 一代宗師溘然長逝 附錄:張大千年譜

商品規格

書名 / 潑墨大師張大千: 從仿畫到被仿畫, 三載敦煌面壁創人未所能, 宛若飛仙躍向國際, 中西合璧的書畫聖手
作者 / 盧芷庭 周麗霞
簡介 / 潑墨大師張大千: 從仿畫到被仿畫, 三載敦煌面壁創人未所能, 宛若飛仙躍向國際, 中西合璧的書畫聖手:堅守傳統╳融合現代揚名世界的國畫大師他,是天才型的繪畫大師,被譽為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6279
ISBN10 / 6263326271
EAN / 9786263326279
誠品26碼 / 2682227636002
頁數 / 22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2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張大千結合中國傳統技法與西方現代的繪畫技巧,被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國畫大師」,同時也是匯集詩書畫三者並蓄的佼佼者,即便揚名國際,仍不斷提升自我,突破晚年眼疾的限制,開創獨有的「潑墨技法」,為中國藝術史再畫下一筆濃墨,具有傳奇性充滿故事色彩的一生,值得一探究竟。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張大千(一八九九至一九八三年),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番禺。深受眾人愛戴的偉大藝術家,特別在藝術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

  一八九九年五月十日,張大千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十八歲時,張大千隨兄張善孖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二十歲時,由日本回國,寓居上海,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農髯、李瑞清為師,學習書法詩詞。接著因婚姻問題,削髮出家,當了一百多天和尚。還俗後,即以其佛門法名「大千」為號,從此全身心致力於書畫創作。

  一九二〇年代,張善孖、張大千在上海西門路西成里「大風堂」開堂收徒,傳道授藝,所有弟子們皆被稱為「大風堂門人」,簡稱「大千畫派」。

  一九三〇年代,他在藝術上更是趨於成熟,工筆寫意,俱臻妙境,與齊白石齊名,素有「南張北齊」之稱。一九四〇年代,張大千赴敦煌之後,畫風也為之一變,善用復筆重色,高雅華麗,瀟灑磅礴,被譽為「畫中李白」、「今日中國之畫仙」。

  一九四九年,張大千赴印度展出書畫,在印度期間他臨摹研習了印度的石窟壁畫,其後他輾轉於香港、臺灣、日本等地開畫展。此後便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

  一九五七年,他榮獲了國際藝術學會的金牌獎,被推選為「全世界當代第一大畫家」,並被世界輿論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中國畫大師」,贏得了巨大榮譽。

  一九七六年,返回臺北定居,完成巨作〈廬山圖〉後,不幸於一九八三年四月二日病逝,享年八十五歲。張大千是天才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歷「師古」、「師自然」、「師心」的三階段。四十歲前「以古人為師」,遍臨古代大師名蹟,從石濤、八大山人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諸家乃至敦煌壁畫;四十歲至六十歲之間以自然為師;六十歲後以心為師,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受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獨創潑彩畫法,墨彩輝映的效果使他的繪畫藝術在深厚的古典藝術底蘊中獨具氣息。

試閱文字

內文 : 面壁三年終成大器
  再次進入敦煌之後,張大千就開始了長達三年的臨摹壁畫的工作。其實他為敦煌石窟做編號,也是為觀摩這些壁畫做準備工作,以免臨摹起來雜亂無章。
  這次,他除了邀請老友中央大學教授謝稚柳同去敦煌外,還寫信叫來了在北平的學生肖建初。
  張大千對大家說:「大家都到齊了。從去年以來,我們主要是為莫高窟編號,考訂壁畫年代,熟悉各洞情況。這次主要任務就是臨摹壁畫。我和你們謝老師商量了一下,看來大家對洞內的情況都已經比較熟悉了,我們現在開始著手臨摹復原工作。」
  看到學生們一臉躍躍欲試的神態,張大千又嚴肅地說:「不能高興得太早,熟悉了,不一定掌握得住。有的壁畫時代雖近,但造型、設色卻有區別,你們一定要注意。」
  說著他帶大家走進第一五一號窟內,指著一幅供養女像說:「就拿這幅畫來說吧,這是一幅晚唐之作,人物體型健美,線條流暢,設色多變,算得上是莫高窟內的極品。但是,她與晉魏的侍女像有什麼區別呢?各個朝代的壁畫又各具什麼特點呢?」
  隨後,張大千逐一給學生們詳細講解了各朝各代在作畫時的風格以及技法上的特點。
  張大千不僅進行臨摹工作,他還計劃要對壁畫進行復原和補齊殘缺的部分,還要分類比較,確定壁畫創作的年代,考訂各個不同朝代的衣飾習俗、畫派和源流。
  等到進入洞窟之後,大家才知道這項工作的艱鉅性。這裡不是寬敞的畫室,有的洞窟低矮狹窄,要半躺著身子才行;而有的畫是刻在很高的地方,要爬上特製的高凳才能看清;有時候,需要拿著手電筒,反覆地觀摩許久才能畫上一筆。在空氣窒悶的洞內,待久了會頭昏腦漲;而到外面透氣,又被耀眼的陽光照得金星亂冒。
  他們廢寢忘食,克服重重困難,清晨即起,帶著乾糧入洞工作,直到晚上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有時甚至晚上還要加班。往床上一躺,頭痛、手痛、腰也痛,再也不想動一下了。
  張大千不僅自己要畫,還要管理大家,人家累了就休息了,而他還必須計劃明天的事。後來他回憶說:「朝夕浸沐其中,已至忘我之境,當時也不覺得辛苦,也渾忘了人間時日。」
  有一次他問:「今年,今年是什麼年?」
  有學生回答:「一九四二年了。」
  張大千只含糊地「哦」了一聲。
  為了排解心中的寂寞,他號召大家休息時就讀一讀古人的經典。於是在昏暗的燈光陪伴下,在大西北肅殺的夜風中,響起了誦讀荀子《勸學》之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三個月過去了,張大千卻還不想結束,他越來越覺得這裡是用之不盡的寶庫。他對那些由線條、色彩和畫面組成的各種天神、金剛、梵女、菩薩、高僧的形象讚嘆不已。他已經臨摹了二十多幅唐代壁畫人物,寄回成都辦了一個「西行記遊畫展」。畫展一開幕,就在成都轟動了。
  張大千計劃要用更長的時間繼續探討石窟藝術的奧妙,苦苦修練,以使自己的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記起《莊子》中的兩句話:「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於是下定決心,既來了敦煌,不闖出名堂絕不回頭!
  夏天炎熱得似火烤,從心裡透不過氣來;冬天漫天黃沙,冰封雪凍。水土不服,生活困難,這些張大千都不怕。有一次他們還險遭土匪搶掠,幸虧躲避及時,才免遭不測。
  張大千臨摹之苦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比如他在臨摹第二十號窟的〈供養人羅庭環夫婦像〉時,因為原畫早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他不僅要臨摹,還要在畫紙上進行復原,歷時竟達兩個月之久。
  張大千除在洞窟裡昏暗的光線下臨摹外,回到住室後還進行背摹,因為他已經對敦煌壁畫到了爛熟於心的境界。
  在考察壁畫時,張大千突然發現,在一幅殘破的宋代壁畫下隱藏著唐代壁畫。原來早時的工匠們常常會在以前的壁畫上重繪壁畫。
  這一重大發現,震驚了考古界和美術界。
  張大千與謝稚柳反覆商量後,決定剝掉那層敗壁,重現內層壁畫的舊觀,還原原來壁畫的真面目。
  剝落前,他倆共同將上層壁畫照原樣臨摹下來。然後剝掉了那幅宋代敗壁,下面露出了一幅敷彩豔麗、行筆敦厚的唐朝壁畫,畫上還有唐咸通七年的題字。
  當時已到花甲之年,中國最負盛名的書法家沈尹默老先生得知此事後,高度讚揚張大千、謝稚柳等人的功績。他專門給張、謝二人寫了一封信,張大千打開看時,展現在眼前的是沈老用那無可挑剔的漂亮書法寫的一首詩:

左對莫高窟,右倚三危山。
萬林葉黃落,老鴉高飛翻。
象外意無盡,古洞精靈蟠。
面壁復面壁,不離祖師禪。
既啟三唐室,更闖六朝關。
張謝各運思,顧閻紛筆端。
一紙倘寄我,定識非人間。
言此心已馳,留滯何時還?

  沈老詩中問「留滯何時還」,張大千和學生們一直「面壁」兩年零七個月才「還」。他們共臨摹了兩百七十六幅畫。
  一九四四年夏末,離開敦煌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這時正是牧草旺、牛羊肥的季節。張大千回過頭來,目光溫柔地看著身後:夕陽、三危山、小溪、晚風中清脆作響的鐵馬鈴。看著這一切,他不由得感慨萬千,一首七絕油然而生:

摩挲洞窟記循行,散盡天花佛有情。
晏坐小橋聽流水,亂山回首夕陽明。

  三月至五月,「張大千敦煌壁畫展」連續在重慶三牌坊官地廟展出。著名畫家徐悲鴻、黃君璧,著名詩人柳亞子,著名作家葉聖陶,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吳玉如等一大批藝術家、文學家、學者都紛紛前往觀看,推崇備至。
  在展會上,柳亞子揮毫題寫了「雲海歸來」四個大字。而沈尹默則再次寫下七絕一首:

三年面壁信堂堂,萬里歸來髯帶霜。
薏薏明珠誰管得,且安筆硯寫敦煌。

  隨後,肖建初攜畫前往西安展出,再次引起轟動。不久,張大千將他臨摹的敦煌壁畫精選了一部分,出版了《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特集》、《敦煌臨摹白描畫》等畫冊。
  表面上,這兩百七十六幅畫就是他「面壁」三年的收穫,但真正的收獲卻是難以估量的,這就是敦煌壁畫在藝術方面的價值。
  張大千說:「敦煌壁畫是集東方美術之大成,代表著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來我們中國美術的發展史,換言之,也可以說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我們的敦煌壁畫,早於歐洲文藝復興約有一千年,而現在發現尚屬相當完整,這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奇蹟。」
  在去敦煌以前,張大千常聽人說,中國文化多受西方影響。但從敦煌回來之後,他就認為這種觀點並不確切。他說:「敦煌壁畫所繪的人物,可以作為考證歷史的依據。」
  人們從張大千的作品中,更加了解了這位堅忍不拔的藝術家,高度評價他在敦煌的藝術實踐。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就說:
  敦煌學,今日文化學術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給世人,使得窺見此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的範圍。
  何況其天才特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能於吾民族藝術上開闢一新境界。其為敦煌學領域中不配之盛事,更無論矣。
  張大千在敦煌的藝術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監察院院長于右任聽說後,曾專程到敦煌視察,並建議教育部門專門設機構整理挖掘。後來行政院通過決議,設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委會,張大千為八名籌委之一。
  隨後,畫家常書鴻領導藝術委員會和敦煌研究所對石窟進行了研究和整理工作。
  同時,敦煌之行也是張大千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他的畫風由此發生巨變,山水畫由以前的清新淡泊變為宏大廣闊,畫中大面積運用積墨、破墨、積色的手法,喜用復筆重色,把水墨和青綠融為一體,豐厚濃重。
  同時,他更注意將線條色彩並重的技巧與作品的意境相結合。與此同時,他的人物畫的創作也達到了巔峰,人物勾勒縱逸,個性突出;尤其是仕女畫,由早年的清麗雅逸,變為行筆敦厚,富麗堂皇,人物的衣裙用筆就吸取了唐宋壁畫的各種技法。
  自此,張大千成為了畫界的一代宗師。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