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間, 不同光影, 永恆的莫內: 印象.日出、撐傘的女人、魯昂大教堂, 撕開藝術偏見, 揭開歐洲繪畫史大革命, 印象派永不消逝的燈塔 | 誠品線上

不同時間, 不同光影, 永恆的莫內: 印象.日出、撐傘的女人、魯昂大教堂, 撕開藝術偏見, 揭開歐洲繪畫史大革命, 印象派永不消逝的燈塔

作者 宋承澤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不同時間, 不同光影, 永恆的莫內: 印象.日出、撐傘的女人、魯昂大教堂, 撕開藝術偏見, 揭開歐洲繪畫史大革命, 印象派永不消逝的燈塔:印象派創始人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大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印象派創始人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大師 「印象」一詞即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 他掌握了所有關於「印象」的元素, 讓沒有印象派概念的人也能從中看出他所想表達的, 有人把畫面寫成了詩歌,而莫內,把詩歌繪成了畫── ▎〈綠衣女人〉(Camille) ──整幅畫充分表現了莫內大膽的構圖和創新的姿態, 無論是色彩對比的明亮還是構圖上的意外都使這幅畫多了幾分隨意。 卡蜜兒曼妙的身姿彷彿剛從畫外走進來,回眸一顰,盡顯典雅的貴婦氣質。雖然整幅畫的比例略顯不協調,卡蜜兒的臉顯得有點小,但是莫內刻意突出臉部的色彩,讓整幅畫的焦點依舊落在了這張臉上。不僅如此,厚重且有質感的衣服、微抬起來的手和半轉過來的頭,都讓卡蜜兒顯得心事重重。這種神態上的成功刻畫讓整幅畫都栩栩如生地顯示出了卡蜜兒的動人形象。 ◎對於〈綠衣女人〉,自然主義文學代表人物左拉給予了高度讚賞, 此時的莫內已是結合了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年輕一代的領頭者了。 ▎〈花園中的女人〉(Women in the Garden) ──透過新的色彩、新的用筆、新的構圖, 莫內衝破了其他畫家對他的影響,開創了自己的風格與流派。 莫內在作畫一開始時採用大號的筆以迅速的筆觸來作畫,把顏色塗得異常厚,從而企圖製造光線的漸變。而且在畫面的突出部分用以輕快的平色塊,並在周圍輔以厚重的暗色塊來襯托。同時,厚重的色塊把整幅畫分成了受光和背光兩部分,讓畫面之外彷彿是有光線照射一樣。這幅畫稱得上是莫內第一幅成功的戶外對光作品。由於沒有了外人的干擾,完全是自己的風格與探尋,這讓莫內對光線的研究興趣更多了幾分。 ◎他不再是那個臨摹別人畫風的年輕人了, 現在的莫內是乘風飛上了藝術之巔的大師。 ▎〈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 ──整幅畫沒有任何輪廓的概念,全是由細小筆觸點出來的, 除了莫內,從未有人能夠如此表現霧氣交融的景象。 紅日冉冉升起,橙紅色照樣映紅了上半部的天空。海水映射著陽光,呈現出橙黃色,在近處和依舊昏暗的海邊組成淡紫色。色彩在天空交替、滲透、相互糾纏;厚薄不一的色塊將水的波浪表現得淋漓盡致,遠看甚是有波光粼粼的質感。水波上面蕩漾的是三個小點一樣的船,此時的船在晨曦和霧色中已然分辨不出輪廓,只能憑經驗猜出那是遠方行駛的小船。船下的波光微動,彷彿是在航行一樣。兩岸若隱若現的建築物和山的虛影更是為畫面增添了活力。 ◎不重視輪廓而看重光影變化的畫法成了新派畫家的特點, 他們欣然接受了「印象派」這個本是眾人諷刺評價的名字。 ▎〈乾草堆〉(Haystacks) ──在對瞬間印象的執著下,他完成了最著名的系列畫, 瞬間的感覺基礎讓莫內領悟了他這輩子追求的真諦。 當系列畫〈乾草堆〉完成時,連莫內都有點無法相信自己的雙眼。這些畫就像是有事件關聯一般。畫面上的落日,恰如其分地照在兩面粗糙的麥堆上,和黃色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細小的筆觸和明亮的色彩讓麥堆邊緣泛起了紅光。麥堆此刻彷彿就是有聖靈一樣,代表著農民對於豐收的理想,代表著辛苦的勞動人民在烈日的曝晒之後得到的獎賞。 ◎他不再只是一個對大自然付出無限感情的人, 從此,他真正懂得了用色彩完成對於美的詮釋。 ★本書特色:本書詳細介紹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內的生平及作品。莫內是印象派中最早成名的,也是在最初最受打擊的。他是印象派令人驚奇的七星中最後一位大師,是他引導印象派真正走向勝利,也是他差點一手摧毀印象派。但是無論人們如何評價他,這位大師總是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他對印象的看法。他為後世帶來的貢獻讓人們永生難忘。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宋承澤宋承澤,擁有藝術史碩士學位,是畫家、作家,也是一名藝術史學者,專攻印象派,主要研究對象為莫內、馬內、塞尚、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天才的誕生 小有名氣的漫畫家 直到遇見你 閣樓作畫 第2章 畫家成長的巴黎行 讓人大開眼界的巴黎行 畫室進修 「騎士」的軍旅歲月 第3章 成長之路 格萊爾畫室 馬奈的「開門」 鋒芒閃現前的蟄伏 在巴黎的初露鋒芒 這個女人照亮了前路 困境重重 第4章 印象派橫空出世 困境後的曙光 無以復加的印象 讓人嘲笑的印象 印象之後的印象 第5章 印象派最終的集會 一朵花的消逝 奮鬥歲月 印象派的衰落 印象主義的破滅 另一個女人和另一個莫內 第6章 晚年的池塘睡蓮 光影下的草堆 永遠存在的光 那一簇美妙的睡蓮和愛 永不消逝的燈塔 附錄 莫內年譜

商品規格

書名 / 不同時間, 不同光影, 永恆的莫內: 印象.日出、撐傘的女人、魯昂大教堂, 撕開藝術偏見, 揭開歐洲繪畫史大革命, 印象派永不消逝的燈塔
作者 / 宋承澤
簡介 / 不同時間, 不同光影, 永恆的莫內: 印象.日出、撐傘的女人、魯昂大教堂, 撕開藝術偏見, 揭開歐洲繪畫史大革命, 印象派永不消逝的燈塔:印象派創始人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大師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5524
ISBN10 / 6263325526
EAN / 9786263325524
誠品26碼 / 2682215142003
頁數 / 16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0.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詳細介紹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內的生平及作品。莫內是印象派中最早成名的,也是在最初最受打擊的。他是印象派令人驚奇的七星中最後一位大師,是他引導印象派真正走向勝利,也是他差點一手摧毀印象派。但是無論人們如何評價他,這位大師總是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他對印象的看法。他為後世帶來的貢獻讓人們永生難忘。

試閱文字

自序 : 來赴一場藝術之約(代序)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剎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也就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有一個溫暖快樂的童年;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生了一個成為20世紀著名導演的兒子;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最先是一位從事金融業、收入豐厚的業餘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賣出一幅畫;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情人無數,80歲時還迎娶了35歲的妻子;孟克(Edvard Munch)一生在親人去世、病痛、菸酒、精神癲狂中度過,卻活到81歲高齡……每一幅經典畫作,不再是展覽牆上的木框,而與鮮活的生命有所關聯。你能夠如此真切的感受到那些線條與色彩是由怎樣的雙手來勾勒的。
  當這許多位美術家匯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術史,他們是美術史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的傳記主人,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徜徉在巴黎的羅浮宮,漫步在楓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你看到他們在塞納河畔背著畫板寫生,在學院的畫室研究著比例與筆法,在街角煙霧繚繞的酒館進行著思想的爭鳴,在為參加各種沙龍而忙著選畫、貼標籤、裝箱、布展……
  你的美術素養不再停留在知道幾幅畫作、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結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美術展覽中關注畫作的派別和技巧,你會在子女接受美術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畫作,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美術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藝術的美好。面對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泉〉(The Source),你是否為少女潔白自然的胴體而讚嘆?面對米勒的〈晚禱〉(L'Angélus),你是否為農民的虔誠、寧靜、純潔而感動?面對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你是否聽到陽光在樹葉的空隙中歡躍喧鬧?面對梵谷的〈向日葵〉(Sunflowers),你的雙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點燃?
林錡

試閱文字

內文 : 讓人大開眼界的巴黎行
  巴黎,早在12世紀就成了西方的文化中心。與利哈佛的寧靜不同,巴黎的喧囂和繁華讓小莫內感到特別新鮮與刺激。眾多藝術大家的作品也讓莫內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什麼叫做「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1859年5月,莫內有生以來第一次參觀了沙龍展出。那次展出的有柯洛、多比尼、特魯瓦永等人的風景畫,莫內看後大為驚嘆,才發覺自己領悟到的東西實在是少之又少,這個世界還很大,有很多自己一時無法趕上的大師。莫內在沙龍展覽會中流連忘返,專心地研究所有著名畫家的作品,如飢似渴地吞飲著大師作品中噴湧的藝術清泉。
  沙龍原意指的是裝點有美術品的屋子。17世紀該詞進入法國,最初為羅浮宮畫廊的名稱,在法語中一般意為較大的客廳,另外特指上層人物住宅中的豪華會客廳,之後逐漸指一種在欣賞美術結晶的同時,談論藝術、玩紙牌和聊天的場合。所以沙龍這個詞便變為不是陳列藝術品的房間,而更多的是指這樣的貴婦人在客廳接待名流或學者的聚會了。
  在此期間,莫內還拿著布丹老師的推薦信拜訪了好幾位畫家,畫家們對莫內都很熱情,特魯瓦永看到莫內的作品之後大為讚賞,對莫內說:「你的畫畫得很好。你的畫很有色彩,這很好,在一般效果上也很正確。但是你還要認真學習,努力作畫。繪畫是一件精緻的事情,不是透過理念和創新就能成功的。你太過於隨便了,功夫在身,怎麼也丟不掉。如果你能聽我的勸,並且認真對待藝術的話,你應該去某一個畫室,去學習素描。這項基本功是現在幾乎人人都缺乏的呀!人們都太在意創新、改革,反而把繪畫本來應該有的基礎給忽略了。同時不能輕視油畫,像你從前那樣堅持到鄉村裡去畫速寫,去羅浮宮臨摹大師作品。還要經常把畫帶給我看看,讓我了解你的進步。我相信,憑著你的勇氣和天賦,只要能夠勤於練習,一定能夠成功的。」
  特魯瓦永的建議讓莫內大受感動與啟發。於是莫內在巴黎過上了白天拜訪名家,晚上寫信給布丹、作畫的日子。
  莫內寫信給家裡,告訴父親他決定在巴黎先學習一段日子。
  但是父親的回信說,政府拒絕了莫內的助學金申請,不過家裡人同意他在巴黎學幾個月,他的親戚們會支付莫內的學習費用。父親在信中還說道,最好是進入美術學院學習。
  特魯瓦永建議莫內進入庫爾貝畫室學習繪畫,但是莫內拒絕了。一是因為莫內不喜歡庫爾貝的畫,二則是因為他不喜歡畫室美術教育的死板,深深厭惡畫室中的那股「學院風」。莫內認為那些在畫室裡畫出來的作品都毫無生機、很僵化。這些脫離生活的藝術活動是不值得在它們上面浪費時間的。
  莫內無法接受畫室的教育模式,生怕這些死板會把布丹老師好不容易在他身上培養出來的自由、獨創精神給抹殺掉。相比之下,在巴黎有很多自由自在的戶外活動更能讓莫內找到樂趣。他就像一隻習慣在山間翱翔的老鷹,不可能被囚禁在牢籠之中。
  當時的巴黎是個群星璀璨的城市,各種流派和思潮都在這裡會聚和碰撞。咖啡館是當時的藝術家們喜歡聚集的地方,如樹蔭島上的托爾尼咖啡館,就是畫家們交流意見的場地。不過莫內更喜歡的是烈士啤酒店,在這裡集會的都是藝術界的學子。這裡有最新潮的思想,有最反叛的精神,還有對藝術問題的熱烈討論。這裡沒有權威,沒有絕對的偶像,只有創新和顛覆。傳統的美術學院越是維護學院派的風光,在烈士啤酒店就越受到懷疑和鄙視。在這裡,一群年輕人用熱情和熱血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藝術史,同時也在這些探索中建立起無數的友誼和同志關係。就是靠著這種精神,巴黎吸引了一大批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少年天才,鼓勵他們彼此交朋友,互相切磋,共同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
  但是莫內拒絕進入美術學院一事令父親十分震怒,一氣之下父親斷絕了所有給莫內的資助。這時候,他只能靠著自己的儲蓄為生。一心渴望自由的莫內想:「再忍一下好了,等到尋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後再回去找父親尋求幫助。」
  在烈士啤酒店時常會見到庫爾貝,莫內也經常向庫爾貝討教一些繪畫專業上的問題,但是對於庫爾貝在作品中賦予的政治道德意義卻從未考慮。與庫爾貝不同,莫內一直堅信著繪畫要畫直接由眼所見、由心所感的一切,並不是要在畫裡面用僵硬的畫風賦予什麼道理。由於莫內是一個對藝術很純粹的人,這也讓莫內能夠不斷對其他人的思想兼容並包容。這種性格讓莫內在巴黎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段時期,他在烈士啤酒店和一幫喜愛風景畫的年輕人熱切交流,並偶爾去一些畫室結交那些富有天才的青年美術家。年輕人的共同成長讓莫內十分受用,鑑賞力、欣賞水準和繪畫技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莫內來到巴黎的第二年,一個大規模的現代派藝術畫展開幕了。畫展在莫內常去的義大利路舉行。由於是出自私人收藏而沒有美術院參與的緣故,這次畫展吸引了眾多年輕的現代派藝術家們展出自己的作品。其實在一年前也有一個同樣的畫展舉行,但是在官方的承辦下,許多優秀的現代派作品都被美術院斥為「孩童的塗鴉」而被束之高閣。所以這次展出的畫作更為自由和開放,也讓所有人看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現代派藝術。
  消息傳到莫內耳朵裡,莫內決定去這個畫展看一看。雖然莫內已經做好了被震撼的準備,但是看到了這些洋溢著生命力的色彩和充滿活力的線條時,他還是受到了很大的觸動!這些作品又一次打開了莫內的「眼睛」。它們在莫內面前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藝術風格,一個璀璨的新天地。
  這次畫展是向外界的人們證明,現代藝術絕不是頹廢的藝術,絕不是隨便的藝術,絕不是腐敗的藝術。他們成功了。在莫內的眼中,這種藝術完全超越了自己之前所看到的所有。他看著德拉克羅瓦的油畫、巴比松派畫家的風景畫、庫爾貝的油畫、柯洛的作品,眼中飽滿著淚水。他站在布丹老師的老師米勒先生的〈死神與樵夫〉面前,看著那豐富的構圖,對比的色彩,隱含的神情,心中獲得了一種新的震撼。這幅〈死神與樵夫〉其實是不受主流看好的,去年的時候就落選了現代派藝術畫展。但是在莫內的眼裡,這些畫都是偉大的藝術品,流淌著鮮活的生命力。
  無論是畫風,還是筆觸,甚至是構圖,都讓小莫內體會到了十足的新鮮感。莫內又一次的開始覺得,這個世界,太大了;藝術,太大了。

活動